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中的「衡」是指什麼標準?你不知道的國學小知識,都在這場PK裡

2021-01-11 騰訊網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兩句詩詞對於很多人來說都耳熟能詳,可你知道這兩句詩的上兩句嗎?度量衡中的「衡」,又指的是哪方面的標準?10月16日,重慶晨報·上遊新聞2019國學大會進校園公益活動走進兩江新區金溪中學,參賽學生圍繞國學知識進行大比拼。

孩子們現場收穫國學知識

此次活動,金溪中學初一初二兩個年級參加,每班派出16名選手參賽,以同年級班級對抗形式進行,根據每個學生答題總得分晉級,參加複賽。比賽中,每位選手都要在規定時間內應答類型多樣的國學試題。

下午2點比賽開始。臺上角逐緊張激烈,臺下觀賽的同學也與評委、主持人一起互動,時而回答評委提問,時而齊聲朗誦名句。

「這些題我基本都會。」初一6班的喻中信成功晉級複賽,他說自己平時很喜歡看書,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感興趣,這次的題目對於他來說不算難,如果複習得更全面一些,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初一2班的陳飛宇說,通過本次比賽走近了國學,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國學,更加豐富了自己的國學文化知識,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句詩,自己非常熟悉,出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但詩詞的前兩句「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平時卻幾乎沒有聽過。而通過這次比賽,他也知道了度量衡中的「衡」是特指計量輕重。

下一步要將國學融入語文教學

作為本次海選大賽的評委,金溪中學老師曾海霞和國學導師楊雲兵在每一輪對抗結束後都做了精彩點評,包括解讀古詩詞名句的含義、寫作背景、民風民俗、作者生平經歷等,讓學生了解到詩詞、名著背後更多的故事和哲理,了解到國學的精髓。

金溪中學校長楊剛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座寶庫,學校很注重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來支撐校園建設和發展,並通過一些國學課程和舉行經典誦讀活動來鼓勵學生學習國學,使他們從了解國學到覺得有趣,再到能夠主動接觸和鑽研國學文化。

「金色華年,正讀浩浩萬卷書!」楊剛介紹,下一步,他們將進一步掀起學習國學的浪潮,把國學融入語文課程的教學中,並邀請國學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優秀教師進校園,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國學。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林祺 何治國 攝影 胡杰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度量衡單位換算和來歷都在這兒了
    中國古代度量衡名稱多,早期制式多樣,後期又有幾次改制,是個挺複雜的體系,但是追根溯源,都跟兩樣東西有關:一個是農業,另一個竟然是樂器。首先說,度量衡是說了三個東西:度:長度的標準量:體積標準衡:重量標準理工男一看,馬上就不幹了----體積不就是長度的衍生嘛,這不科學啊。
  • 知道古代度量衡是怎麼來的嗎?
    度量衡傳說來自於大禹治水時,《史記》記載大禹當時「左準繩,右規矩」以勘探山河形勢。不過以考古證據來說,中國最早出現度量衡得到了商朝。出土的牙尺換算成今天為15.8釐米。大禹治水可見在早期的行政管理中人們已經認識到使用標準度量衡來進行諸如劃分土地、徵收賦稅等等日常活動的便捷。那麼寸尺、斤兩又是怎麼來的?《漢書·律曆志》就明確記載每種單位的定義。
  • 香港度量衡,你了解多少?
    南都訊 記者王睦廣 發自香港 在香港,購買參茸海味和藥材時1兩約等於37.8克,購買飾金時1兩卻又等於37.429克,香港和內地在度量衡的使用問題上存在著一定差異,你又了解多少呢?
  • 為什麼說英制度量衡是世界上最差的度量衡系統
    全世界除了美國、緬甸和利比亞3個國家官方使用英制度量衡系統外,大多數國家都使用公制度量衡。儘管本文作者身處美國,每天都需要在英制度量衡和公制度量衡之間進行不停切換,早已習慣了兩種度量衡,但是比較下來還是覺得公制度量衡更具有優勢,畢竟不是每個人都了解在英制度量衡單位中還有1 shatments。
  • 訪談︱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為何沒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觀念
    趙曉軍:「度」即長度,「量」為容量,「衡」即重量,「度量衡」就是分別指計量長度、容積、重量的標準或器具。度量衡關乎人類社會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是衡量世間萬物的標準尺度,也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對於規範商品交換、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國家權力等都有著重要作用。
  • 美國人堅持使用英制度量衡,造就了多少不便?
    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這一點毫無疑問。而這個國家在許多方面都達到了世界之最,全球第一,包括科技、軍事等等領域。但是有一點很奇怪的是,這個眾多方面都強大無比的國家,卻一直沿用古老的英制單位,與這個瞬息萬變而又處處相連的世界格格不入。關於度量衡的單位,這世界估計只剩下兩種,公制和英制。
  • 小精靈科學發現室—測量都有什麼標準?快來加入,一起探索科學吧
    >測量分為非標準和標準測量非標準測量為自然測量使用棍子、手掌、筆、杯子等作為計量單位進行測量從而得出物體的大小、長短、重量等標準測量是運用標準化的測量單位如:米、升、公斤等比如使用尺子或者天平等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
  • 一張紙建起醫療「度量衡」
    一方面,廣州建立起醫療服務「度量衡」標準,共有3125個病種次均費用顯著下降,部分病種治療費用下降近3000元;另一方面,「大數據+監管」助力每一分「救命錢」都花在刀刃上,3月,廣州醫保發現2019年度不規範病例或違規病例不合理費用約1.4億元。
  • 談談美國(英制)度量衡
    初到美國,除了語言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各種英制單位也是讓人頭疼不以。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
    何傳啟表示,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的提出和建立,標誌著現代化科學走向成熟,現代化研究從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從闡釋性描述走向規範化和標準化分析;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是現代化進程的度量衡,也是現代化領域的一種計量和標準體系。 何傳啟介紹說,《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主要包括五項內容: 一是現代化進程的度量衡研究。
  • 歐盟「統一」度量衡 「千米」難壓「英裡」
    在米制流行的今天,英國人卻為自己爭取到一項權利,那就是繼續使用繁瑣的英制度量衡。  根據歐盟委員會11日作出的一項建議,歐盟將允許英國和愛爾蘭在有限範圍內無限期使用品脫、英裡、盎司等英制度量單位,以尊重這兩個成員國的文化傳統。當然,這一建議還有待歐盟各成員國批准才能生效。
  • 一組圖還原古今度量衡差異
    然而在大家接觸歷史的過程中,受影視劇的影響,對歷史上度量單位的感知常常來源於影視演員與道具,譬如觀眾們對關羽的身高認知,幾乎源於演員陸樹銘的影視形象;而在史料文字記載中傳達的度量單位又不十分直觀,譬如古文中的七尺男兒具體是怎樣的一副身材?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 光速和度量衡單位,誰定義誰?答案藏在度量單位的發展史中
    (「milia」在拉丁語中表示「千」)英國人在中世紀後期發展了一套度量標準體系,確定了幾種度量單位例如大麥長度,英寸,手長,腳長,英尋,杆長,費隆,英裡等之間的換算關係。所有的度量單位都被定在單獨的一個標準碼內,一根按照此標準製作的長棍被存放在倫敦塔內。幾個世紀過去了,此標準碼的複製版被製作並分配至當地,稱為當地的的度量標準。
  • 度量衡單位換算器 v1.8
    度量衡單位換算器介紹  全功能度量衡單位換算器  目前最齊全好用的單位轉換應用,超過53種分類,1025種單位換算,公制、英制、美制單位全面囊括。從iTunes下載度量衡單位換算器高速下載  度量衡單位換算器相關參數  價格
  • 從古人的飯量看度量衡
    度量衡制度是古今都不可缺少的,度量衡指的是計量長短、容積、輕重的統稱。「度」是計量長短,「量」是計量容積,「衡」是計量輕重。度量衡的制度一直都在變動之中,直到今天才穩定下來。說到這古人的飯量,古今度量衡之間的差別便十分形象了。
  • 提起度量衡只知秦統一?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這是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衡器的評價。2500年前,我國已有「度量衡」的描述。一斤十六兩的秦朝衡制,沿用了2000年。成書距今約2500年的《論語》《禮記》等,都已對「度量衡」有了描述。《禮記·雜記下》中說:「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幣錦二兩」「百兩一布」的記載。
  • 被重新定義的千克單位:這些統一的度量衡體系都是怎麼來的?
    康乃狄克州出生的物理學家理察·戴維斯(Richard Davis)在最近帶我參觀了國際度量局,但他對保險庫的實際位置閉口不言:「我不會說它在哪個房間,但我可以告訴你它就在這棟樓裡。」我們查看了國際度量局的許多其他國際千克的複製品,但IPK無疑不在此列。
  • 老汪:生命的度量衡是什麼
    1943年,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出版了《生命是什麼》一書,指出了生命活動也符合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量子力學等物理規律,吸引了一批物理學家進入生命科學領域,啟發了分子遺傳學的「結構派」。他們認為,生命科學跟物理學一樣,也需要計量手段。
  • 騰訊科學WE大會世界頂級科學家答疑衡中學子
    11月7日,河北省青少年「愛科學」校園行暨2020騰訊科學WE大會走進衡中,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騰訊科學WE大會,通過線上的形式為廣大網友帶來了精彩演講。作為大會的分會場,衡中學子們齊聚禮堂,同步收看這場精彩的科技大會,並隔空向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提問且得到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