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女性為什麼放棄職場高薪去做全職媽媽?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
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哈洛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得出結論:嬰猴對身體接觸的需求大過於生理需求,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嬰猴只有在餓了的時候會在鐵絲媽媽身邊,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毛絨媽媽的身邊。
雖然這場實驗非常的簡單粗暴,結局甚至有那麼一點殘酷,畢竟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母乳餵養以及滿足寶寶的基礎生理需求,是優於家庭其它成員的主要優勢。
而現在的實驗結果卻告訴我們,母乳餵養僅僅只是孩子的本能需求,如果寶媽不能同時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寶媽也只是「食物」的角色。
關於這點我深有體會,母乳餵養堅持一年,一直以為憑藉這得天獨厚的優勢,孩子對我這個媽媽應該是很依賴的,哪怕我去職場上班了,也不會影響親子關係。
但是後來現實卻徹底的打臉了,因為每當我下班回家後,孩子都會避開我,躲進帶她最多的那個人,每次只要我去抱孩子,孩子就會拼命掙扎,這讓我這個當媽的感覺到十分痛心,於是每天下班後,都會拋開一切,好好的陪伴著孩子,希望用我的呵護和關愛去溫暖孩子缺失的母愛。
事實證明,孩子對待陪伴最多的那個人是有著依戀情節的,尤其是0~3歲之間,在孩子的朋友圈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親情對於孩子是尤為重要的,每天晚上陪伴孩子玩樂,即便再累,都會帶著孩子一起睡覺,直到第二天早晨,又會找回孩子的信任。
我想這也是大多數高學歷人才選擇做全職媽媽的主要原因:長時間的皮膚接觸和高質量的陪伴。
0~6歲,父母應該如何高效育兒呢?親身陪伴勝過心理暗示
許多父母總是喜歡在孩子勉強強調「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父母很辛苦才養大你,你要懂得感恩」「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我們工作都是為了你」……
這些話對孩子真的有用嗎?真的能讓孩子更直觀地感受到父母的愛嗎?我想也許「愛」感受不到多少,壓力是真的會有。要知道孩子對於父母的心理暗示並不能刻入內心的情感世界中,反而是那些真實的人生經歷才能在孩子的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心理暗示遠遠比不上父母的親身陪伴。
那麼如何陪伴孩子才能夠促進親子關係呢?不妨嘗試以下3種方法:
1、經常和孩子進行皮膚接觸,比如說:親親臉頰、牽牽小手、擁抱等等方式。皮膚的溫度能夠讓寶寶產生安全感的,寶寶通過皮膚的觸感直接感受到溫暖和父母的氣息,同時也能帶給孩子心理上的滿足感,所以,父母需要多和孩子做皮膚上的接觸和交流。
2、加強孩子的情感教育,避免讓孩子感覺到心理上的缺失,這一點極其重要,也是被非常多家長容易忽略的一點。情感教育有哪些方式呢?比如說:親子共讀、親子交流(聊聊彼此的秘密和內心的想法)。
這裡必須要注意一點,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即便有不贊成的地方,也要鼓勵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從溝通中找出問題。父母尤其要注意,不要害怕孩子的拒絕甚至是抗拒,一定要耐著性子去讓孩子逐漸適應漸漸「陌生」的父母。
3、鼓勵父親多陪伴,其實陪伴不是母親單方面的事情,很多時候也需要父親付出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這樣才能帶給孩子更完善和諧的家庭氛圍。對於職場媽媽而言,最大的痛就是不能長期陪伴孩子,其實孩子的「爸爸」又何嘗不是呢?職場媽媽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預留更多機會讓父親陪伴孩子成長,正所謂兩全其美,因為面對同樣也在上班賺錢養家的妻子,「父親」再也找不到機會來逃避「帶娃」的工作。
總結:
母乳餵養不再是「孩子依然母親」的理由,這僅僅是一種本能的生理反應,孩子需要通過「母乳」來獲取營養,但是孩子心理上的成長始終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尤其是「母親」這個角色,千萬不能用「母乳餵養」來綁架孩子的愛,只有陪伴了,才會讓孩子更愛你。
關於這個實驗,你有什麼看法嗎?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