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巨嬰,一直以離譜的行為引得各位網友的無法理解和憤怒,在一則視頻裡,一位頭髮都帶著斑白的阿姨,在街頭走著的時候,突然被一男子從後面衝過來抱著摔扭,並瘋狂的轉圈扔到地上。阿姨試圖反抗,但奈何老弱的身體怎麼比得過對方的身強力壯,被強行按在了地上。
年老的阿姨被甩得站都站不穩,只能摔坐在地上,而男子卻更是瘋魔一般的脫掉自己的上衣,用力的抽打阿姨的頭部,甚至把衣服摔到她臉上。
中國式巨嬰
周圍的人實在看不過去了,聯合一些保安,大家試圖制止男子的瘋狂舉動。可是這名男子反而更來勁了,搶了一個掃把,更加瘋狂的要去毆打阿姨。
這是精神病醫院跑出來的瘋子?還是有殺父奪妻子的大仇?才能讓一個200斤的壯漢如此瘋狂的攻擊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阿姨?罔顧社會倫理道德不說,還做出連法律都置之腦後的的瘋狂行為。
但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這個瘋狂攻擊阿姨的漢子,正是這位阿姨的兒子,是的,是這位阿姨親生的兒子。
原因是男子沒有謀生能力,欠銀行2萬餘元貸款即將到期,跟自己的老母親要錢的時候,老母親說沒有錢。於是男子讓自己的母親去跟親戚借,不同意,他就對自己的母親瘋狂動手毆打。結局,看得讓人毛骨悚然又心酸。
一,巨嬰
懷胎十月,產房的十級疼痛,二十年含辛茹苦的養育成人,待到晚年想享福,卻沒想到就換來了這麼個對自己痛下死手兒子。
這件事雖是典型,現在卻屢見不鮮類似的新聞。
不知世上有多少家庭,活成了這樣畸形的樣子: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盡全力給予。
巨大的嬰兒,一次又一次把乾癟的乳房吸出血來。可惜的是,還是無法讓他們長大,甚至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這本書裡把這樣的群體定義為「巨嬰」: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武志紅老師-巨嬰國
有太多的中國式巨嬰,把啃老當作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拒絕長大。
我們在這裡,看到被200斤巨嬰攻擊的阿姨固然可悲,可是每一個巨嬰的心裡,從來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都怪你,在我小時候事事包辦,什麼都給我弄現成的,讓我對你們太依賴,是你的溺愛毀了我!
每個無法獨立的成年人,後面都站著包辦一切的父母,父母為孩子接管了一切,從小到大讓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一切為了學校的成績和各種閃亮培訓班獎盃,至於愛和自我意識?對不起,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怎麼給,你還是只管讀書就好了。
等到從幾歲的娃娃,長到20多歲大學畢業,遇到不會的問題,還是第一個念頭就是找爸媽,從小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沒有獨立人格,沒有思考能力。久而久之,索取成了一種習慣,回報反而變得荒謬。
到最後,形成畸形的親子關係: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盡全力給予。中國式巨嬰,就是這麼煉成的。
對於巨嬰,我們已經認識得足夠多了,那讓我們看一下,動物界的「巨嬰」實驗。
二,恆河猴實驗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哈利·哈洛 恆河猴實驗
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他給猴子們製作了兩種類型的「假」媽媽:一個是用鐵絲網製成的「鐵絲媽媽」,另一個則是覆蓋著軟墊的「絨布媽媽」。這兩個媽媽的身體除了大小相同以外,其內部都裝有能提供熱量的溫暖燈泡。但不同的是,「鐵絲媽媽」的胸前會裝有一個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裝置,而「絨布媽媽」則沒有。
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
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按照當時的社會認知「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對營養物質的一種回報」也就是「有奶便是娘」的說法,只要給孩子解決了生存需求(比如飢餓、饑渴和避免痛苦等)的前提下,嬰兒就會對母親產生依戀和感情。
那麼,幼猴們肯定會對有奶的「鐵絲媽媽」產生依戀。因為只有它胸前的奶瓶,這才能解決最重要的需求——飢餓/生存。
恆河猴實驗
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鐵絲媽媽」失寵了!
剛開始,所有幼猴都會與兩隻人工母猴有接觸。但過了最初幾天的調適期後,這些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沒有乳汁的「絨布媽媽」。只有當感到飢餓時,小猴子們才會爬到「鐵絲媽媽」身上一小會。一吃飽,它們便迅速地回到「絨布媽媽」的身邊。
小猴在鐵絲媽媽那裡獲得的是什麼?是充足的食物,換句話說,就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這是小猴在實驗起初一直圍著鐵絲媽媽的原因。可一旦他的生理需要基本滿足之後,很快他就開始追求更高一級的需要:安全感,以及依戀感。而這些,絨布媽媽提供的要比鐵絲媽媽更好。
實驗幾年後,哈洛發現,那群在人工母猴陪伴下長大的小猴子,無一例外都出現了反常的性格。當哈洛把這些猴子移除隔離的籠子,放歸正常的群居生活中,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除了呈現出明顯的孤僻、抑鬱和自閉等症狀外,有的猴子甚至出現了強烈的自殘性和攻擊性。它們會對周圍一切抱有敵意,還經常啃咬自己的手臂,血流不止都不願意停下。
這個經典的實驗直接證明了,身體上的親暱與接觸,對嬰兒的成長至關重要,而「觸感」更是愛的一個重要的變量,與生存的食物同等的重要。
哈洛對恆河猴所做的一切,毫無疑問是殘酷的,也一直備受爭議。動物最怕的或許該是心理學實驗,心理的創傷能伴隨一生,讓它們懂得什麼叫做生不如死。
這個實驗結果如果類比到人類身上,結論幾乎是絕望的。仿佛像遺傳一樣,那些從未曾得到過充足父母之愛的人,長大了更容易成為缺乏情感和共情能力的巨嬰。
三,恆河猴和巨嬰的關係
在當下的社會主流意識看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被扭曲成為了「只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物質和更好的條件」。
比如拼了命的買學區房,讓子女有更好的教育條件;從小報讀各種學前班,只為贏在起跑線;放學後的各種補習班,讓孩子有更好的成績以便能夠考個好學校;你只管努力學習,其它生活方面一概不要操心,也是為了學習成績。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父母的心都是好的,都是希望子女能夠在學會更多的知識,成為更有用的人,將來可以生活過得更美好。
可是回頭看看我們前面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人員給予了小猴子充足的生存條件,比如溫暖,奶水等,滿足了一個猴子來說最重要的生存需求,以便能夠讓小猴子能夠「不輸在起跑線」的長大。
那我們現代父母給予子女的各種「愛」,是否也僅僅是各種變種的「溫暖」和「奶水」,學習/成才是否也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孩子長大後的基本生存需求?
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如果僅僅停留在滿足他們的飲食/睡眠/休息和成年後的性外,對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個體穩定需求,安全感,被保護,恐懼和焦慮的理解和撫慰
以及作為一名人類,需要的被接納,被愛護,被關乎,被鼓勵和支持的需求,而這些,僅僅提供生存支持和一切以成績為導向的「鐵絲」媽媽能提供嗎?
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真正情感需求,比如理解,尊重,觸撫,擁抱,共情等,屬於絨布媽媽的一切,又給予了多少?
「恆河猴」實驗後長大的小猴子們,幾乎全部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理心理問題,比如孤獨,抑鬱,不合群,行為古怪,生理上已經長大為大猴子,但是心理上,卻是各種問題叢生的「巨嬰」狀態,這和我們當下情況何其相似,只是我們人類的狀況更為複雜。
長大後的巨嬰們
那些長大的「巨嬰」們,普遍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們從小就被逼迫只能和「鐵絲媽媽」相處,從小到大隻被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很少被滿足情感需求,所以等到長大後,普遍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情感和周圍人的情感,只會簡單用生存性大腦來來思考和與人對話,問題不太嚴重的,稱之為「直X癌」,問題嚴重的,就屬於「巨嬰」。
「巨嬰」的問題,不僅僅是「巨嬰」本身的問題,而是背後的「教育者」的問題,子女的成長,不能光停留在生存上的滿足和技能的學習,也要讓孩子學會愛與理解。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這樣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從小看到的就是可以不用尊重的父母,因為從小未被情感滿足,也就不會有自己的情感成長,繼而缺乏對情緒的認知和共鳴,可能從外表看各種成績優秀,但實則活得生物性大於情感性。
碰到問題後,從來不會感知他人的情緒和自我的情緒,只會簡單粗暴的「我要解決我的問題」,而這個世界上對他們「威脅最小」「最可榨取資源」的人,就是他們的父母。
心理學有這麼一句名言: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西班牙則有詩歌說:死亡,即是無回應之地。也就是說,如果缺乏情感回應,人就等於處於絕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恆河猴實驗後的那些可憐猴子們,和生理長大的「巨嬰」們,可不是從小情感被壓抑,被無視,甚至被父母打著「為了你好」的幌子用學習去壓制和無回應,這不就是長期生活在絕境之地?
觀察那些情感豐富,能夠理解自己的情緒並表達,能夠正確的理解他人的情感的人。你會看到,他們有著豐盛飽滿的人際關係,也有著鮮活的生命力,有熱情,有感染力;
而缺乏情感理解和共情的人,普遍人際關係匱乏乾癟,生命力也容易是匱乏乾癟,哪怕他們是天才。
那些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成績A+,卻不尊重不理解不撫慰孩子情感,不會愛自己也教不會孩子愛和奉獻為何物的父母,才是最無知的殘忍。
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紀伯倫-《孩子》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鐵絲」父母們,是時候以身作則去學習如何愛了。
否則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會成為他的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