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2020-12-06 燕旅聊育兒

高學歷女性為什麼放棄職場高薪去做全職媽媽?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

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哈洛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得出結論:嬰猴對身體接觸的需求大過於生理需求,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嬰猴只有在餓了的時候會在鐵絲媽媽身邊,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毛絨媽媽的身邊。

雖然這場實驗非常的簡單粗暴,結局甚至有那麼一點殘酷,畢竟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母乳餵養以及滿足寶寶的基礎生理需求,是優於家庭其它成員的主要優勢。

而現在的實驗結果卻告訴我們,母乳餵養僅僅只是孩子的本能需求,如果寶媽不能同時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寶媽也只是「食物」的角色。

關於這點我深有體會,母乳餵養堅持一年,一直以為憑藉這得天獨厚的優勢,孩子對我這個媽媽應該是很依賴的,哪怕我去職場上班了,也不會影響親子關係。

但是後來現實卻徹底的打臉了,因為每當我下班回家後,孩子都會避開我,躲進帶她最多的那個人,每次只要我去抱孩子,孩子就會拼命掙扎,這讓我這個當媽的感覺到十分痛心,於是每天下班後,都會拋開一切,好好的陪伴著孩子,希望用我的呵護和關愛去溫暖孩子缺失的母愛。

事實證明,孩子對待陪伴最多的那個人是有著依戀情節的,尤其是0~3歲之間,在孩子的朋友圈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親情對於孩子是尤為重要的,每天晚上陪伴孩子玩樂,即便再累,都會帶著孩子一起睡覺,直到第二天早晨,又會找回孩子的信任。

我想這也是大多數高學歷人才選擇做全職媽媽的主要原因:長時間的皮膚接觸和高質量的陪伴。

0~6歲,父母應該如何高效育兒呢?親身陪伴勝過心理暗示

許多父母總是喜歡在孩子勉強強調「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父母很辛苦才養大你,你要懂得感恩」「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我們工作都是為了你」……

這些話對孩子真的有用嗎?真的能讓孩子更直觀地感受到父母的愛嗎?我想也許「愛」感受不到多少,壓力是真的會有。要知道孩子對於父母的心理暗示並不能刻入內心的情感世界中,反而是那些真實的人生經歷才能在孩子的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心理暗示遠遠比不上父母的親身陪伴。

那麼如何陪伴孩子才能夠促進親子關係呢?不妨嘗試以下3種方法:

1、經常和孩子進行皮膚接觸,比如說:親親臉頰、牽牽小手、擁抱等等方式。皮膚的溫度能夠讓寶寶產生安全感的,寶寶通過皮膚的觸感直接感受到溫暖和父母的氣息,同時也能帶給孩子心理上的滿足感,所以,父母需要多和孩子做皮膚上的接觸和交流。

2、加強孩子的情感教育,避免讓孩子感覺到心理上的缺失,這一點極其重要,也是被非常多家長容易忽略的一點。情感教育有哪些方式呢?比如說:親子共讀、親子交流(聊聊彼此的秘密和內心的想法)。

這裡必須要注意一點,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即便有不贊成的地方,也要鼓勵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從溝通中找出問題。父母尤其要注意,不要害怕孩子的拒絕甚至是抗拒,一定要耐著性子去讓孩子逐漸適應漸漸「陌生」的父母。

3、鼓勵父親多陪伴,其實陪伴不是母親單方面的事情,很多時候也需要父親付出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這樣才能帶給孩子更完善和諧的家庭氛圍。對於職場媽媽而言,最大的痛就是不能長期陪伴孩子,其實孩子的「爸爸」又何嘗不是呢?職場媽媽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預留更多機會讓父親陪伴孩子成長,正所謂兩全其美,因為面對同樣也在上班賺錢養家的妻子,「父親」再也找不到機會來逃避「帶娃」的工作。

總結:

母乳餵養不再是「孩子依然母親」的理由,這僅僅是一種本能的生理反應,孩子需要通過「母乳」來獲取營養,但是孩子心理上的成長始終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尤其是「母親」這個角色,千萬不能用「母乳餵養」來綁架孩子的愛,只有陪伴了,才會讓孩子更愛你。

關於這個實驗,你有什麼看法嗎?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孩子和母親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這個恆河猴試驗也許能說明一點
    下面我們聊一個極具爭議的實現,這個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孩子和母親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也許我們還能總結出如何正確的撫養孩子。01恆河猴試驗1905年,哈裡.哈洛出生於以色列。他在19歲的時候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然後又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在讀研期間哈洛其中一位導師,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
  • 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媽媽面前,就能夠很自然的,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遊戲,抑或是和陌生人交流。一旦媽媽不在了,孩子的表現就和之前大相逕庭,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等情緒,這是為什麼呢?這一切,看完了下面這個心理學界很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表現了。
  • 媽媽是什麼?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哈洛做了一系列心理學實驗。這就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叫「母愛剝奪實驗」。 母愛剝奪 「恆河猴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但實驗過程極其殘忍,被用做實驗的,是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94%的恆河猴。
  • 孩子小時奶奶帶還是媽媽帶好?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但從孩子的飲食習慣就能看出原因來:小女孩一起床一定是奔小賣店去的,並且一定要吃冰淇淋,雪糕等高熱量食品;在家吃飯讓她少吃點,她就會大吵大鬧,哭鬧不休,如果爺爺奶奶對孩子比較嬌縱,也不太注重健康與否,很容易造成孩子口味變得嗜甜等不良習慣。與父母的依戀關係的建立與缺失問題這個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孩子與父母建立依戀關係,最主要的時期就在2歲前。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我想,孩子的悲催命運,固然拋棄他們的父母需要負責任,而孤兒院毫無人性的管理制度,才是罪魁禍首。人在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刻起,就在尋找客體,這就是媽媽。如果缺少了與媽媽的關係,嬰兒的大腦與心理髮育就將停滯,甚至病變。從來沒有人敢用實驗來驗證母親與孩子分離後,孩子會如何成長——因為這種實驗太「喪盡天良」了。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到最後,形成畸形的親子關係: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盡全力給予。中國式巨嬰,就是這麼煉成的。  對於巨嬰,我們已經認識得足夠多了,那讓我們看一下,動物界的「巨嬰」實驗。  二,恆河猴實驗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於是,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嬰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進後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 孩子小時候誰帶最好?「恆河猴實驗」給你答案,別選錯了人
    但是,也有人說孩子還是媽媽帶最好,孩子小時候最需要的是媽媽。所以,現在不知道誰來帶孩子比較好......孩子小時候誰帶最好?這是很多愛孩子的父母,都會思考的問題,有人覺得孩子爸爸媽媽來帶最好,也有人覺得孩子誰來帶都一樣。但是,真實答案是什麼呢?其實,早有研究表明,媽媽帶孩子有無法被替代的好處。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是美國科學家哈洛為了測試親子關係在成長中的作用而設計和實施的一個實驗。哈洛把鐵絲纏成了一個假媽媽,然後在這位「媽媽」的胸前放了一個能夠讓小恆河猴吃奶的裝置;同時又製作了另外一個「假媽媽」,這個假媽媽身上纏上了絨布,裡面又填充了很多棉花,但是沒有放置任何可以解決小猴飢餓需求的裝置。
  • 「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但是這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如何幫他們找出問題所在呢?還是讓我們先了解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吧!這是早年美國圍繞育兒方式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論讓人們感到震驚,也希望能用它來剖析現在一些父母在育兒方面的問題。實驗證明了母愛是什麼,孩子需要的真愛是什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
  • 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所謂碗櫃理論,其實就是指嬰兒對父母的依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給嬰兒生存所需的所有物質需求,比如照顧嬰兒,讓她吃飽穿暖遠離危險。 在對如何照顧和研究嬰兒行為上,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主張的是「哭聲免疫法」,他認為,滿足一個嬰兒愛的需求,只需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可口的食物即可。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母親其實更像一面鏡子,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並將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密切。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作者 / 小C媽分享0~3歲育兒知識和早教心得,都是乾貨。C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這個實驗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做實驗的人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以研究小猴和母猴之間的情感而聞名,這個實驗的主要環節是這樣的: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和母猴及同類隔離開,他發現小猴子對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就像人類的嬰兒喜歡毯子和毛絨玩具一樣。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作為爸媽,不可不知的「恆河猴實驗」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洛(Harry F. Harlow)及其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與其母親分離,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用鐵絲和絨布做成。
  • 代母實驗,這個用猴子做的殘忍實驗,揭示了人類養育孩子的關鍵
    如果讓我篩選「十大殘忍心理實驗」的話,今天要說的這個利用恆河猴做的實驗肯定是要上榜的。這個心理實驗,即使在當年也飽受爭議,就更不用說在動物保護主義盛行的現在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這個心理實驗有些殘忍,但是它揭示的心理真相讓後世的父母受用無窮。
  • 與人相似度94%的物種,被迫進行恆河猴實驗,它的結局如何?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相信已經成立和完善的科學理論,仿佛很多問題都可以用公式進行解釋,因此建立在大量科學實驗基礎上的新發現,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不過,有些實驗也並非完全合理,甚至有些殘忍,即便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對很多人來說,這未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恆河猴實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作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與人類同樣存在近親關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94%,所以在很多臨床試驗以及情感測試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 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偏偏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見到最熟悉的媽媽時,更是放飛自我。俗話說得好:「兒子見到娘,沒事哭一場。」對於孩子愛哭這件事兒,很多人的處理方式不同。有一類家長覺得,面對孩子哭鬧,父母應當儘量保持冷靜,不要去管。因為越抱他、哄他,他會哭得更厲害,而且養成不好的習慣。那麼這個觀點到底正不正確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恆河猴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