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件事或者一個人太反常、太完美了,人們不但不會覺得它很神奇、他很偉大,反而會感覺那裡不對勁、不真實。這就是為什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謀略絕倫神通廣大,魯迅先生沒有說這個人物很厲害,反而說他被作者塑造成了一個「妖人」。
事實上,諸葛亮還遠沒有到「成妖」的地步,比如他選擇讓關羽鎮守荊州,讓馬謖守街亭,都可以說是用人不當,最終導致了兩次關鍵性的慘敗,蜀國的國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試想如果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該是讓我輩凡人多麼忌憚。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我們這個世界被佛家稱作「娑婆世界」,它本身就是殘缺的,註定了生活其中發生其中的所有人事物都不可能達到完美,換句話說,如果完美了就不會在我們這個維度的時空中存在了。這就叫「大成若缺」。
就像被西方藝術界公認為雕刻界「巔峰」的維納斯,她是缺少一隻胳膊的,正是這份殘缺,讓人們對她的美產生了無窮的遐想。
還有我國園林界的翹楚——蘇州園林藝術,最出色的地方就是能與周圍的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巧奪天工。而我們平時很多人工藝術都太「匠氣」,太完美了,反而顯得不自然,喪失了美感。
在中國書畫藝術中,「留白」是整個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空缺、而不是把整個畫面鋪滿,才讓書畫作品更加靈動,充滿了意境。如果太滿,就會顯得很擁擠,沒有想像的空間和思考的餘地。這就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道理,這裡的「弊」就是枯竭的意思。
藝術如此,人生也不例外。老人常講,做人做事都要留有餘地,說話不要說得太滿,這樣是給自己留條退路,也是給別人一個臺階下。否則你非得把他逼到死角,兔子急了還咬人呢,必然跟你爭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
真正博學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的程度還不夠,很謙虛,看到什麼都覺得好奇,都想研究研究;而那些一知半解的人,常常急不可耐地表現自己,總覺得自己是天縱英才,沒有人比自己更優秀,這種自滿自大很快就會把你帶向墮落的深淵。
這便是「大盈若衝,其用不窮」蘊含的智慧。前者因為心裡總用空間,那就是自己努力的動力,就會不斷進步;後者就像一杯裝滿水的杯子,即便自己只有二兩的容量,也已經無法再裝入哪怕一滴水。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又怎麼理解呢?世界上什麼地方最平?當然是地面最平,但是我們都知道,其實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表面其實是一個球面,是彎曲的,這就是為什麼看遠方的航船駛過來,感覺是從地底下開過來的一樣。
一個人怎樣才能保持自己的正直呢?決不能硬剛,而是要保持一定的柔和,外圓內方,否則你就會與周圍的人和事格格不入,很快就會遭到排擠或者被聯合做掉。連生存下去都無法保證,又談何「正」,談什麼「直」呢?
你可能很正直,但是總是壞事,還得罪人,什麼事也幹不成,這樣的正直,又有什麼意義呢,難道就是為了標榜自己的人品?
我們看《三國演義》裡,關羽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和性命,為了能夠忠於大哥劉備,在兵敗後選擇了投靠曹操,並且為他斬顏良誅文丑,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可是後世千百年來仍然把他作為忠義的楷模,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最正直的人,有時候也不得不選擇「彎曲」,曲線救國。
商末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表面上好像是一對忠義之士,但是一細想,紂王乃是一個無道昏君,殘暴黷武,倒行逆施,逆歷史潮流而動,終於這樣的人,不就等於逆天而行麼?
所以,有時候太正直,反而是大錯特錯,表面上忠貞不屈,其實背離了大道、失了大義。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句話也很好理解。我們讚美一樣藝術品最高級的形容詞是什麼呢?是「巧奪天工」,什麼是天工呢?就是自然,就像是天生自然界生長的一樣。
我們看自然的東西,都不會感覺很靈巧很聰明,彎彎曲曲高高低低,不會整齊劃一,顯得很笨拙。兵法中有句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什麼樣的辯手才算是最高級的呢?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缺,讓對手沒有喘氣的機會嗎?當然不是。
那樣只會讓人口服,絕不會心服。真正的高手是話不多也很樸實,但是寥寥數語字字中的,他還沒怎麼反駁,你自己就已經不知不覺認輸了,這才是最厲害的辯手。乍一看他好像嘴挺笨,都不怎麼說話。
為什麼會這樣呢?正是因為以上這些都是符合天道,符合自然規律的,行在「中道」之上,自然就會無往而不利,不管在哪裡都能做到真正的極致。而不是文字遊戲上的口舌之辯,自己想像中的「完美無缺」。
所以老子才會說「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就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不要瞎折騰,添加人為的私慾。一旦染上個人的妄念,就偏離了自然,就是「有為」,就是妄為。後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