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奶奶帶還是媽媽帶好?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2021-01-09 jason媽咪有辦法

一位朋友,這幾天特別糾結,因為孩子一歲了,自己老爸老媽在城市住著不習慣,一個勁要回鄉下,說鄉下的房子住著舒服,鄉下的菜隨手摘著就能吃,城裡的菜價又這麼貴,真不如回鄉下舒服。老兩口說,也不是不想帶孫子,可以把孫子帶回鄉下,自己照看著。

但是孩子的媽媽卻不願意,畢竟,孩子這麼小,離不開媽媽。

現實是:家裡確實地方也不大,70多平,住著一家五口,早上上個衛生間都得排隊,很是彆扭。而且時間長了,未免會有矛盾。

朋友說起這件事,也是滿頭黑線,不知道怎麼辦好?現在已經春天了,老兩口一直和他商量走的事,孩子媽媽那裡又不同意,但是孩子媽媽也不甘心辭職在家帶娃,畢竟自己的工作也不錯。擔心放棄後,就沒有好機會了。

雖然看起來是孩子由爺爺奶奶帶還是媽媽帶的小問題,實際上細想起來,卻包含不少大的問題:

隔輩撫養問題隔輩撫養歷來是個容易起爭議的問題,爺爺奶奶畢竟年歲已長,很多現代化的東西都不會用,可能也無法給孩子適當的早教。

等孩子長大了,發現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慣,想再改變時,就會發現困難重重。

教育觀念的分歧老一輩和年輕人的很多教育理念還是分歧很大的,前幾天一個朋友還和我抱怨說,自從有了孩子,不僅和婆婆矛盾重重,連和自己媽也是各種分歧不斷,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看誰的做法不順眼,發展到後來,相互之間就會說些重話,感覺特別難受。

在教育孩子上,觀念和理念的不同,確實很容易造成爭吵,不僅老一輩和年輕一代有代溝,就算是夫妻之間也是分歧不斷的。

生活習慣的問題還有一個比較的大的問題是,城市和鄉下的條件自然是不一樣的,吃的上面也是有不同飲食習慣,孩子在這時候正是添加輔食的時候,口味如果變得濃烈,長大後可能也很難改變。

之前,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有個2歲小女孩,體重就已經達到86斤,從她父母那裡看,都是比較瘦的人,不存在遺傳因素。

但從孩子的飲食習慣就能看出原因來:小女孩一起床一定是奔小賣店去的,並且一定要吃冰淇淋,雪糕等高熱量食品;在家吃飯讓她少吃點,她就會大吵大鬧,哭鬧不休,

如果爺爺奶奶對孩子比較嬌縱,也不太注重健康與否,很容易造成孩子口味變得嗜甜等不良習慣。

與父母的依戀關係的建立與缺失問題這個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孩子與父母建立依戀關係,最主要的時期就在2歲前。親子依戀是孩子與主要撫養人之間建立的特殊的情感聯結紐帶。

曾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恆河猴實驗,著名心理學家哈利·哈洛,他認為,對嬰兒來說食物雖然重要,但接觸性安慰具備同等地位,依戀和肢體接觸對嬰兒來說同樣是必需品。

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他做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

他找了一群剛出生的恆河猴,因為恆河猴的基因95%和人類相同,哈洛將小猴子從媽媽身邊抱走,裡面放了兩個「假媽媽」,一個假媽媽鐵絲製成,堅硬冰冷,但胸前有奶瓶,一個用柔軟的絨布製成。

剛離開媽媽懷抱的幼猴們十分焦慮,恐懼情緒使它們不斷在籠中尖叫,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導致整個實驗室中都瀰漫著一股濃重的臭味。

幾天後,小猴子們意識到媽媽不會再出現,它們開始轉向身邊的假媽媽,哈洛發現,雖然小猴子們平時一直依偎在柔軟的絨布媽媽身邊,只有吃奶時才去鐵絲媽媽那裡。

這個實驗說明,媽媽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滿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慰藉,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島,自己帶寶寶的媽媽們會知道這種現象,孩子小時候會特別依戀媽媽,一定要媽媽在身邊,正向對著自己,才會玩得很安心,背向媽媽一段時間後,就會回頭張望媽媽是不是在身邊。

而這種早期依戀形成的能力和需要,正是嬰兒日後建立各種其他關係的基礎。

孩子早期建立依戀關係的時期分別是這樣子的:

0-3個月寶寶 屬於無差別社會反應階段:這個階段的寶寶並不能區別媽媽與其他人,第5周開始,喜歡衝著照顧他的人微笑;3-6個月的寶寶 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嬰兒開始對人有所選擇,會區別化對待,已經明顯感覺到對媽媽的依賴和信任6-24個月的寶寶 屬於特殊情感聯結階段:開始具備客體永久性的能力,同時產生陌生人焦慮和母親的分離焦慮,是母子依戀產生的關鍵期24個月之後,屬於目標調整時期:孩子會開始理解媽媽的情感,需要和願望,並且知道在交往時要考慮到媽媽的需求和愛好。

從這個親子依戀關係的產生時期可以看出,24個月之前,是非常關鍵的依戀建立期。不要覺得孩子不懂,他會在身心,記憶深處都保存著那份依戀心。

公安大學李玫謹教授一直很強調早期撫養孩子的重要性,她提倡孩子在1歲半之前一定要由母親親自撫養,不要由他人撫養。

她在分析很多青春期出現問題的孩子時,一般都會問一下父母,孩子的早期撫養是不是由媽媽親自在培養,這是影響孩子性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孩子在幼年時期建立的牢固的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請不要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成長。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籤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讚並轉發!

相關焦點

  • 孩子小時候誰帶最好?「恆河猴實驗」給你答案,別選錯了人
    文|好孕姐有一次,我坐公交車,聽到兩位男士討論,家裡孩子讓誰帶比較好。一位男士說,老婆休完產假,想讓她去上班,孩子由孩子奶奶帶。因為孩子年齡小、需求少、不記事,應該誰帶都一樣,家裡老人在閒著,照顧孩子也有經驗,孩子由他們帶比較好。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
    很多新手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總是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面對新生兒的哭鬧,是否應該及時的上前去抱起孩子?有這麼一部分人覺得,面對孩子的哭鬧應該放任不管,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尤其是對於男孩來說,在媽媽懷抱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將來也只會是一個一事無成的軟骨頭?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母親其實更像一面鏡子,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並將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密切。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高學歷女性為什麼放棄職場高薪去做全職媽媽?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
  • 「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但是這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如何幫他們找出問題所在呢?還是讓我們先了解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吧!這是早年美國圍繞育兒方式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論讓人們感到震驚,也希望能用它來剖析現在一些父母在育兒方面的問題。實驗證明了母愛是什麼,孩子需要的真愛是什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二,恆河猴實驗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哈利·哈洛 恆河猴實驗  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 通過恆河猴實驗了解,多抱能讓孩子變乖巧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總是以一個擁抱來化解孩子的任性行為,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時候,父母也會以一個擁抱去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有專業學者就通過恆河猴來做過實驗,通過這個實驗就可以證明孩子變乖巧的方法,也許一個擁抱就能解決。什麼是恆河猴實驗呢?在很久之前美國的一位博士用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做實驗,讓小猴子擁有兩個媽媽,一個是提供食物卻不能親密接觸的真實猴媽媽,一個是用柔軟的絨布做成的可以親密接觸的布偶猴媽媽,但是這位猴媽媽卻不能給孩子提供任何的食物補助。
  • 媽媽是什麼?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哈洛做了一系列心理學實驗。這就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叫「母愛剝奪實驗」。 母愛剝奪 「恆河猴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但實驗過程極其殘忍,被用做實驗的,是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94%的恆河猴。
  • 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偏偏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見到最熟悉的媽媽時,更是放飛自我。俗話說得好:「兒子見到娘,沒事哭一場。」對於孩子愛哭這件事兒,很多人的處理方式不同。有一類家長覺得,面對孩子哭鬧,父母應當儘量保持冷靜,不要去管。因為越抱他、哄他,他會哭得更厲害,而且養成不好的習慣。那麼這個觀點到底正不正確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恆河猴實驗」。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因為實驗設計的需要,哈洛需要對恆河猴的幼猴單獨進行實驗,這就需要將幼猴單獨關在一個籠子裡。而當幼猴離開母猴並被單獨關到籠子時,它會表現得極度害怕,並且非常具有攻擊性,甚至會撕咬一切它們看見的東西。一天,一名實驗助手在打掃籠子時,為了讓幼猴在籠子裡待著舒服些,就隨手在籠子底部鋪上了一塊毛巾,之後,一隻幼猴就被關進了這個籠子裡。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是美國科學家哈洛為了測試親子關係在成長中的作用而設計和實施的一個實驗。哈洛把鐵絲纏成了一個假媽媽,然後在這位「媽媽」的胸前放了一個能夠讓小恆河猴吃奶的裝置;同時又製作了另外一個「假媽媽」,這個假媽媽身上纏上了絨布,裡面又填充了很多棉花,但是沒有放置任何可以解決小猴飢餓需求的裝置。
  •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華生的育兒論這套理論來自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做過的一個慘絕人寰的實驗。100年前,華生找來了一個八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在他身邊放了好多可愛的小動物,利用2個月的時間,讓小阿爾伯特和小動物們建立感情。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媽媽面前,就能夠很自然的,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遊戲,抑或是和陌生人交流。一旦媽媽不在了,孩子的表現就和之前大相逕庭,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等情緒,這是為什麼呢?這一切,看完了下面這個心理學界很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表現了。
  •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採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進行早期治療,可以減少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體內的病毒載量,避免其發展成肺炎。這一發現支持在早期使用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 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在對如何照顧和研究嬰兒行為上,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主張的是「哭聲免疫法」,他認為,滿足一個嬰兒愛的需求,只需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可口的食物即可。 除此之外,完全沒有必要跟孩子過分親密,並且,嬰兒如果哭了不要立即抱他,因為這樣會使他對自己的母親過於依戀,以後在社會上將難以獨立。
  • 哈洛恆河猴實驗,毀掉了幾代猴子的幸福生活,卻挽救了千萬兒童
    但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只有用」愛「去教導孩子,孩子才具備健康快樂成長的基礎!在60年前,一位科學家就用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證明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愛」的重要性!哈洛後來將絨布「母猴」轉移到另一間房間,然後讓發條玩具熊打鼓刺激小猴,小猴即使害怕也不選擇鐵絲「母猴」,而是隔著門縫眼巴巴地望著另一邊的絨布「母猴」。更為殘忍的還在後頭,哈利·哈洛們讓布偶媽媽放鐵釘、射水柱來攻擊小猴,而它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要抱抱媽媽。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首先,亨利·哈洛隨機挑選了8隻剛出生的恆河猴作為被試,將他們一出生就與母猴隔離開。然後,他將這些嬰猴放進隔離籠中飼養,並製作了兩隻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
  • 孩子和母親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這個恆河猴試驗也許能說明一點
    下面我們聊一個極具爭議的實現,這個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孩子和母親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也許我們還能總結出如何正確的撫養孩子。01恆河猴試驗1905年,哈裡.哈洛出生於以色列。他在19歲的時候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然後又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在讀研期間哈洛其中一位導師,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