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人類已經擁有許多令人讚嘆的能力,但我們仍然對目標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總是感到不滿。……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樣使用這些力量。
經歷了「認知革命」人類開啟了「想像共同體」的能力,在「農業革命」後,經濟、文化隨之高速發展,時至今日,全球化也是各個國家在歷史上的大方向,成為「命運共同體」也成了人類的必然選擇,那麼最終人類究竟會何去何從呢?
看看作者給出了怎麼樣的答案。
說到人類的未來,我們還是需要從歷史中尋找線索。從500年前開始的「科學革命」決定了人類的未來命運,讓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1500年的世界相比,現在的人口增加了14倍,生產增加240倍,消耗的能量增加了115倍。
對於科學革命,赫拉利的目光聚焦在產生和發展的推動力,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看「科學革命」的內在推動力—我們人類自身。
一、 承認自我的無知
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
傳統的宗教知識體系,它們假設世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經為人或為神所知。這些全知者可能是某些偉大的神、某個全能的神或是某些過去的智者,通過經典或口傳,將這些智慧傳給後人。而對於平民百姓而言,重點就是要鑽研這些古籍和傳統,正確加以理解,就能獲得知識。
並且如果宗教典籍中沒提到的,那必然是不重要的。比如基督教並不會禁止民眾研究蜘蛛,但研究蜘蛛的學者就必須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在社會就是處於邊緣角色,而且不管研究結果為何,基督教永遠都是對的。
並且一旦在關鍵地方,對於宗教的權威地位的產生動搖,則會遭受無情的反噬,比如堅持日心說的哥白尼。
相對於對於像是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儒教這些前現代知識體系來說,現代科學是一套獨特的知識體系,獨特之處也就在於公開承認這「整套體系」都對一些「最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
我們可以看到不斷隨著新證據的產生,各種科學理論應運而生的同時也在相互交鋒,你來我往,也正是這一點大幅提升了人類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能力。
二、 學會觀察世界,並用數學總結規律
現代科學沒有需要嚴格遵守的教條,但研究方法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收集各種實證觀察(可以用感官感受到的),並以數學工具整理。
為了要了解宇宙,我們必須整理各種觀察,結合成完整的理論。早期的知識體系常常是用「故事」構成理論,而現代科學用的則是「數學」。
例如在《聖經》、《古蘭經》、《吠陀經》或是儒教經典裡,我們很少看到有圖表或計算公式。傳統的神話和經典裡,講到所謂的一般法則都是用文字敘述,而不是用數學公式。
舉例來說,摩尼教提出的基本原則就認為世界是善與惡的戰場。惡的力量創造了物質,而善的力量創造了精神。人類就處於這兩股力量之間,而應該從善棄惡。然而,摩尼教的先知摩尼(Mani)並沒有用什麼公式來告訴我們善惡兩方各自擁有多少力量,人類應該據以做什麼選擇。他從來沒有算過什麼「作用在人身上的力等於精神的加速度除以身體的質量」。
但這正是科學家的目標。在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書中提出三大運動定律,只要用三個非常簡單的數學公式,就能夠解釋宇宙中蘋果或是流星掉落的規律,牛頓告訴我們,大自然這本書所用的書寫語言是數學。
三、 用知識武裝力量
科學真正的考驗就是實用性,能讓我們做出新東西來的,這才是知識的精髓。
人類通過科學研究產生了多種學科,並且將研究成果利用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生活中的通訊技術改變了人與人的溝通距離和交流成本;在醫療方面的進步也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壽命與對疾病的治癒度;物理學與量子力學更是為人類了解宇宙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總的來說就是科學革命發端於歐洲,在擺脫了中世紀宗教思想的束縛後,人類認識並承認了自己的無知,同時認識到人們可以進一步取得知識進步的可能,各個學科都誕生了新的科學成就,並不斷取得進步和突破。
那麼影響科學革命的外因又有哪些,科學革命與帝國、資本、文化又有什麼聯繫呢,下期與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