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2021-01-14 華易心理

如何用科學的方法證明「愛」的存在呢?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洛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揭示了愛的存在與其對幼體成長的重要性。

首先,亨利·哈洛隨機挑選了8隻剛出生的恆河猴作為被試,將他們一出生就與母猴隔離開。

然後,他將這些嬰猴放進隔離籠中飼養,並製作了兩隻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

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

嬰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從這個「代母養育實驗」中觀察到,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

於是,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嬰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改進後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實驗研究結果,「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哈洛在1958年公布這篇實驗報告時,在社會掀起了一場革命。

在當時,社會經濟對家庭的要求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婦女進入了社會,那時社會普遍認為,母親親自餵養孩子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情感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哈洛的實驗證明了,成功養育的關鍵是接觸安撫,而不僅僅是婦女的哺乳能力,男性也能在養育嬰兒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

哈洛的研究對改變傳統的育兒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

「粘人」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他對親人的依戀。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是保障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

兒童與依戀對象之間溫暖、親密的聯繫使兒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滿足,更體驗到愉快的情感。

相關焦點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對於巨嬰,我們已經認識得足夠多了,那讓我們看一下,動物界的「巨嬰」實驗。  二,恆河猴實驗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採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進行早期治療,可以減少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體內的病毒載量,避免其發展成肺炎。這一發現支持在早期使用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 與人相似度94%的物種,被迫進行恆河猴實驗,它的結局如何?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相信已經成立和完善的科學理論,仿佛很多問題都可以用公式進行解釋,因此建立在大量科學實驗基礎上的新發現,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不過,有些實驗也並非完全合理,甚至有些殘忍,即便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對很多人來說,這未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恆河猴實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作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與人類同樣存在近親關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94%,所以在很多臨床試驗以及情感測試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 「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還是讓我們先了解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吧!這是早年美國圍繞育兒方式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論讓人們感到震驚,也希望能用它來剖析現在一些父母在育兒方面的問題。實驗證明了母愛是什麼,孩子需要的真愛是什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能夠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讓孩子吃穿不愁,能夠活下來並長大。
  • 「恆河猴實驗」給你答案,別選錯了人
    這是很多愛孩子的父母,都會思考的問題,有人覺得孩子爸爸媽媽來帶最好,也有人覺得孩子誰來帶都一樣。但是,真實答案是什麼呢?其實,早有研究表明,媽媽帶孩子有無法被替代的好處。孩子小時候,能更好地給他情感慰藉的媽媽帶,是最好的 關於帶孩子,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候就有過討論。當時,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對愛的需求,源於對食物的需求。
  •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實驗結果讓華生異常興奮,據此發表了一篇論文,闡明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在他的理論中,人與機器無異,你輸入什麼程序,就會得到什麼結果。如果孩子出現不符合預期的行為,只要採取懲罰措施,就會恢復正常。這一理論一經問世,立刻獲得追捧,無數美國家庭爭相運用,直到過了40年,才被「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徹底推翻。
  • 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這一切,看完了下面這個心理學界很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表現了。恆河猴試驗恆河猴實驗是哈洛(美國著名的比較心理學家)主持的,針對的就是當初社會比較盛行的華生的「奇葩」理論。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
    文 / Becky2020-06-12 07:38:24來源:FX168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採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進行早期治療,可以減少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體內的病毒載量,避免其發展成肺炎
  • 再論復陽:中科院恆河猴模型發現,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中科院恆河猴模型研究: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另一項研究則用恆河猴模型回答了「康復後是否會再次感染」的問題。,恆河猴體內的病毒載量在感染後的第 3 天達到峰值後逐漸下降,並在大約 14 天后低至無法檢測的水平。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等孩子長大了,發現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慣,想再改變時,就會發現困難重重。教育觀念的分歧老一輩和年輕人的很多教育理念還是分歧很大的,前幾天一個朋友還和我抱怨說,自從有了孩子,不僅和婆婆矛盾重重,連和自己媽也是各種分歧不斷,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看誰的做法不順眼,發展到後來,相互之間就會說些重話,感覺特別難受。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偶然發現,鑄就了與猴子的緣分如果說布加勒斯特早期治癒計劃只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那麼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在恆河猴上的實驗簡直是刻意得喪心病狂。哈利·哈洛,原名哈利·以色列,1905 年生於美國艾奧瓦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大學時,哈洛師從史丹福大學著名的智商大師特曼(Lewis Terman)。
  • 恆河猴實驗表明:新冠康復後可能不會再次感染
    在這項研究中,中國的研究人員讓恆河猴感染冠狀病毒,讓它們恢復健康,並在最初感染的28天後再讓它們接觸病毒。結果顯示,這些猴子似乎已經發展出了保護機制,並沒有第二次感染。研究小組認為,這表明此前中國出現的冠狀病毒「再感染者」可能只是沒有完全克服最初的感染。他們還表示,該發現也可能有助於評估針對COVID-19的疫苗開發。
  • 「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對於自家崽崽,大多數家長都是又愛又「恨」。無他,主要是這小妖精著實折騰人。不哭的時候可可愛愛,萌感光波能瞬間擊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心。但一哭起來,簡直比六指琴魔的琴還要難以忍受,天靈蓋都快被他掀飛了。
  • 美研究資料顯示降低熱量攝取可延長恆河猴壽命
    他們將年齡在7歲至14歲的76隻恆河猴分成兩組:一組為控制組,保持日常飲食;另一組為熱量限制組,能夠得到足夠的營養,但食物中的熱量比前一組降低30%。  在20年的研究結束時,控制組的恆河猴還有50%仍然活著,而熱量限制組存活者的比例達到80%。一般人工飼養的恆河猴平均壽命約為27歲。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是美國科學家哈洛為了測試親子關係在成長中的作用而設計和實施的一個實驗。哈洛把鐵絲纏成了一個假媽媽,然後在這位「媽媽」的胸前放了一個能夠讓小恆河猴吃奶的裝置;同時又製作了另外一個「假媽媽」,這個假媽媽身上纏上了絨布,裡面又填充了很多棉花,但是沒有放置任何可以解決小猴飢餓需求的裝置。
  • 豬肝移植給恆河猴,目前已存活16天,未來人類或可作為受體
    例如2019年日本政府批准了一項實驗申請,東京大學中內教授領導的科學團隊準備進行「人獸雜交胚胎實驗」,這個實驗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器官移植的問題。當然這個實驗從本質上來說並不涉及到基因上的交流,簡單來理解只不過是把人類的細胞注入到其它動物發育的胚胎中,最終誕生的個體身體內含有部分人類細胞。
  • 通過恆河猴實驗了解,多抱能讓孩子變乖巧
    有專業學者就通過恆河猴來做過實驗,通過這個實驗就可以證明孩子變乖巧的方法,也許一個擁抱就能解決。什麼是恆河猴實驗呢?在很久之前美國的一位博士用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做實驗,讓小猴子擁有兩個媽媽,一個是提供食物卻不能親密接觸的真實猴媽媽,一個是用柔軟的絨布做成的可以親密接觸的布偶猴媽媽,但是這位猴媽媽卻不能給孩子提供任何的食物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