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度量衡名稱多,早期制式多樣,後期又有幾次改制,是個挺複雜的體系,但是追根溯源,都跟兩樣東西有關:
一個是農業,另一個竟然是樂器。
首先說,度量衡是說了三個東西:
度:長度的標準
量:體積標準
衡:重量標準
理工男一看,馬上就不幹了----體積不就是長度的衍生嘛,這不科學啊。
廢話,我也知道,但古人就是這麼定的。
而且,這是3000+年前的人定的,那個時候你讓大小街道管事的,工商衙役和小商小販都學會體積計算嗎?你這是管理方法不科學,明白嗎?
所以,那個時候體積和長度不直接掛鈎,也不直接換算。量,就是用一個定好的容器去量一下。
但是,萬物都得有個源頭啊,這個源頭用什麼做標準呢?
經過海選………
初選………
優選………
決選……….
最後,大家決定,用五穀當中的黍shǔ這個東西做「基本粒子」。
黍就是小米,或者叫黃米。
古代有一段時間,還跟其它兩種兄弟作物搞不清楚關係,經常被人混用。現在很明確,古代的黍就是指小米。
而作為度量用的,是帶殼的小米顆粒,用常見的顆粒作為標準進行統計,有沒有點兒大數據的意思?
這個時候,就定了,100個黍的縱向長度就是1尺!
稍等,這尺怎麼就冒出來了呢?
嗯,這個嘛,系醬紫滴:
最早的時候,長度單位都是用人體部位來形容的。
注意,是形容,不是精確測量呢還。所以說,尺、寸、尋,這些概念早就有,只不過是形容詞,或者是名詞,唯獨不是量詞。
慢慢的,大家就用來當成長度單位來使用了。
但使用久了,就發現不夠精確,於是開始想辦法給它精確化,統一化。這就才使得小米登上歷史舞臺,這個時間大約是在西周時期。
於是,原來模糊的尺,就被小米(不是那個「小米」撒)給定義了,其它相關的長度單位也就有了歸宿。
我們可以整理一下:
1黍=1分, 10分=1寸,10寸=1尺,1丈=10尺
也就是說:
1丈=10尺=100寸=1000分=10000黍
另外還定義了幾個快捷鍵,搞不明白古人幹啥用的。
8尺=1尋(大約就是一人來高的樣子)
5尺=1墨(五尺為墨,倍墨為丈。)
------接下來將容積------
長度基本就醬紫,比較簡單,容器就麻煩些了。
長度原來還有個模糊的「尺」做基礎,然後用小米來測,那容器拿什麼當初始化單位呢?
聰明的古人選中了一個叫黃鐘律的東西。
話說「黃鐘律」是個什麼鬼?
律,就是定音器。
學音樂的人,尤其是學樂器的人都用過,說簡單點兒,就是個哨子。一邊吹它,一邊調樂器的音準。
黃鐘律,就是調「黃鐘」這個樂器的哨子。
那什麼是黃鐘呢?就是編鐘啊!
編鐘不是綠色的嗎,怎麼叫黃鐘?好奇怪啊!
………你看到那個都是出土文物的編鐘,被腐蝕的,人家幾千年的時候都是金黃金黃的。沒聽說過「黃鐘大呂」這個詞嗎?!說的也是它啊。
好了,這個是整明白了,可是容器跟他有毛關係啊?
關係大了!
因為,容積直接就拿這個哨子給定義了,最小容積單位稱為龠yuè,這個 「龠」就是那個哨子。
而後,
10龠=1合,10合=1升,10升=1鬥,10鬥=1斛hú,10斛=1鍾
也就是說:
1鍾=10斛=100鬥=1000升=10000合=100000龠
這個看上去也不複雜,但是麻煩從這裡開始。
首先,這是周制,齊國大概是因為經濟發達,比較早有了自己的體系,所以,齊國的體系不太一樣:
《左傳》記載,齊國用豆、區、釜、鍾來定義容量,而豆、區、釜、鍾這四種東西都是已經被發現的青銅器,博物館裡都能看到。
最要命的是,齊國都是用的四進位,於是就出現了:
4升=1豆,4豆=1區,4區=1釜,10釜=1鍾;
也就是說:
【齊制】1釜=4區=16鬥=64升;
是不是程序猿看了都很親切,有沒有點兒二進位的意思?
那麼,
1鍾=10釜=640升=6斛4鬥(最後這部分又是用的周制換算的)
這就是你會在有些地方說1鐘相當於10斛,而有些地方又說6斛4鬥,的原因----就是因為一個用的是周制,另一個先用齊制,再轉的周制(其實,我到現在也不搞不明白的是,他們為什麼只在最後一步轉換)。
經濟發達就牛啊?都統一用公制好不好?早晚因為你跟大家的單位不統一亡了國!
這個地方你要是轉不過來,不用太自責,我也半天才整明白的。
-----頭疼的重量單位-----
這麼鼓勵你是因為,麻煩的是後面的重量。因為重量和容量總有千絲萬縷、潛移默化的聯繫。
為了避免犯暈,先說基本關係吧:
100黍=1銖,24銖=1兩,16兩=1斤,30斤=1鈞,4鈞=1石dàn(舊讀shí)
厲害吧,除了第一個,後面沒有一個是十進位的,就是讓你摸不著規律,哈哈。
這裡先告訴你個知識點:
斤是農具,鈞和石都是樂器。
那「兩」又是什麼呢?
還記得前面說的,定義容量那個定音的銅管嗎?
把那個銅管灌滿小米,然後倒出來再數了一下,大約是1200粒(感覺好變態的做法)。
大家於是想到了100黍的長度是1尺,那重量也給頂一個吧,於是100黍的重量就定位了銖(其實銖下面還是細分了的,叫做「參」shēn,10參=1銖),
那麼一個銅管裝了1200粒小米,那就是12銖,兩個銅管24銖被稱為「兩」,就是兩個銅管裝的小米的意思,明白了吧?
不過這裡面的「石」是個很討厭的單位,因為它還跟容量單位混搭,有些地方會以十鬥為擔,也就是說:
1石=1斛
所以,你看見「石」的時候,不要奇怪,他是個串場的高手來的。
那麼,不是說,1兩=10錢麼?這個怎麼解釋呢?
而且,為什麼會這麼多都用樂器來命名重量單位呢?
好吧,這個下次告訴你,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