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度量衡單位換算和來歷都在這兒了

2020-11-29 通明主人

中國古代度量衡名稱多,早期制式多樣,後期又有幾次改制,是個挺複雜的體系,但是追根溯源,都跟兩樣東西有關:

一個是農業,另一個竟然是樂器。

首先說,度量衡是說了三個東西:

度:長度的標準

量:體積標準

衡:重量標準

理工男一看,馬上就不幹了----體積不就是長度的衍生嘛,這不科學啊。

廢話,我也知道,但古人就是這麼定的。

而且,這是3000+年前的人定的,那個時候你讓大小街道管事的,工商衙役和小商小販都學會體積計算嗎?你這是管理方法不科學,明白嗎?

所以,那個時候體積和長度不直接掛鈎,也不直接換算。量,就是用一個定好的容器去量一下。

但是,萬物都得有個源頭啊,這個源頭用什麼做標準呢?

經過海選………

初選………

優選………

決選……….

最後,大家決定,用五穀當中的黍shǔ這個東西做「基本粒子」。

黍就是小米,或者叫黃米。

長在田裡的樣子

古代有一段時間,還跟其它兩種兄弟作物搞不清楚關係,經常被人混用。現在很明確,古代的黍就是指小米。

而作為度量用的,是帶殼的小米顆粒,用常見的顆粒作為標準進行統計,有沒有點兒大數據的意思?

這個時候,就定了,100個黍的縱向長度就是1尺!

稍等,這尺怎麼就冒出來了呢?

嗯,這個嘛,系醬紫滴:

最早的時候,長度單位都是用人體部位來形容的。

注意,是形容,不是精確測量呢還。所以說,尺、寸、尋,這些概念早就有,只不過是形容詞,或者是名詞,唯獨不是量詞。

慢慢的,大家就用來當成長度單位來使用了。

但使用久了,就發現不夠精確,於是開始想辦法給它精確化,統一化。這就才使得小米登上歷史舞臺,這個時間大約是在西周時期。

於是,原來模糊的尺,就被小米(不是那個「小米」撒)給定義了,其它相關的長度單位也就有了歸宿。

我們可以整理一下:

1黍=1分, 10分=1寸,10寸=1尺,1丈=10尺

也就是說:

1丈=10尺=100寸=1000分=10000黍

另外還定義了幾個快捷鍵,搞不明白古人幹啥用的。

8尺=1尋(大約就是一人來高的樣子)

5尺=1墨(五尺為墨,倍墨為丈。)

------接下來將容積------

長度基本就醬紫,比較簡單,容器就麻煩些了。

長度原來還有個模糊的「尺」做基礎,然後用小米來測,那容器拿什麼當初始化單位呢?

聰明的古人選中了一個叫黃鐘律的東西。

話說「黃鐘律」是個什麼鬼?

律,就是定音器。

學音樂的人,尤其是學樂器的人都用過,說簡單點兒,就是個哨子。一邊吹它,一邊調樂器的音準。

網上可以買來試試

黃鐘律,就是調「黃鐘」這個樂器的哨子。

那什麼是黃鐘呢?就是編鐘啊!

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編鐘」

編鐘不是綠色的嗎,怎麼叫黃鐘?好奇怪啊!

………你看到那個都是出土文物的編鐘,被腐蝕的,人家幾千年的時候都是金黃金黃的。沒聽說過「黃鐘大呂」這個詞嗎?!說的也是它啊。

好了,這個是整明白了,可是容器跟他有毛關係啊?

關係大了!

因為,容積直接就拿這個哨子給定義了,最小容積單位稱為龠yuè,這個 「龠」就是那個哨子。

而後,

10龠=1合,10合=1升,10升=1鬥,10鬥=1斛hú,10斛=1鍾

也就是說:

1鍾=10斛=100鬥=1000升=10000合=100000龠

這個看上去也不複雜,但是麻煩從這裡開始。

首先,這是周制,齊國大概是因為經濟發達,比較早有了自己的體系,所以,齊國的體系不太一樣:

《左傳》記載,齊國用豆、區、釜、鍾來定義容量,而豆、區、釜、鍾這四種東西都是已經被發現的青銅器,博物館裡都能看到。

最要命的是,齊國都是用的四進位,於是就出現了:

4升=1豆,4豆=1區,4區=1釜,10釜=1鍾;

也就是說:

【齊制】1釜=4區=16鬥=64升;

是不是程序猿看了都很親切,有沒有點兒二進位的意思?

那麼,

1鍾=10釜=640升=6斛4鬥(最後這部分又是用的周制換算的)

這就是你會在有些地方說1鐘相當於10斛,而有些地方又說6斛4鬥,的原因----就是因為一個用的是周制,另一個先用齊制,再轉的周制(其實,我到現在也不搞不明白的是,他們為什麼只在最後一步轉換)。

經濟發達就牛啊?都統一用公制好不好?早晚因為你跟大家的單位不統一亡了國!

任性就很厲害咯

這個地方你要是轉不過來,不用太自責,我也半天才整明白的。

-----頭疼的重量單位-----

這麼鼓勵你是因為,麻煩的是後面的重量。因為重量和容量總有千絲萬縷、潛移默化的聯繫。

為了避免犯暈,先說基本關係吧:

100黍=1銖,24銖=1兩,16兩=1斤,30斤=1鈞,4鈞=1石dàn(舊讀shí)

厲害吧,除了第一個,後面沒有一個是十進位的,就是讓你摸不著規律,哈哈。

這裡先告訴你個知識點:

斤是農具,鈞和石都是樂器。

那「兩」又是什麼呢?

還記得前面說的,定義容量那個定音的銅管嗎?

把那個銅管灌滿小米,然後倒出來再數了一下,大約是1200粒(感覺好變態的做法)。

大家於是想到了100黍的長度是1尺,那重量也給頂一個吧,於是100黍的重量就定位了銖(其實銖下面還是細分了的,叫做「參」shēn,10參=1銖),

那麼一個銅管裝了1200粒小米,那就是12銖,兩個銅管24銖被稱為「兩」,就是兩個銅管裝的小米的意思,明白了吧?

不過這裡面的「石」是個很討厭的單位,因為它還跟容量單位混搭,有些地方會以十鬥為擔,也就是說:

1石=1斛

所以,你看見「石」的時候,不要奇怪,他是個串場的高手來的。

那麼,不是說,1兩=10錢麼?這個怎麼解釋呢?

而且,為什麼會這麼多都用樂器來命名重量單位呢?

好吧,這個下次告訴你,一定。

相關焦點

  • 知道古代度量衡是怎麼來的嗎?
    度量衡傳說來自於大禹治水時,《史記》記載大禹當時「左準繩,右規矩」以勘探山河形勢。不過以考古證據來說,中國最早出現度量衡得到了商朝。出土的牙尺換算成今天為15.8釐米。大禹治水可見在早期的行政管理中人們已經認識到使用標準度量衡來進行諸如劃分土地、徵收賦稅等等日常活動的便捷。那麼寸尺、斤兩又是怎麼來的?《漢書·律曆志》就明確記載每種單位的定義。
  • 度量衡單位換算器 v1.8
    度量衡單位換算器介紹  全功能度量衡單位換算器  目前最齊全好用的單位轉換應用,超過53種分類,1025種單位換算,公制、英制、美制單位全面囊括。  √ 53種分類  √ 1025種單位  √ 全高清設計  √ 退位按鈕  √ 簡單易用
  • 談談美國(英制)度量衡
    比如,常會看到室外氣溫80度以及聽到某某人身高5英尺11英寸 等等,總是讓來自中國的同胞們不知所云。歸根究底,還是不同的度量很惹得禍。這不免讓筆者想到了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使用不同的度量衡,大大阻礙了各國的交流。因此,從促進文化與商業交流的角度,了解另一個國家的度量衡還是重要的。      總體來說,當今世界主流度量衡單位大致分為兩大正營。
  • 為什麼說英制度量衡是世界上最差的度量衡系統
    全世界除了美國、緬甸和利比亞3個國家官方使用英制度量衡系統外,大多數國家都使用公制度量衡。儘管本文作者身處美國,每天都需要在英制度量衡和公制度量衡之間進行不停切換,早已習慣了兩種度量衡,但是比較下來還是覺得公制度量衡更具有優勢,畢竟不是每個人都了解在英制度量衡單位中還有1 shatments。
  • 光速和度量衡單位,誰定義誰?答案藏在度量單位的發展史中
    (「milia」在拉丁語中表示「千」)英國人在中世紀後期發展了一套度量標準體系,確定了幾種度量單位例如大麥長度,英寸,手長,腳長,英尋,杆長,費隆,英裡等之間的換算關係。所有的度量單位都被定在單獨的一個標準碼內,一根按照此標準製作的長棍被存放在倫敦塔內。幾個世紀過去了,此標準碼的複製版被製作並分配至當地,稱為當地的的度量標準。
  • 訪談︱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為何沒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觀念
    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古代度量衡器提供了切實依據,古代度量衡有什麼作用?秦統一度量衡的意義何在?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與西方的度量衡制度又有何區別?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籌建處的趙曉軍研究員,請他為我們講述古代度量衡背後的故事。
  • 古代千鈞多重?七尺多高?鬥酒算海量?一組圖還原古今度量衡差異
    然而在大家接觸歷史的過程中,受影視劇的影響,對歷史上度量單位的感知常常來源於影視演員與道具,譬如觀眾們對關羽的身高認知,幾乎源於演員陸樹銘的影視形象;而在史料文字記載中傳達的度量單位又不十分直觀,譬如古文中的七尺男兒具體是怎樣的一副身材?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 美國人堅持使用英制度量衡,造就了多少不便?
    而這個國家在許多方面都達到了世界之最,全球第一,包括科技、軍事等等領域。但是有一點很奇怪的是,這個眾多方面都強大無比的國家,卻一直沿用古老的英制單位,與這個瞬息萬變而又處處相連的世界格格不入。關於度量衡的單位,這世界估計只剩下兩種,公制和英制。
  • 香港度量衡,你了解多少?
    南都訊 記者王睦廣 發自香港 在香港,購買參茸海味和藥材時1兩約等於37.8克,購買飾金時1兩卻又等於37.429克,香港和內地在度量衡的使用問題上存在著一定差異,你又了解多少呢?
  • 每年必考:時差、離境退稅和溫度、度量衡換算
    然後從中區的邊界線分別向東、西每隔15度劃1個時區,東西各有12個時區,而東、西12區都是半時區,合起來稱為12區。各時區都以該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該區共同的標準時間。(三)北京時間北京位於東經116.24度,劃在東8區,該區的中央經線為東經120度,因此,「北京時間」是以東經120度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間。
  • 從古人的飯量看度量衡
    度量衡制度是古今都不可缺少的,度量衡指的是計量長短、容積、輕重的統稱。「度」是計量長短,「量」是計量容積,「衡」是計量輕重。度量衡的制度一直都在變動之中,直到今天才穩定下來。說到這古人的飯量,古今度量衡之間的差別便十分形象了。
  • 這些奇葩的度量單位
    這謎一樣的計量單位,到底該如何換算呢?量個長度要用碼,喝個啤酒要用品脫,稱個重量要用磅。這些我們常見但很少會用到的度量單位,都是英制單位。英制單位最大的特點是有著神奇的換算進位,比如一英裡等於8浪,1浪等於10鏈,1鏈等於11英尋,1英尋等於2碼,1碼等於3英尺,1英尺等於36英寸,那麼問題來了,一英裡等於多少英寸?
  • 國際度量衡大會將廢除千克原器和其他三個基本單位的SI定義
    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的官員宣布,在下周舉行的會議上,將重新定義公制系統中所使用的四個基本單位。
  • 從公制戰勝英制市制,聊聊怎樣給孩子進行度量衡測量的啟蒙?
    (點擊閱讀:白粥和牛奶哪個更有營養?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坑)計量是現代科學的基礎之一,判斷輕重、大小,遠近,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基本技能,度量教育也是數學啟蒙中的一環。今天我們聊一下幾種計量體系以及小朋友的度量衡教育。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1911年之前一直到清朝,中國還是封建王朝統治;1911年之後,中國封建社會結束,雖然辛亥革命並不是完全成功的革命,但至少明面上,中國還是和世界接軌了。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
  • 百度計算器和度量衡轉換怎麼用
    在百度的搜索框中,您也可以做度量衡轉換。格式如下:  換算數量換算前單位=?換算後單位例如:  -5攝氏度=?華氏度公司簡介  百度,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最大的中文網站。2000年1月創立於北京中關村。
  • 來了解一下美國人自成一套的度量衡吧
    當你查看自釀啤酒的英文資料或者配方的時候,有時會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計算單位,例如fl.oz,barrel,°F,Tbsp,pts,更多的時候是我們不習慣的英制美制單位。本文就為釀友們總結一些自釀啤酒常用的計算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 古代為什麼1斤要換算成16兩?這是中國古人大智慧的體現!
    中國早在4000年前就使用了十進位作為日常生活中各種計量單位的換算,「屈指計數,逢十進一」,但是當我們翻開歷史的書頁,就會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中國古代的度量衡進位制,只有在秤的「斤」的進位上,採用了「十六進位」,成語「半斤八兩」正是由此引申而來。
  • 提起度量衡只知秦統一?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2500年前,我國已有「度量衡」的描述。一斤十六兩的秦朝衡制,沿用了2000年。成書距今約2500年的《論語》《禮記》等,都已對「度量衡」有了描述。《禮記·雜記下》中說:「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幣錦二兩」「百兩一布」的記載。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
    該書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何傳啟研究員及其團隊完成的第19部年度報告,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何傳啟表示,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的提出和建立,標誌著現代化科學走向成熟,現代化研究從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從闡釋性描述走向規範化和標準化分析;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是現代化進程的度量衡,也是現代化領域的一種計量和標準體系。 何傳啟介紹說,《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主要包括五項內容: 一是現代化進程的度量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