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徹底消除抱怨?這是老子《道德經》給出的終極答案

2021-01-07 符號帝國

《聖經》所記述耶穌的言行,其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當有人打你的左臉時,你應該把右臉也伸給他打。

這叫「以德報怨」,在西方信徒心中是一種美德。以普通人來看,像中國的古代聖賢,老子、孔子這樣溫厚仁慈的長者,遇到這種情況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吧?

錯,不管是老子還是孔子,與耶穌的說法都是相反的。

孔子曾經提出:「鄉愿,德之賊也」。「鄉愿」指的就是那些老好人、爛好人,不管對誰都是一副寬厚溫柔的面目,寧可自己委屈也要求全,任勞任怨。孔子認為恰恰是這些人敗壞了社會的風氣和道德。

為什麼說爛好人變壞了社會品德呢?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講,對待好人就要以禮相待,對待小人,就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只有壞人做了壞事,受到了懲罰,社會上公平的道德標準才能建立起來,樹立在大眾的心中。

如果好人做好事得不到嘉獎,壞人做了陰損的事得不到懲處,那就亂了套了,百姓不知道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錯的,既然沒有對錯,誰還願意當老實人呢?「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老好人自己是落了個好名聲,可是卻壞了社會上的規矩,攪混了公共秩序,所以說他們是「德之賊也」一點也不冤枉。

碰到這種情形,老子是教導我們該如何處理的呢?《道德經》第79章中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凡是深重的抱怨,必定是非常難以化解的,如果一味裝好人,當個爛好人,一味退讓妥協,這就是一種偽善。所以聖人會採取不同的對策。他會在事前定好規矩,徵求各方意見,然後把規矩明確公布出去,約定大家一同遵守。

一旦出了事情,對於仁人君子講道理的人,他就會循循善誘,拿出當初的「契約」,說明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依據在哪裡;如果碰到的是小人,想鑽空子的人,心懷不軌之徒,聖人就會強制執行,即使得罪了小人,也要按章辦事。

這很有些「以法治理」的意思,也可以說這就是中國最早關於「法治社會」的言論雛形。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有德之人自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反省自己的言行,自然不會有什麼抱怨;無德之人雖然當時糾纏不清,事後自己也會明白自己不佔理,自然就會不了了之,這次長了記性,下次自然會收斂一些,人常說,即便是裝,裝久了也就習慣了,也就沒有什麼怨懟了。

社會上的「公約」「公德」就是這麼慢慢建立起來的。

比如就拿公共場合抽菸、垃圾分類這種事情來說。一開始可能大家都意識不到在公共場所抽菸不道德,垃圾不分類就會給環境帶來大麻煩。這就需要事前做好公共宣傳,規定好哪些場合可以抽菸,哪些場合不能;哪些垃圾應該放在一起扔在哪裡。

這些規定一經公布之後,自然會出現兩種結果。自覺有公德的公民自然會按照規定辦事,一些沒有公德心的總是喜歡放飛自我的自然不會乖乖就範。這時候對於做得好的就要表揚,做得不好但是屬於無意態度端正的就要進行提醒,明知故犯甚至惡意破壞的就要做出相應的處罰,以儆效尤。

我們常說「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這句俗語的根據在哪裡呢?不是因為天上有個神仙在那裡盯著大家,舉頭三尺有神明,有大神在監督我們每個人。而是因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不講人情,不偏誰也不向誰,一視同仁。但是那些遵守天道、地道、人道、自然法則和社會公德的人,因為符合「吸引力法則」自然自會與相應的規則共振,吸引到好的事情來到自己身邊。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這2個字,讓你徹底擺脫人性的束縛
    無為這2個字,是理解老子《道德經》的關鍵,而如果你能真正讀懂老子的無為,並且融入到生活裡面,你幾乎就可以得到老子最大的智慧。到底如何正確理解老子無為這2個字?王東嶽對老子「無為」這兩個字的解釋是:「老子反對人類的一切文明化作為」。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老---道生一(無),一生二(有,可以被感知),二生三(被感知出的識--精神),三生萬物(識-精神---對世界的重新認識)。黑---黑格爾回答說,這就需要精神通過正———反———合的辯證法運動,從而分階段地把種種事物實現出來。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說: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陋的存在。大家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惡的存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黑與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前和後等等。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老子》甲骨文版
    【按:部分新讀者對老子《道德經》的幾個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還有疑惑,還不是很了解。老子《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此甲骨文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已經失去了原本含義,其實與老子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老子的《道德經》是先秦道家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是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這一階段正是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飽受戰亂折磨的動蕩時期,知識分子們轉而在東方思想中尋找精神的慰藉,探求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東方文化研究成為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學術界的新熱潮。然而,來自遙遠國度的東方思想要在基督教思想佔主流的西方社會土壤上生根發芽並不容易。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德在道德經第38章 開篇裡講得很清楚,分為上德和下德,也就是有德和無德,而且整部道德經用大部分篇幅來闡述德。而道經,也就是前37章卻把道講得恍恍惚惚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用到了無,有,始,母,常,大,一,天,地,水,自然等一系列字詞來試圖說明什麼是道,可見老子行文表意之艱難。讀了無數遍的道德經,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首先要明白老子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人看得?他寫道德經的目的是什麼?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太清宮主題建築,宮殿前有兩顆柏樹,傳說是老子栽的,紋理一左旋一右旋,當地老百姓稱為陰陽二柏。寓示著天地間由陰陽兩部份組成,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
  • 道德經,最容易忽視的兩句話,藏著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也卡巴拉?
    從妥拉角度考察,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卡巴拉。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下面將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評價展現出來,這只是部分,更多世界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看到。美國政壇給予老子的評價為「總統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