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它的內容涵蓋修道、養生、治學、處世、經商、從政、軍事等各個層面,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玄奧精深、義理博大,堪稱哲理第一書。
中國歷來都非常忌諱「滿」這個字,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非常重要「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仔細觀察會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平時花錢並沒有大手大腳,卻總是存不住錢,經濟上的抗風險能力極弱,遇到點稍微大的事情,就要跟身邊人借錢。
當然我們還有這樣一種人,能力出眾,從來不缺錢話,甚至在社會上還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如何做到的?
究其根本,就是《道德經》裡的 智慧,這兩件事別做「太滿」。
事不要做的太滿
老子講: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什麼事情,如果非把內在裝的太滿再去做,就沒有辦法做,所以不如放下他,後世老子把這樣的教誨叫「持滿之戒」
我之前就職在一家傳媒公司,老闆的工作能力很強,員工們也很認可他。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他做事總是一意孤行。有一次幾乎把公司的所有錢都投資在了電視劇項目,最後結果不好。
公司沒有運營的資金,最後導致公司破產,工資也發不起。這就是老闆把事情做得太滿了,精神狀態也不好,對他的消耗很大,但願老闆經這個事情能明白「持滿之戒」的道理。
我們不要把事情做得太滿,要給自己留點餘地。人不僅要做事,還要享受生活,還要陪伴家人度過快樂的時光。這樣,人生才會更加從容。
話不要說的太滿
老子:「輕諾必寡信。」
這句話是在提醒我們不要輕易的做出承諾,以免自己不能兌現,成為別人口中沒有信譽的人。
不要在朋友有事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沒有了解事情就輕易的說「沒問題」、「包在我身上」等話。
在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的塑膠原材料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危機波及到香港,香港的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把價格炒到很多廠家都難以接受的價位。眾多的廠家都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當時,長江公司本身就有充足的原料庫存,加上李嘉誠的業務中心已經轉移到地產是哪個,這場危機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影響。
李嘉誠並沒有袖手旁觀,他不僅對老朋友,更是對整個香港塑膠業負責。因此,他毫不猶豫的做起了「救世主」他以實際行動挽救了很多面臨倒閉的公司。
李嘉誠說:「我盡我自己的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我並不是什麼救世主,我也有挽救不了的時候」。李嘉誠說話從不說大話,也不把話說得太絕對因為他知道話說太滿,不僅不能幫助到別人,還可能受到別人的埋怨,甚至人財兩空。
《道德經》裡的智慧遠不止於此,它不但有享譽世界、通貫古今的美譽和哲學魅力,而且是東方哲學的思想啟蒙,是中華智慧的高峰,登上高山之巔,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談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談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它談處世原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萬象森羅,盡收眼底。
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書。
當我們走在吵鬧喧囂的城市,面對燈紅酒綠,翻開道德經,我們會看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當所有人都在談論如何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時候,翻開道德經,我們會看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當所有的人都想要佔據上風,處處壓制他人的時候,翻開道德經,我們會看到:「大者宜為下」;
當我們看到別人又在炫耀做了多大的事、追求多大的成就的時候,翻開道德經,老子提醒我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當所有的信息都在告訴我們如何搞垮競爭對手的時候,翻開道德經,老子提醒我們「禍莫大於無敵」;
老子的《道德經》非常博大精深,流傳2500多年來,每個時代的人,都可以從中受益。《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道德經》能讓你更好的掌控,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別逆天,順應自然,你的人生不會差!
身邊很多朋友反映想閱讀《道德經》,學習學習老子的智慧。但是原版是文言文,閱讀的第一步就卡住了。這本帶有白話文註解的《道德經》非常適合現代人閱讀。
它結合當前社會生活,對《道德經》中的每一章、每一句進行了詳細的解說。
一本書只需要69元,也就是一頓飯錢,就成讓我們學習到《道德經》中的大智慧,是不是非常划算呢?
點擊下方圖片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