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身心似乎有了分離的趨勢,相比「知己」,人更性傾向於「知人」,相比「勝己」,人似乎也更執著於「勝人」。害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成了別人的優勢,於此時時刻刻「盯著別人」,時刻與別人對比,權衡優劣利弊。於此,人在對比和爭鬥中,惶惶不可終日,甚至忽略了自我精進,浪費了自己一身才幹。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世人將眼光看向「外界」,老子則呼籲世人,將眼光轉向自己。這之中,有道家無為之意為基,同時也展現了道家老子在自我修養上精妙的處世智慧。
1、知人不如自知,勝人不如勝己:私慾應「無為」,修養自我當「有為」
先來簡單說說理論層面的道家之勝人不如勝己、知人不如知己吧。我們知道,道家的「無為」指的是順勢而為,而非強作妄為,其批判的也是強作妄為中的「私慾」。
那麼什麼樣的人時時刻刻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時時刻刻想要去了解他人,想要勝過別人呢?答案不言而喻。好勝心也沒什麼,博弈的雙方往往在較量下精進,但問題出在,不合理的肆意攀比和妒恨。
良性的競爭,一定是在欣賞對手中不斷提升自我的。惡性競爭,則是用利己排他的法子爾虞我詐。
老子這裡的勝人不如勝己,在邏輯關係上,我們其實可以理解成「私慾」的無為,「自我修養」的有為。
勝己強調的是一種向內的自我修養,自我精進,繼而真正改變自己、改頭換面。
2、道家於修身上發現的真相:阻礙人身心和諧的,是人的自我執著
道家老子看人性看得相當深刻,他看到萬物生來利己的天性,但是也能看到人慾望膨脹的自私「人性」,並且還能將二者區分開,繼而找到人從欲望枷鎖中掙脫出來的辦法。
根據上文繼續進行分析討論,不論是「勝人」,還是「知人」,其最初的動機,無非是為了維護自己。為了維護自己的有利地位,所以忍不住去「知人」,繼而可以「見機行事」,也是為了維護自己,所以,人的注意力往往更多放在如何「勝人」上。
目光被拘束在外物的時,人便在不知不覺中因外物的得失而牽動情緒,繼而迷失了真實自己,忘卻了自己「本心所求」。比如,本來賺錢是為了享受生活,但因為錢的得失,眼睛最後只能看到錢的「得」與「失」,完全忘記了賺錢的初衷是提高生活質量、維繫身心健康,這樣本末倒置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中,道家於修身上發現了這麼一個精妙真相:阻礙人身心和諧的,是人的自我執著。
3、總結:少一點自我偏執,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道家《老子》一書值得讀,為什麼?因為這本書深諳人性,又深知「真善美」的模樣,於此,正言若反之下,道家老子似乎在說「道」下落於自然、於世俗、於人性、於萬事萬物時表現的模樣,但更多時候,他的表述方式裡,有他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洞悉。
比如,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的一種觀點:人世的許多爭鬥,源於人對「自我」的執著。
也就是說,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如果我們在為人處事時,對自我的偏執少一點,將目光從別人身上移開,在知己、勝己中提升自我。於此,我們的生活可能會「清靜」許多,我們的心思,也可能會「安靜」許多。
嚴正聲明: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獨家發布,其餘帳號發布皆為侵權,全網維權。
參考資料:《老子》、《道家哲學引論》等。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