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猜一猜,環遊地球最快需要多長時間呢?
在歷史的長河裡,16世紀前,從沒有人繞地球航行一周,一直要到1522年,麥哲倫的船隊歷經72000公裡的旅程,終於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世界上首次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這趟旅程耗時三年,幾乎所有探險隊員都在途中喪生,麥哲倫也是其中的一員,在菲律賓徵服當地人的過程中被砍死。
到了1873年,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八十天環遊地球》的著作中,富有的英國探險家福格從西向東環遊地球用了八十天一周回到倫敦,且提前一天成功完成了任務。出版之時即引起世界範圍內的轟動和關注,被稱為「現代科技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言付之實踐的過程。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只要有中產階級的收入,任何人都能夠在48小時內輕鬆又安全地完成環球大業。
在公元1500年,人類還被局限在地面上,天空仍然是專屬於飛鳥、天使和神的領域。而到了1969年7月20日,人類登陸月球。
1945年7月16日,美國科學家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從這一刻起,人類不僅有了改變歷史進程的能力,更有了結束歷史進程的能力。
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突飛猛進,包括引爆原子彈和將人類送上月球,這段歷史進程我們稱之為「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承諾自己無知的革命。
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巨大的力量,現代科學與政治、經濟的結合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百年來科學革命帶來的力量比全部人類歷史上力量的總和都大。
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本文將從科學思想的三大特徵、兩大動力分享科學革命的發展歷程。
一、 科學思想的三大特徵
在認知革命之後,人類就很渴望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我們的祖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希望能找出支配自然界的法則以及基本運行規律。
現代科學思想體系與先前的知識體系有三大區別,特徵如下:
1、願意承認無知的革命
我們經常聽到上下5000年,這5000年裡是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但是我們也發現在這5000年裡,人類的科技其實並沒有大的發展,是什麼原因讓人類的科技水平長時間停滯不前呢?
在科學革命之前,統治者和富人不會將金錢和資源投入科學研究,而是用來資助詩人、學者和牧師,通過構建虛構的故事,希望從他們那裡能夠得到維持統治合法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力量,而不是獲得新的能力。
在西方,中世紀的神權籠罩在世俗權力之上,國王登基必須要行教會加冕禮,國王是上帝之子,教會是封建等級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國,皇帝的權力來自上天,是天命所歸,需要遵循儒家禮法規定,成為王朝思想統治的根基。
對於人們而言,認為所有的知識都記載在《聖經》和宗教法典了,遇到不明白的知識,只要去學習去領悟就可以了,要是沒有記載的事情,那都是不重要的事情。
而科學,它敢於推翻以前的結論,人們從迷信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變成懷疑一切真理。以前有人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就直接把他燒死了,現在人們變得謙虛了,覺得所有結論也都不是那麼確定,也都不是定論,都是有時效性的。
而我們離徹底理解這個世界還有非常遠的距離。生物學家承認他們還無法解釋大腦為什麼能產生意識,物理學家承認他們還不知道宇宙大爆炸的原因。
因為承認自己無知,所以要繼續探索、觀察、假設、實驗、發現、創造。
這使得科學成為一個沒有封頂的工程,時至今日,現代文化比過去的任何文化都更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
2、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
在承認自己無知之後,科學家開始通過新的研究方法來發現新知識。
科學家發現任何的運動規律都是可以用公式來說明的,想要知道炮彈或是行星的運動規律,只要找出一個特定的公式,把測量的數據往裡一套,答案馬上就出現。
這個世界的底層語言就是數學,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是現代史上最重要的書籍之一,提出了三大運動定律,只運用三個簡單的數學方程式就解釋了宏觀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理論。
從此,無論是蘋果為何落地,還是行星如何圍繞太陽運轉。
只要將數據填入方程式中就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對今天所有的人影響最大的人就是牛頓,牛頓世界觀取代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是過去500年最重要的一件事。
牛頓的機械物理學在整個西方國家都佔據主導思維模式在各個領域都是如此。
牛頓與工業革命:瓦特並不是科學家,但瓦特讀懂了牛頓的物理學,並應用於改進蒸汽機。1776年,啟動了工業革命。
牛頓與經濟學: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深受牛頓影響,經濟學的底層原理:看不見的手。
牛頓與管理學:泰勒是管理的鼻祖,1911年,出版《科學管理原理》奠定了20世紀管理基礎。
科學有著無與倫比的精確性,但在生物學、經濟學、心理學等更加複雜的領域裡,有的領域無法運用方程式來解釋,於是從數學中發展出新的分支:統計學。
書中列舉了一個案例:
1744年,兩位蘇格蘭長老會教士打算成立一個壽險基金,為神職人員的遺孀和孩子提供補助,他們分析了幾千份死亡記錄,計算了不同年齡段的人過世的概率,他們計劃到1765年基金會有58348英鎊,而到那一年實際有58347英鎊,精確到不可思議,這引起概率計算後來成了精簡學的基礎,也成了人口統計學的重要概念。
很快,達爾文運用人口統計學建立進化論的基礎,1859年的《物種起源》與牛頓的《原理》,是科學革命之後最重要的兩本著作,沒有之一。
統計學自17世紀中葉被發明之後,成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各個學術學科的基礎。時至今日,日常生活和一切社會生活都離不開統計學,以至於有人將我們的時代稱為「統計時代」。
華為董事長任正非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時,談到人工智慧時表示:
人工智慧就是統計學,這個學科計算機與統計學就是人工智慧。我們要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做什麼?統計。統計學能直接幫我們分析數據,得到分析結果,如果能夠直接運用於決策,那是最好不過了。因此,年輕人要多學習統計學。
3、可以把理論轉化為具體的科學成果
「知識就是力量」
這句名言是1620年英國哲學家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提到的。
人們就靠發現底層規律,不斷累積知識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東西。
比如電燈、水泥、電話,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直接改變了周圍的環境,人們開始慢慢相信貧窮、疾病、戰爭、能源,甚至於死亡。
這些永恆不變的難題它都可以靠科學的方法來解決的。
比如說對抗疾病,發明了藥物,一般的疾病都可以治癒。
對抗貧窮,發明了市場經濟,大家可以自由貿易來增加財富。
對抗戰爭,發明了原子彈,大家都不敢隨便打架了,一打架,大伙兒一塊兒完蛋。
對於能源枯竭的問題,那是因為技術還沒有達到,從理論上來說,只要太陽不熄滅,我們地球上就是有源源不斷的能源供應,所以這都不是事兒。
關於死亡,現在還沒有辦法避免,但是未來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的人體器官都是可以用機器來替代的。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避免死亡,那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總之,所有一切問題都是無知造成的,科學一方面飛速發展,一邊給我們解釋這個世界有什麼。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因為承認無知,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科學在未來還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思想實驗:信封的背後】
假如世界末日來了,諾亞方舟上只能夠攜帶一對動物和一個信封,總結所有人類知識,那麼你會寫下什麼呢?
二、 科學革命的二大推動力
科學的發展很大程度是因為帝國統治者徵服世界的野心,在發展進程中,有兩股核心的力量,一個是帝國主義,另一個是資本主義。
動力一:帝國主義
(1)地理大發現
先得從發現美洲大陸開始說起。公元1492年,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向西航行,希望能夠找到一條通往日本和中國的新航線,哥倫布在當時的地圖上筆畫,這樣走、這樣走就可以到達亞洲的日本了,總航程大約是七千公裡,但實際上,西班牙和日本之間的距離已經超過了兩萬多公裡。這中間還隔著一個美洲大陸。只是哥倫布完全不知道,哥倫布的船隊按計劃航行,走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終於碰到了一個小島,船員是一個個激動萬分呀,根據地圖來說,哥倫布誤認為這裡就是東亞的印度了,但實際上,他們到達的是加勒比海的巴哈馬群島,哥倫布就這麼隨隨便便地把美洲當成印度了,然後,一輩子都在加勒比海轉悠,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去錯了地方,這也不能怪他。
在當時,人們只知道有歐洲、亞洲、非洲,誰都不會相信這世界地圖上還有一塊未知的空白,那第一個相信地圖上這塊空白大陸的是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他曾經多次到達美洲,並強調哥倫布抵達的小島不是東亞,而是一片未知的新大陸,從那以後,才出現新版的世界地圖。
為了向亞美利哥致敬,用它的名字America,命名了美洲。
發現美洲對於科學革命絕對是至關重要的。他不但讓歐洲人意識到了眼見為實,更讓他們探索世界的欲望空前高漲。竟然地球上還有這麼大一塊新地方,唉呀,還等什麼,趕緊去佔領呀。而且,人們還在想,會不會還有其它地方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於是,在15-16世紀歐洲各個帝國都在瘋狂的投資探險船隊,這些探險隊穿越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這是全球性帝國的真正首次登場,也首次出現了全球性的貿易網絡。歐洲帝國的遠徵徹底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那些曾經獨立發展的民族、語言和文化全都成了歐洲人的盤中餐了。
(2)殖民大擴張
帝國和科學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西方歐洲各個國家都在比拼經濟,都卯足了勁要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線。然後,美洲的發現讓歐洲帝國更加勤奮了。為了徵服更多的土地,獲得更大的帝國疆域,他們就開始拼了命的研究新科技。
1767年至1771年,詹姆斯·庫克第一次遠徵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次遠徵獲得了數量驚人的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和人類學資料,成為諸多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
這次遠徵的深遠意義在於歐洲人第一次發現了澳大利亞,通過進食新鮮水果蔬菜,庫克的遠徵船隊完全避免了壞血病。
庫克遠徵稱得上是科學與帝國擴張的一次典範式合作,通過航海事業和科學研究發現新世界。
所以說,帝國的擴張需求推動了科技的快速發展。幾乎可以說,沒有帝國統治者四處擴張的野心,現代科學的誕生恐怕還要晚很多很多年。
然而,科學與帝國的聯姻是歐洲大陸發展的契機,也是新發現大陸原住民的災難。印第安人因為疾病和屠殺大量減少。(西班牙冒險家皮薩羅僅率領180人徵服一個約600萬人的印加帝國,科爾特斯率領600人就徵服了1500萬人阿茲特克帝國)。
非洲黑人則被大規模販賣至美洲成為奴隸,更為悽慘的是塔斯馬尼亞人,在庫克遠徵之後一個世紀內,塔斯尼亞島上生存繁衍了上萬年的塔斯尼馬亞人滅絕。
殖民擴張活動使得世界各地區間經濟聯繫日益密切,出現了全球性經濟關係,是資本主義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對殖民國家而言獲得了大量財富,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殖民地而言,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後。
歐洲之外的文明此時的目光都僅僅局限於自己的國家。
於是,歐洲殖民者挾自己全方位的優勢,徵服了印度,深刻影響了南亞次大陸的文明結構,強勢的壓制了伊斯蘭文明,打敗了清帝國。
整整300年間,美洲、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最終由歐洲人徹底主導,任何值得一提的衝突都是歐洲列強之間的內鬥,然後他們之間進行分贓。
一直到20世紀,歐洲以外的各種文化終於有了全球視野,這也是歐洲霸權崩潰的關鍵因素之一。亞非拉國家在進行民族解放事業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全球反殖民主義網絡的支持,學會引導全球媒體的傾向,讓自己的事業變成全球性事件,最終以弱勝強,擊敗了歐洲列強。
【思考】
為什麼科學革命會在歐洲起源,而不是中國?
動力二:資本主義
談完了帝國主義,我們接著討論一下科學的另一個推動力:資本主義。
都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無論是維持帝國統治還是搞科研,沒有錢那是萬萬不能的,那麼資本主義為啥能夠促進科學發展呢?
來談談資本主義與傳統經濟有什麼樣的區別。
舉個例子,陳先生是建築公司的老闆,最近做成了一筆大生意,往銀行裡存了一百萬現金,王小姐想開一家麵包店,但是手頭上錢不夠,怎麼辦?
她去銀行貸款了一百萬,王小姐寫了商業計劃,請陳先生來蓋麵包店,價錢剛好一百萬。那王小姐給陳先生寫了一張支票,陳先生又把支票存進了銀行,那這樣一來,陳先生的帳戶上有多少錢了,兩百萬,可是麵包店蓋到一半,陳先生對王小姐說之前給的費用不夠了,建築費用漲了,需要再加一百萬,於是王小姐只能到銀行又貸了一百萬,再轉到陳先生的帳戶上。那這個時候,陳先生的資金總額已經有了三百萬,可實際上銀行裡運轉的錢始終只有陳先生一開始存進去的一百萬現金,同時,這一百萬現金從來就沒有出過銀行。根據目前的美國銀行法,這種作業還可以再重複七次。所以,就算銀行帳戶只有一百萬,但是陳先生的帳戶裡面最後可以達到1000萬。銀行每次真正持有1元的時候,就能夠放款10元。換句話說,也代表我們銀行戶頭上看到的那些金錢,有超過九成其實只是數字,而沒有實體的硬幣或鈔票。
假設在古代,王小姐還能開麵包店嗎,除非有人願意出錢給她蓋房子,等麵包店建起來了,經營了幾年之後再收錢,否則沒戲,結果,沒有麵包店就能賣麵包賺錢,賺不了錢就蓋不起麵包店,這就是個死循環,怎麼跳出來呢?
關鍵就是現代經濟開始運營信用,相信麵包店未來能夠賺錢,能夠用未來的錢蓋現在的麵包店。這樣一來,問題就解決了,那麼資本主義與科學又有啥關係呢?
現代科學除了願意承認自己無知,還要進一步追求新的知識,這就是所謂的進步,這種想法運用在了經濟上,就成了資本主義的核心理念:增長。
過去的人們認為財富的增長是有限的,一塊餅就那麼大,你多吃一口我就得少吃一口,但在資本主義看來,世界經濟確實是一塊大餅,但是這塊餅不是你咬一口我咬一口就沒有了,資本主義經濟是讓你相信這塊大餅可以越做越大,並且隨著經濟的增長人人都可以受益。
信用,相信未來就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經濟運行的唯一後盾,資本主義經濟就是運行了幾百年。
所謂的資本主義,認為資本與財富有所不同,資本指的是投入生產的各種金錢、物品和資源,而財富指那些埋在地下或是浪費在非生產性活動的金錢、物品和資源。
這就是1776年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史上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中所提到的:
生產的利潤,必須再投資於提高產量,並提出了利已利他的雙贏理念。
按照這一理論,如果有位法老,把所有的資源拿來蓋了一座不具生產力的金字塔,他並不是資本主義者。
某個海盜劫掠了一條西班牙運寶船,把一整箱閃閃發光的金幣埋到了加勒比海的某座小島上,他也不是個資本主義者。
而如果一個普通的工人拿出他工資的一部分投資股票,即便他不是一個資本家,也已經是資本主義者。
對於科學研究來說,背後的金主往往是政府或是私企,那他們在決定要不要投資一項研究時,往往會問研究結果會促進經濟增長嗎?
科學家們也會很爭氣,每隔幾年就會取得大的發現,讓經濟不斷發展,正因為這些有錢人相信,明天會更好,才有幾億、幾億的資金留入了實驗室,讓穿著白大褂的人去研究和創造未來。
資本主義的信貸冒險
共和民主制的荷蘭是當時全球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也是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
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信貸,最著名的就是1602年成立股份制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
首先,他們堅持準時、金額還款,其次,荷蘭司法獨立,而且保護個人權利特別是私有財產權。荷蘭人按照他們的經商法則,控制了全球貿易的40%,是目前全球排名前20名企業收入的總額。
他們經常對孩子們說:荷蘭之所以是荷蘭,是因為我們照顧好了自己的生意。
【思考】
時至今日,隨著投資渠道的拓展,我們每個人都會注重個人理財,目的是使自己的資產實現增值最大化。新年將至,請思考你未來一年的理財規劃,將如何實現個人、家庭資本與財富的增長。
自1572年以來,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科學革命,這場革命改變了知識的性質和人類的能力。如果沒有它,那麼也就不會有工業革命,以及任何我們依賴的現代技術。人的生活將大為貧窮,人的壽命要短暫得多,我們絕大多數人將過著持續不斷的困苦生活。
在過去500年間,科學、帝國和資本之間的回饋循環無疑正是推動歷史演進的主要引擎。現在談論它會持續多長時間,以及其後果會是什麼,還為時過早。它可能伴著核戰爭或生態災難終結,也可能伴著幸福、和平與繁榮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