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2020-12-05 堤契諾的老男孩

公元1500年,也就是500年前,在西歐突然出現的科學,使人類歷史突然提速,到今天,已經快到我們無法承受的地步。短短500多年間,人類就實現了過去上億年都無法想像的生活。如果一個中世紀的農民,穿越來到今天,肯定會驚的目瞪口呆。巨大的城市,奔馳的汽車,轟鳴的飛機,閃爍的街燈,穿著奇形怪狀的人們,肩並肩走在大街上,誰也不理誰,都在對著手機說話。

01一場無知的革命

科學的萌芽,是始於一些人對已有認知系統的懷疑。

假設我們是中世紀的一個農民,生下來就被教育說:地球是方的,天是圓的,有諸神護佑著我們,國王就是諸神的安排等等。那麼久而久之,我們也就認為這些確實都是真理。雖然有時遇見困難,神靈沒有帶來庇護,但宗教往往會教育我們,之所以沒有得到庇護,是因為我們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這一切最終是自己的問題。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貿易的拓展,財富的積累,人類生產力在不斷提升。於是,有一些好奇的分子,開始不相信這些神話,他們開始觀察身邊的世界,並用數學進行測算,用化學進行實驗,用物理學進行推理。於是,這些科學的先知們突然發現,我們人類真的是那麼無知,過去的虛構大都是錯誤的!

科學革命,是一場對於無知的革命。科學的基礎精神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正因為我們承認了自己的無知,才更想把世界搞清楚,才更有求知慾。所以,科學革命是非常勵志的一場革命,人類決心要把這個世界搞清楚,讓自己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去祈求神靈。

例如, 富蘭克林通過實驗,發現過去我們稱為雷神的雷電,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牛頓的三大定律,用三個簡單的數學公式,就能解釋蘋果落地、流星墜落等自然現象,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則為我們探索更廣闊的宇宙奠定了基礎。

在過去的500年間,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也越來越相信,可以靠著投資科學研究提升人類的能力,於是我們也就越來越願意,將資源投入到科學研究中。

但是,如果僅僅是一個興趣,沒有目的性,那麼科學研究就很難大規模開展。就像我們發明了火藥,卻用來做鞭炮一樣。科學研究的目的,決定了它的重要性與未來。如果歐洲沒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沒有進行工業革命,沒有重新探索地球,沒有兩次世界大戰,那麼科學研究,到今天可能還是停留在放鞭炮的階段。

02資本讓人類看到未來

此外,在我們小時候的教科書上,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壓迫,簡直就像喝工人的血,吃工人的肉一樣可惡。這些現象都是存在的。但是,正如我們之前講的那樣,從農業革命開始,人類的進化就從來沒有為個體考慮過了。個體的幸福與否,與進化無關。而集體力量的增長,才是王道。

所以,資本主義壓迫工人,對個人幸福造成了極大影響。但是,資本主義通過銀行、股票、信貸等金融手段,把未來和現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錢不再局限於今天,而是為明天服務,這一招,大大地推動了科技與生產力的發展。也正因為如此,擁有更加先進的武器的資本主義國家,才能輕鬆擊敗曾經的亞歐大陸古老的帝國。

那麼,為什麼農業革命時期,希臘、羅馬、印度、中國等亞歐大國,就沒有萌生資本主義呢?因為那時候的帝國,大都是農業為主,從農業出發,大家都覺得資源是有限的,用一點少一點,比如耕地,全國就那麼多,所以,合理規劃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西歐,隨著專業化分工的加劇,商業比農業更加發達。所以,商人們會發現,錢是能生錢的,只要市場不斷擴大,財富也就會隨之擴大。於是,他們從今天看到了明天,從現在看到了未來。於是,信用產生了,對未來的投資,比今天更重要。

所以說,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對未來的信用之上的。就像銀行給我們發信用卡一樣,之所以能花未來的錢,是因為銀行相信未來我們肯定能還錢。

比如,我們現在的樓市。為什麼房價會不斷上漲,是因為購房者相信,未來房價一定比現在高。但是,如果有一天,大部分人都有房子了,甚至一家有幾套房了,那房價的上漲就會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甚至,還會下滑。

而我們的公司,之所以在股票市場上股價有高有低,有起有落,完全是因為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所致。很多股災,大都是股民信心崩塌引發的,而如何讓股民重拾信心,則是一個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命題。

03第二次全球化

現在,我們了解了資本能讓人類看到未來,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第二次全球化。

在《人類簡史》這本書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兩個全球事件:一個是認知革命時,智人走出東非大陸,血洗全球,成為地球的新霸主;一個就是從西歐啟蒙的資本主義國家,重新探索地球,逐一擊敗希臘、印度,還有清政府,將全球納入同一個市場之下。第一次,智人靠的是團隊合作;第二次,英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家,靠的就是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引發的科技浪潮。

因為市場的不斷擴張,歐洲大陸上的生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商人們的需要了。於是,開拓新的市場,成了必須。而且,最重要的是,歐洲人都相信,新的市場能帶來更大利潤。所以,大家都對投資未來充滿信心。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船隊,是由西班牙女王領頭的;發現澳大利亞的庫克船長,是英格蘭皇家投資的;首個完成全球航行的葡萄牙人麥哲倫,則是由西班牙投資的;而赫赫有名的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則是由荷蘭投資。

這些投資,讓西班牙、英格蘭、荷蘭等西歐小國,就像中了雙色球一樣,國家財富翻了成千上萬倍。 而這些財富又被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去,產生了蒸汽機、火車、飛機、大炮等發明。這種循環,在短短500年時間,讓這些曾經的彈丸小國,先後成為全球日不落帝國。十九到二十世紀初,英國僅僅靠五千名官員、四到七萬名士兵,就統治了全印度3億人。

四百多年前,印度和中國佔全球經濟總額的百分之八十,而到1950年,美國和西歐則佔全球生產量的一半。科學革命引領的第二次全球化,讓全球重心從亞洲回到了歐美。

04財富不代表成功

此外,作者告訴我們,在古代,一個人有沒有財富,主要看他是不是貴族,有沒有過著奢華的生活;而在現代,貴族已經被商界的精英分子取代,董事、金融家、實業家,他們手握的財富遠遠超過中世紀貴族,但他們對各種奢侈消費的興趣卻遠低於過去。他們的資金,僅有一小部分用於非生產性活動。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的。

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商業賺取的利潤,應該繼續投入到生產中,才能產生更大的利潤,如此不斷循環,才能獲得更多資本。於是,生產的利潤,必須再投資於提高產量,這就是資本家的信條。

一個法老,把財富拿去蓋一座無法產生新的生產力的金字塔,那麼他就不是資本主義者;而一個工人,把收入的一部分,拿去投資銀行,他就是個資本主義者。

所以,資本主義者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投資」,而其他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購買」。也正是這樣,拉開了富人和窮人間的差距。

在西方,資本capital,與財富wealth有不同的含義。資本,指的是投入生產的各種金錢、物品和資源。而財富,指的則是那些埋在地下,或是浪費在非生產性活動的金錢、物品和資源。

05藍腦計劃與智人末日

講到最後,作為智人的一份子的我們,心情可能會比較複雜。因為科學革命,為我們帶來的改變,甚至已經超過我們所能承受的範圍。作者在本書最後預演:智人的末日,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爆發而爆發。當然,作者所說的是智人的末日,是指我們這種,沒有經過科學來升級改造的人,而那些有財力、有能力進行科學改造的智人會變成新的物種,永久存活下去,成為我們眼中的神。

正因為有了這種推斷,作者才敢將這本書命名為《人類簡史》,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看透了人類的結局。那麼,是什麼科技,讓作者產生了這樣的判斷呢?

因為科學革命的三個方向:生物工程、仿生工程、無機生命工程,已經為我們展開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生物工程,就是從細胞、基因層面,對生物進行改造。1996年,科學家在老鼠身上植入牛軟骨細胞,創造了一個長著人耳的老鼠;2000年,法國科學家就將綠色螢光水母的DNA,植入兔子胚胎,創造出了一個發著綠光的兔子。而近十年來,轉基因成為一種流行,比如將北極魚類抗寒基因植入馬鈴薯,讓馬鈴薯更耐寒等等。雖然各種組織大力呼籲拒絕轉基因食品,但因為能獲得更高的利益,這類研究從來沒停止過。

遺傳基因專家將蠕蟲的平均壽命延長了6倍,也創造出了能夠記憶與學習的天才老鼠,而人類的基因就比老鼠複雜了14%。所以,生物工程完全可以創造超人,強化人類的各種能力,製造出超過常人能力的超人。

仿生工程,則讓人類的有機組織和無機組織得到結合。比如,人類植入晶片後,憑藉意識就可以控制機器。冷戰時期,美國的仿生昆蟲,在蒼蠅或蟑螂身上植入晶片,成為戰爭間諜。進入21世紀後,杜克大學科學家讓一隻猴子同時操控在不同城市的三個機械臂。隨後,這種技術也用到了人類身上。2001年,美國成功讓一名截肢患者用意識操控機器手臂。未來,將人類大腦接入網絡,互相進入記憶,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這種比科幻片還要難以想像的情況,也不是不可能出現的。

此外,最讓人擔憂的,當屬無機生命工程,比如我們的人工智慧。

2005年,科學家設計了一個叫做藍腦計劃的實驗,將用電腦來模擬人類大腦,讓電腦產生類似人腦的意識,2013年,這項實驗獲得了歐盟10億歐元的投資,現在正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過去的科幻片,講的是我們的人類擁有了光速宇宙飛船,雷射槍這類超能力的工具,但如果科學革命,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了工具,而是直接改造,甚至重新設計了新的生命形態,那麼,我們將如何存在呢?

正如第一天課程所講的,如果這種通過智慧設計而產生的生命,與我們現在的認知完全不同,卻擁有我們所不能企及的能力,我們會不會像尼安德特人阻止智人一樣,被通通消滅呢?

06感悟

我們今天面對的世界,就是科學革命改造中的世界,作為個體的智人,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去順應這場革命。

首先,商業,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內容。搞懂市場運行的規律,知道資本運作的原理,提高財商,緊跟科技發展的潮流,才不至於被這個時代淘汰。

其次,工具,是我們要不斷更新的技能。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智能化工具會出現。我們要及早去接觸,學習,運用。這些工具,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收入,同時節省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就像西方用艦炮擊敗了東方古國一樣,一款牛逼的工具,也能讓我們在商場、職場上所向披靡。比如,淘寶網的魯班智能廣告創意軟體,能一分鐘做上萬張海報,這樣的效率,設計師怎麼可能達到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放下。

宇宙是奇點爆炸帶來的,我們認知的所有法則都包含在裡面,爆炸之前是如何的,我們全然不知。而正如作者所說,我們正在走向下一個奇點,所有我們現在世界的意義,愛恨情仇,在那個奇點到來時,也會煙消雲散。

所以,對於這些我們無法想像的未來,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做過多的設想。就像佛家一樣,放下客觀與主觀的感受與欲望,看花開花落,隨雲捲雲舒,過好當下,才能在科學時代,獲得一份內心的幸福。

相關焦點

  • 人類簡史: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
    《人類簡史》讀到最後:「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作者赫拉利通篇用了並不長的篇幅敘述了從石器時代到如今21世紀,從人類起源到發展直到未來,人類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逐步演化的一整部人類簡史。赫拉利筆下的這部人類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來記載歷史的,更多的是引發人類內心深處的思考:人類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是追求快樂嗎?那人類在演變過程中是越來越快樂了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無知的革命
    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日新月異,很多還是剛出現在科幻劇中的東西轉眼已成為現實,《人類簡史》的作者告訴我們: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為什麼是歐洲科學的發展加速的起點要說是歐洲的工業革命了,在過去幾千年的演化中,那為什麼科學選擇了歐洲,而不是我們文化更深厚的華夏呢?
  • 《人類簡史》之科學革命,其實是人類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突飛猛進,包括引爆原子彈和將人類送上月球,這段歷史進程我們稱之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承諾自己無知的革命。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巨大的力量,現代科學與政治、經濟的結合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百年來科學革命帶來的力量比全部人類歷史上力量的總和都大。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本文將從科學思想的三大特徵、兩大動力分享科學革命的發展歷程。
  • 《未來簡史》預言人工智慧終結人類
    本月,《未來簡史》中國大陸唯一授權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正式推出。這是繼希伯來文、英文之後在全球出版的第三個語言版本。如果說《人類簡史》是關於人類從哪裡來,那麼《未來簡史》就是關於人類的出路在哪裡。英國《衛報》稱,幾年前廣獲好評的世界級暢銷書《人類簡史》終於迎來姐妹篇——《未來簡史》。這是一部對人類科技驅動未來展開探索的燒腦之作,甚至比前作更具可讀性和重要性。
  • 你不得不看的一本關於人類的書《人類簡史》
    所以對於人類的起源,我們會有來自本能的好奇,這種好奇心驅使著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所以我在人人書上發現這本《人類簡史》的時候,內心是無比激動的,甚至毫不誇張地說,飽含激情。 記得畢淑敏的《非洲三萬裡》這本書裡曾寫到人類的祖先「露西」,露西包括同一個體40%的骨架,是迄今發現的所有距今1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副了,於是,她成了獲得最多肯定的人類祖先。
  • 讀完《人類簡史》,連三體人都會汗顏!
    繼科幻史詩巨作《三體》之後,一本好書節目又趣味解讀了同樣格局無比宏大的《人類簡史》,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估計三體人看了都會覺得汗顏。圖來自網絡他們眼裡的蟲子可不是一般的蟲子,而是經歷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蟲子。
  • 《一本好書》看人類起源,王自健解讀《人類簡史》
    源於《人類簡史》這本書的特殊性,王自健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從頭到尾一人解讀,發現很是有趣,也被王自健所折服。王自健已經從農業革命進入到科學革命,而我,還是處於認知革命時期。《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社會的四個時期: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以及科學革命。
  • 專訪|赫拉利:如果科學家寫書都像《人類簡史》,那就沒有科學了
    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他對這一點非常坦然:「如果所有科學家都像《人類簡史》那樣寫書,那我們就沒有科學了。」 赫拉利迅速晉級世界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始於十年前《人類簡史》出版以來。他所編織的敘事,令歐巴馬、比爾·蓋茨以及矽谷高管們著迷,也讓那些「一年只讀一本書」的人如獲至寶。在西方社交媒體上,赫拉利的書迷大多是25歲到35歲之間的男性。
  • 世紀通簡史:那些著名科學家的,科學革命,對人類的意義
    百家原創作者:顏祖講歷史今天小編跟大家一起來了解科學革命對人類的意義。概述科學革命並非通常意義上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沒有激戰,沒有人群湧上街頭,沒有設置路障,沒有哪個君主人頭落地。然而,科學革命改變了世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世界本身的運行方式。儘管科學革命始於16世紀,但直到17世紀才達到高潮。這場革命僅限於歐洲,但歷史證明它非常重要,後來遍及整個世界。中世紀時期(約公元500年至1300年),科學在歐洲人生活中的作用並不明顯。絕大多數歐洲人辛苦勞作,竭力維持基本生存;有閒暇思考的那極少一部分人往往專注於宗教問題,例如上帝的意義以及天堂與地獄的本質。
  • 豆瓣評分9.1的《人類簡史》,到底揭開了哪些人類秘密?
    有人說這是一本奇書,因為此書不過二十幾萬字的篇幅,就系統地闡述了人類是如何從「白手起家」到如今的「主宰世界」。也有人說這本書流於表面,個人觀點很重,廣而不精。沒辦法,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客觀地解讀一下這本高分書籍。
  •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時間地圖》 | 這三本書,為您娓娓道來.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
  • 解讀《人類簡史》10、科學革命——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解讀《人類簡史》10、科學革命——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曉書童讓書本上的知識不在傲嬌,與您共舞。
  • 《人類簡史》認知革命
    經過科學考察發現,這些和我們祖先智人一起進化的許多其他人類,在3萬年前,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了少量的化石。他們去哪兒了?為什麼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呢?根據大量考古與科學研究資料,作者給出了一個讓我們吃驚的結論:他們都被我們的祖先,也就是智人,趕盡殺絕了。那麼,我們的祖先智人,為什麼要殘忍的將其他人類物種趕盡殺絕?
  • 《未來生活簡史》:人類將來或許要經歷的三場新革命
    回顧人類的科學發展歷程,從直立行走到使用工具,從人力機械到動力機械,從蒸汽時代到電子時代。人類的每一次所發生的巨大科技進步,比起上一次到前一次的時間,都是越來越短。尤其是近幾十年,人類科技的發展就好像是坐上了火箭一般,今天看似新出現的科學技術,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新的技術所取代。當下科技的發展,用「飛速」這個詞來形容。似乎都有些不夠貼切了。
  • 人類簡史摘抄及感悟
    經過幾次斷斷續續地閱讀後,終於把《人類簡史》讀完了。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度覺得自己自己理解力有問題,就是自己智商有問題。真的太難懂了!書裡包含太多學科的知識。翻譯者林俊宏博士談到《人類簡史》的翻譯過程時,說:「現代產業裡的譯者多半不再像是過去苦心孤詣的譯者得獨立面對所有問題,而是有一群夥伴,一起走在偉大的航道上」。一本書的出版背後有一大群人的努力。
  • 人類簡史:為何這本燒腦書可以風靡全球?
    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我們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尤瓦爾·赫拉利的全球暢銷書《人類簡史》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將上述「好奇心」通通寫進了書裡,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一生必讀的人類簡史,從人類進化感悟人生得失與未來
    我們以前看的歷史書都是現在我們的立場,這本書沒有國家的立場,沒有種族的立場,站在世界的角度看,確實給了很多不一樣的想法,很多想法簡直毀三觀,那張七萬年前人類留下的手印我感覺很震撼,七萬年前的人類想跟後來的人表達什麼呢,想告訴我們什麼呢,與其說人類簡史,倒不如說人類認知演化史。作者的觀點認為人類是群有自我認知的動物,是群自我欺瞞的群體,現在的種種都是為了適應自然和自身的變化。
  • 《人類簡史》:動物到上帝的三步,1認知革命,完成食物鏈登頂
    01引言《人類簡史》《人類簡史》是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最受歡迎教授赫拉利在書中結合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領域的知識,從宏觀獨特的角度切入,系統描述了10萬年前到21世紀期間人類的發展歷程。本書主線明確,利用三大線索為讀者理清人類發展的脈絡,分別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
  •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速讀分享
    概括人類過去,審慎智人如何成為地球統治者未來幾千年的思考,人類最後如何成為神,智能和意識最終又會走向什麼樣的命運《今日簡史》是對當今人類全球性大問題的思考之書動物到上帝人類從哪裡來?智人到智神人類往哪裡去?
  • 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讀《人類簡史》
    首先我必須承認,我不是一個客觀的人,我不認為人類是一種沒什麼特別的動物。其次尤瓦爾·赫拉利是一個歷史奇人,他寫的人類簡史能「火」遍全球,我是真心佩服。這本書第一章標題就是: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