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談論孔孟老莊,以及人生哲學

2021-01-15 陪伴的告白11

孔孟老莊的印象最初來自學校的語文課。因此紙堆裡的聖賢們的思想,通過誦讀的聲音,成為學生們對時代的不可磨滅的記憶。因此國學經典和精華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一個更好的建議是了解聖人,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智慧和他們的生活方式。經典釋義將原文與釋義、故事與真相、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對在入門漢學館求知的人非常友好,另一方面,他也濃縮和理解了讀者的人生哲學,很有意思。王蒙老師的《王蒙講孔孟老莊》就是這樣。

至於成名的王蒙老師,他們80多歲的準確解讀更像是一杯清香茶。茶水跌宕起伏,人生也跌宕起伏,但喝了一杯之後,嘴裡已經餘香。

說到孔子,他離我們有多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不僅用於背誦考試,而且孔子不是老夫子的刻板印象,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他,認真思考,我們才能體會到《論語》中的智慧。因為《論語》太理想化了,王蒙老師也指出這是坦率和現實的。

說起老子,他從《道德經》中的「道」開始。在這個時候,一個精確而生動的解釋是非常重要的。來自王蒙的老師來自「道」是包容性山谷,草木茂盛,萬物生機勃勃,談「道」謙遜和萬物有可能的特點,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並開始解釋「一」在這裡,並在探索中剖析《道德經》的本質。

說到孟子,他從孟子的尊嚴出發,用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來消解孟子的嚴肅形象,平易近人的解釋接地氣就像孟子從書中出來,在面對面中與我們交流,並在瞬間聚集讀者注意力。

莊子的文章比閱讀體驗要好,所以王蒙老師就像讀一首美麗的詩,激蕩著動人的旋律,展現出陶醉和世界的精神世界。

在安靜泡一杯茶,悠閒地讀《王蒙講孔孟老莊》,讀聖賢的人生哲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講孔孟老莊,也講人生哲學
    話雖如此,但文言文的生疏和生僻,跨越時代產生的溝通代溝,還有關注點之間的落差等因素,讓我們在啃《論語》、《道德經》等原著的時候,難免有些許的距離感。特別是人生經歷尚少,未曾體驗過生活不易的少年時代,直接讀和記,體驗感其實非常差。
  • 道德經;浴火涅槃的人生哲學
    各位道友,大家好!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總之老黑肯定是研究了《道德經》後才有的他的思想,因為相似度幾乎是100%,但小黑對《道德經》的理解程度也就中學水平,不說也罷。還有就是,這麼一來馬克思也間接是老子的學生,真是奇妙啊!德國有很多人都讀《道德經》。所以,《道德經》是德國國家哲學的起源一說不是空穴來風。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 原力到底是什麼?從《道德經》看《星球大戰》的哲學本源
    道與原力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句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在老子看來,道可以看成宇宙萬物大法,是一切生命規律的源頭。道生一中的「一」可以理解為生命最初的元氣,更可做混沌元氣解釋。「一」放在《星球大戰》中,便代表了宇宙原力最初的形態。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在這裡,結合下文關於人之道的語境,損和補是可以置換成懲罰和補償相關意義的。天道對於老子來說,就是超越性的自然,而不是人格化的神。因此,把老子關於自然的描述,解讀成懲罰和補償的相關涵義,不免顯得和老子的自然理念有悖。以此為軸點,我們就間接消解了《道德經》裡這句話是關於道德勸誡解讀的視點。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史記》記載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攔住,強行留下《道德經》一書。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文始真經》共分為九篇,基本上以《道德經》為總綱寫成,如果看不懂《道德經》的人可以先讀一讀《文始真經》,對理解《道德經》會有一些幫助,《文始真經》第一篇名字叫《宇》。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將其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在上一期,居士我分析了《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就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那麼《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呢?其實《道德經》五千餘言,言簡意賅,無一廢字,已經是老子哲學、道家哲學的精髓了。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無」和「反」。在《道德經》中,無是道的別稱。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萬物是由道創生的,老子在此處又說萬物生於無,可見無=道。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
  • 《道德經》:這兩件事別做的「太滿」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什麼事情,如果非把內在裝的太滿再去做,就沒有辦法做,所以不如放下他,後世老子把這樣的教誨叫「持滿之戒」我之前就職在一家傳媒公司,老闆的工作能力很強,員工們也很認可他。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他做事總是一意孤行。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為自己所想。)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