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
——恆河猴實驗
這是在《孩子成長的力量》第二節微課中,呂悅老師提及的實驗。
Harlow
他們將8隻小恆河猴和猴媽媽隔離開,
幼猴被隨機分成兩組給兩隻人工母猴撫養。
一隻母猴是這樣的:
用光滑的木頭做身子,
用海綿和毛織物把它裹起來;
在胸前安裝一個奶瓶,
身體內還安裝一個提供溫暖的燈泡。
另一隻母猴是由鐵絲網製成,
外形與木製母猴基本相同,
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
這隻鐵絲母猴也安裝能餵奶的乳房,
且也能提供熱量。
換句話說,
這隻鐵絲母猴與木製母猴相比,
除了在被哈羅稱為「接觸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異外,
其他方面完全一樣。
左:鐵絲母猴 右:木製母猴
研究者把這些人造母猴分別放在單獨的房間裡,
這些房間與幼猴的籠子相通。
結果很多人應該都能猜到了。
剛開始所有的幼猴與兩隻人工母猴都有接觸,
但是經過最初幾天的調適後,
無論哪只母猴提供奶,
所有的幼猴幾乎整天與毛茸茸的木製母猴待在一起,
甚至是那些由鐵絲母猴餵養的幼猴,
它們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離開木製母猴,
吃完後便迅速返回到絨毛母猴這裡。
小猴逼不得已離開木質母猴
所以,並不是有奶就是娘啊。
這些幼猴大多數時候都在絨毛母猴周圍玩耍,
困了還會在它懷裡睡覺。
當一隻發條玩具熊在旁邊「咚咚」地打鼓時,
害怕的小猴會選擇緊緊抱住絨毛母猴以尋求安慰和保護,
而不是鐵絲母猴。
隨著幼猴年齡的增長,這種反應變得更加強烈。
無論是哪一隻母猴餵養的幼猴,其反應沒有差異:
當它們害怕時,都會到絨毛母猴那裡尋求安全感。
還有一次,
哈羅把幼猴放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
裡面放了積木等一些新玩具。
如果有絨毛母猴在場,
小猴子們會把「她」當作安全的來源,
會喜歡出去探索和擺弄各種玩具,
然後時不時回到母猴的懷裡,
接著又繼續出去玩。
然而,如果只有鐵絲母猴在場,
它們就會對陌生環境充滿了恐懼,
它們哭叫,縮成一團,焦慮不安,
根本不會去玩玩具、探索外面的世界。
除此之外,
哈羅還發現,
鐵絲母猴餵養的小猴對牛奶消化不良且經常腹瀉。
這說明,
缺少母親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生心理上的緊張。
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跟猴子一樣,
人類除了基本的飢餓、乾渴等生理需求外,
還有一種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
接觸柔軟的物質會帶來了安慰,
而安慰感才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最重要的元素。
人是需要愛的,
需要情感依戀的,
被人愛跟吃飽飯一樣是人的基本需求。
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愛的物質屬性,
它是柔軟的、溫暖的。
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愛的作用:
不僅讓你的身體更健康,
還可以給人安全感和支撐感,
讓一個人能夠更安心更自由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本文摘自網絡]
如果你希望打破原生家庭教養模式的延續
如果你希望建立彼此滋養的親子關係
相約90分鐘微課時光
我們為您推薦:
Theme: 孩子成長的力量[4]
Time: 3月28日(周二)19:00-20:30
Mentor: 呂悅(Lavinia)
如何轉播微課?
詳情添加微信號:cqsatir
(轉播費用:20元/群)
如何參與微課?
心訸學習吧
一個通過線上參加免費學習的平臺
我們通過網絡相聚於此
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讓成長成為一種常態,讓陪伴化為一個見證」
相關閱讀
《孩子成長的力量》(一)【錄音+PPT】
《孩子成長的力量》(二)【錄音+PPT】
《孩子成長的力量》(三)【錄音+PPT】
歡迎關注心訸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