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五經之一。
因此,歷代以來,解讀者無數,越解越糊塗的人也無數,當然這些人當中,也包括我本人在內。
也就是說,雖然我本人也曾解讀過《道德經》一書,但是,我並不認為自己的解讀就一定是究竟,恰恰相反,我聽了王東嶽老師的課之後,反而覺得自己所解讀的內容過於膚淺,有太多的地方甚至差強人意。
那麼,《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呢?
其實在王東嶽老師的課中,他已經講完了。
按照王東嶽老師的說法,《道德經》一書分為《道經》與《德經》兩部分,《道經》這一部分講是天的運行之道,而《德經》講的是人道中的生存法則,歷以以來,儘管有許多人都知識《道德經》一書分有這兩部分的內容,但是有些學者卻糾結於《道經》與《德經》誰先誰後的問題,從而忽略了經文所詮釋的精要,而這也正是許多人讀不懂《道德經》的真正原因之一。
為什麼?
因為無論是《道經》還是《德經》在先,都不影響它們所要詮釋的內容,更何況《道德經》雖然分成兩個內容講,但是最終的目的仍是一樣。
因此,排位的先後問題,根本就無需展開討論,換句話說,無論是《道經》還是《德經》,老子的目的都是教人如何去適應於「道」,即「人道」如何去適應「天道」,這才是老子思想的根本與精髓。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道德經》一書,事實上,講了三個內容,即:
一、什麼是天道?
在《道德經》一書中,所謂天道,老子認為不可言說,即:
「道可道,非常道」
也就是說,天道本身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宇宙星辰的運轉,或者一年四季的更替等,皆不是人為的意志能夠改變,即天道自有它的運轉規律,並不是我們想讓它改變,它就會跟著改變。
甚至可以說,這種改變的背後原理並非人的思維可以揣度,即我們人類只能順應它,並總結它,而不能真正地認識它,更不能改變它,這就是老子說的天道。
二、人道是什麼?
關於人道,在《德經》中,老子用「水」來比喻,即: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意思是說,人應該像水一樣,往低處流並利於他物,而不是與他人或其它生命爭利,即放低自己之意。
因此,我們看到後世學道家的人,往往都極為低調,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吹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也就是說,我們生而為人,只有能夠放低自己,避免逆流而上,才會無往不利,這就是人道。
三、人道如何效法天道?
那麼,我們如何做才能效法天道呢?
其實人要效法天道,前提就是要總結天道,因為天道本身無法認識,也不可言說,因此,只能夠通過長時間的觀察之後,繼而進行總結。
總結之後,才能夠更好的調整自己,如人們把一年人為的分成四個季度,即春夏秋冬,本質上就是一種總結,當然,這也是人類智慧的一種體現,當總結出四季更替的規律之後,就可以指導農業的生產,並調整人們耕種的行為。
甚至可以說,古人常講的「日出而出,日落而息」,也是效法於天道的一種作息總結。
由此可見,我們人的絕大多數行為與習慣,其實都是效法於「天道」的運轉,也唯有如此,才能夠無往不利,少走彎路,這就是人道如何效法天道的一些例子與解釋。
所以,綜上所述的這三個內容,事實上,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詮釋的精要,而這些內容,在王東嶽老師的課中,已經全部講完了。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史記》《道德經》王東嶽《物演通論》《知魚之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