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聊一個極具爭議的實現,這個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孩子和母親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也許我們還能總結出如何正確的撫養孩子。
01恆河猴試驗
1905年,哈裡.哈洛出生於以色列。他在19歲的時候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然後又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在讀研期間哈洛其中一位導師,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
受導師影響,哈洛也踏上了研究動物行為的道路。他在博士畢業之後,就來到了威斯康星大學擔任教授職位,開始研究非靈長類動物。在這些非靈長類的動物當中,最常見的研究對象就是恆河猴。
之所以會選擇恆河猴,是因為當時的數量比較多,也比較容易成活和繁殖。
1932年,哈洛成立了恆河猴繁殖基地。為了能讓猴子繁殖得更快更安全,哈洛會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單獨關起來,用人工餵養來替代母乳餵養。在這個過程中哈洛就發現,小猴子的性格便的很孤僻不會社交。
它們每天都死死地抱著籠子裡的尿墊,而且尿墊髒了之後,小猴子們會變得煩躁不安。當換上新尿墊後,它們又會表現出很滿足的樣子。小猴子們的行為讓哈洛產生了一個思考。
那就是小猴子究竟是需要母親的陪伴還是說:只需要有人來解決生理需求。
在當時的社會輿論中,恰巧有一個關於撫養孩子問題被炒得很火熱。有的專家認為,母親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那麼重要。而嬰兒之所以會需要母親,僅僅是因為母親能為其解決吃喝等生理需求。
也有專家認為,母親身上的細菌會傳染給剛出生的嬰兒,所以應該把嬰兒分開撫養。還有專家認為,嬰兒和母親之間的聯繫,是建立在母乳餵養的基礎之上。所以每位母親都應該親自餵養孩子。
當然也有人認為,母親不僅僅滿足了嬰兒的生理需求,還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觀點在當時是爭執不下的,每個觀點都有自己的理論依據。
這時候哈洛突然想到,為什麼不能拿猴子來做一個試驗呢?因為嬰兒時期的恆河猴,雖然生理上要強於同齡人類的嬰兒,但他們的心智成長卻是差不多的。所以著名的恆河猴試驗就開始了。
02情感依戀
為了驗證小猴子對母親的依戀,是基於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又或者是根本不依賴母親?為此哈洛建造了一個這樣的模型,他準備了一個小箱子,箱子裡面放著兩隻仿真的猴子母親。
一隻是用鋼絲做的,我們可以稱它為「鋼絲母親」。另一隻是用海綿橡膠做的,外面裹著一層毛絨,我們可以稱它為「毛絨母親」。為了儘量減少外在變量的影響,哈洛又對「兩位母親」做了很多的優化處理。
首先是他們的形狀,都是飽滿的流線型,非常符合後提工程學。然後「兩位母親」都是可以加熱的,這樣就模擬了肉體的溫度。再者就是,每位母親的腳下都有一個加熱的腳墊,小猴子趴在上面非常的舒服。
這樣就確保小猴子有第三種選擇,哈洛的這個試驗一共分為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鋼絲母親掛奶瓶,毛絨母親沒奶瓶。另一種情況則相反,鋼絲母親沒奶瓶,毛絨母親掛奶瓶。
在試驗開始之後,哈洛把八隻剛出生的小猴子,分別放到了這兩種情況下的模型中。經過了165天不斷的研究會後,哈洛得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
首先我們來說第一種情況,鋼絲母親掛奶瓶,毛絨母親沒奶瓶。小猴子每天花一個小時停留在有奶瓶的鋼絲母親身上,有6個小時停留在沒奶瓶的毛絨母親身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猴子在毛絨母親身上的時間越來越長,最後達到了17個小時左右。只有在吃奶的時候再回停留在鋼絲母親的身上,這個時間一直持續到了試驗的結束。
而另一種鋼絲母親沒奶瓶,毛絨母親有奶瓶的情況就更加的明顯。小猴子幾乎不會停留在鋼絲母親的身上,從一開始,就把大部分的時間停留在毛絨母親的身上。
哈洛把這兩種情況的數據進行對比之後總結出,對於小猴子來說。解決生理需求的餵養是很重要的,但身體你接觸的舒適度則更為重要。
為了進一步派出鋼絲母親和毛絨母親外在樣貌的因素。哈洛把小猴子關在一個小房間裡,然後每隔一段時間,真猴子母親、鋼絲母親和毛絨母親,會陸續出現在芳子的小窗口外。
但是小猴子並不能與它們進行身體接觸,最後得出的結果是,小猴子對於這三個母親的態度是一樣的,並沒有因為樣貌而偏愛某位母親。這些外在因素的排除進一步證明了。
身體接觸和身體陪伴,對於小猴子來說更加重要的。
當然這些結論都是從猴子試驗推論出來的,它並不能夠真正代表人類社會,而且哈洛的恆河猴試驗也遭到了很多專家的批評。覺得太簡單粗暴了。
對於養孩子這件事情呢,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要理智地看待實驗的結果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