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中國文化的非洲「茉莉花」

2021-01-13 國際在線

北非,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53KM一標段項目部,缺貨一周的五大車水泥剛剛運抵項目部。「師傅,你們先回去吃飯,這會兒太陽越來越大了。」一位頭裹白紗、身披長袍的當地婦女一邊核對手上的物料清單,一邊用流利的中文招呼卸完貨的中國工人。

她叫HASSOUN MALIKA,阿爾及利亞人,給自己取了一個很美的中文名字——茉莉花,2013年9月入職,現任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53公裡項目第一項目部翻譯。六年來,她見證了這個「非洲腹地通往地中海的大動脈」項目的開拓與建設,也見證了中阿人民協力同心、攻堅克難、鑄造奇蹟的歷程。

自學成才的「四語翻譯」

茉莉花的中文很標準,很多人誤以為她是專業科班出身,其實不然,她的中文全靠自學。談起學中文的初衷,她的回答有點出乎意料——工地上共事的中國人普遍英文不太好,翻譯又不能隨時跟著,為了幫助他們和提高工作效率,不如讓自己快速學會中文。

「當時我的朋友都覺得我是沒事找事,因為精通英、法、阿三種語言的翻譯在就業市場上已經很緊俏了,沒必要花心思再去學中文這個世界上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茉莉花笑著說,但憑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做好每一份工作的熱情,她真的說到做到,並且一學就是十年。如今,懂中文的茉莉花是項目部的「大紅人」——洽談物資供應、採購日常用品、對接當地機構、管理勞務工人……各個業務線的同事都恨不得把茉莉花挪為專用。每天跟著眾多管理人員東奔西走,茉莉花卻從不喊累,她總是笑嘻嘻地說,我喜歡中國人,我願意跟中國人共事。

面面俱到的「複合型」人才

接觸各業務線的事情多了,茉莉花逐漸由單一的翻譯晉升為「項目百事通」。項目部本著培養「複合型」人才的理念,順勢安排茉莉花進行了多個崗位的嘗試。六年間,除了陪同翻譯,她還先後做過阿工管理、物資管理等工作。在阿工管理崗位時,她獨自一人管理100餘名阿籍員工,從人員招聘、合同籤訂、社保申報到日常管控,即使每天工作忙得透不過氣,臉上卻始終洋溢著笑容,有著用不完的熱情。從事物資管理時,她身兼翻譯和採購員兩職,只要翻譯工作一有閒暇,她就拿起清單往建材市場跑。哪家材料便宜實惠,哪家技術推陳出新,哪家供應市面上很難買到的進口鋼筋,哪家能調貨市場缺貨很久的水泥……她都調查得一清二楚。為了取得部分緊缺材料的優先提貨權,保障項目施工物資供應順暢,她還針對幾家固定供應商制定了客戶服務方案,定期拜訪、長期維繫。秉承一份初心,茉莉花圓滿地完成了每一項工作任務,也收穫了大家的認可和肯定。

項目部的「知心姐姐」

除了本職工作,茉莉花最愛的還是當項目部所有人的「知心姐姐」。她明白新員工離鄉背井的心境,理解老員工工作壓力的繁重,經常邀請中國朋友到家裡做客,悉心準備一些當地菜餚,熱情招待項目部的家人,餐桌上其樂融融的氣氛,也悄然拉近了心的距離。

工人們經常在工地奔走,不可避免會有磕磕絆絆。只要需要送醫,無論多晚,茉莉花都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必須等到全部流程辦理好才放心回去。有一次,茉莉花前腳剛送一位工人到醫院,後腳就接到了家人的來電——70多歲的父親急病住院。醫院距離老家有600多公裡,單程開車就要七個小時,一來一回肯定耽誤傷者看病。她硬是把眼淚憋回去,陪同翻譯、描述傷情、領取報告……等工人入院手續辦妥才急匆匆連夜趕回家。

中方員工和外籍僱員之間常會出現溝通不暢的現象,這時茉莉花都會主動擔當「救火隊員」。仔細觀察後,茉莉花發現導致糾紛發生的本質原因,在於雙方文化差異下的互不理解。她分別站在雙方立場,結合以往糾紛事件的矛盾源頭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將工作和生活中可能產生摩擦的一個個「坑」,編成一個個小故事「現身說法」,化解了許多誤會。

茉莉花說,她知道目前在阿爾及利亞,還有很多中國建築人的隊伍奮戰在一線,在為阿爾及利亞的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在中建五局工作了六七年,我在這裡得到了尊重和認可,也結交了很多跟家人一樣親切的同事,我覺得我現在一半已經屬於中國了。」茉莉花笑著說:「如果有可能,我想一直跟著中國人工作,在我心裡,這是阿爾及利亞人對中國人的一個小小的回報吧。」(供稿:李昕蕙)

相關焦點

  • 通訊:「非洲茉莉花」盛開在家鄉
    原標題:通訊:「非洲茉莉花」盛開在家鄉  新華網奈洛比10月16日電(記者丁小溪 王子誠)「我在仰望,仰望遠方,我的家就在那非洲大地上,學習漢語啊,學會了不忘,孔子學院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   2011年春晚,一首改編版《月亮之上》讓肯亞留學生「非洲茉莉花」茹絲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細說茉莉花的歷史和文化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2004年雅典奧運會結束時的北京八分鐘,一首茉莉花不但展現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又促進了東西方的情感交流。那麼茉莉花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花卉呢?宋人江奎的《茉莉》「雖無豔態驚群目,幸有清香壓九秋」誇其香之清芬,宋人王十朋的《茉莉》「西域名花最孤潔,東山芳友更清幽」讚美茉莉香之卓爾不群,其香味也深得人們的歡迎以及喜愛,對我國百姓的生活與思想、藝術以及文化等等都有著相當深刻的影響。同時,茉莉花在佛教文化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非洲茉莉是茉莉花嗎,有什麼區別,怎麼養?
    什麼是非洲茉莉?聽名字難道是生長在非洲的茉莉花嗎?據我們所知,中國古代在很早以前就有關於茉莉的記載了吧,也就是說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茉莉這個物種了,而且茉莉在我們中國還是特別受歡迎的,畢竟長得潔白無瑕又美麗動人而且還清香撲鼻。那麼這個非洲茉莉又是什麼植物呢?和咱中國的茉莉有什麼區別嗎?
  • 援外醫療隊長難忘《茉莉花》響徹非洲大地
    中新社石家莊4月13日電 題:援外醫療隊長難忘《茉莉花》響徹非洲大地  作者 李曉偉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經歷了援剛果(金)醫療工作,被評為中國「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個人」的王俊輝,每次聽到民歌《茉莉花》,心裡總會泛起別樣的感動。  「這首歌是剛果(金)的孩子唱給我們醫療隊的。」
  • 「新聞廣角」北非有朵「茉莉花」
    並且,我國對非出口的商品也開始轉向高新技術產品,其中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佔比達到56%,通過在非洲進行軌道交通、港口、航空、電力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改變非洲的不只是中國裝備,還有中國技術、中國標準和中國服務。
  • 茉莉花淡雅素淨、清香怡人,是古代植物文化中的一股清流
    一、首先來看一看茉莉花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據說茉莉花最早起源於古代羅馬,絲綢之路打通了古代中國與古羅馬的文化交流路線,所以在漢武帝時期,茉莉花傳入中國。並且後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使得茉莉花種子又被傳入到了古代的波斯、天竺、印度等國家。
  • 海峽文化藝術中心設計鑑賞:建築形態突出福州市市花茉莉花元素
    茉莉花是福州的市花,清香的味道是很多人的最愛,而最近福州倉山區盛開了一朵巨大的「茉莉花」——海峽文化藝術中心,項目由芬蘭建築大師佩卡·薩米寧、中國中建設計集團總建築師徐宗武聯合設計,設計靈感來源於福州的市花茉莉花的花瓣,這些花瓣由一片巨大廣場連通在一起,構成了栩栩如生的茉莉花造型,令人驚豔萬分
  • 12首關於茉莉花的古詩詞,在詩意中感受茉莉花的濃香與芬芳!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描繪與讚頌茉莉花的詩詞佳作。「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這是宋代詩人江奎形容茉莉花的詩句;宋詩人姚述堯讚美茉莉花:「天賦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獨逞芳菲。」讓我們一起從古詩詞裡感受茉莉花的美麗與別致,領略歷代詩人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懷吧!
  • 南非軍官與我軍女兵齊唱《茉莉花》
    中國民歌《茉莉花》悠揚動聽,世界聞名。甲板招待會上,編隊文藝骨幹演唱的一首《茉莉花》吸引了很多來訪嘉賓的注意。南非武官斯巴金現場即興學唱中國民歌,還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對編隊女軍官說「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引得現場陣陣歡笑聲。
  • 《茉莉花》唱響第九屆UNESCO青年論壇 中文歌才是最酷的
    國際在線報導:2015年10月26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九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青年論壇的開幕式上,來自法國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中文班的同學現場演唱了《茉莉花》。這首中國民歌在國際重大場合出現的次數,已經僅次於中國國歌,稱之「第二國歌」也不為過。
  • 非洲文化獨具魅力
    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每每為國人引以為榮;殊不知,非洲同樣有著個性鮮明的文明遺產和古韻久遠的傳統文化。我從事非洲問題研究已近25年,對非洲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都有程度不同的涉獵,但是真正吸引和打動我的則是非洲文化和非洲人的思想。
  • 關於非洲茉莉的知識都在這,趕緊收藏起來吧!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非洲茉莉。它擺放在室內能夠讓我們呼吸新鮮空氣,對於觀賞方面也有很大的價值,但是怎麼樣才能把它養的很好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幾點知識,首先就先從光照方面說起。非洲茉莉不喜歡強光,它喜歡微弱的散射光,如果放在陽光能夠直接曬到的地方下,很容易會出現葉子成黃色或者是掉葉子的現象。冬季的陽光比較柔和,可以每天接觸3-4個小時的光照,這樣它才能讓整個植株生長的很好。冬季給非洲茉莉水分是個關鍵,特別是氣溫低的情況下,你必須要按照這個盆內土壤的乾濕情況進行澆。盆土幹一點沒關係,但是你過多的給它澆多了,那種情況下很容易會讓根部腐爛的。
  • 海峽文化藝術中心 | 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作為福州市的文化地標,海峽文化藝術中心必然將是一座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重任,併兼具地域性和國際性的中國建築。以此作為本次設計的出發點,是中國、芬蘭兩國設計團隊在設計之初就達成的高度共識。《茉莉花》是歌劇《圖蘭朵》中廣為傳唱的東方小調,並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同時,茉莉花是福州市的市花,在西漢時期就已在福州被栽種,是福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福州人心目中最驕傲的一朵「茉莉花」,從空中看才叫高顏值!
    茉莉花 是福州的市花 清香的味道是很多人的最愛 而在福州倉山區 也盛開著一朵巨大的 「茉莉花」
  • 席琳迪翁期待再上春晚 稱我愛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
    席琳迪翁期待再上春晚 稱我愛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 在蛇年央視春晚上,席琳·迪翁以一首《我心永恆》驚豔全場,與宋祖英聯袂演唱的中國民歌《茉莉花》更是備受好評。  2月18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席琳·迪翁參加春晚的幕後功臣高曉松,了解到一些臺前幕後故事。
  •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
    導語:「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這首讚美茉莉花的歌曲,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優美的旋律讓人對茉莉花產生無比的留戀和遐想。茉莉花素潔、濃鬱、芬芳、久遠、清純、貞潔、質樸。作為友誼之花,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喜愛。
  • 「一帶一路」8國官員學唱《茉莉花》
    2019-10-30 09:13圖文來源:南京日報近日,來自「一帶一路」8個國家政府官員、工業專家組成的考察團來到南京,參觀企業、美麗鄉村和景點,並走進學堂感受南京民歌和傳統文化。「一帶一路」8國官員學唱《茉莉花》  南報網訊 (記者 李子俊) 近日,來自「一帶一路」8個國家政府官員、工業專家組成的考察團來到南京,參觀企業、美麗鄉村和景點,並走進學堂感受南京民歌和傳統文化。今年以來,我市吸引了越來越多這樣來自「一帶一路」國家考察團的客人,接待總人次已過千人。
  • 非洲文化的人文價值觀
    ——「走近非洲文化」系列報導之十五新華社發(孟菁 攝)從沙漠到熱帶森林,從遊牧民族(如西非的富拉尼人和東非的丁幹人)到狩獵民族(南部非洲的布須曼人),千百年來,非洲各民族通過交流、發展和融合所形成的思想、文化和宗教上的共性,既為世界貢獻了獨特的人文價值觀,又為非洲整合奠定了基礎。這種價值體現在人、自然和社會的關係中,融會於生死觀、宗教觀和世界觀當中,分散在各種風俗習慣和節日慶典中。
  • 茉莉花:當堅韌的性格,遇上深情的養護,便成就一段動人的芳華
    玉骨冰肌耐暑天,移根遠自過江船茉莉花並不是中國本土所有,據《南山草木狀》記載,應當是唐代胡人自西國移植於南海的,因為它芬芳撲鼻,清雅精緻,所以開始被我國古代先民所關注,並漸漸廣泛種植。我國古代的南方,土壤貧瘠,不但生長出來的穀物沒有可口的味道,就連當地的花,也沒有怡人的香味。
  • 古老美麗的青海《茉莉花》曲
    其實,《茉莉花》曲在洮岷的傳播非常有限,青海東部的河湟地區才是《茉莉花》的「富礦區」,從西頭的湟源,到東頭的民和;從北面的互助,到南面的湟中,《茉莉花》至今還在傳唱。青海的《茉莉花》,不僅版本多(十幾個版本),形式多樣(一段、兩段、四段、十二段、十八段不等),而且文辭優美,內容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