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父母對育兒更加重視,他們不斷尋找一種「萬金油」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
可是如果這世上真的有一種方法能培養成你所希望的樣子,你是否願意一試?
1924年,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大師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能把他們訓練成任何我想要的樣子!」
他的理念就是將一張白紙的嬰兒按照各種角色的教育方式培養,忽略孩子自己的自主性,後來這些理論被整理出來,就形成了著名的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
1928年,約翰·華生在他出版的《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中提出方法論:以行為主義理論指導,可以對孩子進行機械性訓練,用各種方法避免孩子依賴自己,適當減少對孩子的感情關注,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加獨立,而且還可以讓父母更省心。
01拿自己孩子實驗,結果紛紛患上抑鬱症
而這個理論的創始人華生為了讓大家看到效果,甚至拿自己的孩子實驗。
但很可惜,三個孩子紛紛換上了抑鬱症。
最嚴重的是其大兒子雷納,因童年情感關注過少,成人後情緒極其不穩定,而且屢次嘗試自殺。
後來因質疑父親的理論,轉而投向精神分析流派,可惜問題太嚴重最終30歲自殺身亡。
二女兒也在成人後抑鬱,而且形成了酗酒成癮,也屢次自殺未果,後來自己生下的孩子也患有嚴重抑鬱。
華生最小的兒子可能因為自己前面糟糕孩子的教育,自己有所收斂,可是一樣沒能避免命運的捉弄。
小兒子一生碌碌無為,甚至四處流浪,連自己的生計都需要靠華生照顧維持。
當人們紛紛質疑為何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為何養出如此多精神障礙的孩子時,人們翻看大兒子雷納的日記中找到答案:
「我發現我成長的過程是冰冷的、機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這或許是我人生痛苦的源頭。我的父親在教育中,剝奪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礎,或許他自己也沒意識到。」
02與家暴相比,情感忽視更加可怕
臨床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提出一個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
他認為,孩子在幼年時必須得到父母的情感回應,如果長期沒有獲得,這無異於一種精神虐待。
當今各種心理學實驗已然證明,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視的表現雖然隱秘,卻傷得最深。
在華生提出自己理論的時候,當時就有一位心理學家對其產生質疑。
這個人就是著名恆河猴實驗的主人公——哈洛。
當時哈洛為了質疑華生的理論,專門找來和人類基因相似的恆河猴作為實驗對象。
他的實驗中親來一位小猴子實驗對象,然後自己人為的製造了兩個假猴子媽媽。
一個假猴是用鐵絲做的,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
另一個假猴是用絨布做的,摸起來比較舒適和柔軟。
如果按照華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論,那肯定就是哪個有奶,小猴子就會選擇哪個成為自己的媽媽,並且依附在其旁邊。
可實驗結果大跌眼鏡,幾乎所有實驗的小猴子都會選擇依附在那個「絨布沒有奶水的假猴子」。
有些極端的猴子,寧願挨餓也不願靠近「鐵絲猴媽媽」。
當拿走絨布猴媽媽時,這些小猴子都表現出打滾、尖叫等精神病症狀。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03缺愛怎麼辦?心理治療幫助你!
曾經有科學家說過,人強烈的情緒只有20 %- 30%是現實引發的,70 % -80%是來自「舊傷」。這些發生的事件,不過是你情緒的導火索而已。
2009年,《柳葉刀》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
201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一個數據:中國每13人中就有1個精神障礙患者,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已經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鬱症的成因相當複雜,除了生理性的腦神經遞質紊亂外,但臨床發現童年的缺愛和創傷也是抑鬱症的很重要成因之一。
很多人會說,那些創傷都是發生在過去,我又沒有時光機,怎麼能改變呢?
有研究者還是拿小猴子做實驗,為了探究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實驗者找來一些新生小猴子,然後還是製作出道具猴媽媽,這些道具猴會提供他們水和食物,但有些道具猴媽媽可以彈出東西傷害到小猴子。
就這樣,每當小猴子想和道具猴媽媽親密時就會被東西彈開,時間久了這些小猴子都不同程度患上了精神問題。
這和人類是一樣的,靈長動物早年缺乏情感關愛的確會產生各種精神問題。
這聽起來令人絕望。因為我們生來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成長環境,倘若童年決定一個人的人格,我們真的無能為力了嗎?
還是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希望,當把這些精神有問題的猴子放回族群中,一些有愛心理健康的猴子就會湊過來,一開始它們相處還是很困難,但健康的猴子會帶動精神有問題的猴子。
時間久了,這些精神不健康的猴子慢慢也回歸了正常。
研究者把這群小猴子叫做「猴子治療師」。
當今神經科學也發現了,腦部的發育的過程中,不斷重塑新的經驗,能夠使神經系統產生新的迴路。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情曾經讓人感到不快,而若新的經驗——比如做這件事情還蠻快樂的感受——重複出現,新的經驗感受能夠替代舊有經驗,你便改變了杏仁核對感受記憶的儲存,「舊傷」治癒。
所以如果你有精神問題,而這個問題又是早年的創傷,你周邊沒有合適的「猴子治療師」時,也可以尋找心理諮詢的幫助,他們會把新的客體經驗帶給你,從而讓你走出過去的陰霾。
我這裡也想借用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話給各位父母一句忠告: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就是光。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希望很多家庭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外在需求,同時也要關心他們的內在情感需求。#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