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所記述耶穌的言行,其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當有人打你的左臉時,你應該把右臉也伸給他打。
這叫「以德報怨」,在西方信徒心中是一種美德。以普通人來看,像中國的古代聖賢,老子、孔子這樣溫厚仁慈的長者,遇到這種情況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吧?
錯,不管是老子還是孔子,與耶穌的說法都是相反的。
孔子曾經提出:「鄉愿,德之賊也」。「鄉愿」指的就是那些老好人、爛好人,不管對誰都是一副寬厚溫柔的面目,寧可自己委屈也要求全,任勞任怨。孔子認為恰恰是這些人敗壞了社會的風氣和道德。
為什麼說爛好人變壞了社會品德呢?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講,對待好人就要以禮相待,對待小人,就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只有壞人做了壞事,受到了懲罰,社會上公平的道德標準才能建立起來,樹立在大眾的心中。
如果好人做好事得不到嘉獎,壞人做了陰損的事得不到懲處,那就亂了套了,百姓不知道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錯的,既然沒有對錯,誰還願意當老實人呢?「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老好人自己是落了個好名聲,可是卻壞了社會上的規矩,攪混了公共秩序,所以說他們是「德之賊也」一點也不冤枉。
碰到這種情形,老子是教導我們該如何處理的呢?《道德經》第79章中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凡是深重的抱怨,必定是非常難以化解的,如果一味裝好人,當個爛好人,一味退讓妥協,這就是一種偽善。所以聖人會採取不同的對策。他會在事前定好規矩,徵求各方意見,然後把規矩明確公布出去,約定大家一同遵守。
一旦出了事情,對於仁人君子講道理的人,他就會循循善誘,拿出當初的「契約」,說明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依據在哪裡;如果碰到的是小人,想鑽空子的人,心懷不軌之徒,聖人就會強制執行,即使得罪了小人,也要按章辦事。
這很有些「以法治理」的意思,也可以說這就是中國最早關於「法治社會」的言論雛形。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有德之人自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反省自己的言行,自然不會有什麼抱怨;無德之人雖然當時糾纏不清,事後自己也會明白自己不佔理,自然就會不了了之,這次長了記性,下次自然會收斂一些,人常說,即便是裝,裝久了也就習慣了,也就沒有什麼怨懟了。
社會上的「公約」「公德」就是這麼慢慢建立起來的。
比如就拿公共場合抽菸、垃圾分類這種事情來說。一開始可能大家都意識不到在公共場所抽菸不道德,垃圾不分類就會給環境帶來大麻煩。這就需要事前做好公共宣傳,規定好哪些場合可以抽菸,哪些場合不能;哪些垃圾應該放在一起扔在哪裡。
這些規定一經公布之後,自然會出現兩種結果。自覺有公德的公民自然會按照規定辦事,一些沒有公德心的總是喜歡放飛自我的自然不會乖乖就範。這時候對於做得好的就要表揚,做得不好但是屬於無意態度端正的就要進行提醒,明知故犯甚至惡意破壞的就要做出相應的處罰,以儆效尤。
我們常說「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這句俗語的根據在哪裡呢?不是因為天上有個神仙在那裡盯著大家,舉頭三尺有神明,有大神在監督我們每個人。而是因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不講人情,不偏誰也不向誰,一視同仁。但是那些遵守天道、地道、人道、自然法則和社會公德的人,因為符合「吸引力法則」自然自會與相應的規則共振,吸引到好的事情來到自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