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透露出人生最好的生活,在於這3個方面,你看下你有嗎

2020-12-03 精彩在重慶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是相對短暫的 ,如白駒過隙,人要珍惜當下的時光。

但人一生中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已然成為千萬人的人生目標。但到底什麼才是美好的生活呢?

就像哈利波特這本書,一千個人閱讀,有一種體會;對於這個問題,也是有幾千種不同的答案。每個人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

但老祖宗告訴我們最好的生活莫過於,兜裡有錢、身上沒病、心裡無事。

錢包中有錢,一輩子吃喝不愁;身上沒病,一生開心快樂;心裡無事,便是人間好時節。

1.兜裡有錢

《道德經》有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思沒有完美的東西,看似完美的,其實有殘缺,但它的作用依舊是不能忽視的。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多樣性。錢也是如此,生活中錢不是萬能的,但口袋沒有錢是萬萬不可的。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錢不只是普通百姓們所奢望的,其實連古代的萬人之上的皇帝也是對錢發愁的。

宋太祖趙匡胤在爭奪天下時,曾是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一日戰敗逃命的時候,由於多日滴水未沾,饑渴難耐。正巧路過一個瓜棚,寫著:「不甜不要錢」。

趙匡胤連吃3個都表示不甜。老人看出他的詭計,說:「儀表堂堂,身著豔麗,怎麼能做這樣缺德的事情」

事實表明人一定要口袋有錢,經濟獨立,說話做事都會有底氣,支撐人格獨立。錢不用多,但要夠用。兜裡有錢,才能讓自己和家人活得體面、有尊嚴,不被人所鄙夷。

2.身上沒病

《道德經》有言:「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名聲與性命孰重孰輕?生命與財物孰重孰輕?得到與失去,孰重孰輕?

人活一輩子,金錢、地位、名望、得失,到底是哪個更重要?

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健康,健康是人生的基石,沒有健康的身體,怎麼有能力去爭奪和享受權利和地位,健康是你所擁有一切的保障。

俗話說「無病一身輕」,身體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世人追求利益,不惜以損害自己的身體為代價。到最後有了不少的財富,身體則變得體弱不堪,花大量的金錢去買健康。最後辛苦掙了半輩子的財富,變得一無所得年輕時拿命換錢,到後來又拿錢買命。

老子認為,這是一種病態。一旦生病,自己的身體要遭受病魔的打擊,父母家人皆為你擔憂。保持健康,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家人負責。

3.心裡無事

《道德經》有言:「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盡力使心靈達到虛靜的境界,生活才變得安寧。

所謂「虛」,就是要清除內心種種雜念、欲望。人有七情六慾,而人心就像一個箱子,裝滿雜物,再亮的燈光也無法照射。

所謂「靜」,就是要安穩、安定,心頭無雜事,不為外物所動。

內心會隨外界因素所幹擾,就會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不安。

古人云:「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生活,就是把歡喜和平靜裝在心中,融化一切煩惱和憂愁。一個人要獲得這種日日幸福、時時安適的生活,首先就要心情舒暢。保持一顆無事的心,必能享受安寧。

不同的人讀《道德經》,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每天讀《道德經》的人,人生格局註定會比普通人的更高。

它的哲學性,指導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但是由於它大多是文言文,簡短卻字字珠璣,因此很多人看它都覺得非常深奧,看的時候大多是一臉懵逼。

所以,小編把自己正在讀的彩繪全注全譯版本的《道德經》誠心推薦給大家。文白對照,閱讀起來無障礙,語言也十分流暢,不會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翻譯感,給人一種閱讀的舒適感。

相關焦點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這說明書中的智慧不僅僅適合中國人,還適用於全世界。《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主要看這三點,看你佔了幾點
    《道德經》是中國智慧第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書中思想內容深邃,內容豐富。本書不僅僅對原著進行了翻譯與注釋,還結合現實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它在於日積月累,慢慢經過時間的薰陶才能培養出高尚的修養。有的人身上會有一種貴氣,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主要有以下三點,感興趣就接著往下面看吧。1.善良《道德經》裡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要看這三點
    《道德經》是中國智慧第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書中思想內容深邃,內容豐富。本書不僅僅對原著進行了翻譯與注釋,還結合現實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它在於日積月累,慢慢經過時間的薰陶才能培養出高尚的修養。有的人身上會有一種貴氣,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主要有以下三點,感興趣就接著往下面看吧。1.善良《道德經》裡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下面將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評價展現出來,這只是部分,更多世界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看到。美國政壇給予老子的評價為「總統之師!」
  • 老子《道德經》這2個字,讓你徹底擺脫人性的束縛
    無為這2個字,是理解老子《道德經》的關鍵,而如果你能真正讀懂老子的無為,並且融入到生活裡面,你幾乎就可以得到老子最大的智慧。到底如何正確理解老子無為這2個字?王東嶽對老子「無為」這兩個字的解釋是:「老子反對人類的一切文明化作為」。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出身文化之都鄒城的黃向軍,從小就熱愛國學,尤其偏愛《道德經》。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道德經》之妙,在於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從來也沒定論。
  • 道德經:人到60才明白,人的「貴氣」就看這4點,若有一個恭喜你
    其實這些都不是,一個人身上的貴氣,用金錢是買不來的,它是在日積月累,慢慢薰陶出的美好修養。老子的《道德經》中曾提到,一個有貴氣的人不僅會福氣臨門,為難之時更能得道多助。但很多人到了六十歲才明白:人有沒有「貴氣」,往往就看這4點,能有一個就很好了!
  • 這是坦然,更是一種勇敢!道德經37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道經部分的最後一章上文中的老王就是不懂得順其自然,非要弄些個花花腸子,現在腸子都悔青了。但是生活當中,不會總是事事如意。總有一些事情,你努力了但未能實現,這時你應該學會坦然面對,這是一種勇敢!比如,蘇東坡面對貶謫,官場失利,卻選擇「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坦然地面對,反過來也練就了他超然的人生態度,這何嘗不是一種勇敢!再比如說體育比賽,在眾多的參賽者中,只有少數幾個人可以站在領獎臺上,奪得冠軍更是難上加難。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所以說我們現在真是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只要能遵道而行,去到哪裡都可以生活的很不錯,戶籍沒有限制,工作時間有相對自由的多,甚至想上班可以上班,用人單位非常之多;想做生意可以做生意,門檻又低,政策又好;不想上班,也不想做生意,還可以像雅風老師一樣選擇做自媒體,也可以生活的很不錯是不是?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美國的思想家梭羅,提倡簡單生活,並親身試驗,只帶著一把斧頭走進瓦爾登湖,告別紛繁物質世界,獨自生活兩年多,並寫下影響美國的巨著《瓦爾登湖》。美國的蘋果手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其精簡,越是簡單,越是美,越是強大。反觀很多國產機花裡胡哨,而沒去解決重要的卡頓問題,真是沒學到老子的精髓。
  • 再讀《躍遷》:掌握這3個技巧,你也可以實現人生的破局
    直到我看了《躍遷:成為高手的技巧》這本書時,才明白這樣的狀態屬於「無效迴路」,一個狀態之所以反覆輪迴,是因為這個局裡根本沒有解決方法。那麼,這種「忙——亂」的迴路,該如何破局呢?作者古典老師告訴我們:「破局的關鍵,在於改變你的思維系統,調整思維的順序。」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每個人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一本不同的書影響到你,我們讀書,不只是需要知道一些資訊,一些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從書中讀懂人性,知道人性之複雜。我要採訪無數個東方之子,一個25歲的年輕人自然還是困惑的,我該問什麼樣的問題,人是什麼,人性是什麼。白巖松:我永遠記得上、中、下三卷最後幾十頁看完的那個下午,捨不得告別,我用了一個很漫長的下午。我還記著太陽在我住的地下室的牆上畫出的那個不斷變化的光影直到完全落山。
  • 為什麼說「死」是人最好的歸宿?《道德經》裡「天人合一」的秘密
    最近很火的一部劇——《三十而已》,其中孩子「死胎」之後的鐘曉芹開始反思自己是人生:到了年紀就趕熱鬧結了婚,有一份得過且過的工作,沒有上進心;生活沒有目標,也沒有什麼自己非去爭取一把才會覺得痛快的事情。然後,她反問自己的丈夫:「你有嗎?」其實這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一問自己:你這一生,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即便明天就死,也想去做的事情?
  • 看了才知道,這些常用古典名句出自《道德經》,你知道願意嗎?
    《道德經》一部僅五千多言即讓後人感慨到言語不能盡詮釋,成為每每讀起意猶未盡的傳世經典。它在國外的翻譯次數和版本也只有《聖經》可以一較高低,各種名人注釋及評價不可細數。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本晦澀難讀的古籍,但其實很多經常被我們用到的,並且熟知的古典名句,可能就是出自《道德經》。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你覺得你看到東西,不是那真有東西,而是你大腦接收到光子投射到眼睛,視神經衝動發射電訊號,被大腦皮層(神經元)解析成「東西的像」。所以,本體,和「被感知」。除了意識是真實的,被感知都是無。紀曉嵐也對《道德經》讚不絕口:「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就連魯迅先生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不同的人讀《道德經》,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充分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德經》對道教的貢獻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嗎?當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另外三個重要的理論,被道教奉為思想核心。一、自然無論是老子還是現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 好人未必有好報?《道德經》8字道破真相,善人長嘆:知道得太晚
    《道德經》給我們提供了解答。《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句既體現了天道的態度,也很好地詮釋了「好人未必有好報」的深層原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裡的「善人」,並非是指一般概念上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指遵循天道的人。
  • 格局越大,人生越寬!大格局的男人,都有這三個特徵,你中了嗎?
    大格局的男人一般具有以下這三個特徵:01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三名工人正在築牆」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蓋牆,你沒看見嗎?」第二個人高興地說:「我們正在建造高層建築。」第三個人笑了:「我們正在建設一座城市。」十年後,第一個人仍在建牆,第二個人成為工程師,第三個人成為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