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國學)

2021-01-09 梁言相勸

梁言相勸:語言的終極本質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喚醒,喚醒的生命才具有溫度和意義。

《道德經》第三章,是後人對老子產生誤解的一個重要來源,主要和這一章中「無知」和「無為」的提出有關。

「常使民無知無欲」,有的人評論為老子這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是「愚民政策」。

「無為」,則讓人認為老子思想消極,且認為是老子本人懷才不遇,所以才提出「無為」的不積極進取的思想主張。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到底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為什麼老子會提出「無知」和「無為」的主張?

《YTL人生系列匯報》文章中《人生需要親手點燃自己的心燈》,可作為今天內容的輔助閱讀內容。

01每日一思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第三章說到:「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幾句話引起了人們的許多爭論。有人認為「弱其志」,是道家消極處世的人生態度,也有人說「常使民無知無欲」,是愚民政策。那麼,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策嗎?這幾句話到底應該怎樣理解?而老子所說的「聖人之治」,又是什麼樣的呢?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裡面,提出了「四大社會亂源」,分別為名、利、欲、知。所以第三章首先就說:不尚賢,使民不爭。

老百姓爭的就是那個名。你說要考進士才能夠當官,他就拼命去考進士;你說要有才德才能夠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這種現象歷朝歷代都有,表面上是忠臣,最後才知道原來是大奸臣;表面上公正無私,私底下卻自私自利。所以老子一針見血指出,整個社會,如果崇尚賢人,崇尚有才德的名,就會造成很多虛有其名,根本無才無德,卻裝得有才有德的人,使得整個社會都朝這個方向去競爭,然後搞得其他事情沒有人做,這對整個人類是不利的。

我們幾千年來,都是為了功名,為了考名校,為了拿博士,為了這個為了那個,不顧一切,甚至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拋棄。達沒達到目的的都開始罵,造成很多無形的壓力,使得我們的生活不正常。老子這句話,要好好去思考。「名可名非常名」,不能崇尚任何的名號,否則大家就會盲目地、不顧一切地、不擇手段地去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之所以有小偷、有強盜,就是因為你家有奇珍異寶,他們才會動你的腦筋。可是,為什麼一塊石頭會變成藝術品,一件古董會有天價呢?就是因為有人貴難得之貨。看到某個東西,覺得它很貴重,就把它的價錢炒得很高,本來沒有什麼的,馬上就變成奇貨可居,然後大家不顧一切去搶奪。拿不到的,乾脆變成盜賊去搶。就算沒有行動,最起碼也產生一種叫作搶、偷的不正常的心理。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裡,「見」要念xian。人只要表現出自己喜歡什麼,很多人就會屈從。比如一家公司,為什麼突然間幹部通通去打高爾夫球了?就是因為老闆喜歡打高爾夫球。為什麼突然之間大家都去釣魚了?就是因為總經理喜歡釣魚。上面的人,只要表現出自己喜歡什麼,大家都亂掉了。

什麼叫作欲?「欲」是基本需要以外的東西,千萬不要把欲解釋成欲望。老子沒有反對人有欲望,老子自己沒有欲望嗎?我都不相信。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是我們本能的、本身的需要,這不叫欲。除此之外的才叫欲。

老子舉了以上三句話,告訴我們社會的亂源就是崇尚賢名,即「名」;就是貴難得之貨,即「利」;就是把你自己基本需要之外的欲望強烈地表現出來,即「欲」。

名、利、欲,是社會的亂源。可是,自有人類社會以來,這些東西就客觀存在,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對於領導者來說,應該如何進行治理呢?

那麼,聖人要怎麼樣來治理這個社會呢?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虛其心」,要把心裡頭那種貪念虛掉,甚至不要有。但是現在人很可憐,比如在家裡面,小孩子根本沒有貪念,可是大人處處教他貪念:他的玩具比你的好,去跟他要;你看我有個新的玩具,你想不想要?所有的小孩的貪念,都是被大人給引出來以後,害他一輩子痛苦。心,含有欲跟知的功能。所有欲望,都是從心裡頭產生的,所有的知識都擺在心裡頭,然後你才知道這個、知道那個。其實,你知道怎麼樣做炸藥,知道怎麼樣上網去買毒藥,可是知道這些有什麼好處呢?如果拿來教小孩,豈不是禍害無窮?

「實其腹」跟「虛其心」,剛好是相對待的。你要讓他的肚子填得飽飽的,滿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後你才可以去疏導、去減少他的貪念。我們從現實層面來看,一個人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反而比較單純,因為他沒有太多要求,只要溫飽就感謝天地了。可是有了錢以後,就開始不虛心了,動不動就發脾氣,動不動就罵人,動不動就神氣得很。所以「虛其心」「實其腹」,這裡面有很多巧妙的地方,我們還需要配合《道德經》其他的章節來加以討論。

政府要讓老百姓溫飽,我們今天叫作小康,然後還要實施教化。這教化是無言之教,而不是下命令,不是規定。政府要教化百姓讓他們把那些喜歡奢侈、愛好虛榮、貪得無厭的心理慢慢虛掉。

今天大家都在說很多人「為富不仁」,為什麼「為富會不仁」呢?這不是富的問題,而是不仁的問題。我們常常覺得好像聖人都叫我們不要有錢,這是不對的。因為富沒有關係,但是不能不仁。為富不仁為什麼可怕?因為它會擾亂人心,敗壞風氣。很多人講錢是我賺的,我愛怎麼花就怎麼花,我都會說你這樣子傷天理,因為所有人看到你,就覺得自己不如你,然後他就想搶劫你,說不定哪一天還想殺你。就算這些都沒有,他也會羨慕你,覺得自己做人很失敗。這樣對誰都不好。

《道德經》所說的「聖人之治」,在「虛其心,實其腹」之後,接著說:「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這裡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是不是愚民政策呢?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立大志」,可是老子卻說要「弱其志」,這是為什麼呢?

「弱其志,強其骨。」「強其骨」比較容易,就是叫他強健自己的體魄,多勞動、多保健,少動歪腦筋。但是,我們今天都鼓勵你要有意志力,你要立志等等,這就變成了爭強好勝,整個和諧社會都被破壞掉了。你為啥鼓勵自己的孩子考第一名呢?不過是把你自己的一些虛榮心建立在小孩的痛苦上面,這是愛他還是害他?

接下來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誤解,就是常使民無知無欲。這不是愚民政策嗎?當然不是。民智未開的時候,偶爾愚愚民還可能;民智已開以後,想要愚民,那是天方夜譚,根本做不到。所以不要用這種心智去看《道德經》,就算你認為老子不很聰明,他也不會那麼笨,搞什麼愚民政策。

那麼,老子為什麼說「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知」,就是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無欲」,就是不要有貪念。我們已經講過了,尤其是對小孩子,基本生活需求要滿足他,其他的不給。不能說什麼都要滿足。沒有辦法,小孩要;沒有辦法,隔壁有……這樣算什麼父母?人家都起洋樓,我們也要起洋樓,最後倒黴的只能是自己。「無知無欲」,意思就是說,人要過正常的生活,不要跟人家比,再說跟人家比幹什麼?一定要想辦法整人家,想辦法超越人家,這都是不需要也沒有必要的事情。

接下來,老子講得更妙: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不敢為」的意思是不敢胡作亂為,整句的意思是說使那些有聰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亂為。我們現在鼓勵大家要有聰明才智,要創造,要有作為,甚至還要表現得跟別人不一樣,全都錯了,還搞得全社會過度生產、過度消費,不但民不聊生,連官也不聊生。因此,這個「不敢為」,將來也是個重點。現在很多人都是不敢為,其實這才是高明的。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第三章的結論。你不稱自己能幹,不表示自己比別人懂得多,不表示自己很崇尚賢能,很會用人,這就是無為。你有判斷力,知道這個貨是好的,那個是不好的,而且有什麼欲望就顯示出來,讓大家來滿足你,這些都是亂源,若能消減掉,你就無不治,就算不去管什麼,也能管得好好的。

——《曾仕強詳解道德經:道經》

以上內容僅用於學習交流,不作商業用途。

02每日一學

第三章

不尚賢1,使民不爭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3,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4,實其腹,弱其志5,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6,使夫智者不敢為也7。為無為8,則無不治。

注釋

1 尚賢:標榜賢明。

2 不爭:指不爭功名,返自然也。

3 可欲:多欲之意。

4 虛其心:使人的心靈開闊。

5 弱:與虛一樣,是老學特有用詞,是正面和肯定的意義,指心志的堅韌。

6 無知無欲: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盜的慾念。

7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多事。

8 為無為:以無為的方式去做,即以順應自然的態度去處理事務。

譯文

不標榜賢明,使民眾不起爭心;不珍貴難得的財貨,使民眾不起盜心;不顯耀可貪的事物,使民眾不被惑亂。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靈開闊,生活安飽,意志柔韌,體魄強健。使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依照無為的原則去處理世務,就沒有不上軌道的。

賞析與點評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與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後人常以此誤認為老子主張「愚民」政策。老子深感人民攻心鬥智、機詐相見給社會帶來的混亂,因此提倡為政者一方面要保障人們的安飽,另一方面也要消解巧偽的心智(「無知」)、消除貪慾的擴張(「無欲」),期望統治者培養篤實的政風,引導人們恢復真樸(「愚」)。

——饒宗頤《中信國學大典·老子》

以上內容僅用於學習交流,不做商業用途。

03每日一行

1.請把您認同的部分內容或觀點,首先分享給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重要內容做好記錄或收藏,因為我們很快會忘記。

3.有適宜機會,用多種方式和身邊人探討交流,相互幫助相互啟發。

4.認為必要的改變,一定要制訂個人提升計劃,從目標到行動,有日程可測量,把「想」做的事,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會變成真正的「行動」。

5.定期回頭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會持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而這一能力至關重要。

6.定期總結,確認自己的提升計劃,給自己鼓勵和獎賞,持續改進。

從學到習·知行合一

學習學習,邊學邊習

習比學更重要

學習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做到

相關焦點

  • 「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唯獨看了張振國先生的《無為無不為——剛柔相濟的選擇》一文,覺得還有必要就此論題,再做辨析,作為張文的「餘論」,或「補綴」,名之曰《也論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首先,我們必須從《老子》的文本出發,來看老子的「無為」與「無不為」的真正意蘊是什麼。1、關於無為《老子》第二章後半篇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 《國學是什麼》:告訴你國人應該知道的
    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掌門」李榮勝先生   告訴你國人活著就應該知道的……   讀《國學是什麼》,知「什麼是國學」       國學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稱謂。中國知識精英高揚國學旗幟,是面對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一聲文化吶喊;是面對西方文化衝擊的一次本土文化捍衛。   國學到底是什麼?國學到底包涵什麼?在今天學國學的熱潮中,是不能不回答的問題。   廣義定義的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和,就是鑄就中華民族性格的中華文化。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一個人最大的無知是什麼?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學說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儒道法無為,墨家有為
    那麼這四個學派的學說分別有什麼特點和異同呢?居士我慢慢為你分析。我們可以依據他們在政治思想上的不同,將這四個學派大致分為兩類,儒、道、法三家都提倡「無為」,可以算作一類,而墨家提倡有為,單獨算作一類。是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儒家和法家也都是提倡無為的。首先我們來看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
  • 新生兒取名國學底蘊的名字大全
    說到新生兒取名,為新生兒取個國學底蘊的名字是所有父母的心願。那麼新生兒取名有些什麼樣的技巧?一個國學有底蘊的新生兒名字不僅在音形等方面要有美感,也需要能表達出名字的寓意內涵,體現男孩的氣質。大家都知道名字給男孩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有國學底蘊的新生兒名字不管顯得非常的有內涵,而且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好的。接下來天賜佳名小編就新生兒取名,分享一些有國學底蘊的名字大全,其中有一些精選的國學名字和取名小技巧,感興趣的不妨來這裡參考下。
  • 什麼是「元無知」?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種無知
    原來的無知,可以稱之為叫「考場無知」。考卷就在那裡,上面的每一個問題都問得很清楚,但是我沒本事答出來。這種無知,在我們的青少年時代,在考場上,經常折磨我們。而成年進入社會之後,更要命的「元無知」來了。這種無知,可以稱之為叫「搜索無知」。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框就放在那裡,人類的大部分成型知識,你都可以通過搜索找到。但是你在搜索框裡搜索什麼呢?鍵入一個什麼詞,成為你的第一個起點呢?如果這個時候,大腦一片空白,這就是「元無知」的狀態。這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知識大遷移》這本書裡舉了一個例子。
  • 老子的「無為」是指什麼?從三個層面理解,助你到達人生最高境界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治國需「無為而治」,那"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一:利物不爭《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蘇州無為環境」什麼是芬頓反應
    蘇州無為環境1、芬頓反應原理當芬頓發現芬頓試劑時,尚不清楚過氧化氫與二價鐵離子反應到底生成了什麼氧化劑具有如此強的氧化能力。二十多年後,有人假設可能反應中產生了羥基自由基,否則,氧化性不會有如此強。
  • 科學、國學、西方哲學史的三位代表人物 ——周有光、姚奠中...
    就像科學實驗,實驗的結果是什麼就是什麼。周先生的科學精神和態度,決定著他一定要說真話。他崇尚總是與科學精神相伴的民主精神,提煉最為重要的人類發展規律。他晚年看待問題的角度,總是站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制高點上,所以其觀點多有前瞻性,而並不迎合一時一世的政治需要。這樣一來,有的人就覺得他的有些觀點很刺耳。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法師像因此,他們所處的狀態可以如此描述,即:念起不妄,念動不執,無為又無不為,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不住於相,即任憑外境如何隨緣生滅,其本心也依然如如不動,這樣才是真的開悟,所以,一個開悟的人,旁人無法想像他會想著什麼,做些什麼,有時候,他們甚至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也根本沒有套路,只不過他們的表現像個普通人罷了。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其實這第二章基本上不用翻譯,當我們被第一章道 可道 非常道搞得幾乎懵圈之餘,讀到了第二章朗朗上口的語句,而且意思很直白,只要有初中文學水平的人基本上都能看明白字面上說的什麼意思: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將其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那麼《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呢?其實《道德經》五千餘言,言簡意賅,無一廢字,已經是老子哲學、道家哲學的精髓了。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無」和「反」。在《道德經》中,無是道的別稱。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意識的宇宙新論,自然就是無為的意識層次、意識境界!
    所以,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的意識能量或意識頻率狀態、精神世界處於什麼狀態,和什麼道相應,就會去什麼道。這輩子老是做惡事,修的都是貪嗔痴,呵呵,死後就去下三道。這輩子修的是五戒十善,那就去上三道。因為道就是無為,無為合道、無為入道、無為即道。但無為又是屬於意識層面的,即意識的有為或無為層次,那麼道就是意識的無為層次,亦即自然就是意識的無為層次,所以,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無為意識,自然就是無為的意識層次、無為的意識境界。所以,無論人造也好,自然也好,也都是意識創造的,歸根究底都是意識的產物而已!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
  • 度量衡中的「衡」是指什麼標準?你不知道的國學小知識,都在這場PK裡
    10月16日,重慶晨報·上遊新聞2019國學大會進校園公益活動走進兩江新區金溪中學,參賽學生圍繞國學知識進行大比拼。孩子們現場收穫國學知識此次活動,金溪中學初一初二兩個年級參加,每班派出16名選手參賽,以同年級班級對抗形式進行,根據每個學生答題總得分晉級,參加複賽。比賽中,每位選手都要在規定時間內應答類型多樣的國學試題。
  •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國學大師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2009-07-14 14:18 ]7月11日,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季羨林先生一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那麼國學大師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呢?
  • 評論:「娛樂中傳承國學」並不可怕
    ,現在正考慮把經典國學詩文譜寫成流行歌曲,以經典詩詞為詞,結合現代流行音樂讓中小學生傳唱。很多網民稱其為「鬧劇一出」,認為教育部改國學詩文為流行歌曲是譁眾取寵,是糟蹋古典詩詞的做法,也不會有什麼積極影響。事實上,用娛樂傳承國學的成功例子並不是沒有。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見得有多少青少年能完整背誦,但以之為歌詞,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他們大多能完整演唱。在流行歌曲的重新包裝下,國學詩文也潤物無聲地滋潤著青少年。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Google「學術」對壘百度「國學」(組圖)
    有獎評新聞   兩大網站先後推出相關搜索頻道  本報訊(記者姜妍)繼國學院、國學教室、國學俱樂部等機構相繼成立後,國學熱度又蔓延到了網絡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而道經,也就是前37章卻把道講得恍恍惚惚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用到了無,有,始,母,常,大,一,天,地,水,自然等一系列字詞來試圖說明什麼是道,可見老子行文表意之艱難。讀了無數遍的道德經,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首先要明白老子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人看得?他寫道德經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