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過四十,成家立業,切忌四種心態,否則可能一事無成

2020-12-04 文澤帝君

思維決定格局,格局決定未來!自古以來,關於如何做人的道理,都是各大文人最津津樂道的話題。像老子,莊子,孔子都是人生哲理的「高產者」。他們用不同於一般人的思想,教我們如何做人,教我們如何避開一些人生道路上的「坑」。

老話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過了四十歲,生活的感悟多了很多,有些事想開了,也想明白了。重擔在身。杜絕四種心態,人生的境界將更上一層樓。

一、自見者不明

歷來事物發展皆有其規律性。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個人的能力和閱歷、見解永遠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學會集思廣益。如果僅僅局限於個人所見,一葉障目,那麼,許多事物都會看不明白。個人的力量永遠都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聽過。吸取他人的意見和看法,揚長避短,才能杜絕個人的短視,集眾人之見,為我所用,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成功。

二、自是者不彰

世界上有一種最可悲的人,這種人他們眼裡只有自己,永遠以自我為中心,自己的一切都是對的,而與自己相悖的一切都是錯誤的。這種人是最自負的。一旦當我們過於自負,恰恰對自己的人生而言,就好比一種精神上的累贅。就會變得剛愎自用,獨斷專行。

在《道德經》第七十章裡李子還有一句話那就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這就是所有人都會有的通病,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到了自身實行起來,卻又難於上青天。學習而未能實踐,終究是一件憾事。

三、自伐者無功

伐,其本義,持戈擊人,徵伐也。引申為功,榮耀。《史記·功臣侯表》有云:「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

而「自伐」由此則可引申為自我誇耀,居功自傲的意思。老子云:「不自伐,故有功。」推及個人為自我誇耀的人,事業就不會有成就。所以自伐為個人生活中最致命的缺點。歷史上自伐者亦不在少數,西楚霸王項羽以其居功自傲,目無尊長,且不聽亞父範增諫言,致有烏江自刎之敗。而劉邦則禮賢下士,懂得分功於別人,則人心所向,是以為王。

四、自矜者不長

現實社會中,越是本領大的人越懂得保持低調。反而是沒有本領的人,在取得一點微不足道的小成就沾沾自喜。身處高峰,想當然會有種唯我獨尊的霸氣。這種霸氣,其實也是一種蒙蔽。老子又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欲保長久,就要學會放低姿態做人,自恃有本事而無所不能的人永遠不能當領導。

老百姓常說: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就是說的這個道理,這裡的「一瓶」是指的滿瓶,滿瓶的永遠不會有滿足感,只有半瓶的時候,才會在眾人面前搖頭晃腦,盛氣凌人。

《道德經》被譽為是萬經之王,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被稱之為是中國古代超級智慧,偉大的東方哲學,中國至今的智慧思想都無法超越。這也就是《道德經》久經不衰,備受推崇的原因。

曾國藩自己曾說:「每當夜深人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馬雲行商數十載,工作包裡總是放著幾本書,這幾本書總會不斷更換,但是唯獨一本《道德經》,一直都在。白巖松曾坦言:《道德經》改變了我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小米CEO雷軍:四十歲的時候感覺自己一事無成
    近日,小米科技CEO、董事長雷軍做客央視訪談節目《魯健訪談》接受專訪,在節目中主持人問及雷軍創辦小米的原因時,雷軍回答說:「在我快四十歲的時候嗎,我又一次從睡夢中醒來,我就在想,我曾經想辦一個偉大的公司,做一點偉大的事情,到了四十歲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 輿論面前領導幹部切忌「鴕鳥心態」
    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消極的心態稱為「鴕鳥心態」。「鴕鳥心態」其實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 出現「河道非法採砂」的輿論事件,身為河務局局長楊必領本應該第一時間「現身說法」,這不僅是河務局局長的職責所在,也是一位領導幹部應有的勇氣和擔當。
  • 人到中年,一無所有,咬緊牙關做好這3件事,才有可能改變現狀
    人到中年,一無所有,咬緊牙關做好這3件事,才有可能改變現狀老張四十歲了,最近突然非常的感慨,因為他發現,自己大半輩子過去了,卻依舊一事無成。他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幻想過現在的自己應該是何模樣,怎麼著都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在事業上,老張現在還只是公司的一個普通職員,並不是一個管理層。他看到網際網路上的那些文章,心都直哆嗦,害怕自己隨時被辭退。
  • 窮人定律:越是窮人,越是有四種窮人心態,不克服,可能窮一輩子
    窮人定律:越是窮人,越是有四種窮人心態,不克服,可能窮一輩子;窮人越來越窮,為什麼?這四種窮人心態最致命,有一種,也是壞事。窮人心態一:消極窮人遇事往往容易想到壞的一面,心態很消極,他們不能積極地去爭取,所以,在收穫上自然也是很少的。
  •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是這7個壞習慣會讓你一事無成!
    許多人「三十難立」、「四十迷惑」、「五十難知天命」,一把年紀還渾渾噩噩,找不到阻礙成功的原因。下面7個不起眼的壞習慣可能是你個人發展的「攔路石」。1,為別人而活。許多人害怕失敗,逃避失敗,面對機遇和挑戰時選擇放棄,凡事挑簡單的做。他們嘴邊掛著「太難」、「太複雜」,選擇「等等看」、「明天再做」,慢慢地滿足於平庸,此生一事無成。5,安於當下。
  • 為什麼有些人什麼都知道卻一事無成?
    如果一事無成指的是外界的客觀評價標準,譬如收入、職位、住多大的房子、開多好的車之類,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1、將才華本身看成結果 管理大師德魯克曾說:「要把才華運用於實踐之中。
  • 王陽明:做個心中永遠有光的人!
    ——《老子》意思是說這世間萬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它們是共生的,缺一不可。人的大腦很神奇,當你處於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時,它便會控制你去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與此同時還要灌輸正面的信息給你,使得人類變得開心起來。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01按照儒家的說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準備創業的人看看 注意避免這四點 一旦「中招」或許會一事無成
    第三,心態不好創業者也需要強大的內心,好的心態,會讓你有信心,在遇到一點困難的時候,也不至於退縮,而是會勇敢向前,如果創業者的心態不好的話,或許就會出現知難而退的情況,並且會自暴自棄,這對於創業者來說是不好的事情,所以,既然選擇了創業,就要做最壞和最好的打算,這樣不至於出現一點點問題,就支撐不下去了。
  • 大專學歷,28歲一事無成,有沒和我一樣的,你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意思就是,年紀輕輕就已經有所成就的其實未必能達到一定的高度,而年紀大一些的人也未必不能達到那樣的高度。不能因為年紀輕就覺得自己擁有本錢,也不能因為年紀大一些就自暴自棄。對於題主的情況,在這裡我給你一些建議:一、找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深耕下去題主幾次強調,後面找的工作和原來的工作比,工資方面、環境方面、工作強度方面會有一定的落差,這是必然的。
  • 手串收藏升溫 切忌盲目跟風
    手串收藏切忌盲目跟風   近幾年,大街小巷、公交地鐵上,人們手裡的文玩物件逐漸多了起來,核桃、葫蘆、手球……而更多的是各式各樣的「串」。人們在欣賞、盤玩、交流的同時,心情愉悅且心態平和無雜念,這對心理健康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四是彰顯價值的收藏文化。在手串賞玩價值凸顯的同時,各種檔次、材質的手串收藏價值也被更多的人關注。手串收藏,逐漸變成了收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分支,手串貫穿了大多數文玩收藏覆蓋層面,每個品類中的手串精品都有著很高的收藏價值。
  • 《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所以王弼說那些「觸類而思」的人無不因為從《老子》那裡得到了呼應而歡欣喜悅。(錢鍾書《管錐編》)我們看這些年有很多講《老子》的,有講老子的大智慧,有講老子的養生之道,有講老子的管理智慧,有講老子的人生勵志……但好像幾乎沒人引過錢先生的話,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想想錢先生的《管錐編》如果不是寫得那麼枯燥難懂,恐怕早就招來一片罵聲了。人們尊敬一個人,往往因為不了解他。
  • 老子為什麼勸世人斷絕學習?究竟什麼才是老子眼中的「真學問」?
    既然「學習」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老子還要勸誡世人要斷絕學習呢?所以要讓人有所歸屬:保持樸質,少私寡慾。只有斷絕了(智辯、偽詐、巧利)的學習,才可保無憂。一般來說,都認為老子這一篇是說給執政者或管理者聽的。
  • 人到四十,才猛然發現:前有三條狼,後有兩隻猛虎,要小心提防
    人到四十,我們已經成家立業,我們也已經開始成熟了。在這個年齡,我們成為了家庭的頂梁柱,承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但是,在這個年齡,我們同樣面臨著很多問題。當我們靜下心來的時候,我們才猛然發現:人到四十,前有三條狼,後有兩隻猛虎,我們要小心提防了。第一條狼:財富之狼。人到四十,我們成為了家庭的頂梁柱。
  • 心理學家:一事無成的人,都有三個壞習慣
    有的人想當太空人,有的人想成為科學家等等,那時的夢想總感覺觸手可及。可隨著年齡增長,能將小時候夢想堅持下去的人少之又少,最後能實現夢想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最後,大多數人都活成了一事無成的模樣,但我們看到那些有所作為的人,又會心生羨慕。正如許多老師會說的一句話:「同樣是在一個班接受教育,受著同等的教育資源,可個體間的差異為何那麼大?」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漢代,博學的司馬遷已經弄不清他是誰了。
  • 《幹法》改變心態,成為「自燃人」,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二) 改變心態我們知道為什麼要工作,就要開始改變心態。在《幹法》裡,稻盛和夫在大學主攻有機化學,但是想去公司不肯錄用。所以才非常不情願到無機化學領域的松風工業工作。由於哥哥沒寄戶口本複印件過來,稻盛和夫辭職轉行沒成功,所以稻盛和夫就開始改變自己的心態:1.
  •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願意?道家始祖「老子」之名,到底作何解釋
    ·那麼問題來了,老子為什麼叫老子呢?總不可能是「老子天下第一」這個老子吧?未免太粗俗!當然,這是快看君的玩笑話,大家萬不可當真。因為對老子來說,不論周敬王還是王子朝,都是自己曾經的學生,又同時是自己的王上(子朝也僭越的當過三年王)!但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最高權力的魔力,這也是無道無德皇族的宿命!當道德宗法禮儀敗壞後,就是血脈相連的親兄弟,都能刀兵相見,都能你死我活,何況其他人呢!
  • 什麼人該讀《老子》,什麼人該讀《莊子》
    我讀《莊子》不超過10遍,只能說了解了莊子的大概,並不能掌握它的精髓,但既然萬物不二,總可以通過《老子》給我的道說說《莊子》。如果讓我評價《莊子》這本書,我覺得它的文學性大於思想性,思想性又大於它的歷史性。
  • 老子和釋迦牟尼了悟宇宙人生所運用的兩個主要方法!
    釋迦牟尼用追溯法,發現物質現象向上追溯可以追溯為地水火風四種現象,那麼通過觀察這四種現象,具有生滅性。透過現象看本質,由現象再向前追溯其本質,就由有形有相有生有滅的現象進入到現象未生之前的宇宙狀態,這時的宇宙沒有一切物質現象,沒有一切生命形態,這個時期的宇宙處於混沌狀態,一切無形無相的能量遍布在宇宙之中,混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