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前的天道觀念,都把天看作一個有意志、能喜怒、能賞善罰惡的主宰。而老子則反對有人格的上帝,主張按照自然界本來的面目去認識它,說明它。老子以道,而不是上帝或神明來作為最高的哲學概念,衝破了宗教神秘主義的牢籠,使人們的思考從宗教迷信中逐漸解脫出來。
在老子看來,道是天地萬物的原因,是天地萬物之所以為是的本原,可以說沒有道就沒有天地萬物的存在,所以道對於天地萬物而言可以言長言大,可以看作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或「統治者」,但是天道是無為的,它的無為性在於它生有天地萬物而不生有自身,它是天地萬物之為是的原因卻不是它自身的原因,所以對於天地萬物而言,道「長而不宰,為而不恃,功而不居。」
這就是道的無為性的定義。正因為道的無為性,即生萬物而不自生,長萬物不統治,功於萬物而處下,將自身歸於虛歸於無,所以身在天地萬物之中,我們只能獲得關於天地萬物的具體知識,而不能獲得關於道的任何具體信息。關於道,我們可以肯定的只是:1.它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宇宙萬物之所以為是的原因。2.它對於天地萬物的主宰具有無為性。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巖道教造像風貌
在老子的邏輯中,道存在著是必然的事實,而且是一個不需要加以證明和論證的事實,它是被發現了的事實。它被發現出來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它證明了天道是無為的這一特性。這就是說,如果我們同意老子的意見,接受老子的邏輯和論證,承認在天地萬物之外還存著一個所謂自在地道的這麼一個事實,那麼天道必將是無為的。有了這樣一個所謂的「自明」前提,德無為才能作為一個必然的結論被推論出來。
在《道德經》體系中,老子並沒有解決道是什麼的問題,由於老子無為的概念,這個問題在邏輯上是不可能被解決的。我們知道的只是,道是存在的且它是無為的統治著世界或宇宙萬物。至於,道是什麼?它是實質是什麼?結構又怎樣?等這樣的問題,老子並沒有回答,而且在老子的體系裡這些問題也不可能被回答。
這一點,只有在了解了《道德經》無為概念的含義之後,在了解了老子整個體系論證的邏輯規則之後,才能有更清楚地認識。而且,我們現在只需要知道,道是必然存在的且是無為的這一點就足夠了,因為只要有這一點就可以構一個天道無為的前提,進而完成《道德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推理,使得老子關於社會必然趨向德無為的結論能夠必然成立。
經文進而論證了「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有以為」正反兩個命題。統治者倘若採用有為的政策去治理社會終將使社會內部矛盾越積越深,從而導致矛盾不可調合的兩極分化,從而有以為;統治者倘若採用無為的政策來治理社會,社會將自化而趨向大同,而實現天下大治的目標,所以無為而無不為。所以無為為上策,有為為下策,從而教導人們崇尚並實踐無為的法則。
老子全書的宗旨,就在於通過正反兩方面的說理引導人們選擇無為的理論和實踐。在老子看來修身治國都應當崇尚無為。從而建立這樣一個基本認識:侯王治理天下,違背天道而為宗旨。統治者只有效法天道、順應天道,採納無為的法則治理天下,才能使天下實現太平清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