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這一點毫無疑問。而這個國家在許多方面都達到了世界之最,全球第一,包括科技、軍事等等領域。
但是有一點很奇怪的是,這個眾多方面都強大無比的國家,卻一直沿用古老的英制單位,與這個瞬息萬變而又處處相連的世界格格不入。
關於度量衡的單位,這世界估計只剩下兩種,公制和英制。
公制大家很熟悉,例如表達長度的米,表達質量的公斤,表達容量的升等等,都是從小就學習,並且全球通用的單位。
而英制的話,大家應該也有所耳聞——包括表達長度的英寸/英尺/碼,表示質量的磅,和表示容量的加侖都屬於英制單位。
這兩種度量衡系統佔據的範圍有多大呢?看圖
圖片上紅色區域使用英制,黃色混合使用兩種,而藍色使用公制。也就是說,英制單位這種過時的系統,早已半邊身體入土為安——但另一半身體卻在美國大地上吆喝著「我還能再活500年」。
就連英國人自己都放棄了英制單位,用上了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單位。但脫胎於英國殖民地的美國,到目前還在為日不落帝國堅守著陣地。所以在美國人的世界裡,也充滿著各種全世界人民都不熟悉的符號。
當然了,還有兩個奇葩也在使用——緬甸和利比亞。
這樣的結果就是,而許多初到美國的外國友人,都要面臨著各種單位換算問題。1英寸、1英寸、1碼、1英裡到底有多長?1盎司、1磅到底有多重?1加侖的油,到底能用多久?而32華氏度是高溫預警呢,還是需要防寒警告?
而且不說兩種系統之間的換算,英制就連自身的換算都極其困難。
我們知道,公制的換算都是10的次方為基數。例如:1千米=10^3米=10^4分米=10^5釐米=106^毫米=10^9微米=10^12納米,多麼工整漂亮,引起極度舒適。
但是英制單位,卻分分鐘把強迫症逼死。因為英裡、碼、英尺、英寸等都有相應的度量衡,所以這些長度單位是沒有進位規律可言的。於是也就出現了,1英裡=1760碼=5280英尺=63360英寸,這種奇葩的關係。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當時設定這些單位的時候,也是屁股對腦袋的決定。
2500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普洛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幾乎全世界人民,都曾試過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測量著世界萬物。
例如,他們最常用的長度單位英寸(inch),就被定義為一節大拇指的長度。但是在歷史上的多個時期,1英寸還會被定義為3個麥粒首尾相連的長度。
英尺的寫法為Foot,顧名思義即腳掌長度。但腳掌長度的個人差異就能接近10釐米,混亂和誤差是必然的。
這就造就了一個特點,也就是不同時期的同一個單位卻大小不一。
中國人也有過這樣的設定,常說的一拃(zha第三聲),就是拇指和中指張開時,指端之間長度。但是,人有高矮胖瘦,這樣定義出來的長度也是飄忽不定的,誤差很大。後來統一度量衡以後,就無法作為官方單位了。
這種不統一的情況也深深的影響著英國的前殖民地香港。
比如給你這個數據,你知道袁詠儀的三維嗎?
而且,相比單單使用英制的美國,香港還受到中國古代度量衡的影響。比如重量單位裡面還有司馬斤(600克)、司馬兩(37.5克)。
而司馬這個單位現在也叫「港稱」,其中1司馬斤=16司馬兩,「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而更讓人頭痛的是,儘管相差了100克,但無論是市斤還是司馬斤,大家都會簡稱為「斤」。
在計算樓宇面積時,房地產界用的是英制單位。所以,港媒經常報導的千尺豪宅,換算下來也不過九十多平。而在計算容積時,英制「加侖」也是水務署的水費單的常用單位。
而度量衡不統一的結果,不僅僅是外國人不能一眼知道具體的量那麼簡單,還造成了很多事故甚至慘案。
例如,在加拿大還是公制英制混用時,就發生了著名的「基米尼滑翔機事件」。1983年,加拿大航空143號班機的機長計算好需要加2萬千克的燃油。但工作人員卻以為把它當成2萬磅來計算。
結果,只加了不到一半油的飛機,飛到一半航程就自動熄火了。所以,飛機只能緊急迫降在附近的基米尼空軍基地。因飛機高度太高,速度太快無法直接降落,機長只好決定先滑翔再降落。而這也次滑翔,也打破了民航滑翔飛行的世界紀錄。
而美國也在混亂的單位上吃過不少癟。例如,NASA的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就因控制小組搞混了公制和英制,直接導致探測器墜毀。當時,探測器上使用的是公制單位中表示力的磅。但地面人員輸入的卻是英制單位中表示重量的磅。
於是,斥資3億美元,且花了一年才從地球飛到火星的探測器就這樣打了水漂。這或許就是美國民眾追求自由的代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