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這2個字,是理解老子《道德經》的關鍵,而如果你能真正讀懂老子的無為,並且融入到生活裡面,你幾乎就可以得到老子最大的智慧。
到底如何正確理解老子無為這2個字?
王東嶽對老子「無為」這兩個字的解釋是:「老子反對人類的一切文明化作為」。他這句話的解釋境界很高,但是我發現,儘管我寫了多篇老子的文章,但是我直到現在,才真正讀懂老子「無為」這兩個字的份量。
請注意我用「份量」這兩個字,那麼它意味著,我的理解已經不再停留在前額葉的純粹邏輯上,而是給它加上了情感與能量,這就是「份量」與眾不同的地方。
在我最近的文章中,我一直會強調一個事情,那就是人的動物腦,人幾乎是決定性的,它的這種決定性,不僅僅在於它在叢林環境中迭代進化了幾百萬年,還在於它就是能量熵增定律與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化身與代表,它是能量萬物一系演化的中間表達形態。
如果你能理解到這個程度,說明你入門了,說明你讀懂我的專欄深層的東西了,而之所以如此的重視它,在於它是我們理性邏輯的基礎與前體存在。
因此,動物腦對人幾乎是奠基性的與決定性的,它比前額葉的理性邏輯更穩定。
動物腦的情緒
我們幾乎就是靠動物腦的情緒與這個世界發生著聯繫的,沒有了情緒,我們無法感知這個世界的他人他物。
打個比方,我跟你說:「提著一袋20公斤的米走上樓梯很重」,不同人對這句話會有不同的感受:
大多數人沒有感受,它只是前額葉的一個數字知識概念;我自己感受深切,因為我走上來後,汗流浹背,氣喘籲籲,兩隻手都麻了,這就是情緒。最直接最切身的感受,就是你現在去試一次,你試了後,再來看我這句話,你就知道這句話背後的份量,這個份量,就是你負重上樓梯時的壓力與痛苦,就是你的情緒。我們人是通過感受自己的情緒來感受他人的,否則你理解不了作者故事背後的情緒。當你經歷過同類事情後,你就可以感受我所說的了,包括感受老子所說的,這是讀老子「無為」這兩個字的方法。
以及說我的文章的方法,請重點感受例子背後的情緒。
讀老子《道德經》,如果你只是停留在字面上,你幾乎不可能讀懂老子,你必須把它讀到生活裡面去,你才能讀出老子的境界,以及他所說的「無為」的妙處!
這種讀到生活裡面,本質上是指踐行,你只有踐行了,你才能感覺到情緒與力量,而力量正是一切想像的本質,情緒就是打通這些本質的關鍵。
如何準確理解無為?
我在之前的文章,多次強調一句話,人類的大腦,是通過感知自己的情緒來感知他人的情緒的,老子所頓悟出來的東西,除了字面概念外,更核心的是背後的能量,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的話來說,就叫情緒,如果你違反了老子的「無為」,你就可能會在生活裡面不斷的遭遇這些類負面情緒,包括但不限於:抱怨,煩惱,擔憂,焦慮,生氣,嫉妒與恨等等。
首先,有一點要聲明的是,很多人用直觀的字面意思來理解無為,得出什麼都不做的人生觀,這是最為愚蠢的見解。同時,老子全文也不主張有為,用他的話說,「有為」正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但是,老子的聖人,又是可以治天下,成大事的,如何做到?這就讓人理不清了,不能有為,無為但又可以得天下,用老子的話叫「無為無不為」,到底怎麼回事?
有些人把它讀成狡詐術,說:「柔弱勝剛強,你要假裝柔弱,你才能真正強大」,這是我們很多人今天的處世策略,即:
「我表面對你好,而實際上我是想利用你」;「我表現上柔弱,實際上我是想要強大」;「我把利益給你,我實際上是想要更大的利益」;「我給你東西,我實際上是想要得到更多」。這類處世策略,正是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因為老子所要面對的,正是你內心想要的那個東西,他說這個東西,才是你真正苦難的根源。
我讀《道德經》幾年了,直到最近,我才真正意識到我之前沒讀懂老子,特別是沒有真正讀懂老子的「無為」。
而我之所以能實現突破,核心就在於運用《本能學習法》,即用生活來讀老子《道德經》,而不是停留在知識概念上。
本能學習法:《最高效學習法,愛因斯坦:我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
用生活來讀書,讀文章,其中一個核心就是把作者的例子轉換成自己生活真實經歷過的,這對我們的大腦來說,非常重要,它相當於拿一個道理或者知識點整頓我們大腦裡面,零散的生活經歷。
結果就是,生活經歷的那些神經元會不斷發出新的突觸,連結到知識上。
我下面通過舉說明,請用心感受例子背後的情緒,同時儘量去轉換成你自己的例子:
要讀懂《道德經》,我們首先必須重點理解「無為」這兩個字。
打掉動物腦的欲望
他在第三章提出聖人的三個狀態:
不尚賢,也就是不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也就是不追求難得之物;不見可欲,不顯耀那些引起欲望的東西;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我用更直白的話來解讀:
實際上,老子的無為,用一句話來概括,是打掉一個東西,那就是基於動物腦的欲望,正如我在之前《知行合一》這篇文章所說,當我們產生欲望時,就把生活裡面的所有事情,分成2種:
想要的,也就是所有跟欲望有關的多巴胺項目,用我的專欄的說法是「鈴聲項目」。不想要的,「想要的」以外的所有事情,就是我們不想要的。其中最核心的是,一旦我們的大腦產生對「多巴胺」的痴迷,就會擔心得不到多巴胺,而且最為麻煩的是,根據多德森原理,這種欲望越大,擔心與焦慮越大,最終會變成恐懼與恐慌!
《知行合一》: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天道,你若悟透,便是這輩子的福氣
人類的大腦,有一個默認邏輯,就是它是一個快感器官,它會不斷的追求快感,而且是要有更多的快感,一旦達不到更多的快感,它就會產生反激素,如去甲腎上腺素類激素,讓你痛苦。
本質上,對大腦來說,不能叫快感,應該叫神經元信號傳遞的效率,它會不斷的追求更高的信號傳遞效率,因為這些效率,決定著一個機體的行為效率,而行為效率,在人類進化的動物叢林時代,它就意味著強者生存,誰能夠在時刻都是生死攸關的動物叢林中具有更高的行為效率,誰的生存機率就更高,誰的基因就更能傳承下來。
這正是我們大腦的神經元,在不斷的追求更高的信號傳遞效率的原因。
在我們的人性,就表達為,大腦不斷的在追求更多的快感,如果快感減少,大腦會讓我們痛苦。
例子:
對物質層面的追求,當物質的新鮮感過後,大腦就會追求更多更好的物質,否則它會乏然無味,感覺過得沒有意思,於是,它會去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車,更好的生活。比如所有玩樂,抽菸喝酒唱歌賭博,我們都會不自覺的抽得更多,喝更多的酒,越賭越大,否則大腦就沒有興奮感。而一旦前面這些物質與欲望無法繼續升級,大腦就會產生痛苦,讓我們去尋找其他可以繼續升級的,如此就會進入一個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人類的大腦可以看成是相連的,相互之間是感覺得到對方的情緒的,這導致另一類可怕的對比,就是我們除了追求「難得之物」之外,還特別追求「賢」,追求「爭」,也就是要比同類人「更高更快更強」。
比如你的好朋友,你交往的朋友,他們開什麼車,你會不自覺想要跟他們看齊,一旦他們開的車比你上檔次,而你又沒有能力換車,你就會痛苦。
請注意,這裡只是一個例子,這種例子可以推廣到所有同類現象,其中的要點是,我們會被「同類人」給劫持!應該說,動物腦會自動被「同類人」劫持。
背後的原理是我們大腦裡面的鏡像神經元,它首先會拷貝跟我們狀態最為接近的人的行為與情感,實際上,它就是從眾心理。
比如:
你會不自覺的在很多層面跟你的朋友看齊,不管是穿著還是行為;很多家長都會密切留意其他家長給孩子報了什麼課外輔導班,生怕孩子跟不上;很多企業也會密切留意同行在做什麼,甚至會去「跟從」;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的很多決策,幾乎都是「被決定」的,而不是自己決定的。學生時代,很多人都有一個最痛苦的回憶,那就是父母經常拿我們跟隔壁家「小明」比較,而且只比人家的優點。
比較導致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永遠都有人比你更厲害,每個人都有自己特長的東西,你事事都要跟人家比,這幾乎就是自找痛苦。
而且最為麻煩的是,人是會不自覺比較的,不自覺「爭賢」的,動物腦是一定這樣運作的,而如果你完全相信動物腦的本能,那麼人生永遠有無盡的痛苦。
作用於動物腦的多巴胺所產生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管是物質上還是能力,它都會驅動人不斷去升級,我們都會不自覺的去升級,這是我們不斷進步的表現,但它又帶來另外一個最麻煩的問題,隨著多巴胺的量要求越來越多時,對應的去甲腎上腺素也越來越多。
欲望越大,越恐慌
結果,你欲望越來越大,同時你就越來越擔憂,煩惱與痛苦,最終變成壓力與恐慌。
老子說:
天下人都追求美的時候,就產生了對醜恐慌;追求善的時候,就討厭不善;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時候,就會擔心比別人低,比別人慢,比別人弱。人的所有的痛苦就是這樣產生的,比如我們今天的焦慮不安,生活壓力,失眠,亞健康及種種心理問題,幾乎都是因為我們的過度追求與欲望。
因此,根據多巴胺原理,老子的無為,實際上就是降低期待值,而且他所說的聖人的狀態,是幾乎沒有了期待,沒有一點欲望。
徹底消除動物腦的欲望
王陽明說:「克己須要掃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王陽明的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不要有一絲的欲望,這個最接近老子的無為。他說,如果你有一點點的欲望,就會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醜陋行為。
比如:
只要你尚存一絲要比別人厲害的想法,你就容不得別人比你強,別人一比你優秀,你就會嫉妒或者恨;產生爭的念頭,你就會不自覺顯耀,顯耀你的收入,顯耀你的車,顯耀你的見識,當你把別人比下去的時候,你實際上是在造就別人的痛苦,你在逼迫別人來跟你比;只要你貪求一點物質快感,你就不可能抵制物質的誘惑,你就會「拿人手軟,吃人嘴軟」;因此,老子的聖人都是「不自顯,不自誇,不自矜」的;而王陽明的欲望則是一毫不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