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真的不語怪力亂神?其實孔子對鬼神之說有過理論

2020-12-05 虎臣君

大家一說到鬼神,肯定會第一時間想到,子不語怪力亂神。很多人的理解非常表面,就是認為,孔子是不談論這些怪力亂神的事情的。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虎臣就要來帶大家看一看,其實這裡面,大有隱情,並且孔子對鬼神之說,其實是有答案的。

先來說第一個,孔子真的是對鬼神之說避而不談嗎?其實並不是,甚至在《中庸》的原文中,孔子都提到過鬼神,是這麼說的。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就是鬼神對人的功德非常的大。雖然我看不到他,聽不到他。其實這話也很有意思,孔子雖然認同了鬼神的存在,但是並沒有對鬼神做過多的解釋。只是告訴人們,鬼神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不能對鬼神不敬。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孔子認為有鬼神,為什麼避開不談呢?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這是《論語》的原文。其實虎臣是這麼認為的,孔子之所以不說鬼神,大家這麼想,如果孔子大大方方的說了這個世界上有鬼神,那麼古代人會怎麼做呢?輕人事,而重鬼神。

古代人本身就非常的迷信,如果孔子真的承認了,那麼恐怕世界上也沒幾個人去真正認真的做事, 都去祈求鬼神的力量。但是如果孔子不承認鬼神呢?說世界上沒有鬼神呢?那麼又將是另一幅場景了。大家對鬼神都不存敬畏,自然也就不相信什麼生死輪迴之說。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那麼恐怕大家都不會甘心被奴役,不相信皇帝是天命所歸。那麼天下大亂是遲早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這兩種情況,所以孔子對鬼神避而不談,但是又隱隱的提過,有鬼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大智慧啊。聖人就是聖人,考慮事情非常的長遠,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想像的。不知道各位網友怎麼看呢?臣是相信鬼神的。並且相信命運的,臣的下一篇文章,就來談談自己對命運的理解。

相關焦點

  • 不能簡單的說孔子是無神論者
    子不語怪力亂神——一直以來,孔子被認為是一位堅定的無神論者。關於這種說法,大魚卻有諸多懷疑,我覺得不能用無神論或者有神論來定義孔子對於鬼神的理解。此話怎講呢?孔子倡導禮悅,要知道禮悅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祭祀」,雖說後世祭祀中更多的事對先人的懷念、敬畏和依託,但是時至今日卻仍然無法徹底讓所有人真的放棄對另一個世界的探尋和好奇之心,我相信孔子在提倡禮悅之時,也並不真的是本著「懷念」的唯一情感來的;此外,孔子為《易經》作翼,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探尋意義,一個不信鬼神,不往生死的人,真的只是好奇而著嗎?
  • 到底要不要信鬼神?孔子「鬼神觀」的背後是對生活的態度
    對於鬼神,一邊要「敬而遠之」,一邊要「祭神如神在」,此為「敬畏之心」對於鬼神是否存在的問題,孔子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他的弟子會詢問這一類的問題。「子不語怪力亂神」表明他不主張人們去專注這些問題,因為鬼神之事是一個未知的問題,所以他提出要「敬而遠之」。
  • 到底有沒有鬼神?孔子、易經中早已承認,科學家不反對還在研究中
    ——《論語》鬼神問題,在中國文化裡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有人說中國人沒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但是實際上鬼神的觀念,就是中國過去的宗教思想。但是,一般民間都把祖先的亡魂與鬼神混在一起,究竟祖先去世後去了那裡,這裡暫不討論。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在《論語》中也有「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這裡又說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這個世界其實是有鬼神存在的
    其實世界上是有鬼神存在的,我們人都是肉眼凡胎,認為看不到的就是沒有。現在有很多電視臺和科學家,都不承認鬼神之說。認為科學家就是權威,科學家都是對的,過份的相信科學,推崇科學,為我獨尊,也是一種迷信。世界上有很多科學家解釋不了的東西,解釋不了說明人的知識不能解決,就不要肯定。
  • 子不語怪力亂神,佛教對神通又是怎麼看的?
    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解脫得自在「真修行的人不講神通,只講智慧。神通也就是智慧的別名,你有智慧你自然就能了如指掌,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上庵摩羅果;你要沒有智慧,你遇到什麼事情都發生障礙。」——宣化上人佛教承認有神通的事實,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聖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
  • 「鬼神之說」存在嗎
    論語裡講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孔子認為世界上沒有鬼神,要遠離鬼神。小編也曾聽說過一件有關鬼神的事情,在一個小村莊裡面,每年七月月每個人都不敢上始孤山,傳說七月初一是開孤門,每戶人家也要上始孤山拜,因此所有的孤魂野鬼都會上山找吃的東西,直到七月多每戶人家都要上始孤山拜老爺,等大家拜完,連老爺的佛像都要抬到鬼魂看不見的地方躲起來,相傳這個時候那些孤魂野鬼會布滿整個始孤山,出來覓食,而你們覺得會有人看得見這些鬼魂嗎?
  • 為什麼說鬼神不會傷人,《道德經》中治理大國的秘訣是什麼?
    為什麼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孔子對鬼神諱莫如深,而在老子看來,鬼神並不可怕,因為鬼神「不傷人」,這麼說老子和孔子的學說是相矛盾的,這其中的區別又在哪裡?如何才能不被鬼神所傷,與道德相交?「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指的就是與大道相合,按照天地大道來做事,即使是鬼神來了,咱也不帶怕的,它們根本傷不了你。為什麼呢?什麼是鬼神?這個現象孔子一直沒有說,每當弟子問起的時候,他就會以「不知死,焉知生」「聖人不言怪力亂神」來敷衍。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雍也〉)討厭是一種情緒,所以這句裡的「天」有天帝的意思,整句就成了「如果我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就讓老天爺厭棄我!厭棄我!」另外,孔子也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人只有對鬼神才會祈禱,所以句中的「天」也有天帝(神)的意思。而當孔子生病時,子路請求向神祈禱,孔子先問:「有諸?」有這回事嗎?然後又說:「丘之禱久矣。」
  • 難怪不怕「無頭將軍」:歷史上的狄仁傑是否迷信鬼神亡魂?
    狄仁傑也一度因為恐懼而迷死了推理的方向,最後是憑藉「無愧百姓,鬼神不懼」的信念才找到了反派的破綻。可以說狄仁傑破「無頭將軍案」主要靠的不是智商,而是不迷信鬼神與為百姓社稷謀福的信念,「無頭將軍案」也是《神探狄仁傑》中的經典案件。不過有人會問:這畢竟是電視劇,歷史上的狄仁傑是不是也不迷信鬼神呢?
  • 打破鬼神迷信思想,需要重塑傳統文化
    (《論語·先進》)孔子這裡表達的恰恰就是重人事輕鬼神的傾向。春秋時代是一個天命觀念普遍動搖的時代,關於天命,孔子並不侈談:「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但也應該清楚地看到,不言天命並不代表否定天命,《論語》中就記載了孔子本人對於天命的認同的言論:「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 「敬鬼神而遠之」,未必是無神論思想
    很多人可能知道魯迅是批判傳統的(批判最激烈的是道教和道家),但魯迅對孔子鬼神觀的解釋,卻是維護孔子的。在今天的社會裡,學界對孔子是否無神論仍舊持兩種相反的看法:堅持孔子無神論的,一般都是唯物主義立場,因為在過去的哲學史中,哲學雖然出自神學,然哲學一旦成型,則必反對神學,可說這是基本論調,這就不難想像古代的哲學家如孔子、老子、莊子、孟子都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爭了。
  • 你相信世界上真有鬼神嗎?公安大學教授在鳳凰衛視談神奇事件
    主要研究領域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畫像;公安社會心理調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預防;有組織犯罪問題等。 哲學是講究邏輯嚴密的系統,它研究宇宙的性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她本人又是長期研究犯罪問題和心理學的,按道理說是唯物主義者。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神呢?
  • 孔子,一個腳踏實地的實用理性主義者!
    所以孔子批評自己的性格急躁的弟子子路,並告訴他,真正的生活態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要是知道了就說知道了,要是不知道,就不知道。你自己要反思自省。這裡面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的意思。這一點,道家的老子也一直強調,人要體會大道自然,一定要認識自己,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與孔子的這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孔子終於出走
    《史記》所說越石父「在縲紲中」一語,據日本瀧川資言考證,是採自《呂氏春秋》,原文「累之」,是因負累作僕,司馬遷卻誤解為「縲紲」了)。他同時有素樸的民主思想。他認為不同的意見是有好處的,他說這像調味一樣,正因為味道不同,才可互相調劑,味調好了,才好吃;如果都是同樣主張,隨聲附和,那就是白開水加白開水了,還有什麼味道(見《左傳》昭公20年)!
  • 老外:為什麼在歐洲至高無上的上帝在古代中國不起作用?
    於是就有老外在外文網站上提問:「為什麼在歐洲至高無上的上帝在古代中國不起作用了呢?  中國哲學的靈魂人物孔子對於鬼神的看法是敬鬼神而遠之(尊重神和鬼但保持距離),子不語怪力亂神(不是隨便談論神和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處理與鬼神的關係重要得多)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大自然會調節所有的事情)。總得來說,孔子認為我們應該關注人本身,而不應該關注鬼神。
  • 鬼神之說是否子虛烏有?粒子加速器助力證實,難以置信的實驗結果
    文/仗劍走天涯為了驗證世界上有沒有鬼,粒子加速器來助力,大家一起來看看吧自古以來,很多人都對鬼神之說深信不疑,這也不難理解,在中國古代人類科技水平很低,對於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就將它歸結於鬼神之說,而君王們也為了統治百姓們用神學來禁錮百姓思想。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孔子,提倡"仁",將中國文化關注的重心從神轉向人類社會而中國文化較之其他文化,更早就擺脫了神的權威的控制。比如,在中國的周朝,就已經形成了"重民輕神"的思想,《禮記》記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神而遠之。"但是,出現這樣的思想,不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就是輕視鬼神的時期。當時,每逢國之大事,祭祀仍然是重中之重,《左傳》所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 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教人要有寬恕之心
    「仁」指仁愛之心,對待任何事物要具備以人為本的情懷。「義」有小義和大義之分,小義指正義感,講義氣,是非分明,大義指具備家國情懷。「禮」指講禮儀,重禮節,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智」指大聰明,大智慧,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通曉大道理的智者。「信」指誠實守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風水學真的是鬼神之說嗎?風水可信嗎?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都說人類最害怕的是無知,許多人對於黑暗的恐懼,其實就是對未知的恐懼,在科學文化未曾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古代,一些古人難以解釋的事情,就被稱之為,玄學,或者以鬼神之說,宗教之說的掩飾,以此來獲得一定的心理上的慰藉。其實玄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性學科,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跟依據的,就比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抱陰而負陽,衝氣以為和。
  • 古人的智慧,夏蟲不可以語冰,不與傻子論短長
    「聽說孔子是名師,那麼你一定也是高徒吧?」「慚愧。」「那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不知可否?」子貢很爽快地答道:「請說。」子貢「其實,我的問題很簡單。就是你說說一年有幾季?」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來人見此,大笑而去。待來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這一年應是幾季?」孔子答:「四季。」子貢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