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53KM一標段項目部,缺貨一周的五大車水泥剛剛運抵項目部。「師傅,你們先回去吃飯,這會兒太陽越來越大了。」一位頭裹白紗、身披長袍的當地婦女一邊核對手上的物料清單,一邊用流利的中文招呼卸完貨的中國工人。
她叫HASSOUN MALIKA,阿爾及利亞人,給自己取了一個很美的中文名字——茉莉花,2013年9月入職,現任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53公裡項目第一項目部翻譯。六年來,她見證了這個「非洲腹地通往地中海的大動脈」項目的開拓與建設,也見證了中阿人民協力同心、攻堅克難、鑄造奇蹟的歷程。
自學成才的「四語翻譯」
茉莉花的中文很標準,很多人誤以為她是專業科班出身,其實不然,她的中文全靠自學。談起學中文的初衷,她的回答有點出乎意料——工地上共事的中國人普遍英文不太好,翻譯又不能隨時跟著,為了幫助他們和提高工作效率,不如讓自己快速學會中文。
「當時我的朋友都覺得我是沒事找事,因為精通英、法、阿三種語言的翻譯在就業市場上已經很緊俏了,沒必要花心思再去學中文這個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茉莉花笑著說,但憑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做好每一份工作的熱情,她真的說到做到,並且一學就是十年。如今,懂中文的茉莉花是項目部的「大紅人」——洽談物資供應、採購日常用品、對接當地機構、管理勞務工人……各個業務線的同事都恨不得把茉莉花挪為專用。每天跟著眾多管理人員東奔西走,茉莉花卻從不喊累,她總是笑嘻嘻地說,我喜歡中國人,我願意跟中國人共事。
面面俱到的「複合型」人才
接觸各業務線的事情多了,茉莉花逐漸由單一的翻譯晉升為「項目百事通」。項目部本著培養「複合型」人才的理念,順勢安排茉莉花進行了多個崗位的嘗試。六年間,除了陪同翻譯,她還先後做過阿工管理、物資管理等工作。在阿工管理崗位時,她獨自一人管理100餘名阿籍員工,從人員招聘、合同籤訂、社保申報到日常管控,即使每天工作忙得透不過氣,臉上卻始終洋溢著笑容,有著用不完的熱情。從事物資管理時,她身兼翻譯和採購員兩職,只要翻譯工作一有閒暇,她就拿起清單往建材市場跑。哪家材料便宜實惠,哪家技術推陳出新,哪家供應市面上很難買到的進口鋼筋,哪家能調貨市場缺貨很久的水泥……她都調查得一清二楚。為了取得部分緊缺材料的優先提貨權,保障項目施工物資供應順暢,她還針對幾家固定供應商制定了客戶服務方案,定期拜訪、長期維繫。秉承一份初心,茉莉花圓滿地完成了每一項工作任務,也收穫了大家的認可和肯定。
項目部的「知心姐姐」
除了本職工作,茉莉花最愛的還是當項目部所有人的「知心姐姐」。她明白新員工離鄉背井的心境,理解老員工工作壓力的繁重,經常邀請中國朋友到家裡做客,悉心準備一些當地菜餚,熱情招待項目部的家人,餐桌上其樂融融的氣氛,也悄然拉近了心的距離。
工人們經常在工地奔走,不可避免會有磕磕絆絆。只要需要送醫,無論多晚,茉莉花都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必須等到全部流程辦理好才放心回去。有一次,茉莉花前腳剛送一位工人到醫院,後腳就接到了家人的來電——70多歲的父親急病住院。醫院距離老家有600多公裡,單程開車就要七個小時,一來一回肯定耽誤傷者看病。她硬是把眼淚憋回去,陪同翻譯、描述傷情、領取報告……等工人入院手續辦妥才急匆匆連夜趕回家。
中方員工和外籍僱員之間常會出現溝通不暢的現象,這時茉莉花都會主動擔當「救火隊員」。仔細觀察後,茉莉花發現導致糾紛發生的本質原因,在於雙方文化差異下的互不理解。她分別站在雙方立場,結合以往糾紛事件的矛盾源頭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將工作和生活中可能產生摩擦的一個個「坑」,編成一個個小故事「現身說法」,化解了許多誤會。
茉莉花說,她知道目前在阿爾及利亞,還有很多中國建築人的隊伍奮戰在一線,在為阿爾及利亞的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在中建五局工作了六七年,我在這裡得到了尊重和認可,也結交了很多跟家人一樣親切的同事,我覺得我現在一半已經屬於中國了。」茉莉花笑著說:「如果有可能,我想一直跟著中國人工作,在我心裡,這是阿爾及利亞人對中國人的一個小小的回報吧。」(供稿:李昕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