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2021-01-14 心訸全人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

——恆河猴實驗

這是在《孩子成長的力量》第二節微課中,呂悅老師提及的實驗。



Harlow




他們將8隻小恆河猴和猴媽媽隔離開,

幼猴被隨機分成兩組給兩隻人工母猴撫養。


一隻母猴是這樣的:

用光滑的木頭做身子,

海綿和毛織物把它裹起來;

在胸前安裝一個奶瓶,

身體內還安裝一個提供溫暖的燈泡。


另一隻母猴是由鐵絲網製成,

外形與木製母猴基本相同,

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

這隻鐵絲母猴也安裝能餵奶的乳房,

且也能提供熱量。


換句話說,

這隻鐵絲母猴與木製母猴相比,

除了在被哈羅稱為「接觸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異外,

其他方面完全一樣




左:鐵絲母猴   右:木製母猴




研究者把這些人造母猴分別放在單獨的房間裡,

這些房間與幼猴的籠子相通。


結果很多人應該都能猜到了。


剛開始所有的幼猴與兩隻人工母猴都有接觸,

但是經過最初幾天的調適後,

無論哪只母猴提供奶,

所有的幼猴幾乎整天與毛茸茸的木製母猴待在一起, 

甚至是那些由鐵絲母猴餵養的幼猴,

它們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離開木製母猴,

吃完後便迅速返回到絨毛母猴這裡。



小猴逼不得已離開木質母猴



所以,並不是有奶就是娘啊。


這些幼猴大多數時候都在絨毛母猴周圍玩耍,

困了還會在它懷裡睡覺。

當一隻發條玩具熊在旁邊「咚咚」地打鼓時,

害怕的小猴會選擇緊緊抱住絨毛母猴以尋求安慰和保護,

而不是鐵絲母猴。


隨著幼猴年齡的增長,這種反應變得更加強烈。

無論是哪一隻母猴餵養的幼猴,其反應沒有差異:

當它們害怕時,都會到絨毛母猴那裡尋求安全感


還有一次,

哈羅把幼猴放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

裡面放了積木等一些新玩具。


如果有絨毛母猴在場,

小猴子們會把「她」當作安全的來源

喜歡出去探索和擺弄各種玩具,

然後時不時回到母猴的懷裡,

接著又繼續出去玩。


然而,如果有鐵絲母猴在場,

它們就會對陌生環境充滿了恐懼

它們哭叫,縮成一團,焦慮不安,

根本不會去玩玩具、探索外面的世界。


除此之外,

哈羅還發現,

鐵絲母猴餵養的小猴對牛奶消化不良且經常腹瀉。

這說明,

缺少母親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生心理上的緊張。


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跟猴子一樣,

人類除了基本的飢餓、乾渴等生理需求外,

還有一種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

接觸柔軟的物質會帶來了安慰,

安慰感才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最重要的元素


人是需要愛的,

需要情感依戀的,

被人愛跟吃飽飯一樣是人的基本需求


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愛的物質屬性

它是柔軟的、溫暖的。

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愛的作用

不僅讓你的身體更健康,

還可以給人安全感和支撐感,

讓一個人能夠更安心更自由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本文摘自網絡]


如果你希望打破原生家庭教養模式的延續

如果你希望建立彼此滋養的親子關係

相約90分鐘微課時光


我們為您推薦:

Theme: 孩子成長的力量[4]

Time: 3月28日(周二)19:00-20:30

Mentor: 呂悅(Lavinia)




如何轉播微課?


詳情添加微信號:cqsatir

(轉播費用:20元/群)


如何參與微課?


 



心訸學習吧

一個通過線上參加免費學習的平臺

我們通過網絡相聚於此

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讓成長成為一種常態,讓陪伴化為一個見證」


相關閱讀

《孩子成長的力量》(一)【錄音+PPT】

《孩子成長的力量》(二)【錄音+PPT】

《孩子成長的力量》(三)【錄音+PPT】


歡迎關注心訸全人!




相關焦點

  • 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媽媽面前,就能夠很自然的,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遊戲,抑或是和陌生人交流。一旦媽媽不在了,孩子的表現就和之前大相逕庭,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等情緒,這是為什麼呢?這一切,看完了下面這個心理學界很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表現了。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洛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揭示了愛的存在與其對幼體成長的重要性。首先,亨利·哈洛隨機挑選了8隻剛出生的恆河猴作為被試,將他們一出生就與母猴隔離開。然後,他將這些嬰猴放進隔離籠中飼養,並製作了兩隻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 孩子小時候誰帶最好?「恆河猴實驗」給你答案,別選錯了人
    但是,也有人說孩子還是媽媽帶最好,孩子小時候最需要的是媽媽。所以,現在不知道誰來帶孩子比較好......孩子小時候誰帶最好?這是很多愛孩子的父母,都會思考的問題,有人覺得孩子爸爸媽媽來帶最好,也有人覺得孩子誰來帶都一樣。但是,真實答案是什麼呢?其實,早有研究表明,媽媽帶孩子有無法被替代的好處。
  • 與人相似度94%的物種,被迫進行恆河猴實驗,它的結局如何?
    不過,有些實驗也並非完全合理,甚至有些殘忍,即便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對很多人來說,這未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恆河猴實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作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與人類同樣存在近親關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94%,所以在很多臨床試驗以及情感測試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對於巨嬰,我們已經認識得足夠多了,那讓我們看一下,動物界的「巨嬰」實驗。  二,恆河猴實驗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 「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但是這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如何幫他們找出問題所在呢?還是讓我們先了解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吧!這是早年美國圍繞育兒方式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論讓人們感到震驚,也希望能用它來剖析現在一些父母在育兒方面的問題。實驗證明了母愛是什麼,孩子需要的真愛是什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孩子和母親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這個恆河猴試驗也許能說明一點
    下面我們聊一個極具爭議的實現,這個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孩子和母親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也許我們還能總結出如何正確的撫養孩子。01恆河猴試驗1905年,哈裡.哈洛出生於以色列。他在19歲的時候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然後又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在讀研期間哈洛其中一位導師,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
  • 孩子小時奶奶帶還是媽媽帶好?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親子依戀是孩子與主要撫養人之間建立的特殊的情感聯結紐帶。曾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恆河猴實驗,著名心理學家哈利·哈洛,他認為,對嬰兒來說食物雖然重要,但接觸性安慰具備同等地位,依戀和肢體接觸對嬰兒來說同樣是必需品。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他做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
    並且他認為,孩子對於父母的需求只在於食物的滿足上,當父母滿足了孩子的食物需求的時候,就應該放手不管,不然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極大的依賴性,從而破壞了孩子自己成長中的獨立性發展。這樣逼迫著孩子去獨立成長,最後是否真的如他所言,養出了一個乖巧省事的孩子呢?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是美國科學家哈洛為了測試親子關係在成長中的作用而設計和實施的一個實驗。哈洛把鐵絲纏成了一個假媽媽,然後在這位「媽媽」的胸前放了一個能夠讓小恆河猴吃奶的裝置;同時又製作了另外一個「假媽媽」,這個假媽媽身上纏上了絨布,裡面又填充了很多棉花,但是沒有放置任何可以解決小猴飢餓需求的裝置。
  • 通過恆河猴實驗了解,多抱能讓孩子變乖巧
    小娟和閨蜜在聊起各自育兒觀點的時候,閨蜜的原則就是孩子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她會會經常抱抱孩子,而有時候孩子不明緣由哭鬧的時候,閨蜜也總是用擁抱去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小娟的立場則是孩子哭鬧的時候就任由他哭鬧,孩子哭夠了鬧夠了也就消停了,但是小娟家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任性哭鬧的行為習慣越來越厲害。這也讓小娟引起了深刻的反思,是不是孩子經常性哭鬧和抱孩子有關呢?
  • 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對於孩子愛哭這件事兒,很多人的處理方式不同。有一類家長覺得,面對孩子哭鬧,父母應當儘量保持冷靜,不要去管。因為越抱他、哄他,他會哭得更厲害,而且養成不好的習慣。那麼這個觀點到底正不正確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恆河猴實驗」。1959年,美國科學家做出了兩個特殊的「媽媽」,一個是鐵絲媽媽,一個是布料媽媽。他們挑選了兩隻剛出生的猴寶寶,並徹底斷開和母親的聯繫。
  •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採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進行早期治療,可以減少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體內的病毒載量,避免其發展成肺炎。這一發現支持在早期使用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實驗結果讓華生異常興奮,據此發表了一篇論文,闡明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在他的理論中,人與機器無異,你輸入什麼程序,就會得到什麼結果。如果孩子出現不符合預期的行為,只要採取懲罰措施,就會恢復正常。這一理論一經問世,立刻獲得追捧,無數美國家庭爭相運用,直到過了40年,才被「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徹底推翻。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我想,孩子的悲催命運,固然拋棄他們的父母需要負責任,而孤兒院毫無人性的管理制度,才是罪魁禍首。人在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刻起,就在尋找客體,這就是媽媽。如果缺少了與媽媽的關係,嬰兒的大腦與心理髮育就將停滯,甚至病變。從來沒有人敢用實驗來驗證母親與孩子分離後,孩子會如何成長——因為這種實驗太「喪盡天良」了。
  • 哈洛恆河猴實驗,毀掉了幾代猴子的幸福生活,卻挽救了千萬兒童
    但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只有用」愛「去教導孩子,孩子才具備健康快樂成長的基礎!在60年前,一位科學家就用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證明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愛」的重要性!而小猴的這一行為更加佐證了嬰孩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溫暖、撫慰!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愛存在的重要變量:接觸。接觸帶來了安慰,而安慰感才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最重要的元素。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一開始,人們對這種理論深信不疑,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卻不這樣認為,於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孕育而生,這個實驗也被稱為「母愛剝奪實驗」。之所以選擇恆河猴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它的基因相似度與人類非常接近,得出的結論可信度更高。
  •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
    文 / Becky2020-06-12 07:38:24來源:FX168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採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進行早期治療,可以減少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體內的病毒載量,避免其發展成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