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的水總共有幾種德?道德經告訴你是七種

2020-12-05 BJ花拉子模

【第八章】

上善若水。(虛而不實,故有大用)(重在「流」字)(淵兮似心)

1、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

2、「一陰一陽之為道,繼之者善也」此之善謂之「順道而為」。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於道。

1、此番表述就是講的「天長地久」的象,不自生也。

2、「水往低處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3、此之謂水之二德。發揮到人事就是「水之七德」如下。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之七德)

1、居善地:最底下的位置,也可以說的「一線」。何以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姿態越高的人,地位越高的人,往往最「孤獨」也最「危險」。故「水下而安」。有人云:「見水之象,則知善地在下不在高」。

2、心善淵:居下而不怨,不羨慕,不嫉妒。離中需,心善淵。海量也。何以?當知「吃虧是福」,「得便宜處失便宜」的道理,因為"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心若守此便小成於《金剛經》雲的金剛不壞之心,破萬法而守一心。

3、與善仁:一視同仁,無分別。謂之「不仁」。不管好人壞人都有一口水喝。

4、言善信:信潮,水鏡。水性「一以貫之」。潮起潮落,皆在時。「倒影」如實反映「現象」,不修飾,不遮醜。

5、正善治:面面俱到,不留一物體。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水。而且水永遠是水平的,以「水」為參考系,衡量一切事務。去除偏袒,不有私心,「一碗水端平」。而這其中的「平治」重在一個「平」字。可是多少人因為「讀死書」而不去仔細想想什麼才是「平」而鬧出了不少的冤枉。「端平」與「寒心」之間又有多少人情練達之事。這裡還有反思一點,就是「是水去找的生命,還是生命去找的水才能百無遺漏呢?」

6、事善能:「水以載物為形」引申為無所不能,所以人要在自然中磨練,同時也要適應自然,所謂「因地制宜,和光同塵」。

7、動善時:夏熱而氣化,冬寒而結冰,陡而速,艮而止。不固守原有的形態,而是按照時節、環境而靈活變化。不意氣用事,不想當然,順應自然規律,進退有序。所以水順應自然,該動時動,該止時止。

夫唯不爭,故無尤。

1、因為有不爭的,故而無咎。

2、利萬物而而不爭,又居於惡下之處。天長地久之象,故而處事無咎。話說無咎應該是或儒家或周易的最高最求吧。無咎者,得善終爾。

總結:

1、綜上所述,本章就是講的水。上一章講的是「天長地久,以其不自生」,其實「天長地久」就是個「無象之象」。而這一章老子給我們一個具體的象及「水」,其實水也是一個「無象之象」,他沒有形狀,雖然看到了會認識,但是好像怎麼說也說不清楚。而正是因為這種「虛」的性質,使得他的性質很符合「自然」。所以以水為象,便能感悟出「自然」的「善」出來。不是說「水」像「道」,而是說「水」像「道之用」。

2、「水性無咎,重在不爭」,這是最後的結論。發揮出來就是七大水德,而我們不應該分開看這七德,他們本事一個東西,就是「虛其心」或「不自生」。牢記這個就不需要那麼麻煩的看這七個東西了。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哪怕有那一霎那的「虛其心」,也會讓我似有所悟。而也正是這一點的存在,所以我們會「內疚」。孔子說「安心」。便是我們意識到違背了什麼,從而不得安心。這個東西就是「道之用」或「水之德」。

3、還有一點啟示就是:「水之德在變在流,因知時爾」,我們不可以不變,不要把「以不變應萬變」作為你的藉口,以我們的智慧很難駕馭這句話,往往弄巧成拙。最後,水的變化和流動的本質仍然是「虛而不實」,一切不離其中。

相關焦點

  • 海洋日說水:上善若水,水有水德
    恰巧今天是國際海洋日,在海洋日說水,從中國的「上善若水」說起。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現已成為一個時髦的文化標籤。不一定每一個使用這一標籤的人,都理解這句話裡的靈魂:水。水?不理解?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卻不和萬物爭鋒,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停留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的境界。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道德經》問答第8章-上善若水與上善治水之辨
    本章的「上善若水」作為老子著名格言經常被引用,可以說是一種最完善的思想格局,不管我們從哪個角度去解釋,都不能改變這是一種高境界的理論。這也是下面我要提出另一種看法的前提。當我在仔細閱讀帛書甲本後,發現原文寫的是「上善治水」,說明老子的原義和王弼本告訴我們的有很大差別。
  • 老子的上善若水,讓人體會出了多少人性之惡
    有人也許沒有完整地讀過道德經,也沒有聽說過老子曾經說過的很多話,可是一但提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都會很熟悉,甚至自己還經常用這個成語,追求這種品質。老子讚美上善若水之德,以引起世人對上善的深刻理解,反襯出現實社會中的人性之惡,最終又用人性之惡,烘託出了人性的原始之善。所以上善若水成為老子哲學思想中千古傳誦的盛名格言。
  •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上善似水,靜而得道
    第八章甲本: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淵),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蹱(動)善時。夫唯不靜(爭),故無尤。乙本: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 我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隱含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那麼多大佬都喜歡在辦公室或家裡掛上一幅「上善若水」的字畫?因為水最接近於道,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它的原文是:【原文】上善若水。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我的理解:水善於滋潤萬物,上善的人也是如此,他善於成就別人,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所以說,「利萬物」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否則可能會像我們說的「好心辦壞事」,或者「人善被人欺」,善良本身沒有錯,也許只是我們用錯了方法,也許是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先來看河上公通行版和帛書修正版的差別,如下:通行版: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帛書版: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一章兩個版本有五處大小不同的地方,一是「似水」的「似」變成「若」,但兩者都是「像」的意思;二是「有靜」變成「不爭」;三是「居」變為「處」,兩者之間意思差不多。
  • 書法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通過小故事看大哲理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人的品格應該向水一樣,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聯合國書畫家協會會員劉鍇明行草書法《上善若水》 (作品來源:易從網)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盡。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領悟到水的境界與好女人的智慧——彭敖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上善之德,若水之德。水善於潤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總是居處在萬物所厭惡的卑溼之地,因此水之德,最接近於道之德。水有七德,為聖人所效法:水善處卑下,聖人則安分修身;水淵默沉靜,聖人則含藏內斂;水潤澤萬物,聖人則仁懷天下;水知所行止,聖人則重諾守信;水潤物無聲,聖人則無為而治;水因勢隨形,聖人則順勢而為;水應時變化,聖人則相時而動。聖人效法水德,造福蒼生,不存爭心,因此不會招致怨咎。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老子講「上善若水」的7種境界,你若能達到4種,就很了不起了
    歡迎來到文學漫談,今天我們來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上善若水」,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也是最著名的一句話。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呢?,老子認為悟道人的平性與水很接近。老子說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 說一說「上善若水」,什麼樣的善才能稱為上善
    國學當中對這一「善」的命題,有一個很權威的回答。「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並且為其中博大的胸襟,淡泊的境界所折服。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如果你能達到「上善若水」的七個領域中的四個,那就太好了
    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懂道的人的安寧是非常接近水的。老子說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因為水滋養所有生物,樹木、花草繁茂;人體70%由水組成,如果人體脫水,就要及時補充水分。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人都誤解了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人都誤解了「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聽過或者見過吧?很多人會顧名思義去理解這個成語,認識是真正的善良會像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其實這並不是「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所以這個詞會被人誤解,那麼這個詞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呢?小編今天就跟大家來說一說「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人都誤解了。在最早「上善若水」這個詞的出現是在我國古代的《道德經》中。當時的意思是「偉大的善良就像是水一樣,水會幫助自然界成長,但是不會奪取自然界的任何東西。我們先來說一說水這個東西被人們怎麼看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