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2021-01-12 國學雜談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其實仔細讀《論語》,就會發現,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節,讓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真實的一面,他並不是一個古板的教書匠,而是一個愛憎分明、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一,他非常直爽。

《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有個叫孺悲的人想見孔子。孔子不肯見,就推說自己病了。可是,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又奏瑟又唱歌,故意讓人家聽見。意思就是說,我其實沒病,就是不想見你!就是不給你面子。

二,他非常可愛。

孔子不但喜歡音樂,還會唱歌。如果別人唱的歌很好,他一定會請人家再唱一遍,心甘情願給人做伴唱。《論語.述而》中說道: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孔子不會因為自己聲望高,是老師,就端著架子,裝模作樣。他想唱就唱,無拘無束,哪怕給人家當伴唱,也心甘情願,就這麼率性,你說可愛不可愛?

三,他非常坦誠。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什麼叫做「士」。《論語.子路》講到: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的回答是:愛惜自己,懂得羞恥,能夠出使四方而不辱使命,這就可以叫做「士」。次一等的呢?孔子說:族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親們稱讚他敬老愛幼,這也可以稱「士」。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說:言必信,行必果。雖然是淺薄固執的小人,但馬馬虎虎也算是最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又問:那些搞政治的人又是怎樣呢?孔子鄙夷不屑的態度馬上溢於言表,從一個「噫!」字當中,就看出來了。孔子說:哼!那些人呀,算得了什麼!意思是說還不如剛才那些「硜硜然」的小人呢!孔子對當政者的蔑視態度毫不掩飾,如此坦誠,還不算是性情中人嗎?

四,他敢於哭。

孔子哭弟子顏回,場面可謂感天動地。《論語.先進》: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四十歲就不幸去世了,孔子那年七十一歲,白髮人送黑髮人。孔子痛哭流涕地說:哎!老天這是要我的命呀!這是老天要我的命呀!旁邊的人就說:先生哭的太悲痛了!孔子說:難道真的太悲痛了嗎?我不為這樣的人悲痛,還該為誰悲痛呢?

沒想到,禍不單行,第二年,另外一個最喜歡的學生——子路,也不幸在戰亂中喪生。據《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孔子再一次的悲痛欲絕,哭著說:哎呀!老天爺真是要斷絕我的後路呀!欲哭無淚。

五,他敢於罵。

在《論語》中,孔子罵宰予,可以說是狗血噴頭: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孔子說:宰予這傢伙,就是朽木,是糞土之牆,都不知道罵他什麼才好!為什麼罵?就是因為宰予白天睡懶覺。當然這只是表面情況,肯定還有其他原因。所以孔子後面又說:過去別人說什麼我信什麼,現在別人說什麼,我還要看他做什麼。可能宰予以前就白天睡過覺,被孔子發現後,他就發誓說以後白天不睡了,結果今天又犯了,所以才氣得孔子對他大罵。

其實很多學生,都挨過孔子罵,尤其是子路,罵的最多,我們就不一一舉例了。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孔子罵這些學生,正是因為對這些學生非常喜愛,所以這些挨過罵的學生,最後都很優秀,都成為歷史上傑出的人物。

通過以上五點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而是一個有情有義、坦誠直率、真誠可愛、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相關焦點

  • 2020高考作文猜想之二:整本書閱讀——「讀後感」推介信」「書評
    《論語》是根據孔子及其弟子平日言行而集成的一本語錄,其中語錄體現了孔子在為人處世,生命意義等方面的深刻思考。書中有體現孔子「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交友觀,有體現「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觀,還有「匹夫不可奪志也」的人生觀。通過讀《論語》,我們可以實現與古人聖賢的親密談話,和古人聖賢進行穿越時空的精神文化交流,學習為人處世應遵循的基本準則,了解提升自己應學習的人生態度。
  • 孔子《論語》名句:20個德才兼備的女孩名字,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論語》一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力和所發揮的作用非常之大。一、《論語》中的精華,句句精闢,古人智慧的結晶,尤其適合給寶寶起名字!1.
  •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在21世紀,為了中華文化更好更主動地走向世界,有必要對《論語》英譯進行多元策劃,進行海外多渠道傳播。  首先,推薦《論語》英譯走進課堂或選入教材讀本,融入學習漢字的過程中。《論語》的翻譯和傳播可以和海外500多家孔子學院結合起來。孔子學院以孔子作為中國文化的形象品牌,《論語》理應成為其必修課程,但是現在很少開設這門課,也還沒有這樣一部給外國人講授《論語》的教材。
  • 小女孩取名:15個婀娜多姿的《論語》女孩名字,你想做那個有趣的人嗎?
    《論語》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已大大超出了這本書原初的內涵。一、《論語》裡的人生智慧,讓後人佩服不已!特別適合起名字!1.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譯文】孔子說:「參啊!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這本身就是個自然規律,沒有什麼特別不好。這種習慣性傾向的問題,是往往看不到「無用」的方面,這樣下來歪曲事實,歪曲別人的思想,就成了自然。後世的道德家們對孔子的思想歪曲,可能就在這有意無意之間。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
  • 《論語》·樂:偉大的音樂能夠穿透我們的心靈,直抵情感的軟肋
    (《論語·泰伯》)也自在情理之中了。那麼了解孔子心目中的「樂」對於理解《論語》和讀懂孔子的思想自然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擬從「春秋之樂」、「《論語》之樂」、「孔子之樂」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作為近期《論語》讀後感的系列文章之一,以就正於大家。(自註:本文中的「樂」多數時候是指音樂之樂,個別地方是指快樂之樂,望讀者閱讀時留心。)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孔子的徒子徒孫們個個官運亨通,為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道、臣道和師道是合一的,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為什麼老師稱呼學生為弟子呢?既是「弟」,像兄弟一樣,又是「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不正是「門人」嗎?是一家人,感情連在了一起。在文化的傳承中,老師的作用太重要了,好老師太重要了。單純從教育上看,孔子是非常好的老師。
  • 《論語》版本及其流變(上)
    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孔子與弟子以及那時的公卿大夫們常常「交相對問」,相關典籍記載了許多「孔子應答」、「弟子相與言」以及弟子「各自記其所問」的生動場景。《論語》的材料多來源於弟子的記錄,用西漢時期孔安國的話說,就是具有「正實而切事」的特徵。孔子弟子有記錄孔子言論的習慣,孔子去世後還有所傳授。
  • 《論語通解》:在涓涓細流的文字中浸潤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
    體悟天心——《論語通解》自序聖人,是從人類種種劣行中「剩下來」的人,是在人類種種懿行中「道盛德至善」的人,是在熄滅人類自身種種惡念的戰鬥中「取得勝利」孔子不是死後被人捧出來的,他在中年時期就已經有聖人之名;孔子學說不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民的工具」,它是天地自然之理化為人倫的通則,並非是個人在學術、概念、知識意義上的臆造。當今許多學人,包括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些自詡是中國傳統文化學者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出版過幾本有關孔子思想言行書籍的人,都或多或少以個人偏見誤會、誤解、誤讀了孔子及《論語》。
  • 《論語》起名: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中國自古就有取名尋《論語》出處的傳統,一個氣質優雅,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如果你想為寶寶取個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鑽到故紙堆裡費盡心機地查找,就看看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帶來靈感。 一、《論語》如何取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1.
  • 中國文化的聖經:《論語》——湖南圖書館藏《論語》及著述版本展
    賞冊府珍藏主辦單位:湖南圖書館 展覽地點:四樓古籍閱覽室展覽時間:2020.11.05——2021.03.21賞冊府珍藏《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彙編,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
  • 讀《論語》中的十句經典名言
    ——《論語·子罕》   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   02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孔子和老子都是謀道之人,老子為我們留下了《道德經》,探索道追求道,孔子編纂《四書》《五經》並且在《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在《論語》中,孔子說過這樣一些話:「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這三句話的意思分別是說:「君子的道德有三項,我還沒有達到」;「聖人,我是看不到的了;只要看到君子,就可以了」;「這哪裡是仁,簡直可稱得上是聖了!連堯、舜都難以做到啊!」可見孔子是謙虛的,他從不以聖人自居,他是一位謀道之人。
  • 其實孔子對鬼神之說有過理論
    很多人的理解非常表面,就是認為,孔子是不談論這些怪力亂神的事情的。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虎臣就要來帶大家看一看,其實這裡面,大有隱情,並且孔子對鬼神之說,其實是有答案的。先來說第一個,孔子真的是對鬼神之說避而不談嗎?其實並不是,甚至在《中庸》的原文中,孔子都提到過鬼神,是這麼說的。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說的「六言六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蘊含了什麼道理,下面讓我們從文字的本義入手一探究竟。
  • 女寶寶取名:25個機靈聰明的論語女孩名字,每一個都很小清新
    1793年,羅伯斯庇爾著名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寫道:「自由……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的老熟人——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自己本已是個金句製造機了,卻常常把孔子的名言掛在嘴邊:「朝聞道,夕死可矣。」
  • 南方日報:於丹不要接受"女孔子"封號
    於丹被一些人稱為「女孔子」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先是在海峽彼岸籤名售書,當地文化名人陳文茜稱她「抹口紅的女孔子」;然後是在日本,也是籤名售書,日本人用「歡迎女孔子的到來」來歡迎她。《光明日報》的一篇文章談她的《〈論語〉心得》何以大熱日本時,又提到了「女孔子」的稱謂,不妨就此說上幾句。
  • 《論語》讀書筆記:關於朋友、快樂、成長、求知
    每次讀《論語》,總能讀到很多耳熟能詳的經典句子。像「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逝者如斯夫」,等等。每個階段讀,總能出新意。這一次再翻開《論語》,又發現了新的智慧,與大家分享。關於朋友,《論語》中也有論述。下文節選《論語》,孔子講的是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pián pì),友善柔,友便佞(pián nìng),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