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勸世人斷絕學習?究竟什麼才是老子眼中的「真學問」?

2020-12-04 脫殼記T

關注老鄭,鍛造有趣靈魂

這是鄭說老子第19篇

愛好學習不是一件好事嗎?

如果一個小孩子愛好學習,他一定會成為家長、老師心目中的「寵物」;

如果丈夫好學上進,那他也一定會成為妻子心目中的「績優股」;

如果一個人好學,那這個人最起碼也是個「可教」之才,具備了成為卓越人才的基礎。

既然「學習」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老子還要勸誡世人要斷絕學習呢?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九章裡說: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拋棄智辯,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

棄絕偽詐,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

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自然就會消滅;

智辯、偽詐、巧利這三者都是裝飾,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讓人有所歸屬:

保持樸質,少私寡慾。

只有斷絕了(智辯、偽詐、巧利)的學習,才可保無憂。

一般來說,都認為老子這一篇是說給執政者或管理者聽的。

告誡管理者要減少欲望,心懷樸素,老百姓才能安定、安寧。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解讀方式。

但老鄭還是認為,老子道德五千言都是針對人心而發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好好的「愛自己」。

愛自己有真愛、有假愛,正如學問有真學、有假學。

智偽善辯、假仁假義、投機取巧這樣的「學問」,在社會上是人人推崇的顯學,但卻是無益於身心修養的假學問,自然也不是真的愛自己,所以要拋棄、斷絕。

教人樸素、無私、寡慾的學問,本於「愛自己」的初心,是真正符合「道」的學習,這自然而然不在老子所說的「絕學」之列,相反應該大光其道,好好發揚。

老鄭有一個哥們。

零幾年的時候,在北京七湊八湊買了個小戶型房子。

當時北京的房價雖然低,但對於一個剛畢業的人來說,湊齊首付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房子買上以後,本心裡是打算住的,但沒想到房價一下子坐上了火箭,幾個月的功夫就翻了一番。

這哥們就把它賣了,然後再首付買了一套大一點的。這麼一折騰,手裡剩下不少錢,房子又變大了,雖然還款壓力相應增加,但還在可承受範圍內。

手裡有了活錢,這哥們的日子開始瀟灑起來,那時候韓國的化妝品還沒有臭大街,有一些品牌還是很過硬很有市場的,他就專門用這些品牌,早上洗臉的一套配置沒個萬八千也拿不下來。

萬八千對於富豪來講也許算不了什麼,但對於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卻是太奢侈了。

奧運會前後,北京房價飆升,這哥們一看暴利時代已經來臨,就把那大一點的房子又給賣了,然後雄心勃勃的拋棄遠郊區縣,轉戰三環。

當時我們一幫朋友戲稱他為「三環一郎」,因為他在三環外一處地段非常好的區位置業,被認為是眼光獨具,出手不凡。

如果就此打住,以他的職業收入,以他的發展前景,穩步紮根北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可是,他對於房產的短期操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首先,每一次買賣都能使手裡的現金流增加,這足以支撐他「相對奢侈」的生活;

其次,房子越來越大,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來講,房子就是實力,房子就是前途。

雖然還款壓力越來越大,這哥們倒也不以為意,開始了房產短期投機的鑽研。

哪地段好,哪有高端人群,哪的消費能力強,哪的人口密度大,哪有大的商業綜合體入駐,哪有政府有利的規劃……關於炒房致勝的關鍵要素,毫無遺漏,全都研究的明明白白的。

後來他覺得工作實在是來錢慢,乾脆就把工作辭了,專業倒房。

2009年,北京房市出現一次大回調,接著政府接連出臺一些列限購限貸政策,出其不意的打亂了這哥們布局京城炒遍天下的迷夢,使他一下子陷入資金鍊的斷裂當中。

他光顧學習炒房了,卻沒有學習相應的財產管理之道,加之「奢侈生活」的騎虎難下,他只好變賣房產以回收資金,戰線從「三環一郎」再次退步到「通州翁」,沒幾年就轉戰燕郊、大廠去了,最近聽說回防故土,效力鄉梓去了。

後來,國家提出房住不炒,對炒房客加大限制打擊力度,這哥們感覺「生不逢時」——研究了那麼多的炒房秘籍竟然無從發揮,工作又不想幹,生活一下子陷入渾噩。

由於什麼都不像炒房來錢快,於是什麼都不想幹,或者,想幹什麼有些興頭,後來覺得太慢了,就又放棄了。這麼接二連三接五連六的,到現在也是一事無成,困守愁城。

人生短暫,什麼時候是一站呢!

這哥們的例子告訴我們:

學習如何投機取巧,是在內心布設羅網。獲利越多,羅網越厚。最後受困的是自己。

有鑑於此,老子才呼籲世人斷絕這種戕害心靈的有毒之學。

反觀世人,怎樣才能快速賺到錢,如何能快速成功,如何能獲得滿分,如何能快速嫁入豪門,如何傍富婆……只要能快,就受推崇,至於長遠的效果,誰會去想呢!

為了一夜暴富,為了儘快的功成名就,有的人削減了腦袋鑽營,學習所謂的生存「智慧」,學會了虛偽和爾虞我詐,不再憑自身的努力去奮鬥,而是見風投機,逢人取巧,最後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非人非鬼,又是人又是鬼。

說到底,就是苦了這顆心。

這顆心的靈澈消失殆盡,這顆心的溫潤遁匿無形,這顆心的明淨汙染無遺!

這顆心離道心越來越遠。

最後千瘡百孔,漠然無情。

老子為了拯救這顆心,開除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個藥方。

見素抱樸,就是不尚文飾,回歸淳樸;

少私寡慾,就是別太自私,知足常樂。

虛偽狡詐,假仁假義,巧言令色,這就是文飾的東西,就像女人臉上化的妝,鉛華洗盡,榮光不再,不足以憑恃,或許還要化學中毒;

做人保持一顆真心,靈臺不染一物,自然是常新常樂,歲月能奈我何!

所以,真正的學問是修心,把這顆心把持住了,修持好了,那就任這個世界風雲變幻,滄海桑田,我自巋然不動了。

有 趣 的 靈 魂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為什麼領導者被稱為「領袖」?看《道德經》,才知道老子說的真對
    也就是說,老子出身史官,做的就是記錄興亡禍福的工作,從中就能夠知道作為君王應該抓住重點、寡慾淡泊、謙卑自重,這些就是君王統治天下的權術法則啊。不僅如此,連後來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十分重視對《道德經》的學習,他專門寫過《解老》和《喻老》來記錄自己對《道德經》的理解。他在《韓非子》中提到的眾多君王的權謀都與《道德經》中的說法十分相近,甚至有人認為,《韓非子》就是《道德經》的實踐操作版。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早見於《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老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上下五千言,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無為而治呢,作為現代人又該如何去理解老子的思想呢,以下從幾個方面去細談。
  •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願意?道家始祖「老子」之名,到底作何解釋
    ·那麼問題來了,老子為什麼叫老子呢?總不可能是「老子天下第一」這個老子吧?未免太粗俗!當然,這是快看君的玩笑話,大家萬不可當真。老子【說法一】老子原名「老季聃」「老」才是老子的姓,老子不姓太史公的《史記》裡,是這麼寫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但這個說法,有很多存疑之處。首先,如果老子姓李,為什麼叫老子而不叫李子?其次,周王室有大量王族處於失業狀態,守藏室不僅是國家圖書館,而且是國家文物館,而且是中央文獻博物館。守藏室之史,是一個極重要的職位,怎麼會給一個外人?
  • 《老子》原文:「道可道,非恆道」——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老子》又名《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資料甚少,生卒年不詳,籍貫也有爭議,一說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老子為什麼稱呼為老子,有以下幾種說法:老子的母親懷老子用了九九八十一年的時間,才生下他。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無為不可說,不可描述,無法形容——這就難壞了布道者老子。他想告訴世人,但是深知只要是能說出來的就不對;而不說呢,世人就更沒有機會知道了,所以只能勉強說。但勉強說呢,又怕世人以為勉強說出來的就是道,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特別強調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避免世人把《道德經》所說的當做道本身。
  • 《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不過,「大器晚成」也正是因為這個錯別字,才成為了一句經典的勵志格言,激勵了很多起跑線太靠後卻不甘放棄的人。如果你的某個朋友正在用「大器晚成」來激勵自己,而你特地跑去向他澄清這句話的「正確意思」,這肯定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老子是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道教沒關係。《道德經》以先秦母系社會累積出來的思想,天下為母。而《周易》天下為公,以「乾卦」起,皇帝奉天承運,不同《連山易》《歸藏易》以「坤卦」起。佛陀釋迦摩尼,從國王到平民,在思想意識上跨度空間最大。傳到中國的今天,早就是以大乘明法為主。真要排,王陽明才是古今第一完人。
  • 老子最「水」的《道德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老子解釋日環蝕
    孔子訪道 老子論道篇老子:「聽說你十分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認為,法律條令越詳細越明確,盜賊也就越多。因為社會極其複雜,不可能規定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什麼標準。如果只靠法令組織社會活動,必然有許多漏洞可鑽,那麼鑽漏洞的盜賊就會多起來。應該說這是對法家不重視思想教育的批評。但是沒有法制,或法制不健全卻是中國歷來存在的弊端,與外國相比較以後,這種弊端就更加明顯了。墨家提出「尚賢」的主張。
  • 「老子」穿越講道 這是什麼劇
    老子說的那個{道}就和水的特性相似。水可以養萬物,可是水從來不要求,卻無論在哪裡都能待的妥妥的,還喜歡停留在坑坑窪窪的地方,所以,水的特性性最接近「道」。我們來個穿越:話說老子把他的徒弟們召集在林間,夏天小樹林綠茵茵的、小溪水流從林子邊流過,裡面還遊動著幾條小魚。然後老子就給徒弟們公布了今天上課的題目叫大家思考:水的學問,水裡有天機。
  • 45帛書《老子》第一章 老子不玩「捉迷藏」
    這位智者就是老子,老子說:我不知這個未知叫什麼,只能主觀的給她起了一個名字,叫「道」,勉強的描述一下,就是「大」。【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因為我們至今仍飽受《老子》斷句問題 所帶來的迷惑,為什麼不去想辦法解決呢。難道,這不就是在實踐中「無中生有」嗎。)這一章 在帛書中是第45章的位置,但其 實老子寫這部經書的時候 並沒有分章節,章節是後人為了學習方便 而劃分的,甚至 把這一段還放在了第一篇的位置,既然大家已經習慣了,借用孔子的一句話:「吾從眾」。
  • 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此前各章所涉之「道」,皆以「無為而治」為旨歸,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什麼都不做才合乎「道」,其實老子所說的「道」不是一個純概念、純符號性的死東西,而是永遠處於運動狀態的活勃勃、有生氣的存在;它生了萬物,又無時無刻不在「愛養萬物,化育萬物」;只是它「生而不辭」(第三十四章)、「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十章)罷了。
  • 《戴建業精讀老子》: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
    首先,解讀老子思想的主要觀點,如,道、自然、無為。然後,講老子思想在各領域中的思辨,如,學習、做事、治國、為官、交戰及修身等。戴教授認為《老子》的主旨是:自然無為。這能為我們現代人解惑帶來哪些啟發呢?那些能快速提升我們競爭力的學問,在工作或生活中立竿見影的長處,自然都是「有用」的本領,它們也是我們「速成」的重要目標。回想一種熟悉的經歷:一個人滔滔不絕分享了一些他感覺美好的事物,另一個人用一句「這有什麼用呢?」便可將這份熱情冷凍粉碎歸於塵埃。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太清宮主題建築,宮殿前有兩顆柏樹,傳說是老子栽的,紋理一左旋一右旋,當地老百姓稱為陰陽二柏。寓示著天地間由陰陽兩部份組成,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