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給大家說了老子的辯證法,什麼「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什麼「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還給各位舉了不少的例子,像什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類,畢竟辯證法這東西玄乎又難懂,要是覺得我說的還不夠通透,那我再來舉最後一個例子。
「以柔克剛「這個成語大家肯定都知道,那麼一提到這個我們能想起哪項運動呢?有的人可能就想起來了,太極拳。這可是典型的」以柔克剛「呀。 仔細想想,在之前廣場大媽們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大清早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廣場,最常看見的應該就是許多老人在那裡練習太極拳了吧。穿件白褂,在廣場空地,走一步,出一圈一手掌。 我們周圍或許還有不少爺爺奶奶練太極拳的。太極拳這項運動呀,講究的就是一個「柔「,這」柔「呢,又不是那種小女孩兒輕輕弱弱的嬌柔,而是帶有突然性的強硬力道的。」柔「和」硬「又是相互對立的,然而在太極拳中,二者卻很好的完美結合起來,這可不就是老子的辯證法裡想說的,矛盾統一融合了嗎。
那麼這《道德經》裡的「辯證法「,算是給大家絮絮叨叨地講了不少,這回啊,我要講的是這《道德經》裡說的,如何取長補短,如何虛心向別人請教,怎麼樣啊來完善你自個兒的。 這,我們就得看看《道德經》的第二十七章了。 這章呢,裡面的內容是這麼說的:「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啊,那些特會悄無聲息走路的人,他們走起路來,連痕跡都不會給你留下;那些會察言觀色能言善道的人,和你聊天,都不會落人話柄的;古時候的人,算術算不清還要藉助什麼柱子算盤之類的工具,而那些特會算術的人,根本就用不著。其實老子是想說,當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急於證明自己能做得多厲害,而是真正發自內心地,專心致志地去做這個事兒。
講到這兒,就給大家說一個故事,是說啊,在唐朝的時候,佛教非常盛行,在全國各地就建立了許多寺廟。有個寺廟呢住著一位著名的大師,我們就叫南泉禪師。他呀,是馬祖的大弟子之一。在唐代各大禪院中,他當老師給學生講大道理,倒算是挺輕鬆又幽默風趣的。平常呢,他老愛稱自個兒叫王老師,哈哈,這聽著的確怪親切的。他就不喜歡什麼大師啊禪師或者什麼法師,師父的稱呼。 就說當時啊,有一些寺院呢,寺產(也就是預備糧食種子之類)很多。一般呢,都會放給老百姓,租給他們拿去耕種,到了固定的時間才會有人去找他們收租。
有一年的秋天,這個南泉禪師,親自下山去收租。 誰知道,剛一到了那個地頭,那些個佃戶人家都早已把素齋準備好了,請他吃。這換誰誰不奇怪,我就難得來這麼一回,而且還剛剛才到,怎麼就被人知道了呢?南泉禪師覺得奇怪啊,他就問啊,說這:「我一年難得下山這麼一回,你們咋就曉得我今天要到,而且還把吃的都給我準備好了呢?」 佃戶們就說,哎呀方丈呀,昨天土地公公給我們託夢咯,講你明天下山,所以我們還起早了,給你準備齋飯來歡迎你。南泉禪師聽後,臉色都「變」了說,我修行不到位啊,做個好事還被人發現了。
這則故事呢,主要就是想說南泉禪師的這段經歷,就是體現了老子在《道德經》裡想提的「善行無轍跡」。這南泉禪師是覺得,自己的想的啥做的啥說的啥,都被鬼神們看得一清二楚的,如果幹什麼都被知道的清清楚楚,那自己所謂學佛修道不就是白修了嗎?要是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善人,那就等於是佛家的大善弟子、大菩薩們,那他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連鬼神怎麼可能知道呀。更不用說那些一般的凡人了,哪裡能夠估料的出來他在做什麼呢。
再說這大學生支教這事兒。不知道啥時候開始有了大學生支教活動實踐。其實這件事的本意出發點是好的。是想鼓勵大學生好好去做公益,能夠保持一顆愛心,也能去幫助那些無法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 但是偏偏在後來又出了這麼一個規定,也就是,如果一個大學生去做了支教,並且有了做支教活動的證明,那麼他們可以藉此獲得學分,或者是證書等等等等。這也是想鼓勵大學生們去做支教這件事,然而壞現象也就這麼出現了。很多學生前往山區,支教了幾天,拿到了支教證明,然後就回來了,他們簡直就是去體驗幾天貧苦的山村生活的,這達到了做善心得目的了嗎?沒有。
前面說的是《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前半部分內容,那麼再來講講這後半部分的內容,講的是:「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些話則是老子想要教別人去做人,去當聖人的準則。老子認為啊,聖人呢,他們總是善於去救人,所以就很少有那些被遺棄的人;善於經常去物盡其用,所以啊,就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些呢,就叫做內在的聰明智慧。 所以說,從聖人的行為準則裡面,老子推導出了一個普世真理與定律。那些個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那些不善人的行為呢,就是善人的借鑑,也就是善人的鏡子。言下之意是啥呀?別學他。
想起那位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蕭伯納,說的那句老話:「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像古時候那韓信就是一個典型的反向案例。 說那韓信,從項羽那跳槽不幹了,跑去劉邦那打工去了,一開始,事業不得意,就連夜當了個逃兵。這是韓信的第一回不自信。得虧還有個蕭何啊,連夜去追韓信,並且對他各種勸說,硬生生把他給勸動了。不然歷史裡誰記得住他呢。 韓信又有那麼第二回不自信。在楚漢之爭那段時間裡,韓信本可以坐收漁翁之利,自立為王,鼎足六合,最後呢,一統天下。但是他居然沒有做帝王的勇氣和信心,僅僅只滿足當個諸侯,甘心依順著劉邦。結果最後連諸侯也沒混上,反倒落個兔死狗烹的結局。
說起那美國總統尼克森,我們都特別熟悉,但是他卻因為一個缺乏自信的錯誤而毀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我覺著他可能就沒聽說韓信這例子。 就在1972年,尼克森競選連任。由於他在第一任期內政績太好了,好的人人誇讚,所以大多數政治評論家都預測啊,尼克森將以絕對優勢獲得執政理國的大勝利。 然而啊,這尼克森本人卻很不自信,他以前失敗過幾回,他就留下了心理陰影,老覺得自己遲早還會再次出現失敗。在這種潛意識的驅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幹出了件後悔終生的蠢事。真的是氣得讓人想拍大腿惋惜。他幹了什麼呢,他去指派手下的人潛入競選對手總部的水門飯店,讓他的手下,在對手的辦公室裡安裝了竊聽器。 這可都是些大人物啊,能那麼容易就被竊聽嘛?尼克森的這事兒就被逮個正著。事發之後,他又一直阻止調查,還推卸責任。那這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在選舉勝利後不久,尼克森就給被迫辭職了。這本來穩操勝券的尼克森,就這麼因他自個兒缺乏自信而導致慘敗。
不認真借鑑別人的過失,雖然天資聰明還是會導致失敗,這是重要而微妙的道理。如果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呢,我們不善於向別人學習,也不善於借鑑別人的經驗教訓,實際上這就是我們人生中最大的糊塗了。 不過啊,也不要總是想著當人的老師,也不要熱衷於別人的天賦,要知道,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反而不會是那麼聰明,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的機要之處。 老子在這怎麼當一個優秀的人這一方面倒是提了不少,也是想說,做人一定要明事理,這明事理,明白的是能夠了解別人,也能夠對自己有個深入的了解。
在《道德經》的第三十三章中,老子寫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一章的意思呢,也是老子想解釋的,善於了解自身的同時也要知道如何去借鑑他人。老子是說,能知道別人的優缺點的,那才叫做智慧,如果能知道自己優缺點的,那則是叫做明智;能戰勝別人的人呢,那叫做有實力。而能戰勝自己的人,這個啊,才叫做堅強。
人活著啊,就要對自己能夠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認知,如果對自己的認知都不清楚,那就更不用說去借鑑別人的過失錯誤,或者是優秀的成就品格了。 為人呢,要知足。知道什麼是滿足的人才叫富有。勇敢堅強啊,不畏懼各種各樣困難險阻的人,並且還一直勇往直前,那樣的人才叫有志氣。不忘初心,不迷失自己前進方向的人,做事才能夠長久,哪怕有一日死了,但是你的精神還永存的,那才叫長壽。 為人父母,做老師,做領導上級,或是就做著大眾化的工作,把自己的事做好,也能借鑑別人而少犯錯,盡心盡力,認真負責,這就是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了(終)。
大道家園傳統文化培訓,
羲黃老莊道學聖賢教育。
主要課程——
道家大成淨土法(生命與生死)
少兒丹道百日築基(傳統文化冬夏令營)
道家最高法脈無為法(生命與老莊)
總有一法適合你——身心健康、生死自了是對國家和社會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