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2021-01-09 網易

  中國式巨嬰,一直以離譜的行為引得各位網友的無法理解和憤怒,在一則視頻裡,一位頭髮都帶著斑白的阿姨,在街頭走著的時候,突然被一男子從後面衝過來抱著摔扭,並瘋狂的轉圈扔到地上。阿姨試圖反抗,但奈何老弱的身體怎麼比得過對方的身強力壯,被強行按在了地上。

  年老的阿姨被甩得站都站不穩,只能摔坐在地上,而男子卻更是瘋魔一般的脫掉自己的上衣,用力的抽打阿姨的頭部,甚至把衣服摔到她臉上。

  

  中國式巨嬰

  周圍的人實在看不過去了,聯合一些保安,大家試圖制止男子的瘋狂舉動。可是這名男子反而更來勁了,搶了一個掃把,更加瘋狂的要去毆打阿姨。

  這是精神病醫院跑出來的瘋子?還是有殺父奪妻子的大仇?才能讓一個200斤的壯漢如此瘋狂的攻擊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阿姨?罔顧社會倫理道德不說,還做出連法律都置之腦後的的瘋狂行為。

  

  但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這個瘋狂攻擊阿姨的漢子,正是這位阿姨的兒子,是的,是這位阿姨親生的兒子。

  原因是男子沒有謀生能力,欠銀行2萬餘元貸款即將到期,跟自己的老母親要錢的時候,老母親說沒有錢。於是男子讓自己的母親去跟親戚借,不同意,他就對自己的母親瘋狂動手毆打。結局,看得讓人毛骨悚然又心酸。

  一,巨嬰

  懷胎十月,產房的十級疼痛,二十年含辛茹苦的養育成人,待到晚年想享福,卻沒想到就換來了這麼個對自己痛下死手兒子。

  這件事雖是典型,現在卻屢見不鮮類似的新聞。

  不知世上有多少家庭,活成了這樣畸形的樣子: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盡全力給予。

  巨大的嬰兒,一次又一次把乾癟的乳房吸出血來。可惜的是,還是無法讓他們長大,甚至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這本書裡把這樣的群體定義為「巨嬰」: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武志紅老師-巨嬰國

  

有太多的中國式巨嬰,把啃老當作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拒絕長大。
他們雖然生理年齡已經是成人,但心理年齡仍似嬰兒般。
總是一味向父母、社會索取,永遠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像沒斷奶的嬰兒一樣撒潑、哭鬧。

  我們在這裡,看到被200斤巨嬰攻擊的阿姨固然可悲,可是每一個巨嬰的心裡,從來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都怪你,在我小時候事事包辦,什麼都給我弄現成的,讓我對你們太依賴,是你的溺愛毀了我!

  每個無法獨立的成年人,後面都站著包辦一切的父母,父母為孩子接管了一切,從小到大讓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一切為了學校的成績和各種閃亮培訓班獎盃,至於愛和自我意識?對不起,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怎麼給,你還是只管讀書就好了。

  等到從幾歲的娃娃,長到20多歲大學畢業,遇到不會的問題,還是第一個念頭就是找爸媽,從小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沒有獨立人格,沒有思考能力。久而久之,索取成了一種習慣,回報反而變得荒謬。

  到最後,形成畸形的親子關係: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盡全力給予。中國式巨嬰,就是這麼煉成的。

  對於巨嬰,我們已經認識得足夠多了,那讓我們看一下,動物界的「巨嬰」實驗。

  二,恆河猴實驗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哈利·哈洛 恆河猴實驗

  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他給猴子們製作了兩種類型的「假」媽媽:一個是用鐵絲網製成的「鐵絲媽媽」,另一個則是覆蓋著軟墊的「絨布媽媽」。這兩個媽媽的身體除了大小相同以外,其內部都裝有能提供熱量的溫暖燈泡。但不同的是,「鐵絲媽媽」的胸前會裝有一個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裝置,而「絨布媽媽」則沒有。

  

  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

  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按照當時的社會認知「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對營養物質的一種回報」也就是「有奶便是娘」的說法,只要給孩子解決了生存需求(比如飢餓、饑渴和避免痛苦等)的前提下,嬰兒就會對母親產生依戀和感情。

  那麼,幼猴們肯定會對有奶的「鐵絲媽媽」產生依戀。因為只有它胸前的奶瓶,這才能解決最重要的需求——飢餓/生存。

  

  恆河猴實驗

  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鐵絲媽媽」失寵了!

  剛開始,所有幼猴都會與兩隻人工母猴有接觸。但過了最初幾天的調適期後,這些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沒有乳汁的「絨布媽媽」。只有當感到飢餓時,小猴子們才會爬到「鐵絲媽媽」身上一小會。一吃飽,它們便迅速地回到「絨布媽媽」的身邊。

  小猴在鐵絲媽媽那裡獲得的是什麼?是充足的食物,換句話說,就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這是小猴在實驗起初一直圍著鐵絲媽媽的原因。可一旦他的生理需要基本滿足之後,很快他就開始追求更高一級的需要:安全感,以及依戀感。而這些,絨布媽媽提供的要比鐵絲媽媽更好。

  

  實驗幾年後,哈洛發現,那群在人工母猴陪伴下長大的小猴子,無一例外都出現了反常的性格。當哈洛把這些猴子移除隔離的籠子,放歸正常的群居生活中,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除了呈現出明顯的孤僻、抑鬱和自閉等症狀外,有的猴子甚至出現了強烈的自殘性和攻擊性。它們會對周圍一切抱有敵意,還經常啃咬自己的手臂,血流不止都不願意停下。

  這個經典的實驗直接證明了,身體上的親暱與接觸,對嬰兒的成長至關重要,而「觸感」更是愛的一個重要的變量,與生存的食物同等的重要。

  哈洛對恆河猴所做的一切,毫無疑問是殘酷的,也一直備受爭議。動物最怕的或許該是心理學實驗,心理的創傷能伴隨一生,讓它們懂得什麼叫做生不如死。

  這個實驗結果如果類比到人類身上,結論幾乎是絕望的。仿佛像遺傳一樣,那些從未曾得到過充足父母之愛的人,長大了更容易成為缺乏情感和共情能力的巨嬰。

  三,恆河猴和巨嬰的關係

  在當下的社會主流意識看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被扭曲成為了「只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物質和更好的條件」。

  比如拼了命的買學區房,讓子女有更好的教育條件;從小報讀各種學前班,只為贏在起跑線;放學後的各種補習班,讓孩子有更好的成績以便能夠考個好學校;你只管努力學習,其它生活方面一概不要操心,也是為了學習成績。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父母的心都是好的,都是希望子女能夠在學會更多的知識,成為更有用的人,將來可以生活過得更美好。

  可是回頭看看我們前面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人員給予了小猴子充足的生存條件,比如溫暖,奶水等,滿足了一個猴子來說最重要的生存需求,以便能夠讓小猴子能夠「不輸在起跑線」的長大。

  那我們現代父母給予子女的各種「愛」,是否也僅僅是各種變種的「溫暖」和「奶水」,學習/成才是否也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孩子長大後的基本生存需求?

  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如果僅僅停留在滿足他們的飲食/睡眠/休息和成年後的性外,對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個體穩定需求,安全感,被保護,恐懼和焦慮的理解和撫慰

  以及作為一名人類,需要的被接納,被愛護,被關乎,被鼓勵和支持的需求,而這些,僅僅提供生存支持和一切以成績為導向的「鐵絲」媽媽能提供嗎?

  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真正情感需求,比如理解,尊重,觸撫,擁抱,共情等,屬於絨布媽媽的一切,又給予了多少?

  「恆河猴」實驗後長大的小猴子們,幾乎全部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理心理問題,比如孤獨,抑鬱,不合群,行為古怪,生理上已經長大為大猴子,但是心理上,卻是各種問題叢生的「巨嬰」狀態,這和我們當下情況何其相似,只是我們人類的狀況更為複雜。

  

  長大後的巨嬰們

  那些長大的「巨嬰」們,普遍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們從小就被逼迫只能和「鐵絲媽媽」相處,從小到大隻被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很少被滿足情感需求,所以等到長大後,普遍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情感和周圍人的情感,只會簡單用生存性大腦來來思考和與人對話,問題不太嚴重的,稱之為「直X癌」,問題嚴重的,就屬於「巨嬰」。

  「巨嬰」的問題,不僅僅是「巨嬰」本身的問題,而是背後的「教育者」的問題,子女的成長,不能光停留在生存上的滿足和技能的學習,也要讓孩子學會愛與理解。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這樣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從小看到的就是可以不用尊重的父母,因為從小未被情感滿足,也就不會有自己的情感成長,繼而缺乏對情緒的認知和共鳴,可能從外表看各種成績優秀,但實則活得生物性大於情感性。

  碰到問題後,從來不會感知他人的情緒和自我的情緒,只會簡單粗暴的「我要解決我的問題」,而這個世界上對他們「威脅最小」「最可榨取資源」的人,就是他們的父母。

  心理學有這麼一句名言: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西班牙則有詩歌說:死亡,即是無回應之地。也就是說,如果缺乏情感回應,人就等於處於絕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恆河猴實驗後的那些可憐猴子們,和生理長大的「巨嬰」們,可不是從小情感被壓抑,被無視,甚至被父母打著「為了你好」的幌子用學習去壓制和無回應,這不就是長期生活在絕境之地?

  觀察那些情感豐富,能夠理解自己的情緒並表達,能夠正確的理解他人的情感的人。你會看到,他們有著豐盛飽滿的人際關係,也有著鮮活的生命力,有熱情,有感染力;

  而缺乏情感理解和共情的人,普遍人際關係匱乏乾癟,生命力也容易是匱乏乾癟,哪怕他們是天才。

  那些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成績A+,卻不尊重不理解不撫慰孩子情感,不會愛自己也教不會孩子愛和奉獻為何物的父母,才是最無知的殘忍。

  

  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紀伯倫-《孩子》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鐵絲」父母們,是時候以身作則去學習如何愛了。

  否則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會成為他的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卻獨樹一幟地提出了質疑,指出孩子愛的不是食物,而是對媽媽感情的依戀和身體上的接觸。為此,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也就是60年前,哈洛選用和人類基因相似度接近94%的恆河猴,做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叫"母愛剝奪實驗"。哈洛的實驗對象是一群剛走出娘胎的幼猴,並把它們和它們的媽媽隔離了。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洛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揭示了愛的存在與其對幼體成長的重要性。首先,亨利·哈洛隨機挑選了8隻剛出生的恆河猴作為被試,將他們一出生就與母猴隔離開。然後,他將這些嬰猴放進隔離籠中飼養,並製作了兩隻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
  • 孩子小時候誰帶最好?「恆河猴實驗」給你答案,別選錯了人
    但是,也有人說孩子還是媽媽帶最好,孩子小時候最需要的是媽媽。所以,現在不知道誰來帶孩子比較好......孩子小時候誰帶最好?這是很多愛孩子的父母,都會思考的問題,有人覺得孩子爸爸媽媽來帶最好,也有人覺得孩子誰來帶都一樣。但是,真實答案是什麼呢?其實,早有研究表明,媽媽帶孩子有無法被替代的好處。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施工期間,圖書館到館路線指引,點這裡←養育孩子如此耗費家庭精力,那麼集中式地「批量」培養會不會是一個更高效的解決方案?為什麼很多人明明覺得自己的原生家庭堪稱「禍害」,仍然無法割捨與親人的聯繫?為什麼關小黑屋可以成為罪犯最害怕的酷刑?
  • 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對於自家崽崽,大多數家長都是又愛又「恨」。無他,主要是這小妖精著實折騰人。不哭的時候可可愛愛,萌感光波能瞬間擊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心。但一哭起來,簡直比六指琴魔的琴還要難以忍受,天靈蓋都快被他掀飛了。
  • 與人相似度94%的物種,被迫進行恆河猴實驗,它的結局如何?
    不過,有些實驗也並非完全合理,甚至有些殘忍,即便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對很多人來說,這未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恆河猴實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作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與人類同樣存在近親關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94%,所以在很多臨床試驗以及情感測試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 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媽媽面前,就能夠很自然的,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遊戲,抑或是和陌生人交流。一旦媽媽不在了,孩子的表現就和之前大相逕庭,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等情緒,這是為什麼呢?這一切,看完了下面這個心理學界很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表現了。
  •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這就是一百多年前風靡美國的哭聲免疫法,坑了無數美國孩子,早已被摒棄,可是如今,這一方法卻被無良之人利用,利用部分媽媽的盲信盲從,來荼毒中國娃。當年,我嘗試過那麼多的睡眠方法,唯獨「哭聲免疫法」沒用,因為憑著一個母親的直覺,孩子哭了不抱,這是太殘忍的一件事情。孩子無緣無故不會哭,一定是有什麼不舒服,即使身體健康沒問題,也有可能是內心或者意識裡的不安全感所致。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是美國科學家哈洛為了測試親子關係在成長中的作用而設計和實施的一個實驗。哈洛把鐵絲纏成了一個假媽媽,然後在這位「媽媽」的胸前放了一個能夠讓小恆河猴吃奶的裝置;同時又製作了另外一個「假媽媽」,這個假媽媽身上纏上了絨布,裡面又填充了很多棉花,但是沒有放置任何可以解決小猴飢餓需求的裝置。
  • 他「以愛之名」虐猴無數,卻為人類嬰兒奪回了母愛
    歷史上就有一個至今備受爭議,臭名昭著的動物實驗:以研究愛的名義,用慘無人道的手段摧殘了幾代的恆河猴,不僅是生理傷害,甚至進行了心理摧毀。恆河猴哈洛起初只是通過對恆河猴的研究,開展靈長類動物智商發展主題的研究,並通過實驗來界定恆河猴的智商的大概範圍實驗非常順利大獲成功,哈洛發表了數量可觀的量級論文,從此聲名鵲起,實驗室裡門庭若市,學生們都聞訊趕來因此學校為哈洛開設了單獨的實驗室
  • 通過恆河猴實驗了解,多抱能讓孩子變乖巧
    小娟和閨蜜在聊起各自育兒觀點的時候,閨蜜的原則就是孩子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她會會經常抱抱孩子,而有時候孩子不明緣由哭鬧的時候,閨蜜也總是用擁抱去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小娟的立場則是孩子哭鬧的時候就任由他哭鬧,孩子哭夠了鬧夠了也就消停了,但是小娟家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任性哭鬧的行為習慣越來越厲害。這也讓小娟引起了深刻的反思,是不是孩子經常性哭鬧和抱孩子有關呢?
  • 孩子小時奶奶帶還是媽媽帶好?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等孩子長大了,發現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慣,想再改變時,就會發現困難重重。教育觀念的分歧老一輩和年輕人的很多教育理念還是分歧很大的,前幾天一個朋友還和我抱怨說,自從有了孩子,不僅和婆婆矛盾重重,連和自己媽也是各種分歧不斷,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看誰的做法不順眼,發展到後來,相互之間就會說些重話,感覺特別難受。
  •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採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進行早期治療,可以減少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體內的病毒載量,避免其發展成肺炎。這一發現支持在早期使用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 恆河猴實驗表明:新冠康復後可能不會再次感染
    在這項研究中,中國的研究人員讓恆河猴感染冠狀病毒,讓它們恢復健康,並在最初感染的28天後再讓它們接觸病毒。結果顯示,這些猴子似乎已經發展出了保護機制,並沒有第二次感染。研究小組認為,這表明此前中國出現的冠狀病毒「再感染者」可能只是沒有完全克服最初的感染。他們還表示,該發現也可能有助於評估針對COVID-19的疫苗開發。
  • 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會怎樣?著名的猴子實驗給出答案,讓人警醒
    即便孩子已經成人,這種因愛而造成的匱乏感會時不時地製造些障礙,影響他的戀愛、婚姻以及整個人生。即使錢再多事業再順,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也很難獲得人生幸福。那麼,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會過上怎樣的一生?結果可以從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得知。「恆河猴」實驗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研究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證明「愛」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 孩子和母親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這個恆河猴試驗也許能說明一點
    下面我們聊一個極具爭議的實現,這個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孩子和母親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也許我們還能總結出如何正確的撫養孩子。01恆河猴試驗1905年,哈裡.哈洛出生於以色列。他在19歲的時候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然後又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在讀研期間哈洛其中一位導師,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
    "恆河猴"實驗告訴我們的道理既然說孩子的獨立不能被逼出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的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再看看60年前另一個經典的實驗,雖然這個過程有些殘忍,但卻真實的揭露了孩子小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