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未必有好報?《道德經》8字道破真相,善人長嘆:知道得太晚

2020-11-29 遼寧臺觀世界

我們常聽見這樣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事實卻往往是小人得意,好人受罪。於是就又有了一個說法:「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可即使這樣,我們也很難滿意。

那究竟上天對待善惡之人的態度是怎樣的呢?《道德經》給我們提供了解答。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句既體現了天道的態度,也很好地詮釋了「好人未必有好報」的深層原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裡的「善人」,並非是指一般概念上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指遵循天道的人。世人心中的好與壞,在天道看來都是一視同仁的,天道是無情無欲的,唯有真正順應天道規則行事的人才能得到天道的眷顧與幫助。

很多時候,壞與好都在不斷地轉化,人的行為也常在一念之間徘徊,人們所定義的好壞都是站在人自己的主觀角度,自己的利益、情感是否受到損害。這也就像在自然界,晴天未必比雨天更好,老鼠也不比貓狗更壞,所謂好壞的分別,都是從人的視角去評判的。可站在天道的角度,世間萬物都只是客觀存在而已,無所謂好與壞這種主觀概念。

那究竟天道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去順應呢?其實不必理解太過複雜,我們的社會在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後,由領導者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規定出了很多規則,有道德,有法律。既然存在,就說明有其可行之處,天道也是默許的。故,我們實在摸不著頭腦,就可以做好這些簡單的小事,遵守最基本的法律、道德,做到問心無愧。

就比如遵守交通規則這一條,你看到別人不守規矩,闖紅燈,遠遠甩開你,而你卻因為遵守交通規則而遲到,被罰了錢,這時你可能會感到不滿,自己遵守規則,卻沒得個好結果,別人無視規則卻獲了眾多好處。這時我們所以為的善與惡就是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了,片面且短淺。

我們要知道,一方面,自己遲到被扣工資不是因為遵守交通規則,而是自己沒有提前出門。另一方面,撇除運氣的因素,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出事是遲早的事,他們可能會在未來某一天又一次違規時被交警攔下,被罰款扣分;又或是被天道予以嚴重的懲罰,發生車禍。也許這時你就會感激自己遵守交通規則了。

所以一個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困擾和打壓,其實主要還是看此人言行舉止是否符合大道,此「道」非「常道」,它是萬物本源,生萬物,藏於萬物,以百態存於自然,而絕非拘泥於某一種自以為是的「善」。

我們遵守法律和道德,那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最好的選擇!在做人的基本規則範圍內行事,不觸碰任何法律和道德底線,也不用眼紅別人耍小手段得來的成功,踏實走好自己的路,不驕不躁,這比什麼都重要!只有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善人」,天道才會在暗中幫助我們。

如果我們也想學習更多的大道智慧,就可以來讀讀《道德經》。《道德經》一書是老子對自然萬物,對人生、社會等方面進行觀察後所做的哲學思考,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沒有過多堆砌的華麗辭藻,寥寥幾句,便道出世界萬物的本源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將道德經視為「生命之書」,書中的智慧給了他無數的啟迪和警醒。

總之,《道德經》是一部值得你去反覆閱讀反覆體驗的文化典籍,將為你提供全新的啟迪。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應該跟善人去學習;同時,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資」,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做些壞事,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壞了,所以壞人就成了好人的反面教育。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這是老子《道德經》給出的終極答案
    「鄉愿」指的就是那些老好人、爛好人,不管對誰都是一副寬厚溫柔的面目,寧可自己委屈也要求全,任勞任怨。孔子認為恰恰是這些人敗壞了社會的風氣和道德。為什麼說爛好人變壞了社會品德呢?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講,對待好人就要以禮相待,對待小人,就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只有壞人做了壞事,受到了懲罰,社會上公平的道德標準才能建立起來,樹立在大眾的心中。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第5講:專心致志,內藏睿智,自知自勝
    善言無瑕謫那麼這《道德經》裡的「辯證法「,算是給大家絮絮叨叨地講了不少,這回啊,我要講的是這《道德經》裡說的,如何取長補短這,我們就得看看《道德經》的第二十七章了。 這章呢,裡面的內容是這麼說的:「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啊,那些特會悄無聲息走路的人,他們走起路來,連痕跡都不會給你留下;那些會察言觀色能言善道的人,和你聊天,都不會落人話柄的;古時候的人,算術算不清還要藉助什麼柱子算盤之類的工具,而那些特會算術的人,根本就用不著。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要看這三點
    有的人身上會有一種貴氣,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主要有以下三點,感興趣就接著往下面看吧。1.善良《道德經》裡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裡講: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缺乏了誠信,就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會和失信之人做朋友。一個人沒有信用,就會失去朋友。舉個簡單的例子,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誆騙各地諸侯前來馳援,接連幾次,諸侯們不再信任他。等到真正外敵入侵,沒有一支軍隊來救援,最終身死國滅。
  • 《道德經》全文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看了才知道,這些常用古典名句出自《道德經》,你知道願意嗎?
    老子讀書大器晚成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譯文:往往有大智慧大用處的人,很難很早就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 中國文化中的因果學說,儒道釋三家的說法合集,好人終究有好報
    無外乎看不到摸不著,不科學是封建,好人在受苦,惡人在逍遙。殊不知因果學說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儒道釋三家都給予高度的肯定,因果律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規律。如果要談科學,因果定律就如人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天熱扇扇子,天冷穿棉襖,科學的就是這麼智慧而純粹。【民間樸素的因果論】中國自古民間對於因果的認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 8旬老人將300萬房產送水果攤主:世間最大的善,是好人有好報
    行善事,得好報心安理得在這件事情中,許多網友都十分贊成老人的決定。小遊給了老人關愛和陪伴,還要負責老人的身後事,接受老人贈予的房產沒有問題。一個人會好事,有好報,才能激勵更多的人做好事,從善行。通過做好事,行善事,得到的回報,並不可恥。世道變壞,就是從好人沒好報開始的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
  • 人性的貪婪究竟有多恐怖?《道德經》一次給你講明白
    點擊右上方關注我,給你持續提供更加有價值的內容「知足常足」即是現在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其出自《道德經》第46章。幾千年前老子已經在這裡做出了精闢的論述。然而真正現代的人們真正做到知足常樂的人寥寥無幾。
  • 《道德經》前言
    後來,老子料知將要幹戈四起,於是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崑崙山隱德修行,在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師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道德經是當今世界除聖經外,全世界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也是被翻譯語言種類最多的中國書籍。
  • 南忠豹思維導圖《好人有好報一一能量守恆定律與能量轉換法則》
    南忠豹思維導圖《好人有好報一一能量守恆定律與能量轉換法則》好人有好報嗎?很多人會懷疑,但是根據宇宙萬能的能量守恆定律和偉大的能量轉換法則,好人充滿的滿滿的正能量永遠不會憑空消失,它會轉換成另外一種能量,在你不知道的某個地方,狠狠的獎勵那些努力付出的人們。下面用思維導圖來展示這個秘密。好與壞在轉念之間,決定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的是你的大腦——被潛意識佔據了的你的大腦,暗示會無時無刻無意識地或者下意識地影響著你的選擇,尤其是在關鍵時刻!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現代人真的讀懂「道德經」了嗎?這是一本講述宇宙真相的書
    說在前面,其實,《道德經》就是一本講述宇宙真相的說明書。老子在講世界的本源真理,客觀規律,道的時候,用到強曰這個概念。但是,有些人好的沒學到,學會了扣大帽子,攻擊別人,學會鑽法律空子,甚至有些人學會用術去控制別人,借運氣什麼的,傷天害理,去殘忍的打壓其他的生命。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道德經》:人有沒有貴氣,主要看這三點,看你佔了幾點
    《道德經》是中國智慧第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書中思想內容深邃,內容豐富。本書不僅僅對原著進行了翻譯與注釋,還結合現實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讀。有的人身上會有一種貴氣,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主要有以下三點,感興趣就接著往下面看吧。1.善良《道德經》裡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賓陽:「好人現象」引領時代新風
    本報賓陽訊(記者/文彩雲通訊員/濛鴻翔)年近9旬,無怨無悔照顧智障兒媳30餘年……9月25日,記者獲悉,被譽為「最美婆婆」的賓陽縣大橋鎮木埠村村民楊秀蘭入選2015年8月份「中國好人榜」。  這已是該縣2011年以來第三個榮登「中國好人榜」的先進典型。
  • 安徽長豐縣:用行動孕育好人精神基因
    道德講堂、「善行義舉榜」「好人館」講述著一個個好人故事,他們有感動中國的大義父親胡文傳,捐獻器官為愛傳承的李曉俠,實施馬郢計劃實現鄉村振興夢的鐘宇……是這些人,用行動踐行社會道德,傳遞人間愛心,社會正能量。
  • 初解道德經27——老子教我們的得道、成事最關鍵的奧秘!
    襲明[xi ming]:這個詞能查到的最早的出處就是道德經。一般解釋為內藏智慧的意思。還有一位網友解釋說:以小見大是謂微明,以黑見白是謂襲明。不過,還是用老子自己話,解釋這個詞。我還是不糾結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反正我們都知道老子這裡說的是有大智慧,是明智的意思。
  • 《道德經》:水有七善,人有七智,悟透便是人生贏家!
    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為我們解讀《道德經》,說道家思想無為,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態度,年輕人還是不要讀了。當時因為他說的話,讓我往後的很多年,都沒有再讀《道德經》,等自己工作後,又回頭再讀國學經典作,才發現歷史老師的解讀是大流,但與老子所講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