原標題:通訊:「非洲茉莉花」盛開在家鄉
新華網奈洛比10月16日電(記者丁小溪 王子誠)「我在仰望,仰望遠方,我的家就在那非洲大地上,學習漢語啊,學會了不忘,孔子學院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
2011年春晚,一首改編版《月亮之上》讓肯亞留學生「非洲茉莉花」茹絲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如今,在中國完成學業的茹絲姑娘已回到自己的非洲故鄉,成為奈洛比大學孔子學院的一名漢語老師。
2005年,天津師範大學和奈洛比大學合作建立非洲大陸第一所孔子學院奈洛比大學孔子學院。茹絲成為學院首屆學生中的一員。
經過隨後幾個月刻苦的漢語學習,茹絲奪得「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肯亞賽區冠軍及全球總決賽優秀獎,獲得中國國家漢辦獎學金,成為該項目第一位赴中國留學的肯亞學子。
「雖然做了精心的準備,我剛到中國的時候還是覺得特別難。有時候也想過放棄學習中文,好在很多老師都在關心和鼓勵我。有了中文語言環境,我學得很快。」
8年後,勤奮刻苦的茹絲如願獲得天津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士學位和國際政治專業碩士學位。她說,中國已經成為她的第二故鄉,在去和留的問題上,她掙扎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回到家鄉,把自己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帶到肯亞。
茹絲目前負責孔子學院本科班和證書班的基礎漢語教學。「以前當學生時聽老師講就可以了,自己當老師則要隨時準備回答學生的各種問題。所以現在我學的多,看的多,在這個過程中我對漢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她毫不掩飾對學生的誇獎:「他們都特別聰明。他們原來都沒有接觸過中文,短短的時間就能感受到他們的進步。他們是真的熱愛中國、熱愛中國文化和漢語。」
奈洛比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郭紅說:「現在中國公司和當地公司都因需要拓展業務而急需漢語人才。目前中文系畢業生大都在政府部門、高校、企業、金融部門工作。證書班培養的學生更多,很多人因語言優勢得到升職。」
孔子學院大部分學生都有機會去中國。到目前為止,共有近200名學生獲得中國獎學金前往中國留學。郭紅說:「學生到了中國會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經濟、文化、時尚、音樂等各方面。他們回國後找工作也比本地畢業生要容易得多。」
學院建立時共20名學生,如今在校生有500多人。在國家漢辦的支持下,學院有了種類豐富的書籍,也用上了現代化的教室。除日常教學外,學院還成立了俱樂部、合唱團等形式多樣的中文社團,並在中國重大節日到來之際舉辦文化慶典及書法、民樂、剪紙、武術等中國文化講座。
在奈洛比大學的校園裡,美麗端莊的「非洲茉莉花」對未來充滿了使命感。她說:「我希望以後可以成為肯中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用我對兩個國家的了解,做肯中友誼的橋梁。」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