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否決自己絕非失敗,自勝雖不易,可成功皆要高度自律

2020-12-05 國學歷史教堂

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缺點,要能認清加以改變很難,可往往那些讓人羨慕的成功者,誰不是一天天都在戰勝自己的懶惰還有固執;世間欲望太多,誰都有追求的權利,可在追求的同時切莫因貪婪而自毀前途。

今天接著為大家帶來《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的解析,老子此章從自勝者強還有知足者福兩個觀點出發,向我們傳授了其內在深刻的哲學道理。接著就讓我們一起帶來此章《道德經》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常懷律己之心,方能精神長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釋義:能了解別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認識自己的人是聰明的。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不離開適於自己生存的環境的人,就能長生久視身死而精神長存,不被人遺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老子用正面直言的文字講了個人修養,與自我控制的問題,提出了人們要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老子認為知人,慎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為關鍵在他看來,一個人只有不斷審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付諸行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精神風貌。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人貴有自知之明「,可以說老子是這句話最早的表述者。自知者明,說的是一個人若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才是最聰明最難能可貴的。這種論述無疑已涉及精神修養的層面。

此外老子還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不是有鬼論或靈魂不滅說,而是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精神是不朽的,永垂千古。

應該如何認識「死而不亡」,學者張松如認為:死而不亡是見仁見智之言,個人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就有志,靈,力,強,富,智,久,授等品格具有積極的意義。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思想,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老子說聖人者有力,自慎者強。的確強者之所以為強者,不僅因為他們能夠戰勝別人,更因為他們能戰勝自己。人吃五穀雜糧,皆有七情六慾,未免一生放縱之心。於是人的精神中便生出一種不可或缺的主宰力量自制力,它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特性,也是人與人有所差別的關鍵。

成吉思汗能夠雄霸天下與他善於克己不無關係,而他善於克己還源於一段傳奇經歷。有一次成吉思汗一大早便去打獵,走了好長一段時間烈日炎炎,曬得他口乾舌燥,不久他來到一個山谷,見有水珠一滴滴淌下來,他非常高興,從皮帶中取出杯子,耐著性子去接慢慢滴下來的水。

接到七八分滿時,他高興的舉到嘴邊,剛要喝一股疾風拍到地上,好不容易接到的水全灑了,成吉思汗又驚又怒抬頭一看,原來是自己心愛的獵鷹在搞鬼,他非常生氣卻又無可奈何,只好拾起杯子重新接滿。哪知當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滿時,獵鷹又一次把水杯弄翻了。

成吉思汗異常憤怒,他一聲不響的拾起杯子,又耐著性子接水,並悄悄的取出尖刀握在手中。當水接到七八分滿時,他把杯子慢慢湊近嘴邊,獵鷹再次向他飛來,成吉思汗手起刀落,當即把獵鷹殺死了。

可是在殺獵鷹的時候,手中的杯子掉進了山谷,無法再接水喝了。不過他想:既然有水從山上滴來,那麼上面應該有湖泊或者山泉,於是他忍住口渴的煎熬,拼盡力氣向上爬,終於攀上來山頂果然發現一個蓄水的池塘。

成吉思汗立即彎下身子要喝個飽,忽然躺著一條死去的大毒蛇,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獵鷹救了我一命。正因他剛才屢屢打翻我杯子裡的水,才使我沒有喝下被毒蛇汙染的水啊。成吉思汗明白自己做錯了,他帶著自責對自己說:「從今以後我絕不在憤怒的時候做決定」。

自勝不易,那意味著要否定自己,要親手毀掉許多珍貴的東西。甚至是曾經給自己帶來過輝煌和榮譽,或者引以為豪的東西。這是一個痛苦的抉擇,如果不能當機立斷,痛下決心就難以自勝。

很多人的失敗都不是因為對手太強,而是因為自己太固執,說服不了自己,戰勝不了自己,最後被自己打敗,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可惜人類有著太多私心和貪婪,每到關鍵時刻名利心一重,就忘乎所以做出錯誤的抉擇。

清末杭州知府陳魯原是個很受百姓愛戴的清官,他不貪財,不好色,不嗜酒,想用這些這些東西將他拉下水的人,只能望而卻步。但他有一樣嗜好,喜愛古字畫,遇到好的古字畫他就茶飯不思。正好他治下的餘杭知縣得了一幅唐伯虎的真跡,送上門來請他觀賞,他愛不釋手,知縣便善解人意慷慨相送,至此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過了不久餘杭縣報上了一樁大案,他閱讀案卷明知是有蹊蹺,卻礙於情面照準了案了。這樁案子就是當時震動朝野的「楊乃武小白菜冤案」。案發後朝廷追究涉案官員的責任,陳魯原自知罪責難逃,加上羞愧難當,劍懸粱自盡了。

無求於物心常樂,自淨其事品自高。否則一念之欲不能控制,而禍流於滔天。從一幅字畫開始清官變成贓官,貪慾害人可見一斑。

所以老子說知足者富,對於名利和財富,只要能夠知道滿足,順其自然不貪婪,自然不會有什麼恥辱和失敗。人生在世,最怕喪失本性。人剛生下來時本來很純潔,後來欲望漸多。尤其是那些被欲望衝昏頭腦,喪失理智的人,更是做事不計後果,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淵。

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慾之害,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克制欲望,心胸坦蕩;多點自知之明,多些自我克制,才可能成為有道之士。有道之士如文王,周公老子孔子的即使生命結束了,精神也會長存世間。書上會寫他們,戲裡會演他們,後世會歌頌他們。為人如此,方才算得上真正的授者。

讀者朋友們讀完此章後,是否也會聯想到自己曾經固執還有貪婪的那一刻,誰都不是聖人,犯錯也都在所難免,但希望看過此篇之後,在未來的生活中可以更加的自省,自律。

現在的人都是怎麼了,愛一個人不敢說出來,結果錯失世間難得的緣分;看見喜歡的文字不想點讚關注,所以等下次再想看時無處尋覓。愛一個人就要大聲說出來,喜歡這篇就要表達出來,如果這篇文章有些許的打動到你還請點讚關注,我們的緣分由你決定!

單選|讀者朋友們,你們在生活中能夠戰勝自己的固執嗎?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明,自明,即自我明確。勝,戰勝。力,力量。強,剛強。足,滿足。富,富有。強行,堅持不懈。志,志向。所,根本。久,長久。死,這裡指物質形態的殞滅。亡,這裡指精神或根本性的消亡。壽,長壽,這裡引申為堅忍不拔。第一句: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 《道德經》第5講:專心致志,內藏睿智,自知自勝
    善言無瑕謫那麼這《道德經》裡的「辯證法「,算是給大家絮絮叨叨地講了不少,這回啊,我要講的是這《道德經》裡說的,如何取長補短道德經前面說的是《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前半部分內容,那麼再來講講這後半部分的內容,講的是:「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 《道德經》:自是者不彰,何解?
    「自是者不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從這樣一件事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做事要符合大道,這樣才能水到渠成;相反,違反大道做事,最終註定失敗。大跨步地走路,是走不到的。我們大跨步地走路,說明心裡很急躁,想早點到達目標。可是正是帶著這種焦急煩躁和急於求成的情緒去做事,反而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因為身體容易疲憊,思路比較急促混亂而導致錯過最優的方法,這樣就不容易達到目標。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升華人生的真理
    道德經本章,透視劉備:知人善任,大智若愚。呂布:力勝群雄,敗給本性。道德經三十三章。老子本章重點倡導:人要自我修養,豐富自己的人生知識。從「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引伸至「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以此升華自己的人生格局。老子這幾句經典,在人生中,立身處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齊善鴻教授在導論就開宗明義回答了《道德將》到底在講什麼這一問題。一講道德。他區別了老子所講的「道德」與人們通常理解的道德教條。作者將悟道概括為:將客觀事物的道或者規律,裝進自己的心中,讓自己的主觀認識和客觀規律合為一體。他進一步捋順了悟道的方法:知道、信道→清空內心主觀偏見→達到虛極靜篤狀態→領悟並遵循客觀規律。他還強調,悟道是一生的事,沒有期限,不能放鬆。三講玄德。玄德是成功之後的重要保險,就是要永葆本心,不淪為權力、成功、榮譽與財富的奴隸。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全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 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大制不割。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年輕的時候就很厲害
    《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方形本來是有稜角的,可是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接近於圓形。正如我們看地球,都是有稜有角,可它就是一個圓形。大的器物需要精心雕琢,看起來無用,實際上卻有大用處。其實,對一個人來說,所謂大器晚成,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年輕時的積累而已。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
    【古人】《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跂而欲立,跨而欲行,違性之常,而冀性之適,難矣。以德為循,則有足者皆至。」【文軒】只看的見自己,什麼事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會忽略了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當然,除非你是一個人,不與他人接觸,可這似乎不怎麼現實。
  •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知止方能長久;處柔,才可反敗為勝。
    經過了多少的歲月,我們的人生有如在薄霧中穿行,我們伸出雙手一直向外索取,我們在用力的想要抓這個世界,而終是徒勞……而兩幹多年以來老子《道德經》的智慧,猶如清流,滌蕩著人心。人間清歡,歲月浮沉。寒梅疏影是你,風雪雨露是你,山河滿眼皆是你。從此再不問歲月浮沉。道是自然,道是路徑。讓我們透過老子道的思想,對世間得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在《道德經》第九章中,老子對於萬事求全者給予後世的我們以善意的忠告。
  • 《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日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老子最「水」的《道德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二、以弱勝強「柔弱」的品質《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寫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為: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
  • 道德經智慧:有本事的人,多看看天道思維,多讀助你一帆風順!
    「自然,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說,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東西。道也沒有什麼可取法的對象,因為萬事萬物都在道的海洋裡。天地的運行是最接近於「自然」的,魚在水裡暢遊,鳥在天空飛翔,花開了花又落…日月交替,寒來暑往,四時運行…天地萬物似乎都接受著一個神秘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井有條。
  • 《道德經》前言
    因此,註解不能陷入論文解字,摳字眼的誤區,正確的做法只能是不同的版本之間相互印證除錯,從大處著眼,重在弄清楚和理解老子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和整體文意。2000多年來,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讀《道德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說: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陋的存在。大家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惡的存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黑與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前和後等等。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坎卦第二十九 離卦第三十 坎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四十三、七十八章 離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五十二章 坎,是水坑的意思。坎卦的卦象是一個又一個的水坑,寓意險阻重重。水是柔弱的,它卻造成重重險阻,坎卦飽含辯證法。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 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中的成長之道,含義頗深,少有人懂
    《道德經》古往今來都是很多人們研習的重中之重,但是無論研習有多深刻,真正能夠董的其中意味之人少之又少。小編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篇道德經的深層次研習,真正的做人成長之道。所以,老子無為的原意,是順道而行,也就是順其自然發展的規律,不加幹涉,那麼這樣的成功的功勞也不屬於自己,即是不居功。
  • 生命是什麼 | 自律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
    點擊上方「開心世界」關注更多精彩♬ 點上方綠標 收聽開心世界主播 林琳娜 朗讀音頻自律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除非你清楚自己要到哪裡去,否則你永遠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人生精力全屬浪費。太陽雖強大,普照之下卻無以點燃地上的一顆小草;而透鏡只把區區一小束陽光長時間地聚集到一點上,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能把柴禾點燃。控制一束光或粒子流儘可能聚於一點做功的過程,物理學上稱之為聚焦。聚焦再聚焦,專注再專注,便是孕育奇蹟的力量——每一個奇蹟,都是源於持久的專注和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