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元無知」?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種無知

2021-01-09 平凡的小川

昨天,湛廬文化在我們這裡首發了《知識大遷移》這本書。其中有一個話題,我們昨天說的還意猶未盡。那就是這本書裡提出的「元無知」的概念。元是元旦的元。

原來的無知,可以稱之為叫「考場無知」。考卷就在那裡,上面的每一個問題都問得很清楚,但是我沒本事答出來。這種無知,在我們的青少年時代,在考場上,經常折磨我們。而成年進入社會之後,更要命的「元無知」來了。這種無知,可以稱之為叫「搜索無知」。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框就放在那裡,人類的大部分成型知識,你都可以通過搜索找到。但是你在搜索框裡搜索什麼呢?鍵入一個什麼詞,成為你的第一個起點呢?如果這個時候,大腦一片空白,這就是「元無知」的狀態。這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知識大遷移》這本書裡舉了一個例子。古希臘的元老院裡,當時有一個職業叫做「助記員」。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元老們辯論的時候,給元老們提供所需的事實。比如城裡有多少人口,上個月天氣怎麼樣,諸如此類。這個職業假如用古希臘語直譯過來,名字就叫「好記性」。你看,答案不需要你知道啊,有人專門負責給答案啊。元老們搞政治辯論,真正的競爭在於,他們能向「助記員」問出什麼樣的問題。這和我們今天面對谷歌百度搜尋引擎,是不是一模一樣的情境?你需要的不是體系性的知識,你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追索下去的線頭。只要這個線頭存在,你就擺脫了「元無知」。你仍然是無知的,但是沒關係,網際網路上的那些知識工具會幫助你解決後面的問題。舉個我遇到的例子。有一位創業者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他說,能不能辦一個保姆學校,培養高質量的保姆?那怎麼培養呢?能不能借鑑培養護士的流程?要知道,他自己的經歷和保姆沒啥關係,和醫學就離得更遠。但是他模模糊糊地知道,人類在醫學護理上積累了大量流程性的經驗。因為護士幹的事都人命關天,所以流程管理非常嚴格。如果把管理護士的流程,移植到保姆怎麼幹家務,那就會培養出最好的家政服務人才。如果這條路能走通,那也許就會誕生一家很成功的創業公司。那下面該怎麼辦?那就簡單了。上網查,找懂護理專業的人去問,做一個最小化的實驗性的班,一步步往下摸索著走就行了。那反面的例子呢?如果缺了這種零星知識,其實會出現重大的誤判。《知識大遷移》這本書裡面舉了個例子。有一個美國教師,在肯亞工作過幾年,回到美國之後,愣是被學校強迫停課了。為啥?因為當時非洲爆發了伊波拉病毒。學校怕這個老師也攜帶病毒,傳染給學生。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無知的決定。在很多美國人的觀念裡,非洲就是一個地方,可能跟芝加哥差不多。他們沒有深想,非洲是個大陸啊。地方大著呢。只要知道這個知識線頭,上網一查就知道,爆發伊波拉的地方距離那位老師工作的肯亞有5600公裡遠呢。完全不必擔心。你看,在真實世界裡,是不是零星的,但是維度豐富的知識比體系化的知識要重要得多?好,下一個問題來了。怎麼去找這種零星的,但是維度豐富的知識?難道漫無目的地去撲騰嗎?還是有一些方法的。第一個方法,人是萬物的尺度,人也是零星知識的最好的線頭。幾乎我認識的所有工作能力強的人,都有一個習慣。遇到一個自己完全不知道怎麼下手的難題,就是遇到「元無知」了,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我找誰去請教一下?我經常跟他們開玩笑說,你們最重要的工作工具是通訊錄啊。有能力的人,無一例外都是這樣。那這張通訊錄是怎麼來的呢?這功夫就在平時了。各個領域的人,都要認識一點。有很高知識價值的人,要有把他們識別出來,保持弱連接的能力。有一個說法,你在一個城市生活,至少要認識四種人,一個公務員,一個江湖人,一個老師,一個醫生。哎?為什麼要認識這四種人呢?不是因為他們手裡有什麼特定資源啊,是因為他們手裡有特定的知識線頭。這四個領域,都是有獨特的內部邏輯和話語系統的。只要你在這些領域有可以請教的人,遇到了問題,請教一下,就會抓住關鍵的知識線頭。剩下的問題就好辦了。而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呢?他們遇到這種「元無知」的問題,往往就一籌莫展。甚至,像一個好學生那樣,立即本能地啟動昨天我們說的那種「考試式學習」的模式,回家自己生憋答案。而不是像一個偵探那樣啟動「破案式學習」模式。工作能力的差異,就是這麼來的。還有一種抓知識線頭的方式。就是要有自己的觀測複雜現象的儀表系統。什麼意思呢?就是從一個特別顯而易見的表像,看出背後一大堆信息的工具。就像我們通過看溫度計知道溫度一樣。比如我們公司面試招人的時候,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人要好看。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以貌取人,對吧?但是,我們說的好看,並不是你五官怎麼樣,而是你這個人是不是很在乎自己的形象。頭髮得理好吧?鬍子得刮吧?身上不能有味兒吧?衣服得整潔吧?這些都是信號,通過它我可以判斷很多事。比如你對自己的要求嚴不嚴格?你在不在乎別人對你的感受?你在不在乎這次面試?你在未來的工作中會不會和他人協作?等等。通過這一個信息的線頭,就能判斷後面的很多事情。再比如,美國的常春藤院校,招生的時候為什麼要求學生體育要好?不只是因為在乎學生的身體素質,而是為了通過這個表象了解這後面的一系列信息。一個孩子有體育專長,至少說明,第一,家庭經濟實力不錯,至少是中產階級吧。第二,父母對孩子很負責,願意投錢投精力。第三,孩子能堅持下來,說明他既有恆心,又有方法,還取得過具體的成功。你看,一個簡單的指標,能夠抓取到三個信息。這就是美國名校的儀表系統。一眼能看到的表象,可以洞察大量的信息,這是一個只要不斷訓練,就可以持續增強的能力。今天我們說這個話題,其實是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的時代轉換之中。最近我和投資家金巖石老師聊到「區塊鏈」這個話題。金巖石的一段話,其實就折射了這個大轉換。他說,區塊鏈這個詞本身,意義就很大。它不是網際網路的延伸,它是對網際網路很大的一次顛覆。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覺得世界是平的,每個點和每個點都可以建立連接,所以這是一個人人都有機會的時代。但是網際網路這幾十年運行下來,大家發現,不是這樣的。人類並沒有大同,而是重新部落化了,每個人都進入了一個小圈子,難以自拔。這個狀況,其實用區塊鏈這個詞來描述才更準確。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區塊裡,被這個小環境制約,越來越難以脫離。而未來世界的價值,就在區塊鏈的這最後一個字「鏈」上,誰能夠提供打破區塊,連接區塊,跨界區塊,提供那根鏈,誰就能創新,誰就能享受未來時代的財富紅利。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國學)
    就是因為總經理喜歡釣魚。上面的人,只要表現出自己喜歡什麼,大家都亂掉了。什麼叫作欲?「欲」是基本需要以外的東西,千萬不要把欲解釋成欲望。老子沒有反對人有欲望,老子自己沒有欲望嗎?我都不相信。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是我們本能的、本身的需要,這不叫欲。除此之外的才叫欲。
  • 人類簡史|發現自己的無知
    ……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樣使用這些力量。經歷了「認知革命」人類開啟了「想像共同體」的能力,在「農業革命」後,經濟、文化隨之高速發展,時至今日,全球化也是各個國家在歷史上的大方向,成為「命運共同體」也成了人類的必然選擇,那麼最終人類究竟會何去何從呢?看看作者給出了怎麼樣的答案。說到人類的未來,我們還是需要從歷史中尋找線索。
  • 認識自己,為無知而求知
    直到我看了一本叫《哈佛凌晨四點半》,我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認識你自己,為你的無知而求知。因為只有自知的人,才能知曉他人。」相信大家知道羅斯福總統吧!他小時候也是一個十分脆弱、膽小的人,在學校裡總是顯露出一副驚懼的表情。
  • 36氪領讀 | 《人類簡史》尤瓦爾·赫拉利:無知怎麼破解?沒人知道
    希望你手邊有一本稱心的書,讓讀書這場運動繼續下去。內容簡介你可能並不知道:我們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聰明。世界越來越複雜,人類越來越無知。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們意識不到自己有多麼無知。結果是,一群對氣象學或生物學一竅不通的人就氣候變化和轉基因作物等議題吵翻了天,而另一群根本不知道伊拉克或烏克蘭在哪兒的人,極力主張要對這些地區採取行動。人們很少發覺自己的無知,因為他們會沉浸在一個高度同質性的環境中,其信念被不斷自證與加強,鮮有相左之聲。據斯洛曼和費恩巴赫所言,向人們提供更豐富的信息也於事無補。
  • 認識自己的無知,才是真知的開始——胡嬌嬌分享
    慶幸自己和大家一樣都是幸運的能加入這個班,在聶老師的輔導下進行蛻變、進化!!!今早在配合聶老師實操《銷售業績分析系統》構建以及見證現場問題分析和解決的答疑中讓我有種久違的心流共振的觸動:(1)越學越無知,無知才是真知的開本次在師徒班深度學習Power BI《銷售業績分析系統》構建和在第一期《大數據技術》系列學習的感觸完全不一樣。
  • 汪涵:婚姻和愛情一點也不奧秘,所有的奧秘來自於我們的無知
    其實很難處理的,這個時候有可能就需要你用一些小小的智慧。動一些小小的腦筋。那天因為我的丈母娘是重慶人,說重慶媽媽來電話了。我說什麼叫重慶媽媽,是親媽。結果她還不依不饒那你媽是什麼呢?我叫她媽叫親媽,管我媽叫什麼呢?生母。
  • 坤鵬論:一無所知的無知之知 認知的最高境界
    由此,驗證自己認知水平的一個標準也就出來了。如果你因為別人的懷疑、否定、批評而火冒三丈,只能說明你的認知真不夠。有句話特別經典——人可以受千般苦,就是受不了學習的苦。其實,許多無知的人從內心裡不願意變得有知,那實在太苦了。但是,他們一樣想快速獲得自信和成功。有些生意人也不希望他們變得有知,因為那樣斂財會變得太難。
  • 「亂彈」中國吃貨治不了蝗災,是因為傲慢、無知、還是因為弱小?
    但是,假如我們簡單做一下詞彙交換,再來看一下呢:」傲慢與弱小從來不是生存的障礙,無知才是。」一個學渣考試之前從來不敢傲慢,但學渣小心謹慎就能過關了麼?許多學霸從不以考試為意——「面對著考試我放聲大笑,筆下的捲紙在我的笑聲中動搖!」——但人家該拿高分照樣拿高分,因為答案人家都知道,該會的知識,難道因為傲慢就不會了?
  • 就是因為有你這樣無知的地球人!你要永遠相信光是什麼梗?
    那就是:「你要永遠相信光」。大家知道這一個梗是什麼意思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各位玩家小夥伴帶來了你要永遠相信光是什麼梗,有不清楚的玩家可以一起來看一看。   梗意思介紹: 無論多麼黑暗,你必須在內心相信光明即將出現,這樣你才不會被黑暗打敗。不是因為你相信有光,你才成為光,而是因為你心中有光。
  • 傲慢和無知,許飛在淘汰時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拿了節目組的錢,卻不好好配合節目組「演戲」,許飛從此被貼上「傲慢」「無知」的標籤。我原話是,請你看著我的眼睛,重說一次,我們這些人裡誰有你的微信?以及微博私信你,你從來不回復。只有這一句,在節目裡播出了,這也成為了我聲討她的證據。4.收了節目的錢我來錄節目,說好的是唱歌。配合入戲陪你一起哭,不好意思,我只是個歌手。
  • 一個人的無知,到底有多可怕
    我相信大部分做銷售的朋友都有過這種感覺,有的客戶自己認知有限,但又不會認真聆聽你的專業講解,更不會接受你的說法,只一味的質疑你的產品,自己一直喋喋不休的嘮叨過不停,我相信這一刻你十分的頭痛,這種情況已經屢見不鮮。我相信一個樂於成長的人,都會認真聽完銷售員的講解,是否認同或者是否購買,自己再去判斷。但無知的人不會。
  • 梁文道:反智的最大問題不是無知,而是以無知為榮
    除此之外,有人認為這個人本身就是反科學的,因為彭斯自己曾經在一些演講裡表示,他相信一種古怪的理論,叫做「年輕地球創造論」,即否定生物學界的演化論說,也不承認地質學說,認為地球生命及智慧都是被上帝在很短時間內創造出來的。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是什麼?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人類簡史》之科學革命,其實是人類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生物學家承認他們還無法解釋大腦為什麼能產生意識,物理學家承認他們還不知道宇宙大爆炸的原因。因為承認自己無知,所以要繼續探索、觀察、假設、實驗、發現、創造。這使得科學成為一個沒有封頂的工程,時至今日,現代文化比過去的任何文化都更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
  • 笛卡爾:無知與美德
    這種臨時道德是以一條懷疑論者的普遍原則開始的:服從你自己國家的法律和習俗。接著是李普修斯可能會同意的兩條準則:無論讓你作出選擇的信念有多麼不確定,一旦你選擇某種行為方向就一定要堅持下去;通過讓自己僅僅渴求完全在自己權能範圍內的事情,而做自己而不是世界的主人。最後一條準則所要求的行為似乎一生只有一次:對所有可獲得的職業進行評估,並選擇出其中最好的。不過,在此笛卡爾比聽上去要更為果斷。
  • 劉慈欣的《三體》告訴我們:你的無畏來源於無知
    不幸的是,第二天是感恩節,火雞並沒有等到吃的東西,但卻等來了農夫的屠刀……火雞是不幸的,因為它們都成了感恩節的大餐;火雞又是快樂的,是因為它們連續幾個月吃到了美味佳餚,每天享受美食的心情無疑是美妙的,但這有一個前提:它們不知道命運為自己安排了什麼!
  • 男子公然辱罵已故氫彈之父,究竟是無知還是無恥?該不該受到嚴懲
    2019年1月16日,這是一個悲痛的日子,于敏去世了,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于敏這個名字,因為他不是娛樂明星,不會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他是一名科學家,一名為了國防事業奮鬥終生的英雄,曾經為了我國能夠成功研發出屬於自己的氫彈,他隱姓埋名長達28年。
  • 為什麼無知的人那麼自大?搞笑諾貝爾獎:讓這個笨賊告訴你答案
    這種過度自信、認識不到自己無知的認知偏差現象,被命名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達克效應」。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的達克效應,我們就會變得更聰明,就會努力避免自大,也能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讓人生獲得成功。因為這一發現,鄧寧和克魯格被授予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
  • 這個效應告訴你,認識無知是有知第一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些經常抱怨命運、羨慕別人的人,往往是遊手好閒,安於現狀,相反,那些被嫉妒和成功的人總是試圖提高自己。根據這一現象,美國貝爾電話電報公司實驗室的著名科學家、衛星通信之父約翰·皮爾斯(john pierce)提出了著名的皮爾斯定理,旨在告訴人們,要彌補這一不足,必須有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缺點,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我們才能取得進步。古希臘神廟裡的一位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知道後,他說道:「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 「反智主義」比無知可怕一萬倍
    (圖片來源:網絡)無知是客觀存在的狀態,指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缺乏相關知識。我們所有人都會有無知狀態,即便兩院院士、諾獎得主,所知所學與人類知識總體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無知並不必然導致反智,相反,它還是求知慾的前提。知道自己的知識有欠缺,才會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