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崔阿姨早年喪夫,為了撫養女兒長大,沒有再嫁。崔阿姨是怕再找一個人,對方未必會像親生女兒一樣對待她的孩子。她不想影響女兒的成長,於是犧牲了自己的幸福。
母女相依的日子在女兒去外地上大學的時候終結了。崔阿姨的女兒愛上了一個農村的小夥子,女兒找到自己的幸福崔阿姨本是開心的,可是在見了男孩家人之後她卻死活不同意了。
原來男孩之上還有三個姐姐,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姐姐送人了。崔阿姨勸女兒說說這種家庭不能進,他們一定重男輕女,若結婚後生的是女孩,一定是會被嫌棄的。
可是熱戀中的女孩哪聽得進去,在崔阿姨生病時,偷了戶口本就去跟男孩扯了證,像私奔似的跟著男人離開了她。
崔阿姨哭著去求女兒回家,卻被親閨女拒之門外,還拉黑了所有聯繫方式。
早年喪夫,中年喪女,崔阿姨那段時間的人生接近瘋癲。媽媽好幾次看見她站在小區的牆角,在小公園,號啕大哭。每次都是被媽媽和小區別的幾個阿姨攙回去的。後來還是鄰居們,相互照應,誰有空誰去串門跟她說話聊天,崔阿姨的精神狀態慢慢好起來了,可她卻總說:我心死了。
說說她閨女吧,義無反顧的嫁給自己喜歡的人,走過了熱戀、結婚、生育。然而熱戀期一過,男方家暴,在她懷孕時出軌。因為生了女兒,經歷了公婆的虐待和冷嘲熱諷後終於被趕出去。
走投無路的女人敲響了母親的門,可是崔阿姨並沒有原諒,在關上那扇門之前,她說:以後外孫女要是挨餓受凍了,你讓她待在我這裡。我允許,畢竟是肉上肉,我心疼。而你已經長大了,從你把戶口本偷走的那一刻起,你和我就不是母女了。你是無情無義在先,就別怪我恩斷義絕在後。我是死過一回的人了,我們彼此放過吧。
看似是個大快人心的結局,不孝順的女兒不聽母親勸阻,一意孤行之後得到了該有的報應。母親也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狠下心不再接受她。可是結局的背後是兩敗俱傷,崔阿姨真的不再疼了嗎?不是的,關上那扇門後一定也會痛哭出聲,因為血肉至親,哪能說斷就斷。可是哀莫大於心死,失望過後再難回到曾經。
為什麼傾盡所有卻養出了不懂感恩的孩子?
在這個缺少父親的家庭中,媽媽將所有的愛給了女兒,也許是給自己一個寄託,又或許是想把父親的那份愛也補給女兒。媽媽為了女兒不再結婚,寧可晚年獨自面對孤獨,犧牲了一輩子,卻抵不過一個半路出現的農村小夥。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久前的四川眉山,一個單親家庭中,孩子的父親在他7歲時癌症去世,母親始終沒有戀愛再婚,一個人撫養孩子長大。可是僅一番爭吵,孩子便奪去了母親的性命。
這兩位單親媽媽犧牲自己的幸福,把一切都給了孩子,換來的卻是養不熟的白眼狼。究其根本就是愛得太多了失去了自我。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之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這是父母所能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對於孩子來說,一味的付出,並不會讓孩子有感激之情,反而會縱容孩子無度的索取,這種過度的愛最終會培養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再者,父母愛得過多侵佔的過多,孩子會有被控制的感覺,從而被激發逆反心理,由此怨恨父母。
也許你會說不可能,都是血肉至親,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沒有人會如此喪盡天良不孝順父母。那我只能說,那你的世界很單純。你身上和周圍沒有發生過,你想像不到那些孩子翻臉不認人的場面。而這些至親的孩子,一旦父母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那他們對待父母將比街邊的陌生人還殘忍。
我們總說別愛得太滿,愛人七分滿,三分愛自己。許多人說這是愛情法則,可殊不知這條法則所有情感通用。一旦愛一個人愛到忽視自己的需求,那麼別指望對方會將你的需求記掛在心上,哪怕這個人是承載了你全部愛的親生子女。
孩子和父母本就是相對獨立的個體,許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後就只有這一個身份,他們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生活,跟閨蜜約定的每周末下午茶,和兄弟約定的每周末籃球場,卻都被孩子替代了。
生活的重心都偏向孩子,這是不對的,不僅會給孩子增加壓力,還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單一乏味,失去了生活的意義,並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談戀愛時我們總說需要空間,孩子也同樣需要空間。父母對於孩子最好的愛應該是鬆弛有度的,而不是傾盡全力迷失自我的愛。請別讓你善意的愛,淹沒了孩子的未來。
我是耳朵餘一,愛自己也愛爸媽。星空滿載,初心不改,願用文字表述最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