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2021-01-09 凝媽悟語

文 | 檸橙媽媽

要問現在的父母怎麼養育孩子,很多父母都會回答:小時候要精心照顧,讓孩子吃好喝好,長大後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

這些父母把這樣養育孩子看成天經地義的,他們也許不知道這種養育孩子的方式有問題,我們有時也沒感覺到他們有多大問題,因為周圍的人都這樣,隨波逐流就可以了。

但是這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如何幫他們找出問題所在呢?還是讓我們先了解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吧!這是早年美國圍繞育兒方式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論讓人們感到震驚,也希望能用它來剖析現在一些父母在育兒方面的問題。

實驗證明了母愛是什麼,孩子需要的真愛是什麼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能夠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讓孩子吃穿不愁,能夠活下來並長大。

行為心理學家華生更強調,父母只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食物,就可以讓孩子獲得愛的滿足。媽媽和孩子不要太親密,在孩子哭的時候,媽媽不要立刻抱孩子,以免孩子過分地依戀母親,難以走向獨立。

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卻獨樹一幟地提出了質疑,指出孩子愛的不是食物,而是對媽媽感情的依戀和身體上的接觸。為此,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也就是60年前,哈洛選用和人類基因相似度接近94%的恆河猴,做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叫"母愛剝奪實驗"。

哈洛的實驗對象是一群剛走出娘胎的幼猴,並把它們和它們的媽媽隔離了。哈洛接著給它們弄來了兩個"假媽媽",一個材質是鐵絲的,上面掛著裝滿奶的瓶子,另一個材質是柔軟的絨布。

剛開始,幼猴們非常焦躁和恐懼,不住地尖叫著,有的大小便失禁。幾天後,感覺到媽媽不會回來的幼猴,開始把目光投向假媽媽。

按照"碗櫃理論",幼猴們肯定圍繞到那個掛奶瓶的"鐵絲媽媽"身邊,但事實是幼猴們都擁到了"絨布媽媽"的身上。只有餓得實在不行時,幼猴們才到"鐵絲媽媽"那裡去喝奶,但喝完奶再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哈洛的實驗結果證明,幼猴最需要和媽媽的身體接觸,遠遠超越對吃奶的渴望。

哈洛繼續實驗,他給"絨布媽媽"安上了小車燈眼和模擬臉,但遭到幼猴們的排斥。在去掉這些偽裝後,幼猴們才重新奔向"絨布媽媽"。

由此可見,幼猴們更喜歡第一印象的"絨布媽媽",絕不輕易變心。

而後,當哈洛有意識地在"絨布媽媽"身上安裝傷害裝置,讓幼猴們不斷受傷後,幼猴們對"絨布媽媽"還是無怨無悔、不離不棄。

由此,哈洛得出階段性結論:幼猴會們愛上了"絨布媽媽",與它們對真正媽媽的愛沒有差別。

但接下來的發展打臉哈洛,這些與"絨布媽媽"相伴的幼猴逐漸長大後,非常不合群,自閉還自殘,也不會遊戲和交配,因為不會動的"絨布媽媽"教不了它們這些技能。

哈洛進一步強制其中的母猴懷孕做母親,但這些母猴大部分對孩子冷酷無情,還有虐待和咬死孩子的情況。

最後的結論是,沒有得到過真正母愛的孩子,在將來也不會成為合格的母親,孩子早期對母親的依戀至關重要,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乃至一生。

反其道而行之的"巨嬰"式育兒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影響了幾代人的育兒觀念。但讓人遺憾的是,現在還有很多父母與其反其道而行之,培養出了一些不懂得愛、極度自私、不會生活的"巨嬰"孩子。

如我們看到的長大後還"啃老"的孩子,上大學還需母親前去伺候的孩子,以及那位恩將仇報,殺害自己母親的大學生。

因為這些孩子是物質養大的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孩子還大都是獨生子,所以嬌慣成為必然。這樣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凡事都由父母代勞,他們成為享受的一代。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還自私自利,眼裡沒他人,習慣於被別人照顧,自己的需求必須得到滿足,更別說承擔什麼責任了。

在南京一個小區,親生父子大打出手,母親無奈報警求助。父親王先生說,兒子留學花了幾百萬,回國後卻沒找到工作,一直啃老。

王先生為了給兒子一點教訓,賣了兒子的車。不成想,兒子惱羞成怒,把父親的車砸了。王先生一起之下去兒子家砸東西,兒子就和父親動起手來,還揚言砸掉父母家,砍死父親。

當初父母的一再退讓和縱容,把兒子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因為這些孩子為學習活著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還因為上學和就業的壓力,很多孩子自小就背負著學習的壓力。父母盡力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

這些孩子的生活都是圍著學習轉,從學校到補習班,從白天到黑夜。他們哪有時間去愛和幫助別人,去和人交往,友好地相處。於是,他們的頭腦裡就只有學習這一根弦,是不健全的。

當年有名的神通魏永康,8歲上重點中學,13歲考上了重點本科,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可謂人生開掛,無人能比。但是到20歲卻被學校勸退,原因是他生活不能自理。

在他該學習自理能力的時候,媽媽卻讓他學習,錯過了學習動手能力的最好時光,雖然學習上曾經風光無限,最後卻輸在媽媽的過度照顧上。

因為這些孩子缺乏生活的本領有很多孩子的生活都被父母安排好了,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想法也會被父母強壓下來。父母希望打造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孩子,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上什麼興趣班,將來考什麼學校,找什麼工作,都要按照父母的意願來。

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極為嚴格,不允許孩子犯任何錯誤,不允許孩子表現得不優秀。要掌握孩子所有的行蹤,去哪裡都要匯報,跟誰交朋友都要先過父母這一關,孩子無意是父母的一個衍生品,而不是自己。孩子只學會了做所謂的完美孩子,而並沒有生活的真正本領。

吳謝宇,考上北京大學,情商很高,很合群,是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孩子。但是,讓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是一個弒母兇手。據報導稱母親對他管理很嚴格,凡事要求完美,不允許他發脾氣,不允許他違背確定的方向,連交什麼朋友都要受到限制。20多年一直隱忍,成為一個心理扭曲的人。

武志紅說,越控制越失序。過於控制的父母,不是讓孩子無能的「巨嬰」就是讓孩子叛逆的「魔鬼」。

給育兒注入更多的內涵

與"恆河猴實驗"相比,這些孩子的父母給孩子的愛更多是物質的,只為了滿足孩子生長和學習的需要。對於孩子的全面教育和培養,這些孩子的父母做得遠遠不夠,急需糾正。

讓孩子體驗真正的愛孩子三歲前是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媽媽可以多陪伴孩子,用撫摸和擁抱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要及時安撫孩子,讓孩子充分體會到母親的愛和溫暖。

在孩子三歲後逐漸懂事了,父母不要再嬌慣孩子,要讓孩子學會做人做事的規矩,學會愛與分享,學會大公無私和樂於助人,一步步學會自己做事,走向獨立。

讓孩子不單純地陷於學習儘管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但同時要注重對孩子思想品質的培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孩子全面發展,樂觀地面對學習和生活,勇於接受挑戰、克服困難。

有的家長條件好,培養孩子心切,孩子上小學就想送到貴族學校住校,在此建議別送這麼早,否則孩子只一味學習,缺乏父母的教導和關愛,容易形成孤單的性格。

讓孩子學會生活的本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生活的本領只能靠父母來教,捨不得讓孩子幹活,就是剝奪了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學會自理,讓孩子能夠從自己吃飯、洗臉、刷牙、穿衣服、穿鞋開始,逐漸學會做家務,為家裡做事,分擔家庭責任。

父母還要教孩子社交,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孩子如何處理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問題等等。此外,父母少一些控制,讓孩子做自己。大膽讓孩子做事,放手讓孩子鍛鍊,多經歷風雨才能見彩虹。父母引導越多,孩子就越成熟。

回首"恆河猴實驗",實際證明的是育兒的規律。無論東西方的父母,都不能違背規律養育孩子。如果明白了什麼地方違背了規律,那就要及時糾偏。

同時,養育孩子也是個長期工程,做父母的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全面規劃孩子的發展,耐心細緻地給孩子應有的愛和教導,讓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您知道"恆河猴實驗"嗎,您是如何養育孩子的,是否有違背規律的事?歡迎您參加到話題討論中。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
    於是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和孩子分房睡覺,並且冷漠對待孩子的哭鬧和求抱抱。這樣發展下去真的能夠有用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嗎?孩子的獨立可以被逼出來嗎?美國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他曾經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要去抱孩子,等到他自己安靜下來再去抱,這樣就能夠打造出一個安靜乖巧,並且讓父母省事省心的優秀孩子。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洛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揭示了愛的存在與其對幼體成長的重要性。首先,亨利·哈洛隨機挑選了8隻剛出生的恆河猴作為被試,將他們一出生就與母猴隔離開。然後,他將這些嬰猴放進隔離籠中飼養,並製作了兩隻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 代母實驗,這個用猴子做的殘忍實驗,揭示了人類養育孩子的關鍵
    如果讓我篩選「十大殘忍心理實驗」的話,今天要說的這個利用恆河猴做的實驗肯定是要上榜的。這個心理實驗,即使在當年也飽受爭議,就更不用說在動物保護主義盛行的現在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這個心理實驗有些殘忍,但是它揭示的心理真相讓後世的父母受用無窮。
  • 「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對於自家崽崽,大多數家長都是又愛又「恨」。無他,主要是這小妖精著實折騰人。不哭的時候可可愛愛,萌感光波能瞬間擊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心。但一哭起來,簡直比六指琴魔的琴還要難以忍受,天靈蓋都快被他掀飛了。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是美國科學家哈洛為了測試親子關係在成長中的作用而設計和實施的一個實驗。哈洛把鐵絲纏成了一個假媽媽,然後在這位「媽媽」的胸前放了一個能夠讓小恆河猴吃奶的裝置;同時又製作了另外一個「假媽媽」,這個假媽媽身上纏上了絨布,裡面又填充了很多棉花,但是沒有放置任何可以解決小猴飢餓需求的裝置。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高學歷女性為什麼放棄職場高薪去做全職媽媽?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通過恆河猴實驗了解,多抱能讓孩子變乖巧
    仿佛沒有什麼事是一個擁抱解決不了的,但是對此有的父母也保持反對意見,這兩個對立的觀點仿佛在父母的育兒道路中持有著各自的立場。小娟和閨蜜在聊起各自育兒觀點的時候,閨蜜的原則就是孩子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她會會經常抱抱孩子,而有時候孩子不明緣由哭鬧的時候,閨蜜也總是用擁抱去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
  • 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推翻一套坑人的育兒法,拯救無數兒童
    華生的育兒論這套理論來自美國行為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做過的一個慘絕人寰的實驗。100年前,華生找來了一個八個月大的嬰兒阿爾伯特,在他身邊放了好多可愛的小動物,利用2個月的時間,讓小阿爾伯特和小動物們建立感情。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教育觀念的分歧老一輩和年輕人的很多教育理念還是分歧很大的,前幾天一個朋友還和我抱怨說,自從有了孩子,不僅和婆婆矛盾重重,連和自己媽也是各種分歧不斷,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看誰的做法不順眼,發展到後來,相互之間就會說些重話,感覺特別難受。在教育孩子上,觀念和理念的不同,確實很容易造成爭吵,不僅老一輩和年輕一代有代溝,就算是夫妻之間也是分歧不斷的。
  • 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媽媽面前,就能夠很自然的,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遊戲,抑或是和陌生人交流。一旦媽媽不在了,孩子的表現就和之前大相逕庭,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等情緒,這是為什麼呢?這一切,看完了下面這個心理學界很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表現了。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
  • 哈洛恆河猴實驗,毀掉了幾代猴子的幸福生活,卻挽救了千萬兒童
    儘管童年並不美好,可是哈洛和華生走向了兩個截然不一樣的方向,自小缺愛的哈洛希望可以讓父母重視「愛」對孩子的影響,而同樣缺愛的華生則將孩子看作一個個毫無情感的機器人,家長可以隨意揉捏塑造!而為了證明「愛」的重要性,哈洛做了一個極為殘忍的實驗!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為什麼很多人明明覺得自己的原生家庭堪稱「禍害」,仍然無法割捨與親人的聯繫?為什麼關小黑屋可以成為罪犯最害怕的酷刑?在探索人性的過程中,出於倫理方面的考慮,許多實驗是不被允許的。比如任何一個有良知的心理學家,都不敢冒著摧毀一個孩子風險,去做相關的對照實驗。
  • 這些常見的育兒方法很多媽媽在用沒有科學依據,看看你家中招幾個
    科學育兒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很多年輕的父母不管有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科學育兒,都會選擇堅定的相信科學育兒,但是因為獲取信息的渠道既多又雜,很多父母對於科學育兒的認識並非那麼準確,所以在魚龍混雜的育兒市場,很多偽科學打著科學育兒的概念來欺騙著新手父母。
  • 這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就是「哭聲免疫育兒法」的起源
    寶寶在嬰兒床上大哭,可樂媽媽在門外急得不行,在群裡連連問育兒班的老師是不是該去抱孩子。但群裡的人跟她說,不用管孩子,克制自己的本能,心要狠一點,才能儘快解鎖寶寶獨立睡覺的能力。然後,這位選擇了相信他們的母親,在監控視頻裡,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孩子被悶死,過程簡直讓人不忍目睹。這家「芝士小餛飩育兒經」的育兒機構,簡直就是在謀財害命。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對於巨嬰,我們已經認識得足夠多了,那讓我們看一下,動物界的「巨嬰」實驗。  二,恆河猴實驗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 「恆河猴實驗」給你答案,別選錯了人
    這是很多愛孩子的父母,都會思考的問題,有人覺得孩子爸爸媽媽來帶最好,也有人覺得孩子誰來帶都一樣。但是,真實答案是什麼呢?其實,早有研究表明,媽媽帶孩子有無法被替代的好處。孩子小時候,能更好地給他情感慰藉的媽媽帶,是最好的 關於帶孩子,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候就有過討論。當時,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對愛的需求,源於對食物的需求。
  • 與人相似度94%的物種,被迫進行恆河猴實驗,它的結局如何?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相信已經成立和完善的科學理論,仿佛很多問題都可以用公式進行解釋,因此建立在大量科學實驗基礎上的新發現,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不過,有些實驗也並非完全合理,甚至有些殘忍,即便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對很多人來說,這未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恆河猴實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作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與人類同樣存在近親關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94%,所以在很多臨床試驗以及情感測試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 孩子被別人當面批評,家長該怎麼辦?高智商的父母會這樣做
    說實在的,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樣尷尬的時期,尤其是那些家裡有男孩的。在這時,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羞惱成怒,立馬把孩子拉過來狠狠的批評幾句,到最後看著對方家長心滿意足的離去,而自己家孩子在那裡抹眼淚,其實家長心中也是非常糾結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到底對不對呢?