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0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蘭谿市「溫暖的旅程」未成年人親子讀書活動由中共蘭谿市委宣傳部、蘭谿市文明辦、蘭谿市教育局主辦,蘭谿市新華書店協辦,至今已是第十一屆。活動圍繞「快樂閱讀和諧成長」主線,以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重點,大力營造全民閱讀良好氛圍,激發未成年人閱讀熱情,深入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現將第十屆讀書活動中獲評金華市的優秀讀後感作品予以選登,今天推出的是《流浪地球》讀後感——《寂滅中永恆的紀念碑》。
寂滅中永恆的紀念碑
蘭谿市聚仁中學 九(8)班 何昊翀
指導老師:金潔
流浪,去流浪,帶上地球去流浪……
眼前,行星發動機聚變噴湧出的光柱,淹沒了我無力的呼喊。
初讀《流浪地球》,深感興趣的是其中對於未來科技的大膽想像,行星發動機、反物質炸彈、星際飛船等,所有這些都讓我眼前一亮,讓我為之深感震撼。而這次,我要以不同的筆法,寫一篇「感」,不想談太深的,從簡便好。
重拾舊書,發現自己之前還是太將「書」當「書」,並未體會其深層,現在才有了新的「思考」。
文中「我」的設定,是否影射了那一個年代的人們呢?「我」出生在一個相對美滿的家庭,父親是近地軌道太空人,有極高聲譽。但是,在「我」的世界裡,是否過多地強調了對與錯、是與非,而忽略了人的本性?在母親被巖漿熾熱的火苗吞噬時,在父親瞬間汽化時,在加代子領槍出走時,他都沒有強烈的情感趨向。在那個時代,真的就有那麼絕對無情嗎?作為這個時代的人,我無法理解。但是,在電影版《流浪地球》中,親情與自我判斷力卻十分突出,主角劉啟因父親答應永遠伴隨自己卻食言,而對他產生極強的「恨」,爺孫之間超越生死的連線也非常強烈,甚至每一個人的判斷力與精神信念都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
這樣改編真的符合劉慈欣「宇宙社會學」想要表達的嗎?我試圖考證。
回望書本,我甚至有了比看《三體》時感受更深的哲思。
「從眾」「極端」一直是全人類的病痛,全球人們僅憑自己對太陽不甚精確的測量發生暴動,意圖將地球開回太陽身旁。而與此截然不同的是書中「地球派」們的成熟、堅定。
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內心五味雜陳,當地球駕駛臺上五千多人肅立時,最高執政官的聲音響徹整個空間,他們為了保全地球,保全人類火種,毅然放棄了戰鬥到底而選擇了多數地球人不能接受的「投降」。他們同時也不埋怨、憎恨所有的人,只是默默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希望人類文明之火種可以世代相襲,永不熄滅。
在太陽氦閃的光輝中,「地球派」們穩穩站在早已凍結的海平面上,像五千多尊鍍金雕像熠熠生輝,而這顆叫地球的行星,就是他們永恆的紀念碑,他們象徵著清醒的頭腦、獨立的意志、宇宙的視野,所有人當為他們落淚,宇宙也當為之寂滅。
縱觀之前的問題,我有了明確的答案。在當時那個極端的環境下,人們隨地球或地球隨人們去流浪,沒有屬於自己的「根」,連家園也接近毀滅,而這,終究會有迷失與彷徨,而這也是書本為何稱之為《流浪地球》的原因。在那個時代,「我」漂泊不定,「我」也只為了生存而喪失了情感,喪失了自己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甚至於或忘卻了自己是誰,為何而生,也在無數世代漫長的航程忘卻了意義,這也恰恰是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在日漸放大的社會問題。
但正因如此,請在東方再次出現霞光,人類又看到了藍天,鮮花重新掛上枝頭時一定要記得叫我一聲,俯瞰這「地球派」們像五千多尊熠熠生輝的鍍金雕像;仰望這在寂滅中永存的永恆的紀念碑!
教師點評:
面對這樣的一篇讀後感,我不想從讀後感寫作技法的層面,去簡單剖析,那樣未免太過可惜。也許我們應該這樣思考:為什麼作者能有如此新穎而深刻的感悟?
我曾問過小作者,看過多少劉慈欣的作品,看了多少科幻類的作品?他說:"我看完了劉慈欣較經典的15部長短篇作品,也瀏覽了阿西莫夫的17部機器人,銀河帝國和基地系列的作品,還涉獵了其他作家的著作如阿瑟·C·克拉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看來不必我多說,大家都已經明白,真正出類拔萃的讀後感,來源於閱讀。
唯有讀,才有感;唯有大量地讀,才有深刻地悟!
原標題:《溫暖的旅程② | 《流浪地球》讀後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