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善若水。(虛而不實,故有大用)(重在「流」字)(淵兮似心)
1、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
2、「一陰一陽之為道,繼之者善也」此之善謂之「順道而為」。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於道。
1、此番表述就是講的「天長地久」的象,不自生也。
2、「水往低處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3、此之謂水之二德。發揮到人事就是「水之七德」如下。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之七德)
1、居善地:最底下的位置,也可以說的「一線」。何以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姿態越高的人,地位越高的人,往往最「孤獨」也最「危險」。故「水下而安」。有人云:「見水之象,則知善地在下不在高」。
2、心善淵:居下而不怨,不羨慕,不嫉妒。離中需,心善淵。海量也。何以?當知「吃虧是福」,「得便宜處失便宜」的道理,因為"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心若守此便小成於《金剛經》雲的金剛不壞之心,破萬法而守一心。
3、與善仁:一視同仁,無分別。謂之「不仁」。不管好人壞人都有一口水喝。
4、言善信:信潮,水鏡。水性「一以貫之」。潮起潮落,皆在時。「倒影」如實反映「現象」,不修飾,不遮醜。
5、正善治:面面俱到,不留一物體。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水。而且水永遠是水平的,以「水」為參考系,衡量一切事務。去除偏袒,不有私心,「一碗水端平」。而這其中的「平治」重在一個「平」字。可是多少人因為「讀死書」而不去仔細想想什麼才是「平」而鬧出了不少的冤枉。「端平」與「寒心」之間又有多少人情練達之事。這裡還有反思一點,就是「是水去找的生命,還是生命去找的水才能百無遺漏呢?」
6、事善能:「水以載物為形」引申為無所不能,所以人要在自然中磨練,同時也要適應自然,所謂「因地制宜,和光同塵」。
7、動善時:夏熱而氣化,冬寒而結冰,陡而速,艮而止。不固守原有的形態,而是按照時節、環境而靈活變化。不意氣用事,不想當然,順應自然規律,進退有序。所以水順應自然,該動時動,該止時止。
夫唯不爭,故無尤。
1、因為有不爭的,故而無咎。
2、利萬物而而不爭,又居於惡下之處。天長地久之象,故而處事無咎。話說無咎應該是或儒家或周易的最高最求吧。無咎者,得善終爾。
總結:
1、綜上所述,本章就是講的水。上一章講的是「天長地久,以其不自生」,其實「天長地久」就是個「無象之象」。而這一章老子給我們一個具體的象及「水」,其實水也是一個「無象之象」,他沒有形狀,雖然看到了會認識,但是好像怎麼說也說不清楚。而正是因為這種「虛」的性質,使得他的性質很符合「自然」。所以以水為象,便能感悟出「自然」的「善」出來。不是說「水」像「道」,而是說「水」像「道之用」。
2、「水性無咎,重在不爭」,這是最後的結論。發揮出來就是七大水德,而我們不應該分開看這七德,他們本事一個東西,就是「虛其心」或「不自生」。牢記這個就不需要那麼麻煩的看這七個東西了。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哪怕有那一霎那的「虛其心」,也會讓我似有所悟。而也正是這一點的存在,所以我們會「內疚」。孔子說「安心」。便是我們意識到違背了什麼,從而不得安心。這個東西就是「道之用」或「水之德」。
3、還有一點啟示就是:「水之德在變在流,因知時爾」,我們不可以不變,不要把「以不變應萬變」作為你的藉口,以我們的智慧很難駕馭這句話,往往弄巧成拙。最後,水的變化和流動的本質仍然是「虛而不實」,一切不離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