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無知是什麼?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
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了解別人的智謀,認清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話說回來,道家一直推崇的「無為而治」。
很多人都容易把「無為」理解為「不作為」,而完全忽略了「無為」的後半句:「無為而不為」。
所謂的「無為」是一種更高效更高級的「為」,老子推崇的是「不求而得」、「弗為而成」的自然而然,發自天性的興趣,故而可以全身投入,而不是心懷目的。「頭懸梁,錐刺股」的一意強求,這二者之間,誰更高效,不言而喻。
在我看來,「無為」其實就是「有為」,有時候什麼都不做也能把事情做好,其實是看似什麼都沒做,實際上是努力過的,比如如果自己吃虧了,我們到底該不該反擊的問題。
如果有人讓你吃虧了,你會忍氣吞聲,還是立馬反擊?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了這麼一個道理:「柔勝剛,弱勝強」。
意思就是柔弱勝過剛強,馬上反擊看似剛強,但會讓你陷入混戰,潛心發展自己看似柔弱,但讓自己過得越來越優秀,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反擊。
但有的人就是急性子,非得在當時就爭個「你死我活」不可,這是很大的忌諱。這就需要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好好把握尺度。
太執著容易走彎路,太放縱又容易錯過機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道德經》告訴我們:「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句話似乎就是對尺度最好的詮釋,首先無論你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執著,要想烹調一道菜一樣;其次這道菜想好吃,就要材料和火候搭配合理。
這麼看來,不急不躁,有條不紊就是最好的做事尺度。
道家是一門深意的學問,絕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樣!學會了,你的人生一定就不一樣了。
後世西方哲學家對老子的思想給予極高的評價,並受此啟發得到了很多科學的見解,而我們學校的課本把它定性為消極遁世,這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一位偉大的邏輯辯證法聖人就這樣被學校的課本抹殺了,我們連自己祖先的思想都不能領悟,還談什麼參透宇宙蒼生?
你可能沒讀過《道德經》,但你的為人處世,肯定會不經意間的暗合著它。所以,讀《道德經》,能讓你理解自己。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表明,每4個德國人家裡就有一本《道德經》。
因為老子《道德經》的厲害之處,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領導者。
馬雲行商數十載,工作包裡總是放著幾本書,這幾本書總會不斷更換,但是唯獨一本《道德經》,一直都在。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閱盡世間萬本書,不如讀懂一本《道德經》。
只可惜,這麼一部好書,卻讓很多人望而生畏,因為文言晦澀難懂,多數人選擇迴避,但是今天老張這本《道德經》有全篇的注釋和翻譯,還有對於一些難理解地方的析評。
不論男女,不論在什麼年齡階段,身處什麼角色,為學,為商,為政,還是為人父母,都能從其中汲取到所需要的「處世智慧」。
這本《道德經》,有原文,有注釋,有賞析,閒時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沉澱自己的心靈,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這套注釋版道德經,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