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生態智慧及其現代意義

2021-01-15 南開大學新聞網

  《老子》一書中提出的「道生萬物」、「道法自然」,「自然無為」等思想,強調以主客交融和人性的方式來認識和對待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起點、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是生態法則和自然規律,是其生態智慧的根本。《老子》一個最基本的理念是強調自然、天地萬物(包括人類)作為統一整體的自然存在性,其生態智慧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整體境界。「道」作為萬物的本原和基礎,內在於天地萬物之中,成為制約萬物盛衰消長的規律。它作為不可言說的世界本體、宇宙演化的動力和法則、自然無為的天然狀態的客觀實存特性,時刻昭示人們應循「道」而為,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按天地本來的狀態生存,從而經由對自身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把握達致生命的最高境界。顯然,老子從「道」體的狀態中,看到了「道」的內涵,發現了「道」的特點,並進而強調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順應自然。因此,「道」也成為老子生態智慧的基礎。

  「道生萬物」是《老子》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其中所表達的宇宙生命統一論,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在這裡,老子以萬物相互聯繫的宇宙觀來審視自然生態。他並不將人的行為獨立於自然之外,而是把人與萬物同視,認為自然只是一張有秩序的網,人類是這張秩序之網中的一環。

  當然,這並不是要把人降低到生物學意義上的動物。《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道生萬物」表明,老子反對把貴賤觀念應用於自然界,反對人類妄自尊大、以自己為中心、把大自然當成自己的徵服對象的態度,反對人類僅為自己需要而掠奪自然的做法。而是主張以道觀物,以達到天人和諧。

  通過歷史反思,面向21世紀的人類已認識到了這種激進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而老子哲學中所表達的宇宙生命統一論,顯然是對這種激進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是對人高於萬物、優越於萬物價值範式的顛覆,對於消解生態危機具有重要的意義。

  「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態觀的核心思想與根本規律。宇宙萬物的生成根源於自然,宇宙萬物的演化動力來源於自然,宇宙萬物相互關聯統一於自然,人類社會始終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老子》關於「道法自然」的自然本體意識的基本內容。

  依循「道」的自然本性,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對待自然。從道的層面看,人與萬物乃屬於同一家園,構成了一個和諧完美的有機系統。人類對自然系統所作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影響該系統。我們應該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響其他物質和地球,去維護自然界的和諧秩序。

  其次,要懂得尊重自然。老子的「道」是一種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倫理觀,它要求人們的活動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與深層生態學的生態中心主義觀念、反等級態度以及「自我實現」的理想境界是十分吻合的。

  再次,要對自然存一份愛惜之心。老子認為對待萬物應採取「儉嗇慈善」的態度,唯有如此行事,每個人才能修煉自身,使「德」不斷積累,體認「道」,達到「玄德」,從而保持平衡和諧的狀態。

  「自然無為」:構建一種和諧的生存環境。

  「自然無為」是由「道」推演出來的老子生態智慧的基本立場。其中所具有的生態價值意蘊,在於要求人們的行為要與「道」一致,要與天地萬物一致,尊「道」貴「德」,順應自然,體現在實踐上、行為上就是「自然無為」,從而構建一種和諧的生存環境。

  《老子》告誡我們,「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天道自然無為,人道應該遵從天道,順應自然,方能「無為而無不為」。這裡,老子的「無為」並不是消極地不作為,而是指順其自然而不加以人為的意思。「無為」即不妄為、不做違反自然的事,「人為」則含有不必要的作為,甚至含有強作妄為的意思;「為無為」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為」。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而是鼓勵人去「為」,去做,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他又要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不要對於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佔有欲;而「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行為處事不能違反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能強行幹預,應讓萬事萬物自行發展。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才能順理成章地「無為而無不為」。這一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首先,在環境治理過程中,任何決策,都要從源頭上做到順應自然,敬重自然規律,放棄在自然規律面前的「妄為」,採取與周圍的環境協調的行動,做到「無為而無不為」,恢復道、天、地和人原有的自然關係。

  其次,在生活方式上過一種合乎自然的簡樸生活。崇尚節儉、知道滿足,才符合自然規律,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使人民生活幸福。不知足,過度追求物質欲望的滿足,就會對人以外的事物無度地索取,就會出現環境問題,對於國家和個人來說都是十分有害的。老子的這種思想觀點,在今天人類從物質主義向後物質主義過渡的過程中,的確是十分有益的教誨。

  (河南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田憲臣)

相關焦點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這些都充分說明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人。由此亦證明,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立並不晚於古希臘。  (二)老子道本體論的現代詮釋  就世界範圍來看,哲學本體論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客體至上論——主體至上論——「主—客」兩極論——主體際論——交往實踐觀及其「主體——中介客體——主體」模式論。
  • 老子思想與現代宇宙學:跨越2500年的驚人「巧合」!
    像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思想中,就蘊含著豐富的宇宙觀。尤其令人驚異的是,老子的宇宙觀在很大程度上竟可以找到現代科學的依據,或者說,現代科學理論的發展暗合了2500多年前老子的玄思。現代量子場論認為,量子場是物質的一種重要形態,它具有多種狀態,如激發態、基態:量子場若處於激發態,則有實粒子產生;若處於基態,則實粒子消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真空。從這個意義上講,真空不空,真空也是物質,只不過是另外一種物質形態,可以稱為「無」或潛在的「有」。而真空振蕩、真空漲落、真空相變、真空泡沫,就是指真空可以從「無」中創生出「有」的特殊狀態。
  • 新書推薦|《讀懂老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讀懂老子》解析深入淺出,明白曉暢,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讀本。書末還附有《老子》參考書目,為深入精研的讀者,提供了借鑑資料。 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重在整體論述,有對老子其人及其思想淵流的考證,更有對道家的宇宙觀、認識論、人生觀、價值觀的系統梳理;下編重在分章釋讀,每一章都由原文、譯文和解析三部分構成。
  • 道家法治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充分挖掘《老子》中的法治思想精髓,或僅把道家思想理解為老莊思想而忽視了對黃老道家思想的研究。系統了解道家法治思想,對我們今天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有一定啟發和借鑑作用。   《老子》中的法治思想。《老子》中稱脫離道的「德、仁、義、禮、法」為「道之華」和「愚之始」。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一句出自《道德經》的道經部分。在這一章裡,全篇共26個字:「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被放棄了,出現了所謂的仁義;聰明的智慧出現了,與之相對的虛偽狡詐也隨之出現;家庭關係不和睦了,才能彰顯出父慈子孝的重要;國家動蕩不安了,這才出現了所謂的忠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個相互辯證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不僅有對立的矛盾,同時也存在統一的關係。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漢代,博學的司馬遷已經弄不清他是誰了。
  • 讀懂老子的智慧,開啟人生進階新模式
    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運用《道德經》的智慧解決難題?《齊善鴻講道德經》為讀者提供了一把開悟的鑰匙。圖:新書實拍南開大學教授精彩開講,同名音頻廣受歡迎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 現代生態和諧家居
    生態建築是不能孤立的,必處於一定的自然環境中,不同的自然環境對建築產生不同的影響,使得建築師在設計時,必須周密地考慮到生態建築與環境的關係。生態建築取向於生態環境,依附於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是適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的建築形式。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這與在西方現代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生態價值論有本質的不同,當代生態哲學不僅肯定生態系統整體的價值,而且肯定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其三,傳統生態哲學主要從個體的德性修養實踐闡釋生態思想,往往忽視對現實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現實解決途徑的關注。
  • 如何理解《老子》裡的「哲學」意義
    《老子》五千言在兩千年間歷經無數文人學者的審讀,更因其圍繞「道」而被視為一部哲學書,其思想分量不容忽視。《老子》開啟了中國古代從形而上層面闡發治國方略的思想傳統,這個傳統欲使治國不僅具有歷史和現實的依據,更要有哲學的合理性。
  • 第三次數學危機及其意義
    第三次數學危機及其意義內容提要第三次數學危機及其意義(人物、危機產生、危機終結及意義)第二次數學危機及其意義(人物、危機產生、危機終結及意義
  • 「老漢」和「老子」在漢中洋縣方言裡的意義如何?
    「老漢」和「老子」在漢中洋縣方言裡的意義如何? 老漢就是老人 晏子在重慶上大學的時候,第一次聽一個四川達州的同寢室同學在我面前稱呼「老子」,那個時候什麼也顧不得了,抓起一個凳子就砸過去,不過應了不打不相識這句話,我和這個四川達州的同學成了最好的朋友
  • 德豐富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開工 助力通江現代農業發展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德豐富硒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項目於8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巴中市副市長王毅出席在通江縣原至誠園藝場舉行的開工儀式並宣布項目開工。通江縣委書記孫輝在儀式上表示,德瑞集團通江總部經濟建設項目,作為通江農業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 拯救全球生態,這些諾獎得主想到中國:那裡有完美生態智能
    這一思想無限誇大了人類的能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挖掘了人類的智慧和潛力,促進了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和科技的空前發展,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哲學體系的核心,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是自然規律和生態法則,是生態智慧的根本。
  • 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
    我們現在來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解讀一下其中的智慧。我們這裡選擇幾條重要的說說。第一條,人際交往要從善出發。老子教導人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2章)在善與不善上面,老子當然要人們追求的是正面。老子說的是很有哲理的,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就是這樣,除了智力上有障礙的,人人都不會太傻,都分得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
  • 道化萬物,萬物齊一:借老莊的智慧回答生態的問題(上)
    [摘要]生態環境日益嚴重的今天,人類不禁反思自己是否錯誤地認識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道家的老莊智慧則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人與萬物皆是大道所化,天地人間乃是同一系統,想要融入大道,就得融入自然。大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人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老莊為代表的道教哲學以此為核心信條,而現代生態科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這一觀點解釋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事實。
  • 45帛書《老子》第一章 老子不玩「捉迷藏」
    (第25章)】老子後來留下了一本書(對於這本書 是否是出自老子 還是後人的整理,我們一時間難以定論,我們只是從常規意義上 說這是老子的),裡面記述了他的思想,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後人稱之為《老子》,也叫《道德經》。在中華民族眾多的的經典中,《老子》被譽為萬經之王,可見其備受推崇的程度。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美國總統裡根:「治大國若烹小鮮」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樣才能處理國際關係」美國著名哲學家史學家威爾.杜蘭:「除了老子《道德經》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書籍,而在老子《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
  • 「上善治水」老子「上善治水」理論與現代水結晶科學實驗的啟示
    作者 | 熊春錦來源:《德慧智教育輔導·答疑彙編》早在幾千年前,老子就深刻地指出: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老子所講的「上善治水」 ,就是對我們的生命之水,用上善之德進行治理、管理和調治,從而使人生完成性命在德道之路上的回歸。上善治水,就是用感恩和讚美之心對待萬事萬物。這一科學認知,也被近現代科學實驗所證實。法國科學家傑克·班伯尼通過實驗證明水有「記憶」。
  • 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老子對人類社會及其學術思想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了「道」這個既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義,有具有形而下的本體意義的概念。又提煉出了「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這一反映、涵蓋宇宙萬事萬物產生、發展、演變規律的總法則。而「道法自然」的核心、精髓,則是「無為而無不為」。因而,對於「無為而無不為」的理解和闡釋,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吃準、摸透其精義,才能談得上應用、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