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發現自己的無知

2021-01-11 江小少

雖然現在人類已經擁有許多令人讚嘆的能力,但我們仍然對目標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總是感到不滿。……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樣使用這些力量。

經歷了「認知革命」人類開啟了「想像共同體」的能力,在「農業革命」後,經濟、文化隨之高速發展,時至今日,全球化也是各個國家在歷史上的大方向,成為「命運共同體」也成了人類的必然選擇,那麼最終人類究竟會何去何從呢?

看看作者給出了怎麼樣的答案。

說到人類的未來,我們還是需要從歷史中尋找線索。從500年前開始的「科學革命」決定了人類的未來命運,讓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1500年的世界相比,現在的人口增加了14倍,生產增加240倍,消耗的能量增加了115倍。

對於科學革命,赫拉利的目光聚焦在產生和發展的推動力,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看「科學革命」的內在推動力—我們人類自身。

一、 承認自我的無知

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

傳統的宗教知識體系,它們假設世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經為人或為神所知。這些全知者可能是某些偉大的神、某個全能的神或是某些過去的智者,通過經典或口傳,將這些智慧傳給後人。而對於平民百姓而言,重點就是要鑽研這些古籍和傳統,正確加以理解,就能獲得知識。

並且如果宗教典籍中沒提到的,那必然是不重要的。比如基督教並不會禁止民眾研究蜘蛛,但研究蜘蛛的學者就必須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在社會就是處於邊緣角色,而且不管研究結果為何,基督教永遠都是對的。

並且一旦在關鍵地方,對於宗教的權威地位的產生動搖,則會遭受無情的反噬,比如堅持日心說的哥白尼。

相對於對於像是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儒教這些前現代知識體系來說,現代科學是一套獨特的知識體系,獨特之處也就在於公開承認這「整套體系」都對一些「最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可以看到不斷隨著新證據的產生,各種科學理論應運而生的同時也在相互交鋒,你來我往,也正是這一點大幅提升了人類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能力。

二、 學會觀察世界,並用數學總結規律

現代科學沒有需要嚴格遵守的教條,但研究方法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收集各種實證觀察(可以用感官感受到的),並以數學工具整理。

為了要了解宇宙,我們必須整理各種觀察,結合成完整的理論。早期的知識體系常常是用「故事」構成理論,而現代科學用的則是「數學」。

例如在《聖經》、《古蘭經》、《吠陀經》或是儒教經典裡,我們很少看到有圖表或計算公式。傳統的神話和經典裡,講到所謂的一般法則都是用文字敘述,而不是用數學公式。

舉例來說,摩尼教提出的基本原則就認為世界是善與惡的戰場。惡的力量創造了物質,而善的力量創造了精神。人類就處於這兩股力量之間,而應該從善棄惡。然而,摩尼教的先知摩尼(Mani)並沒有用什麼公式來告訴我們善惡兩方各自擁有多少力量,人類應該據以做什麼選擇。他從來沒有算過什麼「作用在人身上的力等於精神的加速度除以身體的質量」。

但這正是科學家的目標。在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書中提出三大運動定律,只要用三個非常簡單的數學公式,就能夠解釋宇宙中蘋果或是流星掉落的規律,牛頓告訴我們,大自然這本書所用的書寫語言是數學。

三、 用知識武裝力量

科學真正的考驗就是實用性,能讓我們做出新東西來的,這才是知識的精髓。

人類通過科學研究產生了多種學科,並且將研究成果利用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生活中的通訊技術改變了人與人的溝通距離和交流成本;在醫療方面的進步也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壽命與對疾病的治癒度;物理學與量子力學更是為人類了解宇宙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總的來說就是科學革命發端於歐洲,在擺脫了中世紀宗教思想的束縛後,人類認識並承認了自己的無知,同時認識到人們可以進一步取得知識進步的可能,各個學科都誕生了新的科學成就,並不斷取得進步和突破。

那麼影響科學革命的外因又有哪些,科學革命與帝國、資本、文化又有什麼聯繫呢,下期與你一起分享。

相關焦點

  • 解讀《人類簡史》10、科學革命——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解讀《人類簡史》10、科學革命——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曉書童讓書本上的知識不在傲嬌,與您共舞。
  • 《人類簡史》作者談疫情:仇恨、貪婪與無知是人類勁敵
    曾撰寫《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等著作的赫拉利表示,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蕩,導致人類進入歷史加速發展時期,同時也進入關鍵變化時刻。他認為,各國政府最近的決策將影響人類未來。訪談摘編如下:眼下的抉擇將決定未來《先鋒報》問:新冠病毒疫情過後的世界將是什麼樣子?
  • 《人類簡史》之科學革命,其實是人類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突飛猛進,包括引爆原子彈和將人類送上月球,這段歷史進程我們稱之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承諾自己無知的革命。現代科學思想體系與先前的知識體系有三大區別,特徵如下:1、願意承認無知的革命我們經常聽到上下5000年,這5000年裡是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但是我們也發現在這5000年裡,人類的科技其實並沒有大的發展,是什麼原因讓人類的科技水平長時間停滯不前呢?
  • 人類簡史摘抄及感悟
    經過幾次斷斷續續地閱讀後,終於把《人類簡史》讀完了。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度覺得自己自己理解力有問題,就是自己智商有問題。真的太難懂了!書裡包含太多學科的知識。03.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是人類正確認識自己對很多問題毫無所知,並且願意承認自己無知。而人類的進步正是從正確認識自己無知且渺小開始的。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無知的革命
    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日新月異,很多還是剛出現在科幻劇中的東西轉眼已成為現實,《人類簡史》的作者告訴我們: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為什麼是歐洲科學的發展加速的起點要說是歐洲的工業革命了,在過去幾千年的演化中,那為什麼科學選擇了歐洲,而不是我們文化更深厚的華夏呢?
  • 36氪領讀 | 《人類簡史》尤瓦爾·赫拉利:無知怎麼破解?沒人知道
    雖然人類比史上所有動物都更聰慧,但是,人類並不善於思考。讓人類崛起的是集體思考,而非個人理性。知識存在於群體中,專家也依賴群體的智慧。知識掌握在誰的手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擁有獲取知識的能力。集體並非永遠正確,集體觀念誤入歧途時,個體應避免其負面影響。……我們的無知總是超出自己的想像。
  • 《一本好書》看人類起源,王自健解讀《人類簡史》
    源於《人類簡史》這本書的特殊性,王自健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從頭到尾一人解讀,發現很是有趣,也被王自健所折服。王自健已經從農業革命進入到科學革命,而我,還是處於認知革命時期。《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社會的四個時期: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以及科學革命。
  • 《人類簡史》中那些令人驚豔的道理
    《人類簡史》是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成名之作,這位年輕的以色列人給我們介紹了從石器時代智人演化直到21世紀政治和技術革命的整個「人類史」。1995年,考古科學家在土耳其南部發現了哥貝克力石陣。這石陣,約公元前9500年建造,每根石柱重達7噸、高5米。考古學家發現:這規模巨大石陣並未具有任何實用價值,但卻需要不同部落群體的採集者長時間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於是便猜測這背後應有某種神秘的文化、成熟的宗教或意識形態系統做支撐。而最近發現顯示,至少有一種馴化的小麥就起源於距哥貝克力石陣30公裡遠的喀拉卡達山脈。
  • 一生必讀的人類簡史,從人類進化感悟人生得失與未來
    我們以前看的歷史書都是現在我們的立場,這本書沒有國家的立場,沒有種族的立場,站在世界的角度看,確實給了很多不一樣的想法,很多想法簡直毀三觀,那張七萬年前人類留下的手印我感覺很震撼,七萬年前的人類想跟後來的人表達什麼呢,想告訴我們什麼呢,與其說人類簡史,倒不如說人類認知演化史。作者的觀點認為人類是群有自我認知的動物,是群自我欺瞞的群體,現在的種種都是為了適應自然和自身的變化。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雖然有時遇見困難,神靈沒有帶來庇護,但宗教往往會教育我們,之所以沒有得到庇護,是因為我們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這一切最終是自己的問題。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貿易的拓展,財富的積累,人類生產力在不斷提升。於是,有一些好奇的分子,開始不相信這些神話,他們開始觀察身邊的世界,並用數學進行測算,用化學進行實驗,用物理學進行推理。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為什麼發端於歐洲,而不是東方?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寫了一本書叫《人類簡史》,書中的論述或許能夠幫我們解答這樣的疑問:科學革命為什麼是發端於歐洲,而不是東方?科學革命起步很晚,距今只有五百年。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
  • 專訪|赫拉利:如果科學家寫書都像《人類簡史》,那就沒有科學了
    他聲稱自己沒有做任何新研究,不過是將過往的知識以一種新方式呈現出來。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他對這一點非常坦然:「如果所有科學家都像《人類簡史》那樣寫書,那我們就沒有科學了。」 赫拉利迅速晉級世界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始於十年前《人類簡史》出版以來。他所編織的敘事,令歐巴馬、比爾·蓋茨以及矽谷高管們著迷,也讓那些「一年只讀一本書」的人如獲至寶。
  • 你不得不看的一本關於人類的書《人類簡史》
    所以對於人類的起源,我們會有來自本能的好奇,這種好奇心驅使著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所以我在人人書上發現這本《人類簡史》的時候,內心是無比激動的,甚至毫不誇張地說,飽含激情。 記得畢淑敏的《非洲三萬裡》這本書裡曾寫到人類的祖先「露西」,露西包括同一個體40%的骨架,是迄今發現的所有距今1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副了,於是,她成了獲得最多肯定的人類祖先。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高秋  崔曉冬】以色列75後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於2014年撰寫了一部《人類簡史》。這本書一經上市便轟動國際,引發30個國家爭相購買版權,併入選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等諸多名人的年度書單。時隔兩年多,《人類簡史》的姐妹篇《未來簡史》問世,再度引發西方思想界熱議。
  • 淺談人類簡史,帶給我們對認知能力的思考
    (一)人類簡史融合多學科跨界思維,認知水平的高低決定競爭力強弱《人類簡史》是一本很多創業大佬都在推薦的書,作者是一位歷史學家,一位歷史學家寫的書,能夠讓很多創業大佬推薦,甚至成為這個時代創業下很重要的寶典,其背後一定有很多認知層面的事情是值得我們去探索的
  •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人類簡史》。本書作者是尤瓦爾·赫拉利是以色列歷史學家,出生於1976年,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代表作為《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尤瓦爾·赫拉利擅長世界歷史和宏觀歷史進程研究,是學界公認的「青年怪才」。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
  • 人類簡史——在進化中超越自己
    本文寫於2018年5月這本來自以色列的熱銷書,是送給所有關注人類發展者的禮物。尤瓦爾·赫拉利博士從獨特的視角,闡述人類進化過程中是如何不斷突破,逐漸超越地球上其他物種,在進化中不斷超越前一代的人類,直至達到人類今日的狀態。
  • 什麼是「元無知」?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種無知
    這種無知,在我們的青少年時代,在考場上,經常折磨我們。而成年進入社會之後,更要命的「元無知」來了。這種無知,可以稱之為叫「搜索無知」。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框就放在那裡,人類的大部分成型知識,你都可以通過搜索找到。但是你在搜索框裡搜索什麼呢?鍵入一個什麼詞,成為你的第一個起點呢?如果這個時候,大腦一片空白,這就是「元無知」的狀態。這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知識大遷移》這本書裡舉了一個例子。
  • 業內人士:你看過的《人類簡史》可能是山寨版
    九州版《人類簡史》圖書策劃人白丁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法律範疇之內,「沒任何問題」。  中信出版社在引進版權後,分別於2014年和2017年印行了前後兩版《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經過張小龍、羅振宇等網際網路圈名人推薦後,火爆網絡,據報導銷量已突破百萬冊,成為現象級暢銷書。  拿到九州版《人類簡史》,記者隨手翻至第14頁講述南方古猿的段落、第245頁尼德蘭革命的段落,發現其大段文字是對百度百科的簡單改寫,只是通過語句調整規避重複率。
  • 《人類簡史》用宏觀的視角解讀世界
    《人類簡史》這本書早就是推薦書目榜上赫赫在目的書籍了,不過因為字數繁多,內容稍顯生澀,一直沒有靜心下來讀過。新修訂版根據中國文化、歷史做了內容上的改進,更加貼近中國國情,讀起來有種親切感,所以讓人讀得下去。我的《人類簡史》讀書日就開始了,並且不斷從中發現新視野,欲罷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