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殘缺才是完美的?《道德經》中為人處世的最高智慧

2021-01-08 符號帝國

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件事或者一個人太反常、太完美了,人們不但不會覺得它很神奇、他很偉大,反而會感覺那裡不對勁、不真實。這就是為什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謀略絕倫神通廣大,魯迅先生沒有說這個人物很厲害,反而說他被作者塑造成了一個「妖人」。

事實上,諸葛亮還遠沒有到「成妖」的地步,比如他選擇讓關羽鎮守荊州,讓馬謖守街亭,都可以說是用人不當,最終導致了兩次關鍵性的慘敗,蜀國的國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試想如果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該是讓我輩凡人多麼忌憚。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我們這個世界被佛家稱作「娑婆世界」,它本身就是殘缺的,註定了生活其中發生其中的所有人事物都不可能達到完美,換句話說,如果完美了就不會在我們這個維度的時空中存在了。這就叫「大成若缺」。

就像被西方藝術界公認為雕刻界「巔峰」的維納斯,她是缺少一隻胳膊的,正是這份殘缺,讓人們對她的美產生了無窮的遐想。

還有我國園林界的翹楚——蘇州園林藝術,最出色的地方就是能與周圍的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巧奪天工。而我們平時很多人工藝術都太「匠氣」,太完美了,反而顯得不自然,喪失了美感。

在中國書畫藝術中,「留白」是整個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空缺、而不是把整個畫面鋪滿,才讓書畫作品更加靈動,充滿了意境。如果太滿,就會顯得很擁擠,沒有想像的空間和思考的餘地。這就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的道理,這裡的「弊」就是枯竭的意思。

藝術如此,人生也不例外。老人常講,做人做事都要留有餘地,說話不要說得太滿,這樣是給自己留條退路,也是給別人一個臺階下。否則你非得把他逼到死角,兔子急了還咬人呢,必然跟你爭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

真正博學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的程度還不夠,很謙虛,看到什麼都覺得好奇,都想研究研究;而那些一知半解的人,常常急不可耐地表現自己,總覺得自己是天縱英才,沒有人比自己更優秀,這種自滿自大很快就會把你帶向墮落的深淵。

這便是「大盈若衝,其用不窮」蘊含的智慧。前者因為心裡總用空間,那就是自己努力的動力,就會不斷進步;後者就像一杯裝滿水的杯子,即便自己只有二兩的容量,也已經無法再裝入哪怕一滴水。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又怎麼理解呢?世界上什麼地方最平?當然是地面最平,但是我們都知道,其實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表面其實是一個球面,是彎曲的,這就是為什麼看遠方的航船駛過來,感覺是從地底下開過來的一樣。

一個人怎樣才能保持自己的正直呢?決不能硬剛,而是要保持一定的柔和,外圓內方,否則你就會與周圍的人和事格格不入,很快就會遭到排擠或者被聯合做掉。連生存下去都無法保證,又談何「正」,談什麼「直」呢?

你可能很正直,但是總是壞事,還得罪人,什麼事也幹不成,這樣的正直,又有什麼意義呢,難道就是為了標榜自己的人品?

我們看《三國演義》裡,關羽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和性命,為了能夠忠於大哥劉備,在兵敗後選擇了投靠曹操,並且為他斬顏良誅文丑,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可是後世千百年來仍然把他作為忠義的楷模,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最正直的人,有時候也不得不選擇「彎曲」,曲線救國。

商末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表面上好像是一對忠義之士,但是一細想,紂王乃是一個無道昏君,殘暴黷武,倒行逆施,逆歷史潮流而動,終於這樣的人,不就等於逆天而行麼?

所以,有時候太正直,反而是大錯特錯,表面上忠貞不屈,其實背離了大道、失了大義。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句話也很好理解。我們讚美一樣藝術品最高級的形容詞是什麼呢?是「巧奪天工」,什麼是天工呢?就是自然,就像是天生自然界生長的一樣。

我們看自然的東西,都不會感覺很靈巧很聰明,彎彎曲曲高高低低,不會整齊劃一,顯得很笨拙。兵法中有句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什麼樣的辯手才算是最高級的呢?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缺,讓對手沒有喘氣的機會嗎?當然不是。

那樣只會讓人口服,絕不會心服。真正的高手是話不多也很樸實,但是寥寥數語字字中的,他還沒怎麼反駁,你自己就已經不知不覺認輸了,這才是最厲害的辯手。乍一看他好像嘴挺笨,都不怎麼說話。

為什麼會這樣呢?正是因為以上這些都是符合天道,符合自然規律的,行在「中道」之上,自然就會無往而不利,不管在哪裡都能做到真正的極致。而不是文字遊戲上的口舌之辯,自己想像中的「完美無缺」。

所以老子才會說「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就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不要瞎折騰,添加人為的私慾。一旦染上個人的妄念,就偏離了自然,就是「有為」,就是妄為。後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以失敗告終。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為什麼領導者被稱為「領袖」?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代表作,被很多人稱作「萬經之王」。本來是一部表達道家宇宙觀和處世觀的哲學著作,但是卻被很多人看作是講述政治和權謀的厚黑學經典。也就是說,老子出身史官,做的就是記錄興亡禍福的工作,從中就能夠知道作為君王應該抓住重點、寡慾淡泊、謙卑自重,這些就是君王統治天下的權術法則啊。不僅如此,連後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十分重視對《道德經》的學習,他專門寫過《解老》和《喻老》來記錄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他在《韓非子》中提到的眾多君王的權謀都與《道德經》中的說法十分相近,甚至有人認為,《韓非子》就是《道德經》的實踐操作版。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長大後,為人父母,做了員工、領導,再翻開,才發現「道可道,非常道」、「無為而治」……等等「中式智慧」的博大精深:20歲求生存,它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不要事事搶著爭先,因為,槍打出頭鳥;30歲求安穩,它說「上善若水」,但「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能包容萬物,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道德經》:混得好的人,或都懂這五條處世天機!建議多看看!
    今天, 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道德經》:混得越好的人,越懂得這五條處世天機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選擇性地取捨。少就是多,多就是少。
  • 《道德經》前言
    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包羅萬象,盡收眼底。《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你為什麼總是存不住錢?《道德經》:這兩件事別做的「太滿」
    它的內容涵蓋修道、養生、治學、處世、經商、從政、軍事等各個層面,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奧精深、義理博大,堪稱哲理第一書。中國歷來都非常忌諱「滿」這個字,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非常重要「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道德經:人到60才明白,人的「貴氣」就看這4點,若有一個恭喜你
    老子的《道德經》中曾提到,一個有貴氣的人不僅會福氣臨門,為難之時更能得道多助。但很多人到了六十歲才明白:人有沒有「貴氣」,往往就看這4點,能有一個就很好了!1、厚道《道德經》:「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歡迎大家訂閱專欄,閱讀更多精品文章!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智慧
    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古老的處世智慧。
  • 《道德經》的智慧:水性至柔,柔能勝剛
    (《道德經·七十八章》)世間沒有什麼事物的柔弱能超過水,但是成功地衝擊堅韌的東西也沒有什麼能夠勝過水,因為水是任何物質都無法取代的。弱小能夠戰勝強大,而柔弱能夠戰勝剛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但真正施行起來也沒有人能做到。
  • 《周易》中的成語: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這說明書中的智慧不僅僅適合中國人,還適用於全世界。《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
  •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為人處世的智慧
    為什麼會這樣?首先,「至察」的人會失去群眾基礎。作為一個領導,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做事情或者幹事業,要依靠廣大的群眾,沒有群眾的支持,個人能力再高,也做不成大的事業。就像俗話裡面說的,你渾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任正非說,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更何況在知識爆炸的時代。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見老子,問道於老子,老子卻與他說了一些與他想法不合的話。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 《道德經》:水有七善,人有七智,悟透便是人生贏家!
    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為我們解讀《道德經》,說道家思想無為,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態度,年輕人還是不要讀了。當時因為他說的話,讓我往後的很多年,都沒有再讀《道德經》,等自己工作後,又回頭再讀國學經典作,才發現歷史老師的解讀是大流,但與老子所講背道而馳。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一.我們為什麼要讀《道德經》?很多人覺得《道德經》是帝王的治世安民之道,普通人沒有必要去讀。《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以禮治國的統治者東周王朝已經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強有力控制,以至於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