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這2個字,讓你徹底擺脫人性的束縛

2020-12-04 小務虛

無為這2個字,是理解老子《道德經》的關鍵,而如果你能真正讀懂老子的無為,並且融入到生活裡面,你幾乎就可以得到老子最大的智慧。

到底如何正確理解老子無為這2個字?

王東嶽對老子「無為」這兩個字的解釋是:「老子反對人類的一切文明化作為」。他這句話的解釋境界很高,但是我發現,儘管我寫了多篇老子的文章,但是我直到現在,才真正讀懂老子「無為」這兩個字的份量。

請注意我用「份量」這兩個字,那麼它意味著,我的理解已經不再停留在前額葉的純粹邏輯上,而是給它加上了情感與能量,這就是「份量」與眾不同的地方

在我最近的文章中,我一直會強調一個事情,那就是人的動物腦,人幾乎是決定性的,它的這種決定性,不僅僅在於它在叢林環境中迭代進化了幾百萬年,還在於它就是能量熵增定律與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化身與代表,它是能量萬物一系演化的中間表達形態

如果你能理解到這個程度,說明你入門了,說明你讀懂我的專欄深層的東西了,而之所以如此的重視它,在於它是我們理性邏輯的基礎與前體存在。

因此,動物腦對人幾乎是奠基性的與決定性的,它比前額葉的理性邏輯更穩定。

動物腦的情緒

我們幾乎就是靠動物腦的情緒與這個世界發生著聯繫的,沒有了情緒,我們無法感知這個世界的他人他物

打個比方,我跟你說:「提著一袋20公斤的米走上樓梯很重」,不同人對這句話會有不同的感受:

大多數人沒有感受,它只是前額葉的一個數字知識概念;我自己感受深切,因為我走上來後,汗流浹背,氣喘籲籲,兩隻手都麻了,這就是情緒。最直接最切身的感受,就是你現在去試一次,你試了後,再來看我這句話,你就知道這句話背後的份量,這個份量,就是你負重上樓梯時的壓力與痛苦,就是你的情緒。我們人是通過感受自己的情緒來感受他人的,否則你理解不了作者故事背後的情緒。當你經歷過同類事情後,你就可以感受我所說的了,包括感受老子所說的,這是讀老子「無為」這兩個字的方法。

以及說我的文章的方法,請重點感受例子背後的情緒。

老子《道德經》,如果你只是停留在字面上,你幾乎不可能讀懂老子,你必須把它讀到生活裡面去,你才能讀出老子的境界,以及他所說的「無為」的妙處

這種讀到生活裡面,本質上是指踐行,你只有踐行了,你才能感覺到情緒與力量,而力量正是一切想像的本質,情緒就是打通這些本質的關鍵。

如何準確理解無為?

我在之前的文章,多次強調一句話,人類的大腦,是通過感知自己的情緒來感知他人的情緒的,老子所頓悟出來的東西,除了字面概念外,更核心的是背後的能量,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的話來說,就叫情緒,如果你違反了老子的「無為」,你就可能會在生活裡面不斷的遭遇這些類負面情緒,包括但不限於:抱怨,煩惱,擔憂,焦慮,生氣,嫉妒與恨等等

首先,有一點要聲明的是,很多人用直觀的字面意思來理解無為,得出什麼都不做的人生觀,這是最為愚蠢的見解。同時,老子全文也不主張有為,用他的話說,「有為」正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但是,老子的聖人,又是可以治天下,成大事的,如何做到這就讓人理不清了,不能有為,無為但又可以得天下,用老子的話叫「無為無不為」,到底怎麼回事?

有些人把它讀成狡詐術,說:「柔弱勝剛強,你要假裝柔弱,你才能真正強大」,這是我們很多人今天的處世策略,即:

「我表面對你好,而實際上我是想利用你」;「我表現上柔弱,實際上我是想要強大」;「我把利益給你,我實際上是想要更大的利益」;「我給你東西,我實際上是想要得到更多」。這類處世策略,正是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因為老子所要面對的,正是你內心想要的那個東西,他說這個東西,才是你真正苦難的根源。

我讀《道德經》幾年了,直到最近,我才真正意識到我之前沒讀懂老子,特別是沒有真正讀懂老子的「無為」。

而我之所以能實現突破,核心就在於運用《本能學習法》,即用生活來讀老子《道德經》,而不是停留在知識概念上。

本能學習法:最高效學習法,愛因斯坦:我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

用生活來讀書,讀文章,其中一個核心就是把作者的例子轉換成自己生活真實經歷過的,這對我們的大腦來說,非常重要,它相當於拿一個道理或者知識點整頓我們大腦裡面,零散的生活經歷。

結果就是,生活經歷的那些神經元會不斷發出新的突觸,連結到知識上。

我下面通過舉說明,請用心感受例子背後的情緒,同時儘量去轉換成你自己的例子:

要讀懂《道德經》,我們首先必須重點理解「無為」這兩個字。

打掉動物腦的欲望

他在第三章提出聖人的三個狀態:

不尚賢,也就是不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也就是不追求難得之物不見可欲,不顯耀那些引起欲望的東西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我用更直白的話來解讀:

實際上,老子的無為,用一句話來概括,是打掉一個東西,那就是基於動物腦的欲望,正如我在之前《知行合一》這篇文章所說,當我們產生欲望時,就把生活裡面的所有事情,分成2種:

想要的,也就是所有跟欲望有關的多巴胺項目,用我的專欄的說法是「鈴聲項目」。不想要的,「想要的」以外的所有事情,就是我們不想要的。其中最核心的是,一旦我們的大腦產生對「多巴胺」的痴迷,就會擔心得不到多巴胺,而且最為麻煩的是,根據多德森原理,這種欲望越大,擔心與焦慮越大,最終會變成恐懼與恐慌!

《知行合一》: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天道,你若悟透,便是這輩子的福氣

人類的大腦,有一個默認邏輯,就是它是一個快感器官,它會不斷的追求快感,而且是要有更多的快感,一旦達不到更多的快感,它就會產生反激素,如去甲腎上腺素類激素,讓你痛苦

本質上,對大腦來說,不能叫快感,應該叫神經元信號傳遞的效率,它會不斷的追求更高的信號傳遞效率,因為這些效率,決定著一個機體的行為效率,而行為效率,在人類進化的動物叢林時代,它就意味著強者生存,誰能夠在時刻都是生死攸關的動物叢林中具有更高的行為效率,誰的生存機率就更高,誰的基因就更能傳承下來。

這正是我們大腦的神經元,在不斷的追求更高的信號傳遞效率的原因。

在我們的人性,就表達為,大腦不斷的在追求更多的快感,如果快感減少,大腦會讓我們痛苦

例子:

對物質層面的追求,當物質的新鮮感過後,大腦就會追求更多更好的物質,否則它會乏然無味,感覺過得沒有意思,於是,它會去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車,更好的生活。比如所有玩樂,抽菸喝酒唱歌賭博,我們都會不自覺的抽得更多,喝更多的酒,越賭越大,否則大腦就沒有興奮感。而一旦前面這些物質與欲望無法繼續升級,大腦就會產生痛苦,讓我們去尋找其他可以繼續升級的,如此就會進入一個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人類的大腦可以看成是相連的,相互之間是感覺得到對方的情緒的,這導致另一類可怕的對比,就是我們除了追求「難得之物」之外,還特別追求「賢」,追求「爭」,也就是要比同類人「更高更快更強」。

比如你的好朋友,你交往的朋友,他們開什麼車,你會不自覺想要跟他們看齊,一旦他們開的車比你上檔次,而你又沒有能力換車,你就會痛苦。

請注意,這裡只是一個例子,這種例子可以推廣到所有同類現象,其中的要點是,我們會被「同類人」給劫持!應該說,動物腦會自動被「同類人」劫持。

背後的原理是我們大腦裡面的鏡像神經元,它首先會拷貝跟我們狀態最為接近的人的行為與情感,實際上,它就是從眾心理。

比如:

你會不自覺的在很多層面跟你的朋友看齊,不管是穿著還是行為;很多家長都會密切留意其他家長給孩子報了什麼課外輔導班,生怕孩子跟不上;很多企業也會密切留意同行在做什麼,甚至會去「跟從」;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的很多決策,幾乎都是「被決定」的,而不是自己決定的。學生時代,很多人都有一個最痛苦的回憶,那就是父母經常拿我們跟隔壁家「小明」比較,而且只比人家的優點。

比較導致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永遠都有人比你更厲害,每個人都有自己特長的東西,你事事都要跟人家比,這幾乎就是自找痛苦。

而且最為麻煩的是,人是會不自覺比較的,不自覺「爭賢」的,動物腦是一定這樣運作的,而如果你完全相信動物腦的本能,那麼人生永遠有無盡的痛苦

作用於動物腦的多巴胺所產生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管是物質上還是能力,它都會驅動人不斷去升級,我們都會不自覺的去升級,這是我們不斷進步的表現,但它又帶來另外一個最麻煩的問題,隨著多巴胺的量要求越來越多時,對應的去甲腎上腺素也越來越多

欲望越大,越恐慌

結果,你欲望越來越大,同時你就越來越擔憂,煩惱與痛苦,最終變成壓力與恐慌。

老子說:

天下人都追求美的時候,就產生了對醜恐慌;追求善的時候,就討厭不善;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時候,就會擔心比別人低,比別人慢,比別人弱。人的所有的痛苦就是這樣產生的,比如我們今天的焦慮不安,生活壓力,失眠,亞健康及種種心理問題,幾乎都是因為我們的過度追求與欲望。

因此,根據多巴胺原理,老子的無為,實際上就是降低期待值,而且他所說的聖人的狀態,是幾乎沒有了期待,沒有一點欲望。

徹底消除動物腦的欲望

王陽明說:「克己須要掃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王陽明的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不要有一絲的欲望,這個最接近老子的無為。他說,如果你有一點點的欲望,就會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醜陋行為。

比如:

只要你尚存一絲要比別人厲害的想法,你就容不得別人比你強,別人一比你優秀,你就會嫉妒或者恨;產生爭的念頭,你就會不自覺顯耀,顯耀你的收入,顯耀你的車,顯耀你的見識,當你把別人比下去的時候,你實際上是在造就別人的痛苦,你在逼迫別人來跟你比;只要你貪求一點物質快感,你就不可能抵制物質的誘惑,你就會「拿人手軟,吃人嘴軟」;因此,老子的聖人都是「不自顯,不自誇,不自矜」的;而王陽明的欲望則是一毫不存的。

相關焦點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下面將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評價展現出來,這只是部分,更多世界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看到。美國政壇給予老子的評價為「總統之師!」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道德經用一個字「無」來貫穿全篇,其實老子是想說,天地宇宙一開始都是混沌的,是沒有東西的,是虛無的,是空的。只有「道」,所以把「道」稱為「無」,並認為「無」是宇宙的開始。世界也並非是無主之城,道就是世界的主宰。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如何才能徹底消除抱怨?這是老子《道德經》給出的終極答案
    《聖經》所記述耶穌的言行,其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當有人打你的左臉時,你應該把右臉也伸給他打。這叫「以德報怨」,在西方信徒心中是一種美德。以普通人來看,像中國的古代聖賢,老子、孔子這樣溫厚仁慈的長者,遇到這種情況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吧?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太清宮主題建築,宮殿前有兩顆柏樹,傳說是老子栽的,紋理一左旋一右旋,當地老百姓稱為陰陽二柏。寓示著天地間由陰陽兩部份組成,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人性的貪婪究竟有多恐怖?《道德經》一次給你講明白
    點擊右上方關注我,給你持續提供更加有價值的內容「知足常足」即是現在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其出自《道德經》第46章。幾千年前老子已經在這裡做出了精闢的論述。然而真正現代的人們真正做到知足常樂的人寥寥無幾。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老子》甲骨文版
    【按:部分新讀者對老子《道德經》的幾個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還有疑惑,還不是很了解。老子《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此甲骨文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已經失去了原本含義,其實與老子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這就是持守大道的第二個功用:往而不害,去到哪裡都不會相互妨害,相互傷害,安平太,安寧,太平,和諧。大道的規律很簡單,就是無我利他,順其自然。可能朋友們會反駁說,人性都是自私的,怎麼可能會無我利他呢?無我利他是反人性的,怎麼還可能是順其自然的呢?如果這麼說,那你真的是離道很遠了。
  • 用老子的《道德經》是否可以破譯生命的起源?
    地球是個非常奇特的星球,為什麼宇宙這麼大,唯獨只有地球有生命?至少到目前為止,人類沒有辦法在地球外發現朋友。當然,宇宙中確定還有其他的生物,這一點我確信,只是暫時還沒有發現而已。第二個自然發生論,好像我國古代說的「腐草化為螢」,螢火蟲是由腐草生出來的。我們現在還經常聽到這種說法,貓會生跳蚤啊之類。事實證明,貓,只會生貓,不會生跳蚤的。腐草化螢絕對是違心論。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嶽陽樓記》範仲淹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就熟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特別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經典佳句更是記憶深刻,這也是老師家長們對我們兒童時期經常啟迪教育的名言警句。整個《嶽陽樓記》經典佳句就是這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傳警句。範仲淹先生確實大手筆,堪稱大文豪。但是從歷史的書籍上你會找尋到,這句話是在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上加以延伸出來的。
  •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第一講,天長地久
    這段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這是一段很有哲理的話同樣也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對這段話也是甚是喜歡。大概意思是:天地長久的存在於這個世上已不知多久了。你的無私反而能成就你的私心!翻譯得不好還請大家見諒。在這裡我說個題外話,我一直認為我國古代文字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用現代文翻譯出來難免會失掉幾番意境。如李白的「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