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為我們解讀《道德經》,說道家思想無為,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態度,年輕人還是不要讀了。當時因為他說的話,讓我往後的很多年,都沒有再讀《道德經》,等自己工作後,又回頭再讀國學經典作,才發現歷史老師的解讀是大流,但與老子所講背道而馳。
老子的無為,並非真正的消極或一切不為,更不是一種無政府的主義,而是蘊含著令人深思的道理,以消極間接的方式來達到積極的效果,「去甚、去奢、去泰」,以此去掉一切人為的自以為是與貪嗔痴。無為,而無所不為,讀懂老子哲學的人,是為人處世高手,而真正做到這水之「七善」,才是人生贏家。
一、居善地
曾仕強老師說「居處最善於選擇」,善人居所如水般順應自然,把自己放到什麼位置,待在什麼地方,都是要進行選擇的。「地」為低,悟道的領導者,多善於把自己位置放低,低調處世,不自以為高,這就是「居善地」。
二、心善淵
「無欲望則靜止,靜止則明朗」,心大之人,寬宏無量,如水一般靜默深遠,有容納百川之力。在當今物慾橫流的世界上,要想得道,首先就得有一顆寵辱不驚的心,不受外界環境所幹擾,不受不良習氣所汙染。
三、與善仁
「仁」是一種心理情感,也是一種個體人格,為人處世,擁有平等的大道情懷,善心仁義皆兼具,像水一樣潤澤萬物,無論弱、強皆友善,待之以待,就可得眾之力,無所不成。
四、言善信
言必信,行必果,誠信為立人之本,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說話要像水一樣堵止開流,對違背道義之事不輕言許諾,妄自尊大。遵守信用,堅定「言善信」之言。
五、正善治
老子思想堅持以柔克剛,正同「政」,水可以洗去汙穢,而從政之人需向水一樣,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引導他人,以身作則,保持中正,做到為政順道而善治,牢牢掌控局勢。
六、事善能
事情有條不紊,處事如水般隨物成形。畢竟才能有大有小,是相對事情簡單或者難易程度而言的,有些事情不能做就不要死撐面子,而可以完成的事,也不能不去做。
七、動善時
行動如水一般涸溢隨時,就像《莊子.天下》中講:「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順時而動,順勢而為,應物變化,把握時機。
為人處世應如水,把自我放低,把態度放謙虛,不自以為高。只有做到這「七善」,方能「幾於道」,進入不爭的境界。因為不爭,所以無憂,才能保全、大得,這就是為人處世的上善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