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缺點,要能認清加以改變很難,可往往那些讓人羨慕的成功者,誰不是一天天都在戰勝自己的懶惰還有固執;世間欲望太多,誰都有追求的權利,可在追求的同時切莫因貪婪而自毀前途。
今天接著為大家帶來《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的解析,老子此章從自勝者強還有知足者福兩個觀點出發,向我們傳授了其內在深刻的哲學道理。接著就讓我們一起帶來此章《道德經》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常懷律己之心,方能精神長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釋義:能了解別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認識自己的人是聰明的。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不離開適於自己生存的環境的人,就能長生久視身死而精神長存,不被人遺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老子用正面直言的文字講了個人修養,與自我控制的問題,提出了人們要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老子認為知人,慎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為關鍵在他看來,一個人只有不斷審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付諸行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精神風貌。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人貴有自知之明「,可以說老子是這句話最早的表述者。自知者明,說的是一個人若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才是最聰明最難能可貴的。這種論述無疑已涉及精神修養的層面。
此外老子還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不是有鬼論或靈魂不滅說,而是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精神是不朽的,永垂千古。
應該如何認識「死而不亡」,學者張松如認為:死而不亡是見仁見智之言,個人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就有志,靈,力,強,富,智,久,授等品格具有積極的意義。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思想,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老子說聖人者有力,自慎者強。的確強者之所以為強者,不僅因為他們能夠戰勝別人,更因為他們能戰勝自己。人吃五穀雜糧,皆有七情六慾,未免一生放縱之心。於是人的精神中便生出一種不可或缺的主宰力量自制力,它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特性,也是人與人有所差別的關鍵。
成吉思汗能夠雄霸天下與他善於克己不無關係,而他善於克己還源於一段傳奇經歷。有一次成吉思汗一大早便去打獵,走了好長一段時間烈日炎炎,曬得他口乾舌燥,不久他來到一個山谷,見有水珠一滴滴淌下來,他非常高興,從皮帶中取出杯子,耐著性子去接慢慢滴下來的水。
接到七八分滿時,他高興的舉到嘴邊,剛要喝一股疾風拍到地上,好不容易接到的水全灑了,成吉思汗又驚又怒抬頭一看,原來是自己心愛的獵鷹在搞鬼,他非常生氣卻又無可奈何,只好拾起杯子重新接滿。哪知當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滿時,獵鷹又一次把水杯弄翻了。
成吉思汗異常憤怒,他一聲不響的拾起杯子,又耐著性子接水,並悄悄的取出尖刀握在手中。當水接到七八分滿時,他把杯子慢慢湊近嘴邊,獵鷹再次向他飛來,成吉思汗手起刀落,當即把獵鷹殺死了。
可是在殺獵鷹的時候,手中的杯子掉進了山谷,無法再接水喝了。不過他想:既然有水從山上滴來,那麼上面應該有湖泊或者山泉,於是他忍住口渴的煎熬,拼盡力氣向上爬,終於攀上來山頂果然發現一個蓄水的池塘。
成吉思汗立即彎下身子要喝個飽,忽然躺著一條死去的大毒蛇,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獵鷹救了我一命。正因他剛才屢屢打翻我杯子裡的水,才使我沒有喝下被毒蛇汙染的水啊。成吉思汗明白自己做錯了,他帶著自責對自己說:「從今以後我絕不在憤怒的時候做決定」。
自勝不易,那意味著要否定自己,要親手毀掉許多珍貴的東西。甚至是曾經給自己帶來過輝煌和榮譽,或者引以為豪的東西。這是一個痛苦的抉擇,如果不能當機立斷,痛下決心就難以自勝。
很多人的失敗都不是因為對手太強,而是因為自己太固執,說服不了自己,戰勝不了自己,最後被自己打敗,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可惜人類有著太多私心和貪婪,每到關鍵時刻名利心一重,就忘乎所以做出錯誤的抉擇。
清末杭州知府陳魯原是個很受百姓愛戴的清官,他不貪財,不好色,不嗜酒,想用這些這些東西將他拉下水的人,只能望而卻步。但他有一樣嗜好,喜愛古字畫,遇到好的古字畫他就茶飯不思。正好他治下的餘杭知縣得了一幅唐伯虎的真跡,送上門來請他觀賞,他愛不釋手,知縣便善解人意慷慨相送,至此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過了不久餘杭縣報上了一樁大案,他閱讀案卷明知是有蹊蹺,卻礙於情面照準了案了。這樁案子就是當時震動朝野的「楊乃武小白菜冤案」。案發後朝廷追究涉案官員的責任,陳魯原自知罪責難逃,加上羞愧難當,劍懸粱自盡了。
無求於物心常樂,自淨其事品自高。否則一念之欲不能控制,而禍流於滔天。從一幅字畫開始清官變成贓官,貪慾害人可見一斑。
所以老子說知足者富,對於名利和財富,只要能夠知道滿足,順其自然不貪婪,自然不會有什麼恥辱和失敗。人生在世,最怕喪失本性。人剛生下來時本來很純潔,後來欲望漸多。尤其是那些被欲望衝昏頭腦,喪失理智的人,更是做事不計後果,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淵。
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慾之害,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克制欲望,心胸坦蕩;多點自知之明,多些自我克制,才可能成為有道之士。有道之士如文王,周公老子孔子的即使生命結束了,精神也會長存世間。書上會寫他們,戲裡會演他們,後世會歌頌他們。為人如此,方才算得上真正的授者。
讀者朋友們讀完此章後,是否也會聯想到自己曾經固執還有貪婪的那一刻,誰都不是聖人,犯錯也都在所難免,但希望看過此篇之後,在未來的生活中可以更加的自省,自律。
現在的人都是怎麼了,愛一個人不敢說出來,結果錯失世間難得的緣分;看見喜歡的文字不想點讚關注,所以等下次再想看時無處尋覓。愛一個人就要大聲說出來,喜歡這篇就要表達出來,如果這篇文章有些許的打動到你還請點讚關注,我們的緣分由你決定!
單選|讀者朋友們,你們在生活中能夠戰勝自己的固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