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說: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應該跟善人去學習;同時,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資」,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做些壞事,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壞了,所以壞人就成了好人的反面教育。
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說: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陋的存在。大家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惡的存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黑與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前和後等等。
老子的這種辯證思想,也是非常符合《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任何時候都有正反兩個面,人也不例外,有君子也有小人,有好人也有壞人。
其實,當我們讀懂了老子道德經第27章,明白了善人於不善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懂得人生真諦,也算是開悟了。
老子緊接著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也就是說: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其實,老子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好人和壞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
真正有修為、有大智慧的人,善惡兼用,不思善、不思惡。看到他人好的地方,我們學習借鑑;看到他人壞的地方,我們自我反省,引以為戒。正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說:「居有惡鄰,坐有損友,藉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我們生活中有品行不端的鄰居和朋友,不要抱怨,因為他們可以用來提醒我們慎重交友,這也是提升我們品德修養的一個好方法!
正所謂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不管遇到什麼人,都要懷著一顆謙虛真誠的態度,樂於向他人學習,而不是好為人師,就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好人壞人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舉一反三,好事壞事也都是對我們有幫助的,正所謂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很多人喜歡過順境,喜歡好事,卻厭惡逆境和壞事。他們殊不知,如果沒有壞事的襯託和磨練,又怎麼能夠生出好事呢?
古語云:勝敗乃兵家常事,一代梟雄曹操也有吃敗仗的時候,比如說赤壁之戰。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曹操內心依舊強大、積極樂觀,他鼓勵手下將士說:「一個人要想成事,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打仗也是如此,要勝得起,也要敗得起。將者,如果不經歷幾次敗仗,如何能夠知道怎麼去打勝仗呢?失敗是個好事,失敗能夠教會我們如何成功!」
佛家很講究「不二」的說法,既豐歉不二,夭壽不二,窮通不二。也就是說,順境和逆境,貧賤和尊貴,長壽和短命都要是看作一樣的,這樣才能以更加心平氣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
所以說,我們做人做事還得要有點「出世」的道家精神和佛家精神,辯證看待好人於壞人,好事與壞事。 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志存高遠,卻又不拘泥於眼前的小事、雜事、亂事,這樣才能以坦蕩的胸懷幹成大事!朋友們,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