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是一本講述10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本書主要分為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四部分來描述。大約在135億年前,經過所謂的「大爆炸」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才成了現在的樣子。在歷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讓歷史正式啟動、大約1.2萬年前農業革命讓歷史加速發展、大約500年前,科學革命讓歷史畫下句號而創造新世界的樣貌。
這本書在剛剛看的時候,真的是比較乏味,而且知識點非常的多,在記錄讀書筆記的時候,也只能根據讀書過程中的理解和書中的介紹來進行記錄。同時這本書在一定的程度中也解答了自己的一些疑問,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山火越燒越旺?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這麼喜歡高熱量的食品?為什麼是白人奴役黑人而不是黑人奴役白人?
大約200萬年前整個世界存在不同人種,包括東非的魯道夫人、東亞的直立人、歐洲和西亞的尼安特人,但只知道約1萬年前,只剩下智人一種。
01認知革命
大約在100萬年前,智人發生了演化,具備大腦龐大、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等特點,並在約7萬年前,形成了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在認知革命後,智人得到新的技術、組織能力甚至眼界,能夠走出亞非大陸,前往外面的世界。智人的第一波殖民是動物界的一場生態浩劫,其中最受創的那些大型、毛茸茸的動物,在認知革命發生的時候,地球上大約有200屬體重超過50公斤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其中智人在4.5萬年前殖民到澳大利亞時,就造成了23種大型動物滅絕,在最小的島嶼上,考古學家發現曾有鳥類、昆蟲和蝸牛已經生活了無數世代,但在人類第一次出現後就此消失。
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從食物鏈的中間位置,因為掌握了工具之後,一躍成為了食物鏈頂端的物種,人類的不斷的進步,在不同的時代扮演著其他物種毀天滅地的角色;第一波的滅絕是由於採集者的擴張;第二波的滅絕是由於農民的擴張;第三波的滅絕是由於工業活動造成。人類的歷史從來不是潔白無瑕的,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孟加拉地區大饑荒,隨著現代經濟成長,全球各地還有無數的大小罪惡和災難正在上演。
02農業革命
大約1萬年前,人類開始投入幾乎全部全部的心力操縱者集中動植物的生命。拋下了與自然緊緊相連的共生關係。由於食物的增加,人類的生存危機減弱,人口數激增,同時也產生了養尊處優的精英分子;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人類只能長期停住在一個地方進行養殖活動,因此家和領地的概念產生。同時也學會了思考「未來」,通過看天吃飯和預測未來影響。並產生了文字,人類靠著文字和共同虛構故事迅猛發展,並由此產生了不同的社會群體分類:自由人/奴隸、富人/窮人、白人/黑人
人類一心追求更輕鬆的生活,於是釋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但結果並沒有任何人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樂見的。並沒有人在背後操縱農業革命發生,或者意圖讓人依賴穀類為生,一開始知識各種小事,主要就是希望吃飽一點、生活安定一點,但最後累積引起的效應,就是讓遠古的採集者,原本只需要每三天打獵一次,每次3-6小時就足以養活部落的事情,在農業革命要花上整天的時間,在烈日之下跳水務農。
03科學革命
在認知革命後,人類很希望能了解這個世界。現代科學承認自己無知,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運用已有能力發展出新的科技。「知識」的價值判斷標準在於實用性,以能否讓人類創造新物質,得到力量或權利為考量。歐洲帝國的遠徵改變了世界進程:民族文化由各自獨立發展系那個逐漸融合為大衣的人類社會轉變。科學家為帝國提供使用知識、思想基礎和科技工具、同時帝國也為科學家提供物質自主、信息保護、並確保研究成果的廣泛傳播。
第一次科技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
第二次科技革命:進入電氣時代,生產力有了巨大的飛躍,19世紀到29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基於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生產工具更新,自動化、智能化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行了局部的調整,以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工業革命後,動物們面臨生存危機,人類成為全球霸主,並且隔絕了大自然,創造一套標準來生活。工業革命找出新方法來進行能量轉換和商品生產,於是人類丟與周遭生態系統的依賴大減。結果就是人類開始砍伐森林、抽乾沼澤、築壩擋河、再鋪上總長樹萬公裡的鐵路,並建造各種摩天大樓。世界越來越被塑造時候人類需求的樣子,但其他物種的棲息地就遭到破壞,這讓它們滅絕。
04總結
人類增加了糧食產量、建起城市,饑荒、瘟疫和戰爭都減少了,還創造了全球互聯互通的網際網路、貿易網絡,但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全球的痛苦減少了嗎?雖然整體人類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卻不一定能改善個別人類的福祉、同在地球生活的其他物種呢?這是我們需要反思和警醒的。 2019年伊朗美國事件、土耳其6.8級地震 、澳大利亞的山火、美國的乙型流感、西班牙大暴雪泥石流、東非蝗災、菲律賓火山爆發、第一座冰川融化、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流浪地球》裡曾經提過,「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事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在此也要求自己在後續的生活工作中,能做到愛護環境和動物,從小事從影響身邊的人做起。
05個人疑問的解答
一、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這麼喜歡高熱量的食品?
高熱量食物對人不好,但為什麼老是戒不掉?因為人類有「貪吃基因」,從我們祖先的飲食習慣的是雜食的,且食物來源於採集自然界中的食物,住在草原上或森林裡,高熱量的甜食非常罕見,永遠供不應求,當時想吃甜食只有一種可能來源:熟透的水果。所以如果石器時代的女性碰到一棵長滿甜美水果的樹,最明智的做法是立刻吃到吃不下為止,否則等到附近的狒狒也發現這棵樹,可就一顆都吃不到了。於是這種想大口吃高熱量食物的直覺本能就深植在我們的基因裡。就算我們今天能住在高樓大廈,家家戶戶冰箱都塞滿食物,我們的DNA還記得那些在草原上的日子。
二、為什麼是白人奴役黑人而不是黑人奴役白人?
書中的一個理論是:歐洲人地處環境較為惡劣的地區,智人需要經常思考如何避過寒冷惡劣的環境生存下來,經過演化歐洲的智人更早的使用工具和思考,反正非洲地區由於氣候適宜且物資豐富,當地的智人不需要太努力就能獲得食物和生存的環境,在不同環境的演化過程中,當歐洲智人來到非洲時,二者就產生了差距。
三、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山火越燒越旺?
山火持續燒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桉樹。澳洲的森林中數量最多的是桉樹,而桉樹最大的特點就是體內富含油脂,因為有油,所以桉樹也極易燃燒!加之桉樹在澳洲大陸森林面積中佔比超過70%。可以說澳洲的森林就是一個無限量供應的燃料庫。在4.5萬年前,按屬植物在澳大利亞只是少數,但等到智人來到就開創量桉屬植物的黃金時代,智人通過火來擴張領地,驅趕有威脅的動植物,這就使得按屬植物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