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小時候,我們都懷抱著各種各樣的夢想。有的人想當太空人,有的人想成為科學家等等,那時的夢想總感覺觸手可及。
可隨著年齡增長,能將小時候夢想堅持下去的人少之又少,最後能實現夢想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最後,大多數人都活成了一事無成的模樣,但我們看到那些有所作為的人,又會心生羨慕。
正如許多老師會說的一句話:「同樣是在一個班接受教育,受著同等的教育資源,可個體間的差異為何那麼大?」
能成大事的人,並不是常規思維裡背靠大樹好乘涼,而是因為他們的天生背景優勢,帶領他們走上了成功。
這樣的成功者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他們從生下來就贏在了起跑線上,優渥的家庭環境與闊綽的經濟,這些讓他們在人群中散發著光芒,但就算家裡有金山銀山,只支不收也有散盡的那天。
所以,有的人即使出身不是很好,但憑藉著自己的毅力堅持下去,依舊可以成就大事業。而生活中一事無成的人,往往都有三個長期的壞習慣。
一、喜歡將事物的失敗歸為內因
所謂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指日常生活中個人是如何看待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社會認知理論。
不同的個體認知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態度,進而影響行為。那些最終能通向成功道路的人,更喜歡將事物的成功歸因為自己,而將事物的失敗歸因為環境。
正因為這樣,他們對待事物能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完成事物的過程中也不會輕易放棄,對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
而凡事喜歡從自身找原因的人,往往容易忽視自我優勢,只能片面看到他人身上的好,而無法看到自己。他們習慣了被動接受事物的發生變化,而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正在發生的事物。
人如果長期堅持一種思維看待問題,那麼其思想的固性越強,被改變的可能也越小,他們會以偏執的世界觀看這個世界,自然不能有創造性思維。
人若想要成大事,一定需要有長遠的見識,懂得以多角度看待世界,並敢於相信自己。
最初的網際網路行業,幾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未來會被網際網路包裹,但賈伯斯卻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相信某一天,自己一定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他也的確做到了。
成功畢竟屬於少數人,所以,普通人若想夠到成功的邊界,就更應該站到廣闊的境界,堅信自己。
二、對生活缺乏野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圈,它給我們帶來滿滿的安全感,但不同人對舒適圈的看法是不同的。
有人天生喜歡保持環境的熟悉一致性,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保持舒心,但如果不能跳出自己的圈子,永遠無法知道世界的廣闊。
成功者對生活的野心很強,有野心的人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行為方式,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會用盡努力去得到。
強烈的欲望是成功的基礎,如果我們對目標的認知不夠清晰,總是停留在無所謂的動搖階段,今日信心滿滿,明日便鬥志消散,又怎麼能走向成功呢?
梅花香自苦寒來,要想吃到生活的甜,就必須保有對生活的不滿,激勵自己不斷上進,這樣才能與生活齊頭並進,而不是被生活拋棄。
羨慕別人的好身材,卻安於自己不盡人意的體型,生活永遠會偏向有野心的人。
三、不會取捨
那些什麼都想要的人,最後往往什麼都抓不住。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制的,只能利用好集中性,將精力花費在一件事上,爭取成功的最大化。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很多人都希望世界上能有後悔藥,這樣就不會因為已經做出的選擇而感到遺憾,但人生哪有那麼多如果。
遺憾全都是來自對自己和環境了解的透徹,也就是說,你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於是將目標定位為全都要。
這樣貪婪的想法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多選題的困擾,只有懂得取捨的人,前方的道路才更清晰。
- The End -作者 | 湯米參考資料:E Erikson.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