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在生活中常常被人稱為「有病、一根筋、神經不正常、腦子短路」。具有偏執型人格的人在生活中其實也很痛苦,被人嫌棄、躲避、甚至沒有真心朋友。
多數人往往誤將偏執情緒理解為偏執性格,歸為被躲避,少交往的哪一類人當中。對某件事的看法或做某件事情固執己見,聽不進勸,有的時候僅僅是一種偏執的情緒。具有偏執性格的人多數是早年的變故或環境的影響導致自己對人、對社會、對事情產生一種負面的、錯誤的認識,並將這種認識固化到大腦的潛意識中,不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表現為:病態的嫉妒、敏感;對熱心的幫助認為是作秀、裝逼、或有所圖;對所有的事情都抱懷疑態度,對人極度不信任,自以為是、自負,聽不進勸,忽視客觀事實,或歪曲事實。嚴重的甚至情緒暴躁,認為「我過不好,都別想過好」的想法,產生攻擊的傾向,等等。
在生活中我們要區分TA是偏執的情緒還是偏執的性格,這點很重要。前面的回答有許多,我不在囉嗦。下面我重點說說,家庭中有偏激性格的人怎麼交往的問題。
家人是親人,假如有偏激性格的人,傷害往往避無可避。
我只說說不太嚴重的情況,嚴重了當然要看醫生,各個醫院應該有精神衛生科或其他相關科室,是治療心理疾病的地方。
張雅琴在10歲的時候,偶然聽見人們議論她的父母,為此心存芥蒂,偷偷敲碎了那些人家的玻璃,為此,還在學校大會受到批評,從此,她很在意別人的議論,但凡三五個人聚在一起,她也覺得在說她壞話。同時她暗下決心,好好學習,離開這個鬼地方,後來在崑山工作,結婚。性格上要強,心思細膩敏感,與婆婆關係處理不太好,工作上與同事關係一般般,也沒有特別好的朋友,天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單位評高級落選,回家後對於丈夫的勸慰不理不睬,反過來還說丈夫活的憋屈,不上進,後來與老公常常冷戰,嚴重影響夫妻感情。孩子進入初中學習後,開始關注教育方面的內容,逐漸認識自身性格缺陷,開始試著改變自己,參加各種心理教育類的活動,在這個小團體裡,心境漸漸變得開朗,每逢節假日一家人自駕遊,增進了夫妻感情。
常常聽說一個朋友的母親是如何不可理喻,總是幹預夫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與兒媳關係不好,同兒子關係也不好,在一起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領居、親友的勸解全都無效。有一次,請親友吃飯,為著一桌菜沒按自己的意思點,盡然在飯桌上吵起來,勸都勸不住,最終不歡而散。還有一次,因病住院,不能自理,由於兒子媳婦要照常上班,便請護工照顧,這位母親在醫院同護工大吵,說兒子媳婦不孝,非要兒子讓媳婦請假來照顧,說什麼家都沒有還要工作幹什麼!誰勸罵誰。後來,朋友忍痛辭掉工作同妻兒換到另外的城市,家裡才清靜許多,只是朋友常常在電話裡受些委屈。每年只是過年回家一次,在家住兩晚。過了幾年,母親的偏執稍微好些,周圍也漸漸多些說話的老太太。
面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通常採用認知提高法、行為訓練法、自我療法。(網上都有,不在贅訴)說著簡單,做起來往往很難,假如自己知道自己的性格特點,有強烈願望去改變還好,如果自己不知,別人說出來也不願承認,就很難辦。
總之,多讀些書,多經歷些事,強大自己的內心,少受些暗示,不僅可以避免使自己成為偏執的人,也可以幫助那些有偏執性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