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大佬都喜歡在辦公室或家裡掛上一幅「上善若水」的字畫?因為水最接近於道,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它的原文是: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我讀經典】
古文今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
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我的理解:水善於滋潤萬物,上善的人也是如此,他善於成就別人,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所以說,「利萬物」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否則可能會像我們說的「好心辦壞事」,或者「人善被人欺」,善良本身沒有錯,也許只是我們用錯了方法,也許是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
比如,你想救濟一個人,他本來是懶的,而非貧窮,你想著去幫扶他,可是越扶越是扶不起來,他覺得反正有人關心我,反正你餓不死我,這就出問題了。一片好心去為人做事,結果適得其反。
「善利萬物」,是說對萬物要有利的、有好處的,這也包括我們自己。比如有人說「我都是為了你好」,可做的事卻在傷害對方,或者雙方都受到了傷害,那就「不利」了、不好了。
上善的人,盡其所能幫助別人、助人成事,「善利萬物而不爭」,但他不和別人爭功、爭名、爭利。「處眾人之所惡」,即使功成名就,也像水一樣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謙遜待人,所以最接近於道。
這樣的人的品性跟水很相近,「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只因為他有不爭的美德,不會與人發生衝突,所以沒有責備和怨恨。
你有什麼更好的想法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我們一起學習經典。(希望能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