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科學的方法證明「愛」的存在呢?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洛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揭示了愛的存在與其對幼體成長的重要性。
首先,亨利·哈洛隨機挑選了8隻剛出生的恆河猴作為被試,將他們一出生就與母猴隔離開。
然後,他將這些嬰猴放進隔離籠中飼養,並製作了兩隻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
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
嬰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從這個「代母養育實驗」中觀察到,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
於是,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嬰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改進後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實驗研究結果,「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哈洛在1958年公布這篇實驗報告時,在社會掀起了一場革命。
在當時,社會經濟對家庭的要求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婦女進入了社會,那時社會普遍認為,母親親自餵養孩子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情感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哈洛的實驗證明了,成功養育的關鍵是接觸安撫,而不僅僅是婦女的哺乳能力,男性也能在養育嬰兒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
哈洛的研究對改變傳統的育兒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他對親人的依戀。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是保障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
兒童與依戀對象之間溫暖、親密的聯繫使兒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滿足,更體驗到愉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