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無知的革命

2021-01-09 大鵬讀書分享匯

數字說發展

在過去的200年來,我們的力量和知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長,公元1500年之前,全球總共只有大約5億人口,現在我們已經到了70億;過去從沒有人能繞地球一圈,而今天我們任何人都能夠在48小時內輕鬆完成環球航行;過去沒有任何生物能離開地球大氣層,而今我們已多次登上月球;過去發送消息最快要數我們的八百裡加急了,而現在我們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與他人交談,只需要一臺現在計算機就能存儲過去圖書館中全部文字信息;就算把過去所有朝代的財產數量都相加,也比不上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銀行;根據監測統計,2017年全球的數據總量為21.6ZB(1個ZB等於十萬億億字節) ,目前全球數據的增長速度在每年40%左右,預計到2020年全球的數據總量將達到40ZB。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日新月異,很多還是剛出現在科幻劇中的東西轉眼已成為現實,《人類簡史》的作者告訴我們: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

為什麼是歐洲

科學的發展加速的起點要說是歐洲的工業革命了,在過去幾千年的演化中,那為什麼科學選擇了歐洲,而不是我們文化更深厚的華夏呢?要說我們的民族不勤勞、不聰明我是萬萬不敢苟同的,從更早的時代說起,像我們的古代四大發明,我們是要遠遠的超過歐洲那些國家的,再從近代說,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技術那是甩歐洲幾條街的。歷史得以證明,當時歐洲並未佔有科技上的優勢,真正讓歐洲人勝出的,是他們無與倫比而又貪得無厭、不斷希望探索和徵服的野心,而相比來看我們的民族更加的保守和友善,我們發現了火藥我們只拿來放煙花,直道600年後才用於戰爭,鄭和下西洋從來沒有說去佔領、去殖民那個民族,我們帶去的是技術是知識。科學的起步和資本主義是相輔相成的,正是歐洲人早已習慣了用資本的習慣來思考問題才帶來了科技的長足發展,我們和他們相比缺少的是西方的價值觀、故事、司法系統和社會政治架構,這些東西是西方幾百年的經驗累積,不是我們一夕之間所能內化的。

科學發展的動力

過去許多信仰、宗教相信,總有一天會出現一位救世主,來解決一切戰爭、饑荒甚至死亡,而現在的我們更加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就能解決更多的現實問題,比如貧困、疾病、戰爭、饑荒、衰老甚至死亡,正是這樣的觀念的改變,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自此科學發展一飛沖天,那麼又是什麼為科學的發展提供的動力呢?現在的我們回望過去,很容易的發現其實是戰爭和資本主義。先說戰爭,科技與戰爭就是最典型的相互推動的共生關係。今日的科學,正是戰爭的產物,一戰、二戰這兩次全球性的戰爭讓美國從蠻荒小國一躍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帝國,人類一下從弓箭馬匹的時代跨越到大炮飛機的現在,雖然戰爭為科學發展提供了需求,但是更多的還是資本的力量為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土壤。資本主義制度和工業革命登場,科學、產業和軍事科技才開始了水乳交融的關係,從此世界急速全然改觀。這其中最突出的改變就是我們人類掌握了能量轉化,像風力可以推船,煤炭可以燃燒,過去好像就只能這麼用,人類的技巧幾乎就是靠我們自身肌肉的力量,而今的我們掌握了更多的用法,其中至於電力的發展更為的驚人。

未來

難道未來的科學發展還要靠戰爭嗎?當然是不會的了。現代社會之所以能如此快速的發展,源於我們對於科技和科學研究的信任,這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信仰,所以別嫌棄這個詞,雖然大多說年輕人說自己沒有信仰了,但是我們現在所信奉的就是科學教。知識就是力量,這是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的經典名句,放在今天依然不落伍,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時代,我們相信有了足夠的科學我們就能找出所有問題的答案,只要科學家和科技人員不斷努力,總有一天我們能在地球上創造天堂。自1945年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經聯合國認可的國家遭到滅國,雖然小型戰爭還時而發生,仍有高達百萬人因戰爭喪命,但戰爭已經不再是常態。原因在於各國的戰備競賽越來越激烈,戰爭的消耗越來越大,而回報卻相對的越來越少,真正的和平不該只是「現在沒有戰爭」,而是「不可能發生戰爭」。總之科學研究與某些宗教、政治或意識形態聯手,才更加的蓬勃發展。

相關焦點

  • 《人類簡史》之科學革命,其實是人類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突飛猛進,包括引爆原子彈和將人類送上月球,這段歷史進程我們稱之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承諾自己無知的革命。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巨大的力量,現代科學與政治、經濟的結合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百年來科學革命帶來的力量比全部人類歷史上力量的總和都大。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本文將從科學思想的三大特徵、兩大動力分享科學革命的發展歷程。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貿易的拓展,財富的積累,人類生產力在不斷提升。於是,有一些好奇的分子,開始不相信這些神話,他們開始觀察身邊的世界,並用數學進行測算,用化學進行實驗,用物理學進行推理。於是,這些科學的先知們突然發現,我們人類真的是那麼無知,過去的虛構大都是錯誤的!科學革命,是一場對於無知的革命。
  • 解讀《人類簡史》10、科學革命——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解讀《人類簡史》10、科學革命——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曉書童讓書本上的知識不在傲嬌,與您共舞。
  • 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人類簡史》讀到最後:「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作者赫拉利通篇用了並不長的篇幅敘述了從石器時代到如今21世紀,從人類起源到發展直到未來,人類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逐步演化的一整部人類簡史。赫拉利筆下的這部人類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來記載歷史的,更多的是引發人類內心深處的思考:人類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是追求快樂嗎?那人類在演變過程中是越來越快樂了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 《人類簡史》認知革命
    根據最新科學發現,我們的宇宙,是在距今大約135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形成的。我們可以將宇宙想像成一顆炸彈爆炸後,形成的無數向四周擴散的碎片。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太陽系、地球,都是這次爆炸的無數碎片中的碎片。其實宇宙就像炸彈爆炸一樣,正在向四周急速擴張之中。
  • 人類簡史|發現自己的無知
    從500年前開始的「科學革命」決定了人類的未來命運,讓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1500年的世界相比,現在的人口增加了14倍,生產增加240倍,消耗的能量增加了115倍。對於科學革命,赫拉利的目光聚焦在產生和發展的推動力,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看「科學革命」的內在推動力—我們人類自身。一、 承認自我的無知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
  • 世紀通簡史:那些著名科學家的,科學革命,對人類的意義
    百家原創作者:顏祖講歷史今天小編跟大家一起來了解科學革命對人類的意義。概述科學革命並非通常意義上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沒有激戰,沒有人群湧上街頭,沒有設置路障,沒有哪個君主人頭落地。然而,科學革命改變了世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世界本身的運行方式。儘管科學革命始於16世紀,但直到17世紀才達到高潮。這場革命僅限於歐洲,但歷史證明它非常重要,後來遍及整個世界。中世紀時期(約公元500年至1300年),科學在歐洲人生活中的作用並不明顯。絕大多數歐洲人辛苦勞作,竭力維持基本生存;有閒暇思考的那極少一部分人往往專注於宗教問題,例如上帝的意義以及天堂與地獄的本質。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為什麼發端於歐洲,而不是東方?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寫了一本書叫《人類簡史》,書中的論述或許能夠幫我們解答這樣的疑問:科學革命為什麼是發端於歐洲,而不是東方?科學革命起步很晚,距今只有五百年。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
  • 《人類簡史》:動物到上帝的三步,1認知革命,完成食物鏈登頂
    01引言《人類簡史》《人類簡史》是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最受歡迎教授赫拉利在書中結合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領域的知識,從宏觀獨特的角度切入,系統描述了10萬年前到21世紀期間人類的發展歷程。本書主線明確,利用三大線索為讀者理清人類發展的脈絡,分別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
  • 人類簡史摘抄及感悟
    經過幾次斷斷續續地閱讀後,終於把《人類簡史》讀完了。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度覺得自己自己理解力有問題,就是自己智商有問題。真的太難懂了!書裡包含太多學科的知識。翻譯者林俊宏博士談到《人類簡史》的翻譯過程時,說:「現代產業裡的譯者多半不再像是過去苦心孤詣的譯者得獨立面對所有問題,而是有一群夥伴,一起走在偉大的航道上」。一本書的出版背後有一大群人的努力。
  • 《未來生活簡史》:人類將來或許要經歷的三場新革命
    回顧人類的科學發展歷程,從直立行走到使用工具,從人力機械到動力機械,從蒸汽時代到電子時代。人類的每一次所發生的巨大科技進步,比起上一次到前一次的時間,都是越來越短。尤其是近幾十年,人類科技的發展就好像是坐上了火箭一般,今天看似新出現的科學技術,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新的技術所取代。當下科技的發展,用「飛速」這個詞來形容。似乎都有些不夠貼切了。
  • 科學革命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
    科技革命在現代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佔據著特殊位置,它能夠塑造人類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改變科學技術的結構體系,牽動全球科技中心轉移,推動世界現代化發展進程。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興衰以及國家地位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的升降。  科技革命的歷史意義  科學革命是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
  • 《人類簡史》之認知革命:人類是如何從邊緣生物成為世界霸主的?
    第二種猜測是種族屠殺論,在智人與其他人種相遇時,並沒有產生感情,反而是因為爭奪資源發生了衝突,於是智人對這些人種進行了種族屠殺,最後只剩下我們這一種,一口氣傳承十萬年變成了今天的70多億人口。既然智人跟其他人種沒什麼不同,腦袋不是最大的,身材也不是最高大威猛的,最後怎麼就成為世界霸主了呢?
  • 以色列未來學家預測:2021開始即將出現3場科技革命,人類將終結衰老
    《未來生活簡史》的作者羅伊·澤扎納(Roey Tzezana)教授來自以色列,書中詳細預測了未來三場科技革命及場景應用,正直指人們關注的未來學話題。他是一位在全球頗受讚譽的智能與未來學家,擁有十年以上預測和預見、趨勢分析和市場研究分析經驗,是世界未來協會的高級科學顧問和全球代表,並在全球多所大學和學院任教。同時羅伊·澤扎納也是以色列的一位暢銷書作家,該書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在中國翻譯出版。
  • 《一本好書》看人類起源,王自健解讀《人類簡史》
    源於《人類簡史》這本書的特殊性,王自健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從頭到尾一人解讀,發現很是有趣,也被王自健所折服。王自健已經從農業革命進入到科學革命,而我,還是處於認知革命時期。《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社會的四個時期: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以及科學革命。
  • 人類史三大革命之「認知革命」,人類登上食物鏈頂端的秘訣
    我們誕生以來,心裡就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人類處於食物鏈的最頂端」,似乎這是不辯自明的。但在7萬年前,其實人類和一直處於食物鏈的中下遊的其他動物沒有什麼區別,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在7萬年前的某一時刻,一躍到達了食物鏈的頂端呢?
  • 一生必讀的人類簡史,從人類進化感悟人生得失與未來
    淺顯的語言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人類歷史的提綱,有趣的觀點貫穿全書引人深思——奢侈品史、生命意義和快樂根源,無一不是當代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但最最最喜歡的還是作者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的淵博,貫穿古今的例舉,卻又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出毫不晦澀的佳作。對比之下茫然無知的我們真是太單薄了。「我們的交通工具已經從獨木舟變成帆船、變成汽船、變成飛機,再變成太空梭,但我們還是不知道自己該前往的目的地。
  • 專訪|赫拉利:如果科學家寫書都像《人類簡史》,那就沒有科學了
    在某種意義上,知識漫畫《人類簡史》既不是原作的續篇,也不是一本童書繪本,它面向的是青少年及成人。對於赫拉利來說,改編知識漫畫與其說是新瓶裝舊酒,毋寧說體現出他一貫的寫作野心:赫拉利對於將專業知識大眾化、通俗化這件事樂此不疲。赫拉利對於平易淺白的執著,早在學生時代的論文寫作中已經成型。而他自成一派的寫作,受惠於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
  •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人類簡史》。本書作者是尤瓦爾·赫拉利是以色列歷史學家,出生於1976年,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代表作為《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尤瓦爾·赫拉利擅長世界歷史和宏觀歷史進程研究,是學界公認的「青年怪才」。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
  • 人類簡史是如何展示未來經濟生活的發展方向的?
    《人類簡史》首先是一本歷史書,作者以極具人文關懷的視角闡述了智人從「一種也沒說什麼特別的動物」到「知善惡樹」,再到萬物之靈的演進過程。大約7萬年前的「認知革命」讓智人歷史正式啟動,大約12000年前「農業革命」讓歷史加速發展;而到大約不過500年前,「科學革命」讓歷史畫下句點而另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