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2020-12-03 歷史sir123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是什麼?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

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了解別人的智謀,認清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話說回來,道家一直推崇的「無為而治」。

很多人都容易把「無為」理解為「不作為」,而完全忽略了「無為」的後半句:「無為而不為」

所謂的「無為」是一種更高效更高級的「為」,老子推崇的是「不求而得」、「弗為而成」的自然而然,發自天性的興趣,故而可以全身投入,而不是心懷目的。「頭懸梁,錐刺股」的一意強求,這二者之間,誰更高效,不言而喻。

在我看來,「無為」其實就是「有為」,有時候什麼都不做也能把事情做好,其實是看似什麼都沒做,實際上是努力過的,比如如果自己吃虧了,我們到底該不該反擊的問題。

如果有人讓你吃虧了,你會忍氣吞聲,還是立馬反擊?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了這麼一個道理:「柔勝剛,弱勝強」。

意思就是柔弱勝過剛強,馬上反擊看似剛強,但會讓你陷入混戰,潛心發展自己看似柔弱,但讓自己過得越來越優秀,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反擊。

但有的人就是急性子,非得在當時就爭個「你死我活」不可,這是很大的忌諱。這就需要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好好把握尺度。

太執著容易走彎路,太放縱又容易錯過機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道德經》告訴我們:「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句話似乎就是對尺度最好的詮釋,首先無論你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執著,要想烹調一道菜一樣;其次這道菜想好吃,就要材料和火候搭配合理。

這麼看來,不急不躁,有條不紊就是最好的做事尺度。

道家是一門深意的學問,絕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樣!學會了,你的人生一定就不一樣了。

後世西方哲學家對老子的思想給予極高的評價,並受此啟發得到了很多科學的見解,而我們學校的課本把它定性為消極遁世,這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一位偉大的邏輯辯證法聖人就這樣被學校的課本抹殺了,我們連自己祖先的思想都不能領悟,還談什麼參透宇宙蒼生?

你可能沒讀過《道德經》,但你的為人處世,肯定會不經意間的暗合著它。所以,讀《道德經》,能讓你理解自己。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表明,每4個德國人家裡就有一本《道德經》。

因為老子《道德經》的厲害之處,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領導者。

馬雲行商數十載,工作包裡總是放著幾本書,這幾本書總會不斷更換,但是唯獨一本《道德經》,一直都在。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閱盡世間萬本書,不如讀懂一本《道德經》。

只可惜,這麼一部好書,卻讓很多人望而生畏,因為文言晦澀難懂,多數人選擇迴避,但是今天老張這本《道德經》有全篇的注釋和翻譯,還有對於一些難理解地方的析評。

不論男女,不論在什麼年齡階段,身處什麼角色,為學,為商,為政,還是為人父母,都能從其中汲取到所需要的「處世智慧」。

這本《道德經》,有原文,有注釋,有賞析,閒時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沉澱自己的心靈,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這套注釋版道德經,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
    到了一定的年紀總喜歡賣弄自己的經驗,給一些年輕的男女講道理。,豈不知世上只有《道德經》淺薄的人喋喋不休,無知的人誇誇其談,唯智者知之不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就專門為此告誡世人:快三十來還一事無成,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經》:自是者不彰,何解?
    「自是者不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從這樣一件事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做事要符合大道,這樣才能水到渠成;相反,違反大道做事,最終註定失敗。大跨步地走路,是走不到的。我們大跨步地走路,說明心裡很急躁,想早點到達目標。可是正是帶著這種焦急煩躁和急於求成的情緒去做事,反而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因為身體容易疲憊,思路比較急促混亂而導致錯過最優的方法,這樣就不容易達到目標。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有事做事沒事找事的「奇葩」經營觀
    剛畢業時,有幸進入一家傳統的外資企業,為何謂之「傳統」,因為沒有傳說中的制度巨細、流程繁多等等你在影視或文章裡介紹的那樣,而是據崗位、據事來設置流程和管理措施,有寬有嚴,比如對生產部門就非常嚴格,但對研發、管理就相對比較松,開始也不太理解,但時間久了,發現其實效率和創新極高,其中有個比較「奇葩」的說法就是公司對待員工的工作計劃要求是:有事做事,沒事找事。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霍金看了《道德經》才寫的《時間簡史》
    這幾句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道經的開篇。也是整部道德經的開篇。大多數人知道這幾句話,但是卻不知道,這幾句話實際上講的是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看完本期視頻,你也許會感到驚訝,2500年前的老子,對於宇宙起源萬物的規律,描述的和如今天文研究的結果如出一轍。也就是說,西方近百年來的天文研究,其實只是用自認為科學的方法,證實了幾千年前我們祖先智慧的真實性。
  • 什麼是「元無知」?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種無知
    這種無知,在我們的青少年時代,在考場上,經常折磨我們。而成年進入社會之後,更要命的「元無知」來了。這種無知,可以稱之為叫「搜索無知」。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框就放在那裡,人類的大部分成型知識,你都可以通過搜索找到。但是你在搜索框裡搜索什麼呢?鍵入一個什麼詞,成為你的第一個起點呢?如果這個時候,大腦一片空白,這就是「元無知」的狀態。這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知識大遷移》這本書裡舉了一個例子。
  • 說別人傻的人,是真傻;說別人笨的人,是真笨!
    01說別人傻的人,是真傻;說別人笨的人,是真笨!把別人當傻子的人就已經快要摔跤了,當別人誇你的時候,一定要警覺了。03永遠把自己當傻子,把他人當聰明人,不然才是徹頭徹尾的傻。人活一生,一定要把自己看的低一點,把別人看的高一些,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這不是自卑,也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深藏的智慧。
  • 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不僅如此,連後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十分重視對《道德經》的學習,他專門寫過《解老》和《喻老》來記錄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他在《韓非子》中提到的眾多君王的權謀都與《道德經》中的說法十分相近,甚至有人認為,《韓非子》就是《道德經》的實踐操作版。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最經典的3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做人要有水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德經》對道教的貢獻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嗎?當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另外三個重要的理論,被道教奉為思想核心。一、自然無論是老子還是現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 《道德經》:否決自己絕非失敗,自勝雖不易,可成功皆要高度自律
    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缺點,要能認清加以改變很難,可往往那些讓人羨慕的成功者,誰不是一天天都在戰勝自己的懶惰還有固執;世間欲望太多,誰都有追求的權利,可在追求的同時切莫因貪婪而自毀前途。今天接著為大家帶來《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的解析,老子此章從自勝者強還有知足者福兩個觀點出發,向我們傳授了其內在深刻的哲學道理。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善於知道別人、善於戰勝別人、知道滿足,這些在老子都只是小畜,認識自我、戰勝自我、勉力勤行才是目的。因為要長久必不可喪失基礎,正如死而不忘道才是長壽。 履即鞋,卦說的是人踩在老虎尾巴上而沒有危險。怎樣才能做到呢?老子認為順其自然可以避開死亡,因而善於保護生命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老虎,進入敵陣中不不帶鎧甲和兵器。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升華人生的真理
    道德經本章,透視劉備:知人善任,大智若愚。呂布:力勝群雄,敗給本性。道德經三十三章。老子本章重點倡導:人要自我修養,豐富自己的人生知識。意為:如果一個人能夠看清楚別人的優缺點,而且能省視自己秉性之長短,擇善而從,才能算是有智慧的聰明人。例如:歷史故事「三國」,其中的人物劉備,他就是一位「知人」及能夠「自知」者也。劉備他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當其軍師?就是劉備他「知人及自知」之舉。劉備知道自己沒有排兵布陣之能,更不具備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但他深知:要成就大事者,非賢明之人相助不可。
  • 《道德經》告訴你兩種最可怕的人,一種要近親,一種要遠離
    我們稍微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周圍那些特別優秀的人,總是在做一些你看來很「殘酷」的事情,對自己非常狠,幾近苛刻。明明是下班了,還不讓自己放鬆,還要抓緊時間看有深度的書、刷高質量的網課;別人都在吃吃吃買買買的時候,他們還在忙著做復盤做計劃。而我們自己每次回到家裡,不是玩手機就是刷肥皂劇,一看就停不下來。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解密《道德經》:哪個版本才是原著?主流版本之間到底有何差異?
    因為只有老子親筆寫出來的,才是老子原著,而老子應尹喜之邀寫完道德經五千言之後,並沒有人看見過真跡,也沒有原本保存流傳下來,而且,當時的文字,是介於甲骨文和金文之間的字體,和我們現在看到的簡體漢字大相逕庭,完全是不一樣的,而且,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字體已經模糊不清甚至缺失,經過後人來休整、校對增補、還原之後才出現我們現在看到的諸多版本,所以,很顯然這些都已經不是老子原封不動的真跡,當然也就沒有一部稱得上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