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養出三個抑鬱症孩子,沒有愛的知識都是空洞

2020-12-06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父母對育兒更加重視,他們不斷尋找一種「萬金油」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

可是如果這世上真的有一種方法能培養成你所希望的樣子,你是否願意一試?

1924年,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大師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能把他們訓練成任何我想要的樣子!」

他的理念就是將一張白紙的嬰兒按照各種角色的教育方式培養,忽略孩子自己的自主性,後來這些理論被整理出來,就形成了著名的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

1928年,約翰·華生在他出版的《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中提出方法論:以行為主義理論指導,可以對孩子進行機械性訓練,用各種方法避免孩子依賴自己,適當減少對孩子的感情關注,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加獨立,而且還可以讓父母更省心。

華生

01拿自己孩子實驗,結果紛紛患上抑鬱症

而這個理論的創始人華生為了讓大家看到效果,甚至拿自己的孩子實驗。

但很可惜,三個孩子紛紛換上了抑鬱症。

最嚴重的是其大兒子雷納,因童年情感關注過少,成人後情緒極其不穩定,而且屢次嘗試自殺。

後來因質疑父親的理論,轉而投向精神分析流派,可惜問題太嚴重最終30歲自殺身亡。

二女兒也在成人後抑鬱,而且形成了酗酒成癮,也屢次自殺未果,後來自己生下的孩子也患有嚴重抑鬱。

華生最小的兒子可能因為自己前面糟糕孩子的教育,自己有所收斂,可是一樣沒能避免命運的捉弄。

小兒子一生碌碌無為,甚至四處流浪,連自己的生計都需要靠華生照顧維持。

當人們紛紛質疑為何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為何養出如此多精神障礙的孩子時,人們翻看大兒子雷納的日記中找到答案:

「我發現我成長的過程是冰冷的、機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這或許是我人生痛苦的源頭。我的父親在教育中,剝奪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礎,或許他自己也沒意識到。」

02與家暴相比,情感忽視更加可怕

臨床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提出一個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視(CEN),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

他認為,孩子在幼年時必須得到父母的情感回應,如果長期沒有獲得,這無異於一種精神虐待。

當今各種心理學實驗已然證明,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視的表現雖然隱秘,卻傷得最深。

在華生提出自己理論的時候,當時就有一位心理學家對其產生質疑。

這個人就是著名恆河猴實驗的主人公——哈洛。

當時哈洛為了質疑華生的理論,專門找來和人類基因相似的恆河猴作為實驗對象。

他的實驗中親來一位小猴子實驗對象,然後自己人為的製造了兩個假猴子媽媽。

一個假猴是用鐵絲做的,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

另一個假猴是用絨布做的,摸起來比較舒適和柔軟。

如果按照華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論,那肯定就是哪個有奶,小猴子就會選擇哪個成為自己的媽媽,並且依附在其旁邊。

可實驗結果大跌眼鏡,幾乎所有實驗的小猴子都會選擇依附在那個「絨布沒有奶水的假猴子」。

有些極端的猴子,寧願挨餓也不願靠近「鐵絲猴媽媽」。

當拿走絨布猴媽媽時,這些小猴子都表現出打滾、尖叫等精神病症狀。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03缺愛怎麼辦?心理治療幫助你!

曾經有科學家說過,人強烈的情緒只有20 %- 30%是現實引發的,70 % -80%是來自「舊傷」。這些發生的事件,不過是你情緒的導火索而已。

2009年,《柳葉刀》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

201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一個數據:中國每13人中就有1個精神障礙患者,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已經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鬱症的成因相當複雜,除了生理性的腦神經遞質紊亂外,但臨床發現童年的缺愛和創傷也是抑鬱症的很重要成因之一。

很多人會說,那些創傷都是發生在過去,我又沒有時光機,怎麼能改變呢?

有研究者還是拿小猴子做實驗,為了探究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實驗者找來一些新生小猴子,然後還是製作出道具猴媽媽,這些道具猴會提供他們水和食物,但有些道具猴媽媽可以彈出東西傷害到小猴子。

就這樣,每當小猴子想和道具猴媽媽親密時就會被東西彈開,時間久了這些小猴子都不同程度患上了精神問題。

這和人類是一樣的,靈長動物早年缺乏情感關愛的確會產生各種精神問題。

這聽起來令人絕望。因為我們生來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成長環境,倘若童年決定一個人的人格,我們真的無能為力了嗎?

還是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希望,當把這些精神有問題的猴子放回族群中,一些有愛心理健康的猴子就會湊過來,一開始它們相處還是很困難,但健康的猴子會帶動精神有問題的猴子。

時間久了,這些精神不健康的猴子慢慢也回歸了正常。

研究者把這群小猴子叫做「猴子治療師」。

當今神經科學也發現了,腦部的發育的過程中,不斷重塑新的經驗,能夠使神經系統產生新的迴路。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情曾經讓人感到不快,而若新的經驗——比如做這件事情還蠻快樂的感受——重複出現,新的經驗感受能夠替代舊有經驗,你便改變了杏仁核對感受記憶的儲存,「舊傷」治癒。

所以如果你有精神問題,而這個問題又是早年的創傷,你周邊沒有合適的「猴子治療師」時,也可以尋找心理諮詢的幫助,他們會把新的客體經驗帶給你,從而讓你走出過去的陰霾。

我這裡也想借用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話給各位父母一句忠告: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就是光。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希望很多家庭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外在需求,同時也要關心他們的內在情感需求。#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孩子智商越高,越容易有這三個問題,心理學家:家長早明白早引導
    很顯然,這些高智商的天才都有他們走不出的結!常言說得好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的人真的往往會劍走偏鋒、執著狂傲。甚至有人提出天才都是有某種嚴重缺陷的,例如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牛頓和康德、患有抑鬱症的普希金和歌德……也許這些觀點存在某些偏見,但不得不承認世間萬物的局限性、二面性,換句話說就是顧此失彼、物極必反。
  • 心理學家:抑鬱症不能依靠吃藥,做好這五個方面也可以自我康復
    心理學家:抑鬱症不能依靠吃藥,做好這五個方面也可以自我康復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段描述抑鬱症的話:「抑鬱症就像是封印在我們靈魂深處的怪獸,我們變得弱小的時候,它就會活躍起來試圖吞噬一切,試圖把你貶低的一文不值,最好結果了自己好讓它獲得自由。
  • 5個孩子中就有1個抑鬱?作為家長,我們能做什麼?
    3個是抑鬱症或是有抑鬱傾向,概率相當驚人。 著名積極心理學家Nansook Park[23]等人曾歸納了一份適合青少年的價值-行為特徵量表 (VIA-Youth) 。具體來說,包括了: 六大美德:智慧和知識、勇氣、仁慈、正義、自製、超越自我。
  • 美國科學家將親兒子和猩猩養在一起,9個月後突然中止,出了啥事
    ,這些孩子的生活習性都與那些動物十分相似,是那些動物的影子。他到死也沒有真正學會人類的語言,並且他的智力十分的低下,智商和三四歲的孩子差不多。之後科學家們推測,人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環境。那個心理學家溫思羅普為了更好的研究,將一個7個月大的猩猩古亞(Gua)抱回了家。
  • 神經心理學家:淺談「六大皆空」的抑鬱症
    抑鬱症的情感症狀特點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患者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如超過2周)終日悶悶不樂、壓抑苦悶。雖然情緒低落的嚴重程度表現不一,但這種情緒低落所傳遞的信息卻很豐富。佛學言「四大皆空」,而相比這種超脫「淡然的心理境界,抑鬱症的情緒世界則苦不堪言,可以說是無奈的六大皆空",故而有學者將之歸結為「六無」症狀。
  • 心理學家:看這7個指標,就能判斷一個人是否得了抑鬱症
    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科賈醫生接受採訪時說,如果按照國家的基本數據,抑鬱症的總患病率為6.1%,也就是說100個人裡面有6個人得病。但是它卻沒有像癌症這樣的病症一樣引起我們的重視。大多數人對抑鬱症有很多誤區。不要以為身邊的認識的人,每天有說有笑的,就一定不是抑鬱症。內向、不愛表達的人容易得抑鬱症,這是對抑鬱症的錯誤判斷。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作者 / 小C媽分享0~3歲育兒知識和早教心得,都是乾貨。C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這個實驗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在上個世紀50年代之前,佔據主流心理學地位的思想是:無論動物還是人,都會更加依戀那個給自己提供食物的照顧者,也就是說,嬰兒愛媽媽是因為媽媽給他們提供了奶水。從20世紀30年代直至50年代,這種理論從來沒有受到質疑。但哈洛對此提出了質疑。
  • 抑鬱症低齡化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佑佑初一時,媽媽生了妹妹,從此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妹妹身上,特別是媽媽。雖然佑佑理解妹妹小需要特別照顧,但心裡依然很不平衡,和父母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本就性格內向的她變得更不愛說話,但這些並沒有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學校,佑佑也不開心,班裡的男生經常搞惡作劇,弄壞她的書本和文具,有時告訴老師,老師也只是簡單地訓斥對方幾句,並不起什麼作用。
  • 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會怎樣?著名的猴子實驗給出答案,讓人警醒
    就在我每天都在焦慮自己做得夠不夠,是不是個合格媽媽時,我的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發話了。她說這些事只能算育兒裡的「術」,真正的育兒是在孩子6歲前甚至12歲前,用愛將孩子的心填滿。只要孩子得到了足夠的愛,心理健康成長,將來的他不管成績好壞、是否優秀,總會過上讓自己舒服滿意的一生。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其中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會主動去學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讓父母們著急,看書做作業,每次都被逼著學習。 雖然嘗試過「快樂的教育」,但是孩子沒有任何變化,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主學習。
  • 心理學家坦言:決定孩子智商的不是基因,而是這幾點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比奈·阿爾弗雷德編制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測量表,並且他根據這份測量表把平均智商定為了100,而經過測量得出,當時法國人的智商大約在85到115之間。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劉易斯·推孟在19世紀20年代進行了一場實驗,實驗內容是隨機選擇了1500名同齡,並且智商平均為130左右的孩子們進行長期跟蹤調查。
  • 父母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沒有體驗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有的人會說,口不能言、目不能視、手不能動......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也有人會不屑一顧,就是躺著不能動唄,和睡覺一樣,有啥可怕的?真相到底如何?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心理學上的著名實驗——「感覺剝奪實驗」。1954年, 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克斯頓、赫倫、斯科特等人組織了這個實驗,而被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正安靜地躺在實驗室裡。
  • 研究發現:高智商兒童都有以下特點,看看你家孩子中了幾個?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並非毫無道理。現代教育理論認為,3歲到7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更是表明:「人生的頭3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直到死亡的總和。」雖然說孩子智商高最終會體現在學習成績上,當然這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孩子智商的高低,不是靠外在的固定標準,比如考多少分去衡量的。
  • 心理學家:抑鬱症康復,先從理解和接納開始
    心理學家:抑鬱症康復,先從理解和接納開始註:本文參考《情緒自救》一書在諮詢的過程中,經常聽到一些來女訪者抱怨自己的伴侶,比如不講衛生啊;在家太懶,從來不做這家務啊;不知道心疼人,自己生病也不知道關心,還坐在沙發上玩手機
  • 「棉花糖實驗」:孩子遲延滿足背後是自律,5個方法養出自律好孩子
    那些能夠等待的孩子在日後表現出更好的處理壓力和控制憤怒的能力。是什麼能夠讓那些孩子成功推遲自己滿足感?是自律。美國著名教育家魏克禮說:家長教育孩子,並不是應該控制孩子,而是應該教孩子如何自律。學會自律的孩子會更好地面對生活的挑戰,管理壓力,在家長不在的時候能夠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 「寧貴人」熱依扎產女,自曝剛出月子就拍戲,患抑鬱症時為孩子停藥
    ,如今孩子都這麼大了。 另外,熱依扎提到自己剛出了月子就帶著娃拍戲,還說道:「特別感謝劇組,我剛出月子就給我機會,給哺乳期女性特別好的照顧,孔笙導演帶領整個劇組都在照顧我 一邊奶娃一邊拍戲,讓我更珍惜這份職業,因為有這麼好的團隊」。
  • 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導致厭學該怎麼辦?
    青少年患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情感障礙在人口中佔一定比例,患者父母著急焦慮這是可以理解的。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情感障礙到底能不能徹底治癒,醫學界和心理學界沒有統一的觀點。就像癌症能不能治癒一樣,有醫生認為早期癌症完全可以治癒,很多早期癌症患者都得到了很好的好的治療,直到去世,癌症沒有復發。
  • 60歲母親與親閨女斷絕關係:傾盡全力的愛,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不是的,關上那扇門後一定也會痛哭出聲,因為血肉至親,哪能說斷就斷。可是哀莫大於心死,失望過後再難回到曾經。為什麼傾盡所有卻養出了不懂感恩的孩子?在這個缺少父親的家庭中,媽媽將所有的愛給了女兒,也許是給自己一個寄託,又或許是想把父親的那份愛也補給女兒。媽媽為了女兒不再結婚,寧可晚年獨自面對孤獨,犧牲了一輩子,卻抵不過一個半路出現的農村小夥。
  • 孩子的閱讀習慣怎麼培養?家長們注意了,三個小習慣從小養起
    孩子的閱讀習慣怎麼培養?家長們注意了,三個小習慣從小養起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自古以來,古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飽讀詩書,這樣才能尋得黃金屋。古今中外,提到孩子的學習能力,首當其衝的就是以閱讀能力來進行判定的。
  • 心理學:抑鬱症不可怕,這三個人告訴你該怎麼做
    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是一個問題家庭,比起你,也許你的父母問題更大。你的家人或許認為自己根本就沒有錯,不會意識到問題的源頭在他們身上,更也不會為你改變。他們曾經就是在問題家庭長大的,將上一輩的問題遺留給你,再自然不過。指望他們這樣上了年紀思維固化的人改變,無疑是極其艱難的。治療大部分的抑鬱,與其說是治療一個出問題的人,不如說是治療一個問題家庭。所以抑鬱症的治療難度在哪裡,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