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道觀念的哲學意義與《道德經》一書的宗旨

2020-11-29 騰訊網

老子以前的天道觀念,都把天看作一個有意志、能喜怒、能賞善罰惡的主宰。而老子則反對有人格的上帝,主張按照自然界本來的面目去認識它,說明它。老子以道,而不是上帝或神明來作為最高的哲學概念,衝破了宗教神秘主義的牢籠,使人們的思考從宗教迷信中逐漸解脫出來。

在老子看來,道是天地萬物的原因,是天地萬物之所以為是的本原,可以說沒有道就沒有天地萬物的存在,所以道對於天地萬物而言可以言長言大,可以看作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或「統治者」,但是天道是無為的,它的無為性在於它生有天地萬物而不生有自身,它是天地萬物之為是的原因卻不是它自身的原因,所以對於天地萬物而言,道「長而不宰,為而不恃,功而不居。」

這就是道的無為性的定義。正因為道的無為性,即生萬物而不自生,長萬物不統治,功於萬物而處下,將自身歸於虛歸於無,所以身在天地萬物之中,我們只能獲得關於天地萬物的具體知識,而不能獲得關於道的任何具體信息。關於道,我們可以肯定的只是:1.它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宇宙萬物之所以為是的原因。2.它對於天地萬物的主宰具有無為性。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巖道教造像風貌

在老子的邏輯中,道存在著是必然的事實,而且是一個不需要加以證明和論證的事實,它是被發現了的事實。它被發現出來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它證明了天道是無為的這一特性。這就是說,如果我們同意老子的意見,接受老子的邏輯和論證,承認在天地萬物之外還存著一個所謂自在地道的這麼一個事實,那麼天道必將是無為的。有了這樣一個所謂的「自明」前提,德無為才能作為一個必然的結論被推論出來。

在《道德經》體系中,老子並沒有解決道是什麼的問題,由於老子無為的概念,這個問題在邏輯上是不可能被解決的。我們知道的只是,道是存在的且它是無為的統治著世界或宇宙萬物。至於,道是什麼?它是實質是什麼?結構又怎樣?等這樣的問題,老子並沒有回答,而且在老子的體系裡這些問題也不可能被回答。

這一點,只有在了解了《道德經》無為概念的含義之後,在了解了老子整個體系論證的邏輯規則之後,才能有更清楚地認識。而且,我們現在只需要知道,道是必然存在的且是無為的這一點就足夠了,因為只要有這一點就可以構一個天道無為的前提,進而完成《道德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推理,使得老子關於社會必然趨向德無為的結論能夠必然成立。

經文進而論證了「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有以為」正反兩個命題。統治者倘若採用有為的政策去治理社會終將使社會內部矛盾越積越深,從而導致矛盾不可調合的兩極分化,從而有以為;統治者倘若採用無為的政策來治理社會,社會將自化而趨向大同,而實現天下大治的目標,所以無為而無不為。所以無為為上策,有為為下策,從而教導人們崇尚並實踐無為的法則。

老子全書的宗旨,就在於通過正反兩方面的說理引導人們選擇無為的理論和實踐。在老子看來修身治國都應當崇尚無為。從而建立這樣一個基本認識:侯王治理天下,違背天道而為宗旨。統治者只有效法天道、順應天道,採納無為的法則治理天下,才能使天下實現太平清靜的目標。

相關焦點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在這裡,結合下文關於人之道的語境,損和補是可以置換成懲罰和補償相關意義的。天道對於老子來說,就是超越性的自然,而不是人格化的神。因此,把老子關於自然的描述,解讀成懲罰和補償的相關涵義,不免顯得和老子的自然理念有悖。以此為軸點,我們就間接消解了《道德經》裡這句話是關於道德勸誡解讀的視點。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東嶽老師的課,已經講完了
    老子畫像也就是說,雖然我本人也曾解讀過《道德經》一書,但是,我並不認為自己的解讀就一定是究竟,恰恰相反,我聽了王東嶽老師的課之後,反而覺得自己所解讀的內容過於膚淺,有太多的地方甚至差強人意。那麼,《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呢?其實在王東嶽老師的課中,他已經講完了。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美國著名學者蒲克明:「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老子《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泰勒-本沙哈《幸福超越完美》:「極力推崇老子的順其自然,並建議中國所有的學校、企業人員都應該好好讀讀老子《道德經》」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愛因斯坦家裡的一個書架上發現了一本已經被翻爛的德文版老子《道德經》美國好萊塢影星莎朗.史東憑著老子《道德經》走出了離婚陰影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但是專門研究老子及《道德經》的文獻資料非常稀少,老子思想經常作為當時在西方世界甚為流行的儒家學說的補充,如赫爾德在《人類歷史哲學的概念》中描寫了中國寬容的宗教政策,儒家、道家和佛教的信徒及其他來自西方的猶太人和耶穌會士均和平相處。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老子的《道德經》是先秦道家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是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代表作,被很多人稱作「萬經之王」。本來是一部表達道家宇宙觀和處世觀的哲學著作,但是卻被很多人看作是講述政治和權謀的厚黑學經典。封建王朝時期,諸多帝王都對這部書有濃厚的興趣,像唐玄宗、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順治這些皇帝都是曾給《道德經》做過注釋的,這也更加增大了這部書的知名度。
  • 一位德國哲學家眼中的老子:《道德經》可以用網際網路思維解讀
    兩千多年來,《道德經》(或稱《老子》),對於古今中外的讀者而言是一部既迷人又令人困惑的書,它的「玄」,吸引和啟發了許多的人,並為無數的哲學家、流派提供了豐富的哲學靈感。中國讀者對《道德經》中的話語如數家珍,「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上善若水」等無不融入了我們的彝倫日用。義大利語版《道德經》21世紀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復興於東方,這部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哲學經典,在世界的另一端也引起了更多的重視和追捧。
  • 馬雲的經商聖經,白巖松的生命之書,《道德經》你總要讀幾句!
    為什麼《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俗話說「經是良言」,佛教的經晦澀難懂,但是明白其中的意思後,就可以手敲木魚而嘴裡念念不忘。 老子舉的例子十分有趣: 人老了,堅硬的牙齒沒了,而柔軟的舌頭卻完好無損! 這是老子在傳授別人長壽秘訣的時候說的話。不過於強勢的狀態和水好像很接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前言
    後來,老子料知將要幹戈四起,於是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崑崙山隱德修行,在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師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道德經是當今世界除聖經外,全世界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也是被翻譯語言種類最多的中國書籍。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太清宮主題建築,宮殿前有兩顆柏樹,傳說是老子栽的,紋理一左旋一右旋,當地老百姓稱為陰陽二柏。寓示著天地間由陰陽兩部份組成,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
  •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講的《道德經》這本書,是春秋戰國階段的事。我們都知道老子西出函關,在那裡被關尹子所求寫出了《道德經》。這本書流傳很久了。經過學術考據,有很多的版本,每種版本的次序的排列也各有各的問題。這些屬於考據學的範圍,我們就不去討論了,討論起來的話,非常的廣博宏大。關於老子其人,我們現在所講的,大部分是根據司馬遷寫的《史記》。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天道》中韓楚風點評丁元英,高層次的聖人一個人獨處著,並非這些人享受寂寞,往往是在這些人身旁無法找到同類!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出處源自於德國哲學家尼採,實際上不光這樣,對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創作者豆豆了解多一些都明白,尼採思想觀念對豆豆的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