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2021-01-09 藝述史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經做過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眾所周知,《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自幼安靜好學,對知識有著極高的熱情。稍稍長成之後,老子便因為豐富的知識儲備被推薦到周王室的官方圖書館裡任職。後來,老子目睹周王室日漸衰弱,決定歸隱山林,等他到了函谷關的時候,恰好守關將領尹喜是他的忠實粉絲,尹喜說:您將歸隱,一定要著書立說,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寫下五千餘字後瀟灑告辭,從此世人不知所蹤,真稱得上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啊!而這篇五千餘字的大作,便是老子以自己的廣播見聞為基礎,在豐富的思考之上,老子以王朝的興衰成敗、百姓的生死禍福為題,著上、下兩篇,即後世廣為流傳的《道德經》。

(一)何為德

做事先學做人,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一致認同。時過境遷,現在「德」在大多數人的眼中便理所當然成為了道德的化身,可它真正的含義卻已經漫漫淡化了。那麼真正的德,在老子眼中是怎樣的呢?翻開《道德經》,我們可以看到:德並不是我們現在以為的道德,而是個人修身養性(即修道)所應具備的特殊世界觀以及為人處世的人生智慧,簡單來說就是修身養性所需的處世守則。

(二)萬物之源

說起《道德經》,最為人們熟悉的莫過於這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合。」這句話以相當凝練的語言,概括了整個宇宙的形成過程。大意是: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天下萬物便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由陰陽二期的互相激蕩二成新的和諧體。

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子對於和諧狀態的推崇,而他所闡述的道理,也非常符合現代科學的道理,生命之所以產生,離不開眾多物質在合適的狀態之下搭配調和,從而產生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便是終極的生命之道。那麼,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想到什麼呢?

讀到這兒,我們想,既然每一個人都是集體裡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那我們還有必要因為生活中的一點小摩擦而不快嗎?就好比我之所以是我,即便我的臉長得不好看,但它依然是我這個人的特質,如果每個人都拋去自己的缺點,去追求完美的話,那這個世界豈不是太千篇一律了嗎?如果一個集體中只有你看好的人,這樣的集體還有什麼意思呢?所以說,在和他人交往時,分歧和一時的不快並不一定是壞事兒,反而應當成為生活的常態,這樣的生活才有足夠的味道,日後回憶起來不會是一團混沌。

不知是不是孔子當初曾在洛陽請教老子的緣故,導致儒家和道家的人生道理存在相通之處,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大意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一些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苟同於人。像《道德經》裡其他的智慧一樣,這個道理存在於生活的每一個每一個角落,只有真正理解道,並接受它,才能和世界和睦共處。

(三)以身凌人,難得善果

以上的內容是老子對於宇宙本源的概括,可以說是相當經典了。但這一篇中接下來的內容很多人就未必知道了——「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乍一看去,這句話非常難懂,但一句話的難懂程度和它的內涵時長是呈正比的。這句話的大意是: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轂」,可那些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減損它有時反而會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反而會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自逞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主旨。

正如老子所說,對於那些將個人利益置於集體利益之上的獨裁者,百姓一直是沒什麼好感的,這些人一向被視為獨夫、民賊,尤其是那些濫用民力,還不吝生死的統治者,更是難逃身敗名裂的下場。夏桀、商紂如此,楚霸王和隋煬帝亦是如此。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些人讀到這便會感嘆人性的陰暗。可我不這麼認為,身在集體之中,當然應該優先考慮集體的利益,否則即使個人能力再強,也難以在集體中長存。更何況一兩次壓過別人可以接受,但大多數人無法接受自己永遠的屈居人下,所以自傲的人,不僅難以得到他人的理解,還會為人所憎恨。

世上的事物,如果減損它有時反而會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時反而會減損。乍一聽來,這句話似乎難以理解。但細細想來,這句話難道不是對事與願違的完美概括嗎?就好比古時候兩軍對壘之時,一方為了佔得先機而主動發起進攻,但敵方技高一籌,不僅免遭削弱,還通過吸收俘虜壯大了自身的力量。

又好比前一陣子大火的歷史權謀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劇中,司馬懿身為朝廷棟梁,以卓絕的智慧與諸葛亮相抗衡,但魏明帝曹睿對於他這樣的股肱之臣,是既用且防的,曹睿一方面要用他防備諸葛亮,一方面又要防他坐大,真可以說是左右兩難了。想想後來西漢那些開國功臣的下場,我們就可以相見司馬懿的處境,更何況司馬懿的機變權謀,在當時的魏國可以說是無人能及。劇中,曹睿想盡辦法削弱司馬懿的聲勢,卻總是事與願違,等到曹睿駕崩之時,司馬懿因多年徵戰的功勞,和推行新政的緣故,門生故舊遍及朝野,聲勢反而達到了頂峰,並為子孫日後代魏建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難道不是減損它有時反而會得到增加的完美例證嘛?

至於增加它有時反而會得到減損,這讓筆者想到了《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裡的一句至理名言——「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太陽升到頂點就要逐漸偏斜,月亮圓滿以後就要開始虧缺。事物發展到鼎盛就會走向衰敗,這是天地萬物的常理。多,並不意味著好;少,意味著還有增長的機會。秦相範雎正是因為採納了蔡澤的建議,於名聲鼎赫之時及時退隱,才得了善終。而為他出謀劃策的蔡澤,雖代之為秦相,但他深諳道家「德」之要旨,有人惡語中傷後,便立即辭歸相印,退出了權力的漩渦中心。在此之後,蔡澤在秦國還居住了十幾年,先後歷侍秦昭王、秦孝王、莊襄王和秦始皇,可以說是功德圓滿了。

一樣的道理,《康熙王朝》裡,康熙皇帝和魏東亭從小一同長大,可以說除了皇祖母孝莊,康熙最信任的就是他,而忠心耿耿的魏東亭在擒鰲拜等重大活動中,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康熙深知月滿則虧的道理,他對待魏東亭,可以說是明降暗升,表面上嚴厲苛責,實際上卻頗為器重。他曾和魏東亭有過一番交心之論:「朕有意要鍛鍊你一下,如果封你一個官職,只是朕一句話就可以了,但這樣不能培養你成材。所以朕對你是嚴格了一些,將來你的前途,肯定在明珠、索額圖之上,但要好好歷練......」劇中,明珠和索額圖的最終結局都非常悽涼,而魏東亭,不僅得以善終,還在死前得以封王,實在令同時期文臣所豔羨。

總而概之,道家從來都不是僅僅教人明哲保身的學問;以本篇為例,它不僅告訴我們天下萬物之始源,勸導我們接受分歧,尋求和諧共處;還循循善誘,告訴我們怎樣的行為容易為他人所怨,所以得有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最後,還應掌握適度原則,學會將事物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如此,方可在成事之餘,得心安矣。

相關焦點

  • 聰明的人不是智商高,而是被稱作有智慧
    在我們的周圍,相信有很多的聰明人,有的人認為聰明的人智商都很高,但小編不這麼認為,我覺得聰明的人應該是被稱作有智慧。聰明的人並不一定是智商高就可以,他還需要懂得人情世故,這樣才算真正的智者,真正聰明的人一般都有以下的這3個特徵,看看你有沒有?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
    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即使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格局境界已經顯現出來了。從小看大,三歲看老,真正牛的人,年輕時候就很牛。真正厲害的人,從小就厲害。即使那個時候沒有大富大貴,但是格局、境界、眼界已經異於常人了。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因為《道德經》找到人生目標真正活得好的人,都「為而不爭」他是黃向軍。但在黃向軍看來,《道德經》本就不是讀的,是用來悟的。作為「生命之書」,那些真正受益的人,一定是從中,照見過自己的人生。就像他,一畢業,就聽從家裡的安排,陰差陽錯做了高中計算機老師。
  • 《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
    人之所以長了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就是要人多聽少說。這個道理許多人都瞭然於心,可在生活中卻很難將之知行合一。到了一定的年紀總喜歡賣弄自己的經驗,給一些年輕的男女講道理。,豈不知世上只有《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就專門為此告誡世人:快三十來還一事無成,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經:人到60才明白,人的「貴氣」就看這4點,若有一個恭喜你
    其實這些都不是,一個人身上的貴氣,用金錢是買不來的,它是在日積月累,慢慢薰陶出的美好修養。老子的《道德經》中曾提到,一個有貴氣的人不僅會福氣臨門,為難之時更能得道多助。但很多人到了六十歲才明白:人有沒有「貴氣」,往往就看這4點,能有一個就很好了!
  • 道德經智慧:有本事的人,多看看天道思維,多讀助你一帆風順!
    老子的《道德經》聞名於世,被譽為東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書。《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
  • 做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有這兩個特徵: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做人,真正聰明的、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有兩個特徵,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這兩個特徵就是:學會選擇,懂得放棄。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人,你必須學會選擇並懂得放棄。喜歡釣魚的人都知道,要釣大魚,必須使用甜美可口的食物作為誘餌。在這裡,釣大魚就是一種選擇,而誘餌就是一种放棄。
  • 王陽明的處世哲學: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懂得隱藏自己的聰明
    但因為在射箭上小有成就,於是他平常說得多的反而是軍事。然而,22歲時考進士沒有考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陽明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嘆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明明沒有中狀元,反而像狀元一樣風光,以後必然目中無人。25歲參考科舉,再次落榜。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這說明書中的智慧不僅僅適合中國人,還適用於全世界。《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因為這個世界和人,本來就是空無,所以真正智慧的人都會是行無言之教和無為之事。其思想是如同把一顆種子種在一篇非常深厚豐富的土地上。在告訴我們宇宙的本質並提出無為思想之後,然後老子再告訴我們,宇宙雖然是空無的但是他又是存在的,而且其實就是一個機械的運轉系統,如同現在的一個計算機系統,他尤其運轉的邏輯,規律,規則,方式,正因為此,所以它視萬物為芻狗,在道德經裡其稱之為道。
  • 《道德經》十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名言,共同學習老子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對立統一、共同存在的,沒有這個,就沒有那個,缺了哪個都不行,這才叫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人如果能放下分別、執著,那就真正得「道」了。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水善利萬物,又不望回報,有無私的善行。越是無私的付出,得到的越多。現在社會上的人很功利,總想著索取,卻不想付出。日本有個經營之聖叫稻盛和夫的,這個人非常喜歡中國國學,參悟,並得道,做企業先講究為客戶服務,然後財富就自己來了。他創造了兩家世界五百強,對於他來說,真正強大的不是他的企業,也是他的經營哲學。
  • 《道德經》的智慧:水性至柔,柔能勝剛
    (《道德經·七十八章》)世間沒有什麼事物的柔弱能超過水,但是成功地衝擊堅韌的東西也沒有什麼能夠勝過水,因為水是任何物質都無法取代的。弱小能夠戰勝強大,而柔弱能夠戰勝剛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但真正施行起來也沒有人能做到。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由於年代久遠,目前泰山上已經沒有原文的刻石文了,現在能夠發現的只有宋代拓本中的幾行字,全部都是篆文寫成,由此可見,早在宋朝時期的泰山刻石就已經不是原刻了,而是後人的復刻。      那麼,如何來看待這兩段刻石文呢?
  • 研究顯示情商高的人比智商高的可怕多了
    而追蹤者發現,相比天才而言,那些智商處於中上等,徘徊在110至130之間的人們,獲得成功的比率更高。  有另外一句大俗話,20%智商+80%情商決定你的成功。具體比例是怎麼分配倒不那麼重要,但這個論點我一向贊成,情商絕對比智商重要。
  • 心理測驗:你認為哪個人在假笑,測出你的智商有多高
    下面四幅圖,你認為哪一張照片的人在假笑,測出你的智商有多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A:B:C:D: A:你的智商大概在110左右,你是個聰明人,懂得察言觀色,觀察力很強,懂得辨別是非。你是個單純可愛,招人喜歡的人,你的心地很善良,不過在有些方面很容易犯傻,比如不太熟悉方位,記憶力不是很好,你不會像那些喜歡明爭暗鬥的人有太多心機,因為那樣只會兩敗俱傷,還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後果不堪設想。另外,因為你情商比較高。你善於與人打交道,善於聽取他人講話,不過還是要學會將心比心哦,往往自己有時人際關係不好是因為你的眼光「太高了」。B : 你智商125左右。
  • 霍金看了《道德經》才寫的《時間簡史》
    但是,真正想領悟《道德經》的精髓,還是得回到古文中,翻譯的越多,錯誤也就越多。就算是我們研習《道德經》也是僅僅以各種註解和翻譯為參考。加上自己的理解,儘可能的去還原書中真正想表達的「道」。開頭提到的幾句話,出自《道德經》整部書開篇第一章「天地之始」,這裡的天地代表了天上和地下,天上代表了整個宇宙,地下代表了整個人類生存的社會和環境,就是地球上的一切。
  • 《道德經》:水有七善,人有七智,悟透便是人生贏家!
    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為我們解讀《道德經》,說道家思想無為,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態度,年輕人還是不要讀了。當時因為他說的話,讓我往後的很多年,都沒有再讀《道德經》,等自己工作後,又回頭再讀國學經典作,才發現歷史老師的解讀是大流,但與老子所講背道而馳。
  • 《道德經》:混得好的人,或都懂這五條處世天機!建議多看看!
    今天, 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道德經》:混得越好的人,越懂得這五條處世天機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選擇性地取捨。少就是多,多就是少。
  • 黑猩猩的智商能有多高,自己會生火炒雞蛋,還懂得烤棉花糖
    眾所周知,靈長類動物一直被認為是智商最接近人類的動物,尤其是黑猩猩的智商也是相當高,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人類的智商,基本就數它們了,細想一下是不是很恐怖?現在就有一隻叫康之的黑猩猩,因為智商突出而引發了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