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母親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這個恆河猴試驗也許能說明一點

2021-01-09 名羊讀史

下面我們聊一個極具爭議的實現,這個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孩子和母親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也許我們還能總結出如何正確的撫養孩子。

01恆河猴試驗

1905年,哈裡.哈洛出生於以色列。他在19歲的時候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然後又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在讀研期間哈洛其中一位導師,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

小猴子偏向「毛絨母親」

受導師影響,哈洛也踏上了研究動物行為的道路。他在博士畢業之後,就來到了威斯康星大學擔任教授職位,開始研究非靈長類動物。在這些非靈長類的動物當中,最常見的研究對象就是恆河猴。

之所以會選擇恆河猴,是因為當時的數量比較多,也比較容易成活和繁殖。

1932年,哈洛成立了恆河猴繁殖基地。為了能讓猴子繁殖得更快更安全,哈洛會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單獨關起來,用人工餵養來替代母乳餵養。在這個過程中哈洛就發現,小猴子的性格便的很孤僻不會社交。

它們每天都死死地抱著籠子裡的尿墊,而且尿墊髒了之後,小猴子們會變得煩躁不安。當換上新尿墊後,它們又會表現出很滿足的樣子。小猴子們的行為讓哈洛產生了一個思考。

有奶瓶的「鋼絲母親」

那就是小猴子究竟是需要母親的陪伴還是說:只需要有人來解決生理需求。

在當時的社會輿論中,恰巧有一個關於撫養孩子問題被炒得很火熱。有的專家認為,母親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那麼重要。而嬰兒之所以會需要母親,僅僅是因為母親能為其解決吃喝等生理需求。

也有專家認為,母親身上的細菌會傳染給剛出生的嬰兒,所以應該把嬰兒分開撫養。還有專家認為,嬰兒和母親之間的聯繫,是建立在母乳餵養的基礎之上。所以每位母親都應該親自餵養孩子。

當然也有人認為,母親不僅僅滿足了嬰兒的生理需求,還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觀點在當時是爭執不下的,每個觀點都有自己的理論依據。

恆河猴

這時候哈洛突然想到,為什麼不能拿猴子來做一個試驗呢?因為嬰兒時期的恆河猴,雖然生理上要強於同齡人類的嬰兒,但他們的心智成長卻是差不多的。所以著名的恆河猴試驗就開始了。

02情感依戀

為了驗證小猴子對母親的依戀,是基於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又或者是根本不依賴母親?為此哈洛建造了一個這樣的模型,他準備了一個小箱子,箱子裡面放著兩隻仿真的猴子母親。

一隻是用鋼絲做的,我們可以稱它為「鋼絲母親」。另一隻是用海綿橡膠做的,外面裹著一層毛絨,我們可以稱它為「毛絨母親」。為了儘量減少外在變量的影響,哈洛又對「兩位母親」做了很多的優化處理。

「鋼絲母親」和「毛絨母親」模擬

首先是他們的形狀,都是飽滿的流線型,非常符合後提工程學。然後「兩位母親」都是可以加熱的,這樣就模擬了肉體的溫度。再者就是,每位母親的腳下都有一個加熱的腳墊,小猴子趴在上面非常的舒服。

這樣就確保小猴子有第三種選擇,哈洛的這個試驗一共分為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鋼絲母親掛奶瓶,毛絨母親沒奶瓶。另一種情況則相反,鋼絲母親沒奶瓶,毛絨母親掛奶瓶。

在試驗開始之後,哈洛把八隻剛出生的小猴子,分別放到了這兩種情況下的模型中。經過了165天不斷的研究會後,哈洛得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

恆河猴

首先我們來說第一種情況,鋼絲母親掛奶瓶,毛絨母親沒奶瓶。小猴子每天花一個小時停留在有奶瓶的鋼絲母親身上,有6個小時停留在沒奶瓶的毛絨母親身上。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猴子在毛絨母親身上的時間越來越長,最後達到了17個小時左右。只有在吃奶的時候再回停留在鋼絲母親的身上,這個時間一直持續到了試驗的結束。

而另一種鋼絲母親沒奶瓶,毛絨母親有奶瓶的情況就更加的明顯。小猴子幾乎不會停留在鋼絲母親的身上,從一開始,就把大部分的時間停留在毛絨母親的身上。

恆河猴

哈洛把這兩種情況的數據進行對比之後總結出,對於小猴子來說。解決生理需求的餵養是很重要的,但身體你接觸的舒適度則更為重要。

為了進一步派出鋼絲母親和毛絨母親外在樣貌的因素。哈洛把小猴子關在一個小房間裡,然後每隔一段時間,真猴子母親、鋼絲母親和毛絨母親,會陸續出現在芳子的小窗口外。

但是小猴子並不能與它們進行身體接觸,最後得出的結果是,小猴子對於這三個母親的態度是一樣的,並沒有因為樣貌而偏愛某位母親。這些外在因素的排除進一步證明了。

喜歡「毛絨母親的小猴子」

身體接觸和身體陪伴,對於小猴子來說更加重要的。

當然這些結論都是從猴子試驗推論出來的,它並不能夠真正代表人類社會,而且哈洛的恆河猴試驗也遭到了很多專家的批評。覺得太簡單粗暴了。

對於養孩子這件事情呢,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要理智地看待實驗的結果和過程。

相關焦點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媽媽面前,就能夠很自然的,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遊戲,抑或是和陌生人交流。一旦媽媽不在了,孩子的表現就和之前大相逕庭,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等情緒,這是為什麼呢?這一切,看完了下面這個心理學界很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表現了。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是美國科學家哈洛為了測試親子關係在成長中的作用而設計和實施的一個實驗。哈洛把鐵絲纏成了一個假媽媽,然後在這位「媽媽」的胸前放了一個能夠讓小恆河猴吃奶的裝置;同時又製作了另外一個「假媽媽」,這個假媽媽身上纏上了絨布,裡面又填充了很多棉花,但是沒有放置任何可以解決小猴飢餓需求的裝置。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Harlow他們將8隻小恆河猴和猴媽媽隔離開,幼猴被隨機分成兩組給兩隻人工母猴撫養。另一隻母猴是由鐵絲網製成,外形與木製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這隻鐵絲母猴也安裝能餵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熱量。
  • 孩子小時奶奶帶還是媽媽帶好?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但從孩子的飲食習慣就能看出原因來:小女孩一起床一定是奔小賣店去的,並且一定要吃冰淇淋,雪糕等高熱量食品;在家吃飯讓她少吃點,她就會大吵大鬧,哭鬧不休,如果爺爺奶奶對孩子比較嬌縱,也不太注重健康與否,很容易造成孩子口味變得嗜甜等不良習慣。與父母的依戀關係的建立與缺失問題這個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孩子與父母建立依戀關係,最主要的時期就在2歲前。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首先,亨利·哈洛隨機挑選了8隻剛出生的恆河猴作為被試,將他們一出生就與母猴隔離開。然後,他將這些嬰猴放進隔離籠中飼養,並製作了兩隻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
  • 「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但是這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如何幫他們找出問題所在呢?還是讓我們先了解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吧!這是早年美國圍繞育兒方式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論讓人們感到震驚,也希望能用它來剖析現在一些父母在育兒方面的問題。實驗證明了母愛是什麼,孩子需要的真愛是什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到最後,形成畸形的親子關係: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盡全力給予。中國式巨嬰,就是這麼煉成的。  對於巨嬰,我們已經認識得足夠多了,那讓我們看一下,動物界的「巨嬰」實驗。  二,恆河猴實驗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 與人相似度94%的物種,被迫進行恆河猴實驗,它的結局如何?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相信已經成立和完善的科學理論,仿佛很多問題都可以用公式進行解釋,因此建立在大量科學實驗基礎上的新發現,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不過,有些實驗也並非完全合理,甚至有些殘忍,即便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對很多人來說,這未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恆河猴實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作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與人類同樣存在近親關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94%,所以在很多臨床試驗以及情感測試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我想,孩子的悲催命運,固然拋棄他們的父母需要負責任,而孤兒院毫無人性的管理制度,才是罪魁禍首。人在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刻起,就在尋找客體,這就是媽媽。如果缺少了與媽媽的關係,嬰兒的大腦與心理髮育就將停滯,甚至病變。從來沒有人敢用實驗來驗證母親與孩子分離後,孩子會如何成長——因為這種實驗太「喪盡天良」了。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做實驗的人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以研究小猴和母猴之間的情感而聞名,這個實驗的主要環節是這樣的: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和母猴及同類隔離開,他發現小猴子對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就像人類的嬰兒喜歡毯子和毛絨玩具一樣。
  • 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有一類家長覺得,面對孩子哭鬧,父母應當儘量保持冷靜,不要去管。因為越抱他、哄他,他會哭得更厲害,而且養成不好的習慣。那麼這個觀點到底正不正確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恆河猴實驗」。1959年,美國科學家做出了兩個特殊的「媽媽」,一個是鐵絲媽媽,一個是布料媽媽。他們挑選了兩隻剛出生的猴寶寶,並徹底斷開和母親的聯繫。
  • 孩子小時候誰帶最好?「恆河猴實驗」給你答案,別選錯了人
    孩子小時候,能更好地給他情感慰藉的媽媽帶,是最好的 關於帶孩子,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候就有過討論。當時,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對愛的需求,源於對食物的需求。只要有人能提供給孩子充足的食物,就可以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如果按照這一觀點,孩子都是「有奶就是娘」,孩子誰來帶都一樣。
  • 通過恆河猴實驗了解,多抱能讓孩子變乖巧
    為什麼有的孩子非常喜歡哭鬧呢?1、孩子哭鬧和父母的回應有關大多時候如果父母表現得不重視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有各種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果孩子經常性有意地哭鬧,那麼父母要反思是不是和對孩子的回應有關。
  • 代母實驗,這個用猴子做的殘忍實驗,揭示了人類養育孩子的關鍵
    如果讓我篩選「十大殘忍心理實驗」的話,今天要說的這個利用恆河猴做的實驗肯定是要上榜的。這個心理實驗,即使在當年也飽受爭議,就更不用說在動物保護主義盛行的現在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這個心理實驗有些殘忍,但是它揭示的心理真相讓後世的父母受用無窮。
  • 孩子過於黏人,沒有安全感?陌生情景實驗:正確的依戀關係很重要
    一般來說,當孩子處於一個很不熟悉的環境當中,被陌生人照顧的時候,會出現不一樣的心理變化,如果在這期間還經歷了和父母的分開,那麼孩子他們可能就會出現三個非常典型的階段,分別是反抗、失落和分離,在不一樣的階段,孩子會出現的狀態也會不一樣,不一樣的狀態對應著不一樣的安全依戀關係。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母親其實更像一面鏡子,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並將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密切。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