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見這樣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事實卻往往是小人得意,好人受罪。於是就又有了一個說法:「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可即使這樣,我們也很難滿意。
那究竟上天對待善惡之人的態度是怎樣的呢?《道德經》給我們提供了解答。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句既體現了天道的態度,也很好地詮釋了「好人未必有好報」的深層原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裡的「善人」,並非是指一般概念上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指遵循天道的人。世人心中的好與壞,在天道看來都是一視同仁的,天道是無情無欲的,唯有真正順應天道規則行事的人才能得到天道的眷顧與幫助。
很多時候,壞與好都在不斷地轉化,人的行為也常在一念之間徘徊,人們所定義的好壞都是站在人自己的主觀角度,自己的利益、情感是否受到損害。這也就像在自然界,晴天未必比雨天更好,老鼠也不比貓狗更壞,所謂好壞的分別,都是從人的視角去評判的。可站在天道的角度,世間萬物都只是客觀存在而已,無所謂好與壞這種主觀概念。
那究竟天道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去順應呢?其實不必理解太過複雜,我們的社會在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後,由領導者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規定出了很多規則,有道德,有法律。既然存在,就說明有其可行之處,天道也是默許的。故,我們實在摸不著頭腦,就可以做好這些簡單的小事,遵守最基本的法律、道德,做到問心無愧。
就比如遵守交通規則這一條,你看到別人不守規矩,闖紅燈,遠遠甩開你,而你卻因為遵守交通規則而遲到,被罰了錢,這時你可能會感到不滿,自己遵守規則,卻沒得個好結果,別人無視規則卻獲了眾多好處。這時我們所以為的善與惡就是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了,片面且短淺。
我們要知道,一方面,自己遲到被扣工資不是因為遵守交通規則,而是自己沒有提前出門。另一方面,撇除運氣的因素,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出事是遲早的事,他們可能會在未來某一天又一次違規時被交警攔下,被罰款扣分;又或是被天道予以嚴重的懲罰,發生車禍。也許這時你就會感激自己遵守交通規則了。
所以一個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困擾和打壓,其實主要還是看此人言行舉止是否符合大道,此「道」非「常道」,它是萬物本源,生萬物,藏於萬物,以百態存於自然,而絕非拘泥於某一種自以為是的「善」。
我們遵守法律和道德,那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最好的選擇!在做人的基本規則範圍內行事,不觸碰任何法律和道德底線,也不用眼紅別人耍小手段得來的成功,踏實走好自己的路,不驕不躁,這比什麼都重要!只有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善人」,天道才會在暗中幫助我們。
如果我們也想學習更多的大道智慧,就可以來讀讀《道德經》。《道德經》一書是老子對自然萬物,對人生、社會等方面進行觀察後所做的哲學思考,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沒有過多堆砌的華麗辭藻,寥寥幾句,便道出世界萬物的本源。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將道德經視為「生命之書」,書中的智慧給了他無數的啟迪和警醒。
總之,《道德經》是一部值得你去反覆閱讀反覆體驗的文化典籍,將為你提供全新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