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2020-12-06 亭林記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早見於《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這段話主要是在闡釋道:道不被人所理解是十分正常的事,畢竟真正的道是無名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在舉了「上士」「中士」「下士」分別對聞道的不同反應來說明這個道理後,老子接著就舉了種種例子來說明道的性質,而且這些例子幾乎都是以反義詞來說明的:「昧」指的是晦暗,不明,用「昧」來說明「明」,用「退」來說明「進」,用崎嶇來說平坦,用低低的山谷來說明高尚的德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是如此,體現了老子的世界觀:道是天地間的自然規律,是至高無上的東西。但它是隱含的,是無名的。並且,道不是唯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無處不在,存在於天地萬物中。道生天地,又蘊含在天地間。

由此可見,被現當代音樂領域所頻頻提及的「大音希聲」,其實並不是在說音樂,或者並不像表面那樣只是在說音樂,而是在說道。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一、「大」非「至」,而為「道」

這裡有個概念需要先辨析一下,即文章中的「大」。「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常常被認為說的是「至高的音樂」和「至尊的道」是「無聲」「無形」的。但《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這麼一段話: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裡講了「道」這個名稱的來源:道說的是天地誕生之前就存在的東西,也可以說是混沌,含著天地之氣。後來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是謂天地。因此,道就是天地之母,是它生出了天和地。老子並不知道該怎麼稱呼這「道」,因此只找了個差不多的字來形容他,這就是後人沿用至今的「道」,其實就和我們所說的「辭不達意」「語言難以準確表述思想」是一個道理:「道」究竟是什麼,是難以說得清的,我們今天籠統地把它看做天地間的自然規律,老子則借用了「道」這個字將它命名。

在一篇名為《從對「大音希聲」的誤釋析老子音樂美學思想的本質》的論文中,作者李昊就對此進行了辨析,他認為:「『大音』即『道音』,是由『道』自身所呈現出來的聲音, 它至大至美、無形無象而又不可名狀……合乎「道」的樸拙、本真、自然、無為的特點,所以與人為的「五音」不同。」《道德經》第十二章提到「五音令人耳聾。」因此李昊又說,「五音」違背了自然之道,老子反對「五音」,提出「大音希聲」,是立足於音和聲的差別的,「以此來實現對自然之『大音』的追求和對『大美』的嚮往。」

正如老子所說的「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可見老子所說的「大」有時候也是指「道」,那麼「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中的「大」,從這個角度看,皆可以理解為「道」,這就更佐證了這段話是在說道,只不過是借用了人類身邊可見的一些「白」「方」「音」「象」等等來說明而已。

二、相反相成的哲學觀世界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道德經》第二章

從這段話可以得知,老子有種相反相成的哲學觀,莊子思想中的相對觀,應當也是來源於此。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老子發現了這個真理,並加以思考,保留在《道德經》中,實在是莫大之功。

南唐後主李煜的《憶江南》中有這麼一句「車如流水馬如龍」,是回憶當初的繁華生活的,而讀者一讀此句,在跟著回憶起往昔繁華之後,立刻就想起李煜如今的悽涼孤單,從而產生悲涼之緒。這裡面的繁華和悽涼就是相反相成的,沒有悽涼,所謂繁華也就無從談起,讀到這句繁華景,詩人的悽涼現狀也就如在目前了。

天地間,萬物都是相對的。天與地,陰與晴,上與下,前與後,有與無,明與暗,冬天對夏天,高峰對山谷……這都是自然之道,缺了任何一個,都構不成多姿多彩的世界。童年動漫《摩天大廈》中有一個情節:有個叫怪裡怪氣的人,性格古怪,喜歡悲傷和痛苦等負面情緒,卻害怕快樂。在主角和一眾人等的努力下,怪裡怪氣被帶到夏河銀行接受了「洗腦」,從此也變成了只有笑容的人,這個結局乍一看十分和諧,其實卻暗含著一種偏頗的「唯一」世界觀:當世界上只剩下歡樂,那沒有了悲傷的對比,那歡樂還有意義嗎?還可以稱之為歡樂嗎?因此許多人在看到這個結局後都覺得哪裡似乎不對,有些「細思恐極」,其實就是對這種「單一」世界的擔憂。

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就正巧是相反相成哲學觀的體現。前面已經辨析過:「大音」即道音,「大象」即道象,因此這兩句的意思就是:道音是無聲的,道象是無形的。為什麼說「音」無聲,「象」無形呢?這不是違背自然規律麼?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用耳朵聽到的和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或者是不完全的部分,只有用心去聽去看,才可能接觸到道。真正的道是需要用全身心去感受的。

不管是《老子》中所說的「白」「方」還是「音」「象」,都是有限的存在,是個體個類。而道則是無限的,它存在於這些個類之間,又超出這些個類。尋找無限,需要通過有限去觸及,有限和無限的相對,也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三、何處尋道:自然和無為

前面說了這麼多,那麼道究竟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尋道呢?其實《道德經》中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一曰無為,二曰自然。

《道德經》中有這麼幾句話:「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其中的「無為」「不言」就是得道的精髓。老子一直倡導無為,不管是治國還是治身,無為都是最合適的做法,無為就是有為,無言就是有言,有什麼,什麼都不做就是做了,只要結果達到了,有為無為又有何區別呢?

而無為的目的,即是尋求自然,是要行動合乎自然之道。《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自有其運行之道,滋潤萬物,新陳代謝,延綿不絕。人的行為只有合乎自然之道,也即我們現在理解的自然規律,才能安穩發展,否則往往是自作聰明,弄巧成拙,甚至毀滅自身,這和馬克思的自然觀是一致的,也是我們今天所奉行的道理。

《莊子》也吸收了這種思想,並進一步提出:「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和「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淡然、素樸,都是自然之美,但卻有無盡妙韻。周介存評李煜詞說:「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周介存就對這種「粗服亂頭」的自然之美極為推崇,而李後主的詞之所以如此出眾,就因為其真切自然,世間少有。

明白了「無為」和「自然」的力量,我們就離道更近了一步。而道具體在哪裡?其實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生活即道,世界即道,道即萬物。《莊子·知北遊》有載:「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被問得急了,莊子直接甩出一句:「道在屎溺!」提問者終於住口了。既然道都在大小便裡了,可見道是多麼地貼近生活,就存在於我們身邊,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深莫測。

道,其實就是自然之道理,記住「無為」,記住「自然」,我們和道的距離就拉近了許多。

四、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而演變出的美學觀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體現了老子的美學觀,也對中華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到今天,「大音希聲」也頻頻被各大音樂學院作為音樂的至上追求。而除了音樂,文學和繪畫等藝術美學,也和這個理論脫不開關係。

中國繪畫一直講究留白,尤其是山水畫,往往講求不鋪滿整張畫紙,必須得留白才更有韻味,被稱為「留白的藝術」。這留白,就是「無為」,它充分引起人的聯想,讓人用心去感受繪畫,在腦海中自行補出空出的部分,比直接畫上還要耐人尋味。

而文學藝術也是如此,先是「留白」在文學上也有痕跡留存,寫一個人物,不寫她面貌多麼美好,而只寫她的笑,她的服飾,那麼她的長相,很自然就傾國傾城了,如同「回眸一笑百媚生」,就是這個用法。再者,文學作品還往往追求「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尤其是詩歌藝術,這也是「無言」之美。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中提及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指的亦是文學上「無言」的美。

其實這種美學追求也是有科學內涵在的。語言和意義的矛盾,自古以來中西皆有察覺。中國很早就有「言意之辨」,就觸及了語言和意義的矛盾,而得出的結論是:語言永遠無法準確地表達意義。但是先人的智慧是無窮的,這本是一個缺陷,但古人卻把它變成了優點,充分發揮了「言外之意」的特點,使得中國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過多姿多彩的物象和暗示表達種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情思,使得中國詩歌得以千古不朽。這就是對「無言」的積極利用。語言是為了表達意義,而一旦意義得到了,語言作為承載物,就無所謂好壞了,這就是——「得意忘言,得魚忘筌」

西方極為推崇空靈之美,而中國則推崇空谷幽蘭,並將它用作形容人品的高潔。這兩個詞的落腳點都在於「空」,而「空」,就和老子所說的「無為」相通,「空」即是「無」,「空穴來風」的本義就是:有了洞穴才會有風產生,比喻事物都是有根據的。這就觸及了「有」和「無」的辯證,「空穴來風」就是「無為」而「有為」的典型例子。

結語: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對道已經有所了解,筆者還要說明的一點是:道的所在,既難尋,又易得。

說它難尋,是因為就像莊子所說的「天籟」一樣,難以尋找。就如同莊子在文章中極力講述的逍遙遊一樣,哪怕是能夠御風而行的列子也未能達到逍遙的境界,完全沒有憑藉,只能是一種理想的狀態。老子的道也是如此,「大音」「大象」都是理想的狀態,你難以在自然界真正找到對應的物事。

而說它易得,則是因為道是無處不在的,即便耳目不能及,但心卻可以貼近,哪怕是理想的狀態,人類通過用心感受,卻也可以體悟到,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從而不為俗事所侵擾,能夠逍遙自得。

參考資料:[1]老子.老子道德經注[M]中華書局,2011[2]莊周.莊子[M] 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3]蕭兵.「大音希聲」的再詮釋——兼說「空無」之美[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3(6)[4]李昊.從對「大音希聲」的誤釋析老子音樂美學思想的本質[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5(3)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賞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善始善成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下面就談談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所謂大音希聲是指耳不能聽,因為五音亂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聲音。大道的聲音才是最真實、最動聽、最感人的。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太清宮內, 松柏掩映,黃旗飄揚,紅燈高掛,迎接天下求道之人。望月井。太清宮主題建築,宮殿前有兩顆柏樹,傳說是老子栽的,紋理一左旋一右旋,當地老百姓稱為陰陽二柏。寓示著天地間由陰陽兩部份組成,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玄通如神的老聃子
    老子清心寡欲,專心於長生之道,雖然在朝堂上很久,官位並不曾升遷,他效法,於世無爭。孔子去見老子,老子對他說:「善於經商的人雖然富有但卻像什麼也不擁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個愚笨的人一樣毫不外露。你應該儘快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
  • 《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老子》通行本第四十一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說最大的聲音反而是聽不到的,最大的形象反而是看不到的。——後一句我覺得還比較易於理解,比如螞蟻可以看見小草什麼樣,但看不出地球什麼樣,這是一個視角問題或者認識論的問題。至於聲音,只要頻率在人耳接受範圍之內,又確實傳到我們耳朵裡的話,為什麼會聽不到呢?對於人類來說,超聲波算不算「大音希聲」呢?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有人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就是什麼都不做自然什麼都做成了,這個說法顯然不成立。因為人是要吃飯要生存的,要生存必然就會去勞作,而勞作必然也會產生競爭、交換等一系列的行為。於是又有人說「無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既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就是人為的用智方式,這就成了儒家思想了。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道乃開天地萬物,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它【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春秋時「天道」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道可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道,又不能用任何語言文字來宣說,這就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道;道,可以用一切的假名來稱說,道,又不能用一切的假名來稱呼它。道,是宇宙的本源,無始無終,過去現在未來,萬物如是。道自太虛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猖昌,至此宇宙才能成象,「先天祖氣」乃是宇宙最原始的狀態。
  • 老子為什麼勸世人斷絕學習?究竟什麼才是老子眼中的「真學問」?
    關注老鄭,鍛造有趣靈魂這是鄭說老子第19篇壹愛好學習不是一件好事嗎?一般來說,都認為老子這一篇是說給執政者或管理者聽的。告誡管理者要減少欲望,心懷樸素,老百姓才能安定、安寧。不可否認,這是一種解讀方式。
  • 老子是怎麼解釋「道」的?為什麼道家要人順應天道?
    「道」是無法正面說它的,但是老子總想說為什麼沒辦法正面說它,如果一定要說,那就玄之又玄了。比方說「有物混成」,說「道」是某種東西吧?那你說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先天地生」,「道」肯定是天地的根,天地形成之前先要說這個"道」,所以「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就是沒有聲音,寥是沒有形狀,獨立而不改,顯然是沒有辦法去描述它的,既無聲又無形,但它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藝境與道境:說陶淵明的「無弦琴」
    詩中有「坐拍無弦琴」一句,唐張隨《無弦琴賦》亦有「振素手以揮拍」之語,與王智深《宋書》所說「一撫,一拍」相合,可見王《宋書》的這段文字唐人尚得寓目,是可靠的史料。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的吟、詠、琴、嘯常常是以綜合性的音樂藝術形式同時發生的。所謂「嘯詠」,就是用長嘯的發聲方法來吟詩,同時,「嘯詠」還可以與琴音相結合: 衡門之下,有琴有書。載彈載詠,爰得我娛。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由此可以證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作為宇宙生成論的命題是不能成立的。但是,邏輯判斷與事實判斷不同,如果說沒有「無」就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天下萬物,雖然與事實不符,但在邏輯上是可以成立的。這樣一來,「有」就可以視為天下萬物藉以產生、存在、發展和消亡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據,「無」就成了「有」藉以存在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據,從而歸根結底成了天下萬物藉以產生和發展變化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據。
  • 《老子》道術之奧:道為術之究竟,術為道之津梁
    一言以概之,道之為術就是以什麼路徑、方法達致什麼樣目標的問題。前一個「什麼」包括素質、能力和德性、品格,後一個「什麼」包括願望、目標和結果、目的。道術價值的臧否,既決定於前一個「什麼」,又決定於後一個「什麼」。為了達致向善的目標,就必須舉措有方,採取達致成功的有效工夫和正確路徑。在《老子》道與術的關係上,道為術之究竟,術為道之津梁,道為體而術為用。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裡面寫道:宇者,道也。宇是什麼意思呢,宇就是道,大多看過《道德經》的人都記得這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中的恆與《易經》恆卦
    朱謙之說:…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若不可變,不可易,則安有所謂常者?老子的道是變動不居的,說永恆準確,不能說不變。所以程頤說: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如果單說'恆'是變化,那不叫恆,如果說'恆',永恆不變,那也不叫恆。帛書《老子》用的'恆'比通行本用的'常'略微好些,不過都要正確理解它的意思。從這裡可以看出,帛書《老子》雖然有很多異體字、有錯別字、有缺損,但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