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鬼神不會傷人,《道德經》中治理大國的秘訣是什麼?

2021-01-15 符號帝國

為什麼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孔子對鬼神諱莫如深,而在老子看來,鬼神並不可怕,因為鬼神「不傷人」,這麼說老子和孔子的學說是相矛盾的,這其中的區別又在哪裡?如何才能不被鬼神所傷,與道德相交?

01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魚就已經是民間很常見的食材了,所以老子才會在《道德經》中用它來比喻治理國家——治大國,如烹小鮮。那麼,這其中到底蘊含著怎樣的道理呢?

魚作為最常見的水生動物,繁殖能力非常強,所以傳統文化中有很多跟魚有關的成語,寓意家族人丁興旺、日子富足有餘,比如早生貴子、年年有餘。又因為魚的肉質富含營養、適應能力強,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溫帶還是熱帶、寒帶,只要是比較清潔的水域,都會有它的身影,所以非常適合人工養殖,供人們食用。

作為一種食材,魚肉肉質鮮美細膩,適合烹、煎、蒸、煮等多種烹調方式。很多人都親自做過魚,或者看過別人做魚。有經驗的人就會發現,如果個頭大,多翻幾次也無傷大雅,不會破壞什麼;但如果是小魚,稍稍翻動就會散架,不但失去了美感,而且吃起來很麻煩。

常言道,人少好領導,又說船小好調頭。因為當人數少,船的體量比較小的時候,如果有什麼變動,很快就能響應,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但如果隊伍大了,就不好帶了。就像是古代宮廷裡傳話,一句話從宮門外傳到殿前,要經過好幾十個人層層傳遞才能到達皇帝的耳邊,這其中如果有一個人傳錯了,就會導致一人錯全體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國家也是一樣的,一個彈丸小國,比如北歐的一些國家還沒有中國的一個省大,他們如果要推行什麼新政策,執行力強的話幾天最多幾個星期就能落實到位;即使出現什麼差錯,從頭檢查一遍也不會費多大事兒,很快就能過完一遍。

一個獨木舟,想去哪兒馬上就能出發,想反悔直接掉頭就是了;但如果是一艘巨輪,光是啟動就費老鼻子勁兒了,如果要掉頭更是困難,得首先找到適合深度的水位,還得四周水域範圍足夠大才成。

所以,像印度、美國這樣的大國,如果政策朝令夕改,就會引發混亂,就像做小魚還窮折騰不停翻動一樣,很快魚肉就變得稀碎,根本夾不起來,沒法吃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不折騰。古代很多帝王喜歡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喜歡搞大型活動。結果勞師動眾,勞民傷財,導致整個國家元氣大傷,四分五裂。

事業的發展需要時間,每一個統一朝代的開始,君主大多主「靜」,與民休息,休養生息,國力就會得到積累,越來越強大;到了末代皇帝,往往是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大搞排場,結果導致國庫虧空、尾大不掉,最終局面無法收拾。

02

《心經》云:道法空相,天地生養萬物的大道本質上也是主靜的,正如《道德經》十六章所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第三章說「虛其心,實其腹」。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指的就是與大道相合,按照天地大道來做事,即使是鬼神來了,咱也不帶怕的,它們根本傷不了你。為什麼呢?

什麼是鬼神?這個現象孔子一直沒有說,每當弟子問起的時候,他就會以「不知死,焉知生」「聖人不言怪力亂神」來敷衍。

其實孔子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就像佛陀常常告誡弟子不要追求神通一樣,雖然修道會產生神通這樣的副產品,但是它不是大道的正途,也不是修行的根本目的,如果一味追求細枝末節的東西,就會走上歧途。

孔子之所以迴避鬼神的話題,就是怕學生們因為好奇心害死貓,一時衝動就會跑偏。

老子說「其鬼不神」,這裡的「鬼神」是一對相對的概念。神就是指道,或者說合於道的力量,自然就會順應自然;鬼是指那些違背大道逆天而行的力量。就像陽明先生所說,如果你的內心光明,良知常駐,所行皆「中節」,自然就不會受到邪風歪氣的騷擾;但如果你存心不良,就會吸引不好的東西上門,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地無情,福禍自招。

03

人常說: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鬼神之所以能夠招惹你,就是因為你做了違背天理人倫的事情,那些規規矩矩行事的人,大概率會好人一生平安,即便無法大富大貴,起碼落得個自在喜樂。

老子曾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也就是說,在天地的眼中,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是非對錯、愛恨情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只是人心多欲,才將它們相分別而已。

既然沒有好壞對錯,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愛護和傷害了,愛是執著,恨也是執著;愛護是貪嗔痴,傷害也是貪嗔痴。只有祛除自己的是非之心、人我之心,才能真正做到與道相合、天人合一。也就是佛家所說:無人我相,無眾生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宇宙誕生的邏輯,就相當於演繹法,一直往外推,向外攤開,越生越多,越攤越大;有生就有滅,有來就有回,那麼回去的路自然是相反的。就是萬物歸納為四象,四象復歸兩儀,兩儀再回歸太極,太極回到無極,以至於寂滅無聲;人歸於德,德回到道,道再回到自然。

所以,老子在本章的最後說「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聖人是得道之人,道不傷人,聖人自然也不傷生;德是道衍生的法則,它的本源是道,所以說「德交歸」。

就像樹根長出樹幹,樹幹長出樹枝;最終落葉歸根,塵歸塵,土歸土,有歸於無。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道德經》智慧,奇正相輔,深根固柢,以靜為下
    在《道德經》裡老子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間沒有長久的富貴,也沒有一輩子倒黴;沒有永遠無償的利益,也沒有攻克不破的厚臉皮。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即使筋骨柔弱,有德者也能意志堅強。0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 《道德經》七則名言,值得深思
    《道德經》七則名言,值得深思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著的名為《老子》也稱《道德經》是一部充滿智慧的經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裡面的名句很是值得一讀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對於善與惡的標準都不一,簡單點來說就是我們認為有善的存在其實是有了惡的對比,而能夠認清善是因為知道了什麼是惡的呢,這只是我們自己的認知罷了,我們要有一顆平等的心,對事對人要過有平常的心,不能過於偏激。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史記》記載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攔住,強行留下《道德經》一書。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文始真經》共分為九篇,基本上以《道德經》為總綱寫成,如果看不懂《道德經》的人可以先讀一讀《文始真經》,對理解《道德經》會有一些幫助,《文始真經》第一篇名字叫《宇》。
  • 《道德經》全文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這本書有三大看點: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降低了經典的學習門檻,滿足了多元的學習需求;3.緊貼實際生活闡釋核心要義,將老子的智慧與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
  • 為什麼說殘缺才是完美的?《道德經》中為人處世的最高智慧
    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件事或者一個人太反常、太完美了,人們不但不會覺得它很神奇、他很偉大,反而會感覺那裡不對勁、不真實。這就是為什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謀略絕倫神通廣大,魯迅先生沒有說這個人物很厲害,反而說他被作者塑造成了一個「妖人」。
  • 為什麼領導者被稱為「領袖」?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也就是說,老子出身史官,做的就是記錄興亡禍福的工作,從中就能夠知道作為君王應該抓住重點、寡慾淡泊、謙卑自重,這些就是君王統治天下的權術法則啊。不僅如此,連後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十分重視對《道德經》的學習,他專門寫過《解老》和《喻老》來記錄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他在《韓非子》中提到的眾多君王的權謀都與《道德經》中的說法十分相近,甚至有人認為,《韓非子》就是《道德經》的實踐操作版。
  • 《道德經》中老子說的不爭是什麼意思,原來它可以化解戰爭
    我所說的戰爭不是單指國家與國家的戰爭,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動物與動物之間的相互殘殺。指的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效應規律。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用到過爭這個字:"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等等。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解《道德經》者對爭字仍存在爭議。其實老子不單是教我們如何做事,同時也在講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效應規律。
  • 道德經;浴火涅槃的人生哲學
    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子的那點故事吧!以下是原文。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東嶽老師的課,已經講完了
    那麼,《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呢?其實在王東嶽老師的課中,他已經講完了。按照王東嶽老師的說法,《道德經》一書分為《道經》與《德經》兩部分,《道經》這一部分講是天的運行之道,而《德經》講的是人道中的生存法則,歷以以來,儘管有許多人都知識《道德經》一書分有這兩部分的內容,但是有些學者卻糾結於《道經》與《德經》誰先誰後的問題,從而忽略了經文所詮釋的精要,而這也正是許多人讀不懂《道德經》的真正原因之一。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見老子,問道於老子,老子卻與他說了一些與他想法不合的話。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