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2020-12-06 琢磨君專欄

文章作者:琢磨君

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說: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應該跟善人去學習;同時,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資」,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做些壞事,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壞了,所以壞人就成了好人的反面教育。

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說: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陋的存在。大家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惡的存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黑與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前和後等等。

老子的這種辯證思想,也是非常符合《易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任何時候都有正反兩個面,人也不例外,有君子也有小人,有好人也有壞人。

其實,當我們讀懂了老子道德經第27章,明白了善人於不善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懂得人生真諦,也算是開悟了。

老子緊接著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也就是說: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其實,老子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好人和壞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

真正有修為、有大智慧的人,善惡兼用,不思善、不思惡。看到他人好的地方,我們學習借鑑;看到他人壞的地方,我們自我反省,引以為戒。正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說:「居有惡鄰,坐有損友,藉以檢點自慎,亦是進德之資」,我們生活中有品行不端的鄰居和朋友,不要抱怨,因為他們可以用來提醒我們慎重交友,這也是提升我們品德修養的一個好方法!

正所謂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不管遇到什麼人,都要懷著一顆謙虛真誠的態度,樂於向他人學習,而不是好為人師,就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好人壞人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舉一反三,好事壞事也都是對我們有幫助的,正所謂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很多人喜歡過順境,喜歡好事,卻厭惡逆境和壞事。他們殊不知,如果沒有壞事的襯託和磨練,又怎麼能夠生出好事呢?

古語云:勝敗乃兵家常事,一代梟雄曹操也有吃敗仗的時候,比如說赤壁之戰。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曹操內心依舊強大、積極樂觀,他鼓勵手下將士說:「一個人要想成事,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打仗也是如此,要勝得起,也要敗得起。將者,如果不經歷幾次敗仗,如何能夠知道怎麼去打勝仗呢?失敗是個好事,失敗能夠教會我們如何成功!」

佛家很講究「不二」的說法,既豐歉不二,夭壽不二,窮通不二。也就是說,順境和逆境,貧賤和尊貴,長壽和短命都要是看作一樣的,這樣才能以更加心平氣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

所以說,我們做人做事還得要有點「出世」的道家精神和佛家精神,辯證看待好人於壞人,好事與壞事。 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志存高遠,卻又不拘泥於眼前的小事、雜事、亂事,這樣才能以坦蕩的胸懷幹成大事!朋友們,您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所講的天之道,主要是指前三個層面的道,以及宇宙的和天地運行規律,是對應人之道而言的。我們今天就重點講講兩者的關係,老子認為天之道是在人世間之上存在的一種力量,這個力量我們看不到它,但它卻掌控著整個世界的運轉,甚至先於我們這個世界而存在。這種力量存在嗎?這種力量就是道,這個道說的是什麼?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嶽陽樓記》範仲淹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就熟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特別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經典佳句更是記憶深刻,這也是老師家長們對我們兒童時期經常啟迪教育的名言警句。但是從歷史的書籍上你會找尋到,這句話是在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上加以延伸出來的。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所以說我們現在真是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只要能遵道而行,去到哪裡都可以生活的很不錯,戶籍沒有限制,工作時間有相對自由的多,甚至想上班可以上班,用人單位非常之多;想做生意可以做生意,門檻又低,政策又好;不想上班,也不想做生意,還可以像雅風老師一樣選擇做自媒體,也可以生活的很不錯是不是?
  • 老子最「水」的《道德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好,我是雅風。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
  • 這是老子《道德經》給出的終極答案
    以普通人來看,像中國的古代聖賢,老子、孔子這樣溫厚仁慈的長者,遇到這種情況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吧?錯,不管是老子還是孔子,與耶穌的說法都是相反的。孔子曾經提出:「鄉愿,德之賊也」。「鄉愿」指的就是那些老好人、爛好人,不管對誰都是一副寬厚溫柔的面目,寧可自己委屈也要求全,任勞任怨。孔子認為恰恰是這些人敗壞了社會的風氣和道德。為什麼說爛好人變壞了社會品德呢?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短短五千言,《道德經》無所不含,如此名著,我們怎能錯過。然而流傳2000多年,如今版本眾多,有些一字之誤,意思竟然完全相反,這讓我們在追溯老子思想真諦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迷惑。好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給我們撥開了一些迷霧。本文準備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20年來研讀各版本《道德經》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太清宮主題建築,宮殿前有兩顆柏樹,傳說是老子栽的,紋理一左旋一右旋,當地老百姓稱為陰陽二柏。寓示著天地間由陰陽兩部份組成,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初解道德經27——老子教我們的得道、成事最關鍵的奧秘!
    這是第二十七篇,前面老子已經和我們說了很多修道之人該做,不該做的事。還講了很多道的內容,講了這麼多,你可能會說太多了,我都記不住了。有沒有簡單一點的,只指核心點明要義的?有!就在這一章,老子直言了得道、成事之要義。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東嶽老師的課,已經講完了
    那麼,《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呢?其實在王東嶽老師的課中,他已經講完了。按照王東嶽老師的說法,《道德經》一書分為《道經》與《德經》兩部分,《道經》這一部分講是天的運行之道,而《德經》講的是人道中的生存法則,歷以以來,儘管有許多人都知識《道德經》一書分有這兩部分的內容,但是有些學者卻糾結於《道經》與《德經》誰先誰後的問題,從而忽略了經文所詮釋的精要,而這也正是許多人讀不懂《道德經》的真正原因之一。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的作者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在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因此,該階段的許多譯者將《道德經》看作一部宗教思想作品,他們的翻譯或滲入過多宗教因素,或因為語言不通而謬誤百出,或僅是曇花一現之作,但這些水準參差不齊的譯本卻奠定了《道德經》和老子學說在德語世界傳播的重要基礎。1888年在柏林出版的由弗裡德裡希·威廉·諾阿克翻譯的《老子的道德經》便是早期質量欠佳的譯本之一。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