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還是「無不為」?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2021-01-09 拾荒記

著重從《老子》文本原義,來詮釋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認為:「無為」,

不是不作為,而是不私為,不妄為,不違背自然法則、自然規律的順其自然、順應時勢的合道、合理的作為。「無不為」,是對「無為」的全面闡發。「無為」與「無不為」,二者是辯證的完美統一,並不矛盾。在準確把握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基礎上,對張振國先生的《無為無不為——剛柔相濟的選擇》一文的一些觀點,提出討論。討論的方式不是一般的直接批駁,而主要用「附錄」介紹老子在世界的巨大影響,來看其「普世之用」,以消泯人們對老子和道家、道教的誤解。

關鍵詞:無為 不妄為 順其自然 普世之用

《恆道》第一個欄目「弘道堂」,每期都登載探討「道學」的學術論文,因為2017年的春季號、秋季號刊登我的文章,這兩期該欄目中的其他幾篇我都認真地予以研讀,頗受啟發。當然,也同時生出許多不同的想法和見解,這是正常現象。特別是,關於《道德經》的研究,是會常讀常新的,總是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認知,故而,沒有產生再做進一步探討的意向。唯獨看了張振國先生的《無為無不為——剛柔相濟的選擇》一文,覺得還有必要就此論題,再做辨析,作為張文的「餘論」,或「補綴」,名之曰《也論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

首先,我們必須從《老子》的文本出發,來看老子的「無為」與「無不為」的真正意蘊是什麼。

1、關於無為

《老子》第二章後半篇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緊承此章開頭兩句而來。因為「天下皆以美之為美」屬於人的有意作為,這樣就會違背自然法則辦壞事,造成惡的結果,所以聖人要以無為的思想處理事情,「行不言之教」。「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違背自然法則,不任意作為。「不言」,並不是啥都不講,而是強調「行」,以實際行動作出榜樣。「聖人」,有的注家認為是指「有道之人」,此說成理。但老子這裡所說的「聖人」是指遠古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一類以天下為己任而不為己有的君王,也包括像老子這樣有道的先賢。

此段中間三句,是說萬物有所作為而不言、不誇耀,也不憑著有功勞自以為是,反而功成不居。這是一種值得效仿的行為。老子重「行」而不重「言」。這裡「萬物」是主語,老子以萬物作比喻。聖人效法萬物,和萬物一樣,默默奉獻而功成不言、不居。於是,「功成不居」就作為成語成為千秋萬代賢能者的行為準則。最後兩句,「夫唯不居,是以弗去」,是說萬物,也是說聖人,正是由於功成不居,因此他們(它們)的功德永遠不會逝去。

老子此章所說的「無為」,其真正含義,一是「不違背自然法則,不任意作為」,第二層意思是不懷個人目的,不為私,而是「為而不恃,功成不居」。第三十八章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無以為」就是上德之所為沒有為己、為私的原因,而是出於治世為眾人的目的。

「無為」,絕不是什麼都不做。第三章最後兩句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無為」也是要「為」的。過去許多論者,將無為理解為「什麼都不做」,於是認定老子是虛無主義者,這是對老子思想的極大誤解!

第六十三章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為無為」,即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和六十四章「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之意。「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或完全不為,而是「輔萬物之自然」的有為,而不是違背自然的妄為。

「事無事」,即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無事」之意,是說君王要獲取天下民心,須做「無事」之事。

「味無味」,與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義同。品味「無味」,就是要了知真道。

這三句的中心意思是:君王治國,民眾做人,都要「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了道合道。

三句的首字「為」、「事」、「味」皆作動詞用,意思是為的是無為,從事的是無事,品味的是無味。

這些都說明,老子所說的「無為」,有其特定的含義。不能單從字面上想當然的去詮解,必須聯繫全章,以及書中使用過「無為」的篇章,作全面地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無為」的精義,以避免斷章取義的片面理解。

2、關於「無不為」

《老子》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將「道」的性能和作用表達得十分全面、圓滿。此前各章所涉之「道」,皆以「無為而治」為旨歸,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什麼都不做才合乎「道」,其實老子所說的「道」不是一個純概念、純符號性的死東西,而是永遠處於運動狀態的活勃勃、有生氣的存在;它生了萬物,又無時無刻不在「愛養萬物,化育萬物」;只是它「生而不辭」(第三十四章)、「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十章)罷了。無為,就是處事順其自然,合乎天道人道,不違背客觀規律,不強扭人民意志,「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

「無不為」,「為而不恃」,就說明「道」是有作為的。如果不作為,怎能生萬物?只不過它不是有意而為,屬於自然而然罷了。「無不為」和「無為」並不矛盾。不僅是一般注釋家所說的只是結果——萬物由之而生,而且也是過程。是按「道」的自然而然的法則,如陽光雨露「潤物細無聲」一般,萬物受之而不察知。這就是「道」所特具的性能、品格、作用。

侯王假使能持守像「道」這樣的德性、品格,以此治國,人民群眾就會自我化育,按照各自的願望去從事,去勞作,去交往,「功成事遂」。

有的注家認為「萬物將自化」,指的是侯王與民眾形成尖銳的對立,守道以後,矛盾自然化解。此見看似創新,卻不符合老子的本義。因為侯王若能守道,就可以與民眾不發生矛盾衝突,根本不存在化解的問題。「自化」,是說自然而然的變化、發展。

老子這裡設想的是理想化的侯王、理想化的社會,在當時和以後的幾千年,沒有按照老子的意願去發展,從漢代「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始終處在主導、統治地位,老子和道家只是偏安一隅,多被統治階級所排斥,這好似老子的局限和悲哀。然而,老子無為而治,讓民眾自然發展、各有所宗的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所主張的共產主義從根底上有相通之處。待到人類社會物質極大豐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那樣的理想社會會不會出現,是值得研究和期待的。目下,「孔子學院」辦到世界各地,但孔子研究始終沒有老子研究「熱」,《老子》的讀者群體在世界範圍,據最新統計,已經超過原來保持第一的《聖經》,這是頗為引人深思的。

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只是人們日用而不知罷了。數千年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就是循著自然而然的規律在演進。例如,市場經濟的規律,總是按照它的自然而然的法則運行,並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而轉移。完全是順者昌,逆者亡。這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最好的註腳。你說它「做了什麼」,它似乎什麼都沒做;你說它沒做,它什麼都做了。老子所說的「道」,就是這樣,「無為而無不為」。

我們再回到第三十七章的解說,來繼續分析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侯王」,有作「王侯」者,非是。侯王,應指諸侯國之王;「君王」,當指周天子。老子這裡只言「侯王」,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因周室王子朝內亂受到牽連,「免官歸居」。他這裡不用「君王」,肯定是為了避嫌。但他說侯王,並不意味著不包括或不指向君主。第二十六章「萬乘之主」,就既指侯王又指君主。

第三十七章後半段說:「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句中的「將」字作「請」解。《穆天子傳》:「將子無死,尚能復來。」郭璞註:「將,請也。」故而「吾將」就是「吾請」。請誰呢?請侯王。侯王若能按「無名之樸」行事,作出榜樣,自然會對萬民起「鎮」的作用。

「鎮」,不作鎮壓解,義為安撫、安定。《後漢書皇甫規論》;「遣匈奴以宮姬,鎮烏孫以公主。」古有「鎮撫」一詞,《左傳昭公十五年》:「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撫其社稷。」

遺憾的是,歷來注家不但對「吾」字多有迴避,而且對「將」字一貫無解!大概都以為是老子「將鎮」。

其實,河上本早就解為「王侯當鎮撫以道德」。雖未將「鎮」作安撫解,卻將鎮、撫合而用之。遺憾的是,也對「吾」、「將」無解。

「無名之樸」是什麼意思?筆者在註解第三十二章時已有涉及。「無名之樸」,是指「樸」的真實存在,老子請侯王用「鎮」當然要用真實存在付之實施的「樸」,而不是作為名號、概念的「樸」。「樸」,在《老子》文本中,往往代表「道」,具有「道」一樣的品格、性能。

請看看,老子遣詞達義多麼縝密深邃,真是讓人驚嘆不已!

帛書本重複了「鎮之以無名之樸」,貫通了文義。用帛書本來校正三個通行本,準確的表達應為「鎮之以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誰「鎮」呢?侯王,呼應前句的「吾將(請)」。誰「亦將不欲」呢?「萬物」(民眾)。民眾因侯王按「無名之樸」行事,樹立了榜樣,起了「鎮」的作用,他們也就將「自化」而「不欲」。

「不欲」,是說不產生貪慾、妄欲。

如果侯王、民眾都沒有非分之欲,而心神安然淳靜,那麼天下將自然而然地走上正途。

最後一個字,有作「正」,有作「定」。河上今本作「定」,《道藏》本作「正」。從修身的角度講,「定」與「靜」配相宜。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正」有發展的趨向,為優。

老子請侯王「鎮之以無名之樸」,老子的「請」,後文之「鎮」,都是有為之舉動。足見,老子所說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只不過要自然而然地順其自然罷了。

《老子》第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為道日損」,就是說「道」也要為,也要修。《莊子知北遊》引此章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老子對人類社會及其學術思想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了「道」這個既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義,有具有形而下的本體意義的概念。又提煉出了「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這一反映、涵蓋宇宙萬事萬物產生、發展、演變規律的總法則。而「道法自然」的核心、精髓,則是「無為而無不為」。因而,對於「無為而無不為」的理解和闡釋,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吃準、摸透其精義,才能談得上應用、實行。

老子所說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這是天地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總法則、總規律。自然界就意味著「自然而然」,將二者不能截然分開。

對於天(西方所說的「宇宙」)來說,我們能感受到的天是日月星辰以及晝夜的黑白交替,永不停息地反覆運轉,自然而然,體現著「道」的特性,「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沒有誰能改變它,終止它。有的星體墜落,有的星體碰撞,那都是按照自然而然的規律自身在尋找平衡。

地球(包括屬於自己的大氣層)有陰晴、雨雪、雷電、旱澇、地震、海嘯等等,它也自然而然地時停時作反覆變換,以維持自身平衡,求得相對的穩定性,人類對它的作用微乎其微。實踐已經證明,「人定勝天」的口號,是自不量力的主觀意志極度膨脹的笑料。但地球卻受天體的影響和制控極大。白天黑夜、潮起潮落等地球無法更改,所以老子說地法天。

地球上生命體(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萬物」,包括人類)要靠日光、空氣、水生長,同時受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規律所支配,自然而然地自生自滅,雖然各自採取這樣那樣的方式以求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延長自己的生存期限,但仍改變不了自然而然的生、滅法則。

人類是特殊的生命體,除了天地和其他物種所營造的環境之外,主要是社會環境;而社會環境又主要為社會制度所決定。考查人類社會制度的演變,由原始公社到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凡是世界上較大的經濟體國家,都經過了不同時限卻幾乎相同的這些發展階段。為什麼?就是「道」的自然而然的法則在起作用。尤其是蘇聯、東歐、中國市場經濟的回歸,充分說明自然而然的法則是難以跨越和不容違背的。人在這「道」的自然而然的運行法則面前,顯得那麼渺小!只能是順其自然的順應,不能強行去違扭。主宰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帝王,朝代更替,都想保住自己的皇位,可最後他們還是抗不住社會發展規律的巨大力量,而煙消雲散!

寫到這裡,筆者吃驚地發現,老子關於「道」的理論,其預見性、概括性、客觀性、科學性是無與倫比的。對於後世人來說是如何吃透它、學習它、應用它的問題。別再豎挑鼻子橫挑眼地去苛責它。

其次,我們對張振國先生的文章中的一些理解與闡發,進行必須討論之討論。

張文所引《文子自然》對「無為」和「無不為」的解釋,基本符合《老子》文本之要義。《淮南子》基本沿著《文子》的理路,沒有出軌。張先生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段文字揭示了『無為』含義的範疇,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簡潔明了地說就是『不私為』『不妄作』『無雜欲』」。這些觀點,基本合乎老子思想的精義。其後一些說法,雖有問題,卻無大錯,不足為論。然而,張文的後半篇,有幾處論述,實在令人難以認同,不得不提出討論:

張文說:「人性證明君無為不可能導致全民無為,君率先垂範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否則還要廷尉,都察院御史做什麼。君無不為可能導致多數人無不為,這將出現『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的結局。」

張先生認為「君率先垂範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這首先是對《老子》第三十七章所說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的異議。對老子之文,不是說不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而是這牽扯到對普遍真理的認知問題。人們常說「上梁不正下梁歪」,「正人先正己」,「率先垂範」,……這些都是在強調首腦人物的帶頭示範作用的重要性,這可以說是古往今來被人們普遍認可的真理。而張先生卻另立新論,說「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既然「有限」,那也就沒有什麼「重要性」可言。這就是說「首腦人物的帶頭示範作用」可有可無,不必強調。現在中共中央不斷強調「從嚴治黨」,就是要全黨全國的領導層率先垂範,這是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如果按照張先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觀點,也就成了大可不必。請張先生想想,這樣行不行?

按照張先生的邏輯,「人性證明君無為不可能導致全民無為」,這完全可能。因為,百人百性,總是有人冥頑不化。但是,卻不能以此為依據,作反證,來否定「君率先垂範的作用」。

再,「無不為」與「為者敗之」的「為」,二者不能等同。「無不為」,按照我們前面的分析,是不妄為,順應自然規律的「為」。而「為者敗之」的「為」,是不辨時勢、違背民願民心的妄為。張先生不加辨析,將二者扯在一起,令人真是有點啼笑皆非!

張文又說:「……道家既看不慣舊貴族,也不贊同新貴族,又不願意和下層百姓為伍,既不想失勢,又不想顯山露水,自傲中夾雜著自卑,孤芳自賞中染有顧影自憐,想創業卻無創業的魄力雄心,處處尋找沒有結果的自慰,獨立而無法與人合作,哀嘆自己又哀嘆別人,於是從周文化中獨立出來,撐起順其自然、無為清淨、柔弱應世、無為無不為的道家大旗。如果補上被省略的主語『我』,即是『我無為而我無不為』,『我』成為陳述的對象。簡單地理解成『我無需私為、妄為、,我不能不私為妄為』,內中充滿著失落與無奈。道教將之作為教義後沒有對其做過認真的詮釋,而使用的頻率卻是很高。

社會不和諧的根本問題歷史上是耕者失去土地,經濟社會是勞動分配不公,道教無力解決這一問題。但從存在就是合理的角度發揮『無為』的勸導、安慰的作用,讓人們認識自己在社會的發展中的地位。『道』為萬物之母,是共性的,在這裡研究共性是沒有意義的,研究萬物,即個性,才能發現道與萬物的關係。超過了個體的『道』的容忍度。『道』才會以無不為的形式出現,表現出『反者,道之動』的自然性,是順其自然的具體反映。」

張先生的這兩大段論述,涉及的問題太多,本文篇幅所限,無法全部一一提出討論。我先將原文引出,希望專家、學者,以及廣大讀者,參與討論,以求得有比較正確的認識。筆者根據網文《古今中外名人對老子及其所著〈道德經〉的評價選輯》整理了一篇資料匯集——「《老子》的普世之用」,作為「附錄」,附於本文之後,讓大家看看,老子和道家,是不是像張先生描述的那樣,可憐可悲?

已經攀登上世界思想文化最高峰的老子,是我們中國人,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許許多多在外華人,皆引以為豪!現在,我國倡導文化自信,有老子這樣位居世界第一的偉大思想家,給我們的文化自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充足了底氣。我們不能自慚形穢,自毀長城!

附錄:老子的普世之用

《道德經》和佛經、《聖經》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道德經》是老子在世時撰著的書,全說的是「人的話」,而佛經、《聖經》是釋迦牟尼、耶穌成佛、成上帝之後傳授、默示的「經」,全說的是「神的話」。《老子》所言,關乎社會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生命的,甚至科學的諸多方面,因此,在「富於社會實踐性、應用性」以及廣泛性的這一特徵來說,老子的哲學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是相通的,相近的。

整部《老子》,把「道」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道」是宇宙萬物產生的總根源、總根據。但老子言道、論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卻在於人,在於人的社會,在於社會的人,在於人的方方面面,在於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無所不及。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人學、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生命學、天文學等多學科的思想庫、智慧倉、百科全書。全都是以人為本,以人與社會為核心的,顯示了其廣泛的社會實踐性的普世之用。美國《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全世界自古及今最有影響力的十大作家之首。據「百度貼吧《道德經》對世界的影響與古今中外名家評價匯總」所載:「在西方《道德經》的銷量已經超越了《聖經》,躍居所有經典之上,現已榮登世界書籍排行榜榜首之位。」老子,不僅是中國的老子,而是全世界的老子。

(一)政治方面:

有人認為《老子》是「王官之學」,又有人認為《老子》是講給周朝廷太子的「教科書」,這些看法肯定是不準確的以偏概全。但卻說明,《老子》一書政治色彩是很濃重的。老子的治世學說——「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道治國」,「以正治國」,雖然沒有被中國的歷代統治階級所普遍認可,然而,漢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出現,是老子治世思想的結晶,卻是被普遍認可的。

老子的政治主張,在國外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美國,老子的思想影響無所不在,小到企業管理,大到國家的治理,都可以看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力。前總統裡根在《國情諮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引起一家出版公司以十二萬美金將《老子》一書重新翻譯成英文。《紐約時報》也曾刊載了一篇題為《老子忠告柯林頓》的文章,竟引用了十三句老子的經典,來點評這位新上任總統的言行,約佔篇幅的三分之一。所以,用「總統之師」,來形容老子在美國政壇上的地位。

最喜歡閱讀《道德經》的便是原美國總統歐巴馬,他是根據沃琳巴菲的介紹來讀《道德經》的,沃琳巴菲是歐巴馬的朋友,也是他的財力支持者。「促銷《道德經》是人類的福音」,這便是歐巴馬的評價。歐巴馬多次表明,他當選為美國總統的很大幫助來源於道德經。當然歐巴馬不是第一個閱讀道德經的總統,學習過道德經的還有林肯,英國首相邱吉爾等等許多知名的國家領袖。

曾任俄羅斯總統的梅德韋傑夫認為:《老子》所說的「得與忘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可以應對當下金融危機。

(二)經濟方面:

在西方,老子為何比孔子更流行?真正讓我們刮目相看的,莫過於老子的思想,在西方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廣泛應用了。正當中國的企業界加快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技術時,西方的企業家們也加速了吸納中國的傳統精華,可謂中為洋用的實例。《老子》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大體可以分為領導藝術,經營之道,均衡與和諧,以及拓展亞洲業務等等。於是,道家的哲學,被作為現代商業原則的理論基礎。

英國學者指出,市場經濟思想的真正鼻祖不應是英國人亞當斯密,而是提出「無為而治」思想的中國老子,比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等等

日本著名企業家「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說:「把《孫子兵法》用在銷售上,把《大學》用在管理上,把最難懂的《道德經》用在最重要的領導層上。」「我並沒有什麼秘訣,我經營的唯一方法是經常順應自然的法則去做事。」「過分追求欲望的結果是:不僅不能感到舒適,反而會感到痛苦,喪失自我。」

(三)哲學方面:

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性——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每一個命題,都要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這就是我的三段式解讀法。」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這是一種關於理性的學說,理性是宇宙的內在秩序,或萬物的固有法則,是太極,即高高在上的載著所有椽子,而且是在它們之上的頂梁。」「太極,實際上就是無所不在的世界心靈。」「道學是一種從客體出發的哲學體系,而儒學實際上是一種世俗的政治學說。」

美國學者芭莉婭在讀了《老子》一書後感嘆道:「老子的智能是人類的智能。」「在美國歷史上似乎還找不到像老子這樣大徹大悟的哲學家。」

(四)科學方面:

一位德國科學家獲得一項最新科學成果,他幾乎翻遍所有哲學書籍,都沒有找到他的科學成果原理的哲學依據。最後,在老子《道德經》上找到了。他異常興奮地說:「現代科學的尖端,無非是老子在幾千年前寫的哲學著作的具體例證而已!」 

美國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潑勒博土,驚奇地發現了老子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他感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

中國數學家陳省身介紹說:他在愛因斯坦家裡看到,書架上擺著《老子》。又有人在愛因斯坦家裡的一個書架上發現了一本已經被翻爛的德文版《道德經》。

1998年1月,諾貝爾獎巴黎宣言指出:「二十一世紀世界科技、文化命題要到2500年前的中國老夫子那裡去尋找。」「老夫子」就是指老子。

丹麥物理學大師玻爾認為他的「互補原理」與道家的「萬物負陰而抱陽」的思想相同。(「萬物負陰而抱陽」是《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文字)

美國當代物理學家惠勒認為道家的「有無相生」(《老子》文句),是他的「質樸性原理」思想之先驅。

筆者撰寫了《<老子>的現代科學意義》一文,發表於香港道教學院《弘道》2016年第一期,從「道」的「物質構成論」、「有無相生論」、「宇宙生成論」、「粒子傳播力論」、「光能感應論」幾個方面,予以闡釋論證。

(五)文化、人生及其他: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說:「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狀況,甚至已經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將達到的狀況。」

英國著名詩人約翰高爾:「《道德經》的意義永無窮盡,通常也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這本書道出了一切。」

哲學家尼採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國前總理施洛德曾在電視上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美國好萊塢影星莎朗史東憑著《道德經》走出了離婚陰影,重塑生活信心。

日本學者盧川芳郎:「《道德經》有一種魅力,它給在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

德國戰後一家著名報紙評論:「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美國著名學者蒲克明肯定地說:「《老子》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

俄國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列夫.託爾斯泰:「孔子、孟子對我的影響是大的,而老子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

當整個世界都面臨生態失衡、生存環境惡化,面臨檢討人類現有的生活方式之時,老子的回歸自然、無為處世的思想,對於東西方應對地球生態問題,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導和行為指南。(王紹葉:《在西方,老子為何比孔子更流行?》天涯博客)

國外論壇網友熱評:「道德經與自由民主、自由法制、市場經濟、科學技術等現代元素不謀而合。」

老子和他的5000言,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是宇宙學、哲學、政治學、軍事學、社會學、法學、契約學、修身理論、民主理論、教育理論、競爭理論、國際關係理論、養生理論、修身理論、氣功理論、飲食文化、娛樂文化的開山鼻祖和最高綱領。是中國的聖經,是人類的最高智慧,是濟世救人的神藥,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寶貴經典,又是一部晦澀深奧、包羅萬象的「天書」。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

德國傑出學者尤利斯葛爾:「也許老子那個時代沒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許真正認識老子的時代至今還沒有到來。」

另據最新的統計,《老子》外文譯本的發行量已經超過了《聖經》。如果加上中文本,《老子》無疑是當前世界發行量最大的文化典籍。

來源:道教之音 作者:王西平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主旨雖然《道德經》產生了眾多的流變,但是它所表達的主旨基本還是保留流傳下來,所以我們重點去探討它的主旨,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要理解「無為」得結合上下文去分析,因此人們對「無為」的理解也產生了多種意思。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國學)
    《道德經》第三章,是後人對老子產生誤解的一個重要來源,主要和這一章中「無知」和「無為」的提出有關。「常使民無知無欲」,有的人評論為老子這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是「愚民政策」。「無為」,則讓人認為老子思想消極,且認為是老子本人懷才不遇,所以才提出「無為」的不積極進取的思想主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到底什麼是「無知」,什麼是「無為」?
  • 先祖老子告誡後代要無為而治 做事的時候不要做那些破壞大自然的事
    一切災禍都是感招而來的,病毒告訴人類不能再吃野味,吃了只能帶來瘟疫與禍害。如果不覺醒,否則人類總有一天會影響到自身生存。老子講道可道,不是隨便說的,他用道來講人生,講地球人男女,講地球白天與黑夜,講萬物生長,就像道的那樣,就是像在一個太極的框架結構裡一樣。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大」非「至」,而為「道」這裡有個概念需要先辨析一下,即文章中的「大」。「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常常被認為說的是「至高的音樂」和「至尊的道」是「無聲」「無形」的。
  • 《老子》的生態智慧及其現代意義
    老子的「道」是一種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倫理觀,它要求人們的活動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與深層生態學的生態中心主義觀念、反等級態度以及「自我實現」的理想境界是十分吻合的。  再次,要對自然存一份愛惜之心。老子認為對待萬物應採取「儉嗇慈善」的態度,唯有如此行事,每個人才能修煉自身,使「德」不斷積累,體認「道」,達到「玄德」,從而保持平衡和諧的狀態。
  • 老子天道觀念的哲學意義與《道德經》一書的宗旨
    老子以前的天道觀念,都把天看作一個有意志、能喜怒、能賞善罰惡的主宰。而老子則反對有人格的上帝,主張按照自然界本來的面目去認識它,說明它。老子以道,而不是上帝或神明來作為最高的哲學概念,衝破了宗教神秘主義的牢籠,使人們的思考從宗教迷信中逐漸解脫出來。
  • 老子的「無為」是指什麼?從三個層面理解,助你到達人生最高境界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治國需「無為而治」,那"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會理解成「順勢而為」,其實不單單是這樣解釋,"無為"包含3個層面的意思,這才是老子主張的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一:利物不爭《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老子》道術之奧:道為術之究竟,術為道之津梁
    一言以概之,道之為術就是以什麼路徑、方法達致什麼樣目標的問題。前一個「什麼」包括素質、能力和德性、品格,後一個「什麼」包括願望、目標和結果、目的。道術價值的臧否,既決定於前一個「什麼」,又決定於後一個「什麼」。為了達致向善的目標,就必須舉措有方,採取達致成功的有效工夫和正確路徑。在《老子》道與術的關係上,道為術之究竟,術為道之津梁,道為體而術為用。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01老子為什麼要拋出這些問題?老子之所以要拋出這些問題,是因為這些問題在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時代是確實存在的,是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看似無解的難題,同時也是各個諸侯國普遍存在並且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知道,《道德經》作為道家的代表著作,其中用道家的哲學思想來論述了關於修身、治國、用兵、養生等方面的處世之道,但是其主旨還是更多強調的是政治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老子從他的角度去看待如何治理國家。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老子的幫助
    一般人認為無為、訥於言、不智、愚樸、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他應屬振聾發聵、語出驚人之人。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辯證法出神入化,令人驚嘆。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 老子向人們揭示的宇宙誕生真相
    老子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所以,人類越發展,離誕生的家園越遠,也越難找到回家的路。人們把知識分學、分科、分派……把問題弄得高深莫測,也使問題更加繁雜無序。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先哲老子,在幾千年前,圖難於宜,為大於細,觀察求證,對比推理,寂寥中看清世界,虛靜中辨明真理。
  • 老子《道德經》這2個字,讓你徹底擺脫人性的束縛
    無為這2個字,是理解老子《道德經》的關鍵,而如果你能真正讀懂老子的無為,並且融入到生活裡面,你幾乎就可以得到老子最大的智慧。到底如何正確理解老子無為這2個字?王東嶽對老子「無為」這兩個字的解釋是:「老子反對人類的一切文明化作為」。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關於無和有的關係,老子在第十一章有詳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1章)】。說到老子,許多人都說「無為」、「不爭」,然老子的無為不爭不是不作為、與世無爭的意思。老子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又雲【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大器晚成」 原為「大器免成」 出自馬王堆甲本
    長沙馬王堆漢帛書《老子》說文□林一杕9月7日《羊城晚報》B4版,錢國宏發表《「大器晚成」的「大器」是什麼》 一文。其實,「大器晚成」原為「大器免成」。與「希聲」、「無形」為並列,名詞之前都是否定詞。「大器免成」,是說大器不需要加工。於義為順。但通行各本均作「晚成」,千百年來已被作成語,故譯文從通行本。楚簡乙本作「曼成」,於音,通「免」,韻通「晚」,可並存。《老子》原本疑為「免成」。
  • 水的哲學,老子與孔子是如何評價水的?
    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讚嘆水,水有什麼好讚嘆呢?孟子回答他:「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說水從源頭滾滾流出來,不論白天黑夜源源不斷,不見停歇。它流到坑窪地帶,就慢慢積攢成水坑、池塘、湖泊,等湖泊中水滿便又繼續往下遊流去,最終匯入大海。
  • 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學說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儒道法無為,墨家有為
    那麼這四個學派的學說分別有什麼特點和異同呢?居士我慢慢為你分析。我們可以依據他們在政治思想上的不同,將這四個學派大致分為兩類,儒、道、法三家都提倡「無為」,可以算作一類,而墨家提倡有為,單獨算作一類。是的,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儒家和法家也都是提倡無為的。首先我們來看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